导图社区 东晋门阀政治 读书笔记
东晋门阀政治 读书笔记,东晋门阀政治是中国古代皇权政治在特定条件下的变态,指士族与皇权的共治局面。士族不依附于皇权,当轴士族甚至可以控制皇权、选择皇帝,而皇帝却不能选择士族。
编辑于2023-07-25 15:10:41东晋门阀政治
③东晋门阀的发展演替
形成:琅琊王氏
“王与马共天下”
琅琊王氏兄弟出谋划策,王旷(王羲之父)首倡,王敦、王导助谋,东海王妃裴氏促成,东海王司马越决策。南渡以后,嫡系宗室死亡殆尽,琅琊王司马睿在南北士族拥戴下即皇帝位垂拱而治,王导居中枢执政、王敦于上游征讨,王氏子弟分居要职,奠定“祭则司马,政在士族”的局面。
王敦一叛
晋元帝司马睿不甘共享神器,意图反抗士族,亲信刁协、刘隗、周顗、戴渊等次等士族,重用宗室诸王分王氏权,征发流民为僮客(士族奴仆)者为兵冀图掌握军权,引发王敦猜忌,以“清君侧”名义进攻建康。元帝所举,触犯士族利益,导致各大族均支持或坐视王敦下都,但也反对王敦篡位、王氏一家独大,王敦只能还镇武昌,遥控朝政。
王敦二叛
晋明帝即位,王敦欲取代司马氏独吞江东,遭到士族共同反对。流民帅郗鉴经营京口(北府),为明帝筹划灭王敦之策,都督陶侃、祖约(祖逖弟)、刘遐、苏峻等诸将平叛,王敦病死,王氏家族被皇权和其他士族防范。
巩固:颍川庾氏
排闼入宫
明帝扶植宗室西阳王司马羕、抚军将军南顿王司马宗、外戚右卫将军虞胤等人,意图反抗士族。明帝病笃,羕、宗、胤等人凭借掌握宿卫禁军,封锁宫省、隔绝群臣,图谋遗诏废黜大臣。庾亮以帝舅、护军将军身份强闯宫禁,自求辅政。“太后(庾亮之妹)临朝称制,以司徒(王)导录尚书事,与中书令庾亮、尚书令卞壸(kun)辅朝政,然事之大要皆决于亮。”
苏峻之乱
庾亮执政,着手翦除司马羕、司马宗,余党逃奔于苏峻。又派温峤为都督江州诸军事、江州刺史,防范陶侃;强征苏峻入朝;拒绝救援祖约,得罪陶侃、苏峻、祖约三大强藩,最终苏、祖起兵叛乱,攻陷建康,庾太后死。平乱后,庾亮为平息众怨,出镇芜湖,遥制京师,中枢权柄重归于王导。叛乱冲击极大,此后士族吸取教训,在内争方式上有所顾忌,不再轻易动干戈,维系七十年无内战。
庾王之争
温峤、陶侃相继病死,庾亮加都督江、荆、豫、益、梁、雍六州诸军事,领江、荆、豫三州刺史,移镇武昌。江州作为上游荆州、下游扬州之间的军事要冲,其控制权是建康朝廷和荆州方镇的争夺焦点,也是庾、王两家的争夺焦点。庾亮、庚怿、庾冰、庾翼兄弟等人与王导、王允之叔侄多次交锋争夺江州,在郗鉴、何充等人调停下勉力维持和平。庾氏同时以北伐为名,盘踞荆州经营襄阳,增加权势威望。但庾翼死后,庾氏骤衰,琅琊王氏也在王导死后逐渐衰落。
鼎盛:谯国桓氏
桓温代庾
庾翼病逝前表次子庾爰之继任荆州刺史,遭各方势力反对而不得,荆州出现权力真空。桓温因父亲桓彝平定王敦之乱、死节于苏峻之难,于皇室有功,又娶明帝南康长公主,是成帝姐夫、庾氏甥婿,与庾翼相善,成为各派都能接受的人选,在辅政会稽王司马昱、何充等人安排下,接替庾翼出镇荆州。
伐蜀建功
桓温虽然继承了庾氏的政治遗产,但门户不高、势力单薄,需要建立功勋提升威望,捞取政治资本,才能对抗甚至遥控中央朝廷。北方后赵实力强劲,成汉国力衰微,因此未经朝廷同意而自行伐蜀,攻克成都、讨灭李势,声望日隆。
北伐失利
后赵石虎死,诸子争位,中原混乱,东晋朝廷与桓温趁机抢夺北伐旗帜,以求壮大自身影响。司马昱一方面起用名士殷浩参政以抗衡桓温,一方面忌惮桓温北伐成功而功高震主,相继组织褚裒、殷浩北伐但都失败,褚裒惭愤而死,桓温引兵犯阙形成威慑,又以王师败绩为由逼朝廷废殷浩为庶人,至此无人可与桓温抗衡。永和十年,桓温第一次北伐,进逼长安、驻军灞上,前秦坚壁清野,桓温粮草不济而退兵。永和十二年,桓温第二次北伐,收复洛阳,修缮皇陵,留兵戍守而还。之后桓温加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领扬州牧,位在诸王上,移镇姑孰,弟桓豁、桓冲分别掌握荆、江二州,桓氏一族基本集全国军政大权于一身,仅未能取得徐、兖二州所在的京口及豫州军权。太和四年,桓温第三次北伐,兼领徐、兖二州刺史,但于枋头之战大败于慕容垂,望实俱损,未能实现加九锡而后篡位的野心,归罪于豫州刺史袁真,奏以世子桓熙代刺,彻底扫清独揽朝政的军事障碍。桓温又废司马奕、立司马昱为帝,是为简文帝,大肆清除异己,权力达到顶峰。
功亏一篑
简文帝病重,太子年幼,畏于桓温权势,遗诏“大司马温依周公居摄故事”,又诏“少子可辅则辅之,如不可,君自取之。”王坦之、王彪之、谢安等诸士族不同意桓温摄政,更不允许桓温篡位,简文帝才让侍中王坦之改诏为“家国事一禀大司马,如诸葛武侯(诸葛亮)、王丞相(王导)故事。”桓温大失所望,又慑于其他门阀群起攻之,最终不敢正式篡位,抑郁患病,求九锡于朝廷,王坦之、谢安屡次以锡文不佳为由拖延下诏,直至桓温病死而诏书未成,而后追赠其为丞相,谥号宣武。桓氏子弟内乱,实力受损,桓冲退出中枢,回镇荆州,与朝廷相持。
衰落:陈郡谢氏
东山再起
谢尚于庾、王争锋之际出任豫州刺史,谢氏一族地位得以巩固。谢尚死后,从弟谢奕、谢万继任,但无治军才能,兵败被废。为保障家族利益,谢奕弟谢安应桓温征召而出仕,并韬晦隐忍、保全门户,直至桓温病死,而后得以执掌中枢。
淝水之战
前秦苻坚统一北方,意图攻克东晋、统一全国。谢安尽力调和桓、谢两家关系,并荐侄子谢玄出任建武将军、兖州刺史、广陵国相,都督江北诸军事,于京口招募、训练军队,是为“北府兵”。太元八年,桓冲倾十万荆州兵伐秦,以牵制秦军、减轻下游压力。十一月,苻坚发兵百万南侵,谢石(谢安弟)、谢玄以八万北府兵阻击,于寿阳大破前秦军,谢氏一族声威达到巅峰,跻身顶级士族。
激流勇退
淝战前夕,谢安军政大权在握,为避免朝廷猜忌,举荐会稽王司马道子(孝武帝同母弟)共录尚书事。淝战后,谢安功高不赏而谗言四起,不能自安而自请出居广陵,于太元十年死;谢玄也卸任北府军事,退居会稽内史,于太元十三年病死。此后谢氏一族再未涌现当道处轴的人物,其他士族同样缺乏才干领袖,门阀政治格局开始动摇。
终场:太原王氏
主相相持
淝战后,司马氏以相权辅佐皇权,再一次反抗士族,皇权一定程度得以伸张。但随着前秦分崩离析,北方中原大乱,东晋外部压力骤然减轻,孝武帝与司马道子之间产生君相冲突。太原王氏王国宝(王坦之之子)之妹为司马道子王妃,故依附相权;另一支王恭(王蕴子)之妹为孝武帝皇后,故依附君权。东晋朝争表现为司马皇族的兄弟之争、太原王氏的后党妃党之争。
王恭之乱
孝武帝杀司马道子党羽袁悦之,君相矛盾公开化。司马道子以王忱(王国宝弟)为荆州刺史镇江陵,占上游;孝武帝以王恭为青、兖二州刺史镇京口,据下游,两藩对立。王忱死后,桓玄(桓温子)用谋,鼓动孝武帝下中诏(不经吏部铨叙)以殷仲堪接任荆州,联合上下两藩抗衡司马道子。孝武帝死,安帝即位,作为白痴皇帝,中枢权柄全归司马道子掌握。王恭连结荆州殷仲堪、杨佺期、桓玄,以王国宝乱政为由起兵叛乱,司马道子迫于压力,杀王国宝、王绪兄弟谢罪,其余王氏妃党也相继被杀,王坦之一脉覆灭。司马元显(司马道子之子)离间王恭与北府诸将,北府将刘牢之倒戈,王恭败走,与子弟党羽均被斩杀,王氏后党王蕴一脉也告覆灭,东晋门阀政治实际上结束。
⑤郗鉴、流民与北府集团
郗鉴的功绩
郗氏是东汉以来儒学旧族,在崇尚清谈玄学的两晋时期,具有一定阶级地位但门第不算太高。郗鉴作为流民帅的代表南渡后,秉持谦退之心,忠于东晋朝廷,襄助司马皇室起用流民兵力平王敦之乱,又与琅琊王氏联姻(择王导侄王羲之为女婿),在陶侃、庾亮与王导矛盾中居中协调,反对起兵废黜王导之谋,确保东晋政局保持相对稳定,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郗鉴还大力经营京口(镇江),使之成为控制三吴、抵御海寇、拱卫京师的门户锁钥,获得“内镇优重”的特殊地位。
流民的崛起
对东晋朝廷来说,流民帅和流民群体可用,但又不敢重用。流民帅大多数滞留于江淮地区,不得南渡,与东晋政权互相提防。但东晋司马皇族和士族通婚范围极其狭窄,近亲繁衍导致人才日趋退化、凋零,而上层社会标榜玄风,轻武力、废事功,“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更是加剧了治国理政能力的退化,日益依赖尚武善战的流民群体,上游有襄阳兵,下游有北府兵,既防御外敌,又彼此对峙。等到这些流民武装逐渐脱离门阀士族附庸的地位,觉醒发展成为独立的政治势力,也就逐步实现了权力核心自上而下的转移。
北府的强盛
西晋时,徐州在洛阳东,徐州督将的军号皆以东为称。南渡后,于京口侨置徐州,王舒除北中郎将监青徐二州军事。从此以后,徐州督将军号遂相沿以北为称,因而产生北府之号。京口、晋陵地区,有长江天堑作为屏障,又因为荒芜贫瘠缺少开发,占据此地不会与士族冲突,吸引大量侨寓人口定居(约22万)。流民武装长期与异族交战,“人多劲悍”,成为优质兵源。主要经历四个阶段:一是郗鉴首创北府兵,其后人控制和影响四十多年,直至郗愔被桓温逼走。二是谢玄重建北府兵,赢得淝水之战,通过任用谢氏旧将刘牢之,谢氏一族掌握北府二十多年。三是谢玄卸任后,刘牢之成为北府实际统帅,开始了由门阀士族私兵向次等士族军队的转变,但刘牢之政治目光短浅,一反王恭,二反司马元显,三反桓玄,失去人心,最后刘牢之自尽、北府势力被清算。四是刘裕再次重建北府兵,并摧毁了以桓玄篡晋形式出现的门阀士族统治,也终结了司马皇室的皇权统治,最终将流民力量转化为刘宋皇权,恢复了中国古代皇朝的权力结构和统治秩序,东晋门阀政治这一皇权变态基本宣告结束。刘裕深知京口的重要性,遗诏“非宗室近戚,不得居之”。
④东晋的灭亡
司马乱政
王恭死后,刘牢之接任,据有长江下游的江北地区,北府重镇第一次落入将门出身的次等士族手中。荆州刺史殷仲堪、雍州刺史杨佺期共谋袭击桓玄,反被消灭,桓玄得以吞并长江中上游地区,东晋朝廷实际控制不过苏南和浙东八郡。为抗衡地方割据势力,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下诏“发东土诸郡,免奴为客者,号曰乐属,移置京师,以充兵役。”既得罪乐属主人即三吴士族的利益,又加剧百姓赋税和兵役负担,引发地主、农民和佃民的共同反抗,成为孙恩、卢循之乱的导火索。
孙恩、卢循起兵
孙恩、卢循(孙恩妹夫)家族都是南渡的士族,世代信奉五斗米教,互通婚姻。因祖上与东海王司马越属于敌对阵营,又南渡时间晚,门阀低下,被南方士族所鄙,难以进入政治核心圈层。孙泰(孙恩叔父)精通修仙长生之法,信徒教众遍布朝野,妄图借宗教狂热谋划叛乱,但事泄被杀。孙恩借朝廷内斗、社会动荡,继承叔父名号,从海岛起兵,得众数十万,一度攻入建康,但多次大败于北府军刘裕,成为刘裕军功的垫脚石。后在攻临海时遭受重挫、投海自杀,余党推举卢循为首。卢循率余部浮海南下,从广州北上袭取建康,又被刘裕击破,投水自杀,起义失败。孙、卢之乱历时12年,大肆烧杀掳掠,沉重打击门阀士族的经济、军事根基,基本上摧毁东晋政权。
桓玄篡位
孙恩死后,桓玄以问罪司马道子为由起兵下都,司马元显以刘牢之为前锋、刘裕为参军征讨桓玄,但刘牢之为说客所动,不顾何无忌(刘牢之外甥)、刘裕等人反对,投降桓玄。桓玄入京后,诛杀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又忌惮北府势力,明升暗降削去刘牢之兵权,诛杀清洗高素、孙无终等北府将领,为篡位做准备,刘牢之自尽。元兴二年(公元403年)十二月,逼迫晋安帝禅位,登基为帝,改国号为楚,是为桓楚。
刘宋代晋
桓玄篡位后,刘裕假意投靠,暗中联络何无忌、刘毅、诸葛长民等北府宿将,在京口起事。桓玄惧怕刘裕威名,大败溃退逃奔江陵,后被益州督护冯迁杀死,刘裕迎晋安帝复位,从此控制东晋朝政。之后,刘裕相继扫灭南燕、谯蜀、后秦,剿灭卢循起义,平定国内多股割据势力,先后废晋安帝司马德宗、晋废帝司马德文,声望无以复加。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刘裕代晋称帝,改国号为“宋”,改元永初,是为宋武帝,东晋亡。
②门阀政治形成的背景和条件
皇权不振
琅琊王司马睿本不具备掌握皇权的条件。在晋室诸王中,一则旁支弱藩、法统不足;二则无兵无地、实力不足;三则声望犹轻、功劳不足,必须借助门阀士族扶持,才能在江左立足。
士族当权
从八王之乱到永嘉之乱,北方士族亡官失守、衣冠南渡,没有足够实力舍弃晋朝而另立新朝,需要奉晋室正朔、尊晋室名号,依托司马氏的号召力带来庇护,以保全家族利益,但也不乐见于司马睿真正张扬皇权而侵夺自身权益。皇权与士族在经过若干较量之后,取得两者之间平衡,以及士族内部的平衡,形成共治天下的局面。严格来说,执政者仅限于南渡侨姓士族,三吴士族只是陪衬。
流民兴起
中原胡乱,同样造成大量汉人南迁,也就是所谓流民群体,首领即流民帅。这一群体大部分滞留于江淮之间、小部分流过长江,受东晋委署但保持相对独立,具有私兵性质,多数有抗拒胡虏的经历,是东晋朝廷唯一可用但又不能完全信赖的兵力。流民群在防御外敌和内部斗争中,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对于维持外部安宁和内部均势十分重要。
①门阀政治的定义
东晋门阀政治是中国古代皇权政治在特定条件下的变态,指士族与皇权的共治局面。士族不依附于皇权,当轴士族甚至可以控制皇权、选择皇帝,而皇帝却不能选择士族。与传统观点不同,本书所论门阀政治,只存在于东晋,而不存在于宋齐梁陈四朝。刘宋以后次等士族及寒人阶层崛起,排斥门阀政治而皇权政治回归常态,只是皇权政治的基础并未完全巩固,门阀士族元气虽丧但余威犹存,凭借历史遗留的优势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干预和操纵政治,但再难平行或者凌驾于皇权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