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08第八章 博物馆教育与服务
马工程 博物学概论 第八章 博物馆教育与,蔡元培说博物馆与学校都具有教育功能,博物馆教育重科学和美育。M教育是一种交往行为,以博物馆“物”为根本媒介而进行知识、情感、态度、观念的交流与对话,以形成相互“理解”与非强迫性“共识”的行为。
编辑于2023-07-26 10:03:55 重庆第八章 博物馆教育与服务
第一节 博物馆教育的相关概念
一、博物馆教育定义
国内
蔡元培:博物馆与学校都具有教育功能,博物馆教育重科学和美育。
胡肇椿:物品之利用是博物馆的主要目的。其功能1.增加知识;2.分布智识及乐趣。 博物馆教育活动1.例示本地社会生活各时期之各种形态;2.对与儿童及学校之活动。
曾照燏:1.获得知识,启迪人们探究世界;2.陶养性情,爱美之心;3.启发人民爱国爱民族之心。
M教育是一种交往行为,以博物馆“物”为根本媒介而进行知识、情感、态度、观念的交流与对话,以形成相互“理解”与非强迫性“共识”的行为。
国际
美国《博物馆教育工作者手册》:M教育被最广义地理解为任何促进公众知识或体验的博物馆活动。
2010年国际博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委托法国博物馆研究者《博物馆学关键概念》:M教育是梳理综合从博物馆获取的知识,通过知识整合、激发感知、获取新体验,帮助观众个人发展和获得成就。
二、博物馆教育的发生
博物馆教育并不是和博物馆共同产生的,是博物馆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现象。
丹麦汤姆森《斯堪的纳维亚古物指南》叙述“三个时代体系”: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把横向按质地进行藏品分类方法变为纵向展现时间顺序的历史陈列,奠定了博物馆主题陈列的基石。成为开启博物馆教育的第一人。
瑞典隆德大学B.E.希尔德布兰德接受三个时代体系,并做调整。
德国弗·利施按三个时代体系划分布置陈列,并撰文阐释三个时代体系,主张作为博物馆藏品分类的基础。
1855年巴黎世界博览会第一次展示主题劳动的历史
三、博物馆教育的特征
(一)公众性
(二)社会性
(三)终身性
(四)直观性
(五)丰富性
(六)拓展性
(七)自主性
(八)愉悦性
不足:1.检测不容易实现 2.无法大范围检测教育效果
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互补
资源融合、有效补充、社会需求
补:博物馆开展教育活动的优势
1.实物与互动
2.广泛性
3.内容多样
4.育人场所
第二节 博物馆教育的理论
一、博物馆教育的四种模式美国乔治·E.海因、玛丽·亚力山大《博物馆:学习的地方》
(一)说教解释型
(二)刺激—反应型
(三)发现型
(四)建构知识型
二、博物馆教育的三个模型
(一)情境学习模型
(二)说教式学习模型
(三)体验式学习模型
第三节 博物馆讲解服务
一、博物馆人工讲解
概念
讲解:以展陈为基础,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和其他辅助表达方式,将信息传递给观众的具有技术性和艺术性的社会活动。
博物馆讲解:辅助观众参观博物馆的重要手段,向观众提供的服务。
作用
帮助观众对展陈加深理解、掌握重点,“唤醒”观众深处记忆、协助观众认知,增加观众参观兴趣,获得更多体验和知识。
产生时间
和博物馆对外开放时期一致。 专门从事讲解1906年美波士顿美术馆设立讲解员制度
志愿讲解
讲解员培训
岗前培训
岗中培训
对讲解员的要求
二、博物馆电子导览
(一)电子导览机
根据显示画面不同
文字导览机
地图导览机
根据显示触控方式不同
触摸屏导览机
非触摸屏导览机
根据连线的方式不同
无线导览机
有线导览机
根据智能化程度不同
全自动感应导览机
人工手控导览机
根据观众是否跟团
团队导览机
单人导览机
优势
1.操作便捷
2.新的参观体验
3.确保讲解品质
4.满足特殊观众对特殊语种的需求
5.缓解密集型博物馆内“人声鼎沸”的困扰
(二)智能手机自动导览系统
(三)微信导览
第四节 博物馆讲座
一、讲座的作用
1.是博物馆展陈的有效延伸
2.是博物馆讲解的升华
3.有助于博物馆核心观众群的确立
4.加强博物馆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5.是博物馆和博物馆之间交流的重要内容
6.是博物馆和学术界之间加深良性互动的方式
二、讲座的要素
1.物理条件
时间
地点
2.宣传策划
前期宣传
后期宣传
3.主题
4.方式
主题演讲式,辅助以多媒体演示
课堂式讲授,类似学校教育
互动式答疑、讨论
5.主讲人
本馆的高级职称人员
外馆的高级职称人员
大专院校相关领域的副教授以上或者博士学位获得者
其他科研机构的高级职称人员
三、讲座的听众
1.博物馆的经常性观众
2.博物馆所在社区的居民
3.博物馆从业者
4.其他博物馆公众
第五节 互联网+博物馆教育
一、互联网时代博物馆的教育特征
(一)博物馆教育手段远程化
(二)博物馆教育对象间接化
(三)博物馆教育多元化
(四)博物馆教育内容深入化
(五)博物馆教育异时化
(六)博物馆教育平民化
二、网络时代的博物馆教育现代技术
(一)移动应用
(二)社交媒体
第八章 博物馆教育与服务
第一节 博物馆教育的相关概念
一、博物馆教育定义
国内
蔡元培:博物馆与学校都具有教育功能,博物馆教育重科学和美育。
胡肇椿:物品之利用是博物馆的主要目的。其功能1.增加知识;2.分布智识及乐趣。 博物馆教育活动1.例示本地社会生活各时期之各种形态;2.对与儿童及学校之活动。
曾照燏:1.获得知识,启迪人们探究世界;2.陶养性情,爱美之心;3.启发人民爱国爱民族之心。
M教育是一种交往行为,以博物馆“物”为根本媒介而进行知识、情感、态度、观念的交流与对话,以形成相互“理解”与非强迫性“共识”的行为。
国际
美国《博物馆教育工作者手册》:M教育被最广义地理解为任何促进公众知识或体验的博物馆活动。
2010年国际博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委托法国博物馆研究者《博物馆学关键概念》:M教育是梳理综合从博物馆获取的知识,通过知识整合、激发感知、获取新体验,帮助观众个人发展和获得成就。
二、博物馆教育的发生
博物馆教育并不是和博物馆共同产生的,是博物馆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现象。
丹麦汤姆森《斯堪的纳维亚古物指南》叙述“三个时代体系”: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把横向按质地进行藏品分类方法变为纵向展现时间顺序的历史陈列,奠定了博物馆主题陈列的基石。成为开启博物馆教育的第一人。
瑞典隆德大学B.E.希尔德布兰德接受三个时代体系,并做调整。
德国弗·利施按三个时代体系划分布置陈列,并撰文阐释三个时代体系,主张作为博物馆藏品分类的基础。
1855年巴黎世界博览会第一次展示主题劳动的历史
三、博物馆教育的特征
(一)公众性
(二)社会性
(三)终身性
(四)直观性
(五)丰富性
(六)拓展性
(七)自主性
(八)愉悦性
不足:1.检测不容易实现 2.无法大范围检测教育效果
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互补
资源融合、有效补充、社会需求
补:博物馆开展教育活动的优势
1.实物与互动
2.广泛性
3.内容多样
4.育人场所
第二节 博物馆教育的理论
一、博物馆教育的四种模式美国乔治·E.海因、玛丽·亚力山大《博物馆:学习的地方》
(一)说教解释型
(二)刺激—反应型
(三)发现型
(四)建构知识型
二、博物馆教育的三个模型
(一)情境学习模型
(二)说教式学习模型
(三)体验式学习模型
第三节 博物馆讲解服务
一、博物馆人工讲解
概念
讲解:以展陈为基础,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和其他辅助表达方式,将信息传递给观众的具有技术性和艺术性的社会活动。
博物馆讲解:辅助观众参观博物馆的重要手段,向观众提供的服务。
作用
帮助观众对展陈加深理解、掌握重点,“唤醒”观众深处记忆、协助观众认知,增加观众参观兴趣,获得更多体验和知识。
产生时间
和博物馆对外开放时期一致。 专门从事讲解1906年美波士顿美术馆设立讲解员制度
志愿讲解
讲解员培训
岗前培训
岗中培训
对讲解员的要求
二、博物馆电子导览
(一)电子导览机
根据显示画面不同
文字导览机
地图导览机
根据显示触控方式不同
触摸屏导览机
非触摸屏导览机
根据连线的方式不同
无线导览机
有线导览机
根据智能化程度不同
全自动感应导览机
人工手控导览机
根据观众是否跟团
团队导览机
单人导览机
优势
1.操作便捷
2.新的参观体验
3.确保讲解品质
4.满足特殊观众对特殊语种的需求
5.缓解密集型博物馆内“人声鼎沸”的困扰
(二)智能手机自动导览系统
(三)微信导览
第四节 博物馆讲座
一、讲座的作用
1.是博物馆展陈的有效延伸
2.是博物馆讲解的升华
3.有助于博物馆核心观众群的确立
4.加强博物馆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5.是博物馆和博物馆之间交流的重要内容
6.是博物馆和学术界之间加深良性互动的方式
二、讲座的要素
1.物理条件
时间
地点
2.宣传策划
前期宣传
后期宣传
3.主题
4.方式
主题演讲式,辅助以多媒体演示
课堂式讲授,类似学校教育
互动式答疑、讨论
5.主讲人
本馆的高级职称人员
外馆的高级职称人员
大专院校相关领域的副教授以上或者博士学位获得者
其他科研机构的高级职称人员
三、讲座的听众
1.博物馆的经常性观众
2.博物馆所在社区的居民
3.博物馆从业者
4.其他博物馆公众
第五节 互联网+博物馆教育
一、互联网时代博物馆的教育特征
(一)博物馆教育手段远程化
(二)博物馆教育对象间接化
(三)博物馆教育多元化
(四)博物馆教育内容深入化
(五)博物馆教育异时化
(六)博物馆教育平民化
二、网络时代的博物馆教育现代技术
(一)移动应用
(二)社交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