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总结了感觉传导通路、运动传导通路、神经系统传导通路的相关递质的知识,一起来看。
编辑于2023-07-30 21:26:00 河北省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感觉传导通路
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深感觉,包括位置觉、运动觉和震动觉
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传至大脑皮质,产生意识性感觉
组成
第1级神经元
胞体部位
脊神经节内
假单极神经元
薄束
第5胸节以下的升支行于后索的内侧
楔束
第4胸节以上的升支行于后索的外侧部
第2级神经元
胞体部位
薄束、楔束核内
第3级神经元
胞体部位
丘脑腹后外侧核
传导途径
后索的内侧部—薄束
后索的外侧部—楔束
延髓薄束核、楔束核
交换神经元
交叉到对侧
丘脑腹后外侧核
交换神经元
通过内囊的丘脑中央辐射
感觉中枢
中央后回上2/3、中央旁小叶后部
要点
感觉在脊髓后索上升
纤维在延髓交叉
延髓以上病变
对侧深感觉障碍
延髓以下病变
同侧深感觉障碍
纤维经过内囊
内囊病变
对侧障碍
脊髓病变
同侧障碍
受损表现
内侧丘系交叉的下方受损
病人在闭眼时不能确定损伤同侧关节的位置、运动的方向及两点间的距离
内侧丘系交叉的上方受损
病人在闭眼时不能确定损伤对侧关节的位置、运动的方向及两点间的距离
躯干和四肢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传至小脑,产生非意识性感觉
痛温觉、粗略触觉和压觉传导通路
浅感觉
躯干和四肢痛温觉、 粗略触觉和压觉传导通路
组成
第1级神经元
胞体部位
脊神经节内
假单极神经元
第2级神经元
胞体部位
脊髓后角固有核
第3级神经元
胞体部位
丘脑腹后外侧核
传导途径
躯干和四肢皮肤内的感受器
传导痛温觉的纤维(细纤维)
后根的外侧部
脊髓
背外侧束
传导粗略触觉和 压觉的纤维(粗纤维)
后根内侧部
脊髓后索
脊髓后角固有核
经白质前连合交叉到对侧
前索
脊髓丘脑前束
传导粗略触觉和压觉
外侧索
脊髓丘脑侧束
传导痛温觉
丘脑腹后外侧核
通过内囊的 丘脑中央辐射
感觉中枢
中央后回上2/3、中央旁小叶后部
受损表现
在脊髓内,脊髓丘脑束纤维的排列有一定的顺序:由外侧向内侧、由浅入深,依次排列着来自骶、腰、胸、颈部的纤维
当脊髓内肿瘤压迫一侧脊髓丘脑束时,痛温觉障碍首先出现在身体对侧上半部(压迫来自颈、胸部的纤维)然后逐渐波及下半部(压迫来自腰骶部的纤维)。若受到脊髓外肿瘤压迫,则感觉障碍的发生顺序相反
头面部的痛温觉和触压觉传导通路
组成
第1级神经元
胞体部位
三叉神经节内
假单极神经元
周围突
经相应的三叉神经分支
头面部皮肤及口鼻黏膜的相关感受器
中枢突
经三叉神经根入脑桥
第2级神经元
胞体部位
第3级神经元
胞体部位
传导途径
头面部皮肤及口鼻黏膜的相关感受器
传导痛温觉的纤维
三叉神经脊束核
传导触压觉的纤维
三叉神经脑桥核
交叉到对侧三叉丘脑束
背侧丘脑的腹后内侧核
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央后回下1/3
要点
纤维通过三叉神经传入
纤维进入脑干后立即交叉到对侧
纤维经过内囊
受损表现
三叉丘脑束以上受损
对侧头面部痛温觉和触压觉障碍
三叉丘脑束以下受损
同侧头面部痛温觉和触压觉障碍
视觉传导通路
组成
光感受器细胞
眼球视网膜神经部外层的视锥细胞、视杆细胞
第1级神经元
中层的双极细胞
第2级神经元
内层的节细胞
节细胞的轴突在视神经盘处汇集成视神经
视神经由视神经管入颅腔,形成视交叉后,延为视束
第3级神经元
胞体在外侧膝状体内
传导途径
光信号→视锥细胞、视杆细胞→双极细胞→节细胞→视神经→视交叉
来自两眼视网膜鼻侧半的纤维
交叉加入对侧视束
来自视网膜颞侧半的纤维不交叉
进入同侧视束
大脑脚
终止于外侧膝状体
视辐射
端脑距状沟上下的视区皮质
产生视觉
视野
指眼球固定向前平视时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眼球屈光装置对光线的折射作用
鼻侧半视野的物像投射到颞侧半视网膜
颞侧半视野的物像投射到鼻侧半视网膜
上半视野的物像投射到下半视网膜
下半视野的物像投射到上半视网膜
受损表现
①视网膜损伤引起的视野缺损与损伤的位置和范围有关
损伤在视神经盘
视野中出现较大的暗点
黄斑部受损
中央视野有暗点
其他部位损伤
对应部位有暗点
②一侧视神经损伤
该侧眼视野全盲
③视交叉中交叉纤维受损
双眼视野颞侧半偏盲
④一侧视交叉外侧部的不交叉纤维损伤
患侧眼视野的鼻侧半偏盲
⑤一侧视束及以后的视觉传导路(视辐射、视区皮质)受损
双眼病灶对侧半视野同向性偏盲
如右侧受损则右眼视野鼻侧半和左眼视野颞侧半偏盲
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定义
光照一侧瞳孔,引起双眼瞳孔缩小的反应,称为瞳孔对光反射
光照侧的反应,称为直接对光反射
光未照侧的反应,称为间接对光反射
对光反射通路
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视束→上丘臂→顶盖前区→两侧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收缩→两侧瞳孔缩小
瞳孔对光反射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
一侧视神经受损时,信息传入中断
光照患侧眼的瞳孔
两侧瞳孔均不反应
光照健侧眼的瞳孔
两眼对光反射均存在
一侧动眼神经受损时,信息传出中断
无论光照哪一侧眼,患侧眼的瞳孔对光反射都消失
健侧眼的瞳孔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存在
听觉传导通路
组成
第1级神经元
蜗神经节内的双极神经细胞
第2级神经元
胞体在蜗腹侧核和蜗背侧核内
第3级神经元
胞体在下丘核
第4级神经元
胞体在内侧膝状体
传导途径
内耳的螺旋器
蜗神经
延髓和脑桥交界处入脑
蜗腹侧核和蜗背侧核
在脑桥内形成斜方体并交叉至对侧
外侧丘系
下丘核
内侧膝状体
听辐射
内囊后肢
脑皮质颞横回的听觉区
平衡觉传导通路
组成
第1级神经元
前庭神经节内的双极神经元
第2级神经元
前庭神经核群
传导途径
内耳半规管的壶腹嵴及前庭内的球囊斑和椭圆囊斑
前庭神经
经延髓和脑桥交界处入脑
前庭神经核群
背侧丘脑的腹后核换神经元
投射到颞上回前方的大脑皮质
由前庭神经核群发出纤维至中线两侧组成内侧纵束
上升的纤维
动眼、滑车和展神经核
眼肌前庭反射(如眼球震颤)
下降的纤维
副神经脊髓核和上段颈髓前角细胞
转眼、转头的协调运动
前庭神经外侧核发出纤维
前庭脊髓束
躯干、四肢的姿势反射(伸肌兴奋、屈肌抑制)
与部分前庭神经直接来的纤维
共同经小脑下脚进入小脑,参与平衡调节
与脑干网状结构、迷走神经背核及疑核联系
当平衡觉传导通路或前庭器受刺激时,可引起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内脏感觉传导通路
一般内脏感觉传导通路
经脑神经
膝神经节、舌咽和迷走神经下神经节中枢突
孤束核换元
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或下丘脑外侧区换元
岛叶
经脊神经
脊神经节细胞中枢突
脊髓中央管背外侧的后连合核换元
臂旁核换元
背侧丘脑
大脑皮质
后角灰质换元(内脏痛、快痛)
伴脊髓丘脑束
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换元
大脑皮质中央后回大脑外侧沟上部
脊髓固有束内上行(内脏痛、慢痛)
脊髓和脑干网状结构多次换元
背侧丘脑背内侧核换元
大脑皮质边缘叶
特殊内脏感觉传导通路
嗅觉
嗅细胞
中枢突形成嗅丝
嗅球换元
经嗅束、嗅三角和外侧嗅纹
梨状前区、杏仁周区、杏仁体皮质内侧核
味觉
膝神经节、舌咽和迷走神经下神经节
孤束核上段
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额叶岛盖、岛叶
运动传导通路
锥体系
概念
组成
上运动神经元
位于大脑皮质的投射至脑神经一般躯体和特殊内脏运动核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传出神经元
细胞组成
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巨型锥体细胞(Betz细胞)
其他类型的锥体细胞
位于额、顶叶部分区域的锥体细胞
上述神经元的轴突共同组成锥体束
皮质脊髓束
下行至脊髓的纤维束
皮质核束
止于脑干内一般躯体和特殊内脏运动核的纤维束
下运动神经元
脑神经一般躯体和特殊内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细胞
胞体和轴突构成传导运动冲动的最后公路
功能
支配随意运动和肢端一些精巧活动
皮质脊髓束
胞体位置
上运动神经元
皮层运动区
中央前回上2/3、中央旁小叶前部
下运动神经元
脊髓前角细胞
传导途径
大脑皮质
内囊
延髓锥体
下方有发辫式交叉横
纤维交叉至对侧
皮质脊髓侧束
沿途发出侧支
逐节终止于前角细胞
支配四肢肌
纤维未交叉
皮质脊髓前束
经白质前连合逐节交叉到对侧
止于前角运动神经元
支配躯干肌和上肢近端肌的运动
一部分纤维始不交叉
止于同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主要支配躯干肌
要点
纤维经过内囊(后肢)
纤维在延髓交叉
在脊髓侧索下行
躯干肌受两侧大脑皮质支配,而上、下肢肌只受对侧大脑皮质支配
一侧皮质脊髓束在锥体交叉前受损,主要引起对侧肢体瘫痪,躯干肌运动不受明显影响
在锥体交叉后受损,主要引起同侧肢体瘫痪
皮质核束
胞体位置
上运动神经元
中央前回下1/3皮质
下运动神经元
脑神经运动核
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支配面上部肌的细胞群、疑核和副神经脊髓核
传导途径
中央前回下1/3
内囊膝
向下陆续分出纤维
大部分纤维同侧+对侧都有下行
终止于双侧脑神经运动核
小部分交叉到对侧
终止于面神经核
支配
面下部肌的神经元细胞群
面肌
舌下神经核
舌肌
要点
大多数脑神经运动核均受双侧皮质核束支配
面神经核下部和舌下神经核只接受对侧皮质核束支配
纤维经过内囊(膝)
损伤
一侧上运动神经元受损
核上瘫(中枢瘫)
面神经核以上瘫痪(不是面神经核上一半)
对侧眼裂以下的面肌和对侧舌肌瘫痪
病灶对侧鼻唇沟消失,口角低垂并歪向病灶侧,流涎,不能作鼓腮、露齿等动作,伸舌时舌尖偏向病灶对侧
一侧下运动神经元损伤
一侧面神经核的神经元受损
病灶侧所有的面肌瘫痪
额横纹消失,眼不能闭,口角下垂并歪向健侧,鼻唇沟消失等
一侧舌下神经核的神经元受损
病灶侧全部舌肌瘫痪
伸舌时舌尖偏向病灶侧
核下瘫
由症状推损伤部位
上运动神经元(内囊)受损不一定只核上瘫,但是核上瘫一定是中枢受损
损伤表现
锥体系的任何部位损伤都可引起其支配区的随意运动障碍——瘫痪
分为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脊髓前角细胞和脑神经运动核以上的锥体系损伤
即锥体细胞或其轴突组成的锥体束的损伤
表现
①随意运动障碍
②肌张力增高,故称痉挛性瘫痪(硬瘫),这是由于上运动神经元对下运动神经元的抑制作用丧失的缘故(脑神经核上瘫时肌张力增高不明显),但早期肌萎缩不明显(因未失去其直接神经支配)
③深反射亢进(因失去高级控制),浅反射(如腹壁反射、提睾反射等)减弱或消失(因锥体束的完整性被破坏)
④出现病理反射(如Babinski征,为锥体束损伤确凿症状之一)等,因锥体束的功能受到破坏所致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
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细胞以下的锥体系损伤
即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细胞以及它们轴突(脑神经和脊神经)的损伤
表现
①随意运动障碍
②肌张力降低,故又称弛缓性瘫痪(软瘫),由于神经营养障碍,还导致肌萎缩
③浅反射和深反射都消失(因所有反射弧均中断)
④也不出现病理反射
锥体外系
定义
锥体外系是指锥体系以外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的所有传导通路
只有在锥体外系保持肌张力稳定协调的前提下,锥体系才能完成一切精确的随意运动,如写字、刺绣等
锥体外系对锥体系也有一定的依赖性,锥体系是运动的发起者,有些习惯性动作开始是由锥体系发起的,然后才处于锥体外系的管理之下,如骑车、游泳等
功能
调节肌张力、协调随意运动,维持体态和人体姿势,进行习惯性(如走路时双臂自然摆动)、节律性活动
主要通路
皮质-新纹状体-背侧丘脑-皮质环路
新纹状体-黑质环路
自尾状核和壳发出纤维,止于黑质,再由黑质发出纤维返回尾状核和壳
黑质神经细胞能产生和释放多巴胺,当黑质变性后,则纹状体内的多巴胺含量亦降低
与Parkinson病(帕金森病)的发生有关
苍白球-底丘脑环路
苍白球发出纤维止于底丘脑核,后者发出纤维经同一途径返回苍白球,对苍白球发挥抑制性反馈影响
一侧底丘脑核受损,丧失对同侧苍白球的抑制,对侧肢体出现大幅度颤搐
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
由于小脑还接受来自脊髓的本体感觉纤维,因而能更好地协调和共济肌肉运动
上述环路的任何部位损伤,都会导致共济失调,如行走蹒跚和醉汉步态等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的相关递质
胆碱能通路
神经递质
乙酰胆碱
分布
①运动传导通路的下运动神经元(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细胞),控制随意运动
②脑干网状结构非特异性上行激动系统
③脊髓后角→背侧丘脑→大脑皮质的特异性感觉投射
④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副交感神经节前和节后神经元,司内脏活动
胺能通路
胺类神经递质
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
5-羟色胺
单胺类
组胺
去甲肾上腺素能通路
肾上腺能通路
延髓(背侧、中缝背侧、腹外侧网状核)
上行
迷走神经背核、孤束核、蓝斑、缰核、丘脑中线核群、下丘脑
下行
脊髓中间外侧核
多巴胺能通路
①黑质纹状体系
②脚间核边缘系统(隔区、杏仁体、扣带回等)
③下丘脑弓状核正中隆起系
5-羟色胺能通路
氨基酸能通路
兴奋性
天冬氨酸
抑制性
γ-氨基丁酸(GABA)
分布最广
纹状体-黑质路径
隔区-海马路径
小脑-前庭外侧核路径
小脑皮质-小脑核往返路径
下丘脑乳头体-新皮质路径
黑质-上丘路径
甘氨酸
牛磺酸
肽能通路
P物质能通路
生长抑素能通路
后叶加压素
催产素能通路
执行着神经递质或调质的功能
锥体外系对锥体系也有一定的依赖性,锥体系是运动的发起者,有些习惯性动作开始是由锥体系发起的,然后才处于锥体外系的管理之下,如骑车、游泳等
胞体位置
胞体位置
上升的纤维
丘脑腹后外侧核
脊神经节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