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新版2023年GMP指南》-无菌制剂下册-细胞治疗产品
新版GMP指南《无菌制剂》分册新增了生物制品(单抗)和细胞治疗产品两部分,现国内以有多款细胞产品上市。
编辑于2023-08-02 09:40:12 广东GMP指南-无菌制剂—下册,细胞治疗产品
1. 前言
1.1. 适用范围
1.1.1. 定义,已批准上市的药品,自体或异体的免疫细胞、干细胞、组织细胞或细胞系等产品,本章以免疫细胞治疗产品为重点介绍。
1.1.2. 适用于细胞治疗产品从供者材料的运输、接收、产品生产和检验放行、储存和运输的全过程。
1.2. 技术与法规背景
1.2.1. 技术背景
1.2.2. 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GMP法规背景
中国
2019年11月 发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细胞治疗产品附录(征求意见稿)》
2022年1月再次更新第二版附录征求意见稿
2022年10月发布《细胞治疗产品生产质量管理指南(试行)》
无菌药品附录、生物制品附录、血液制品、取样、计算机化系统、确认与验证等
临床试验用药品(试行)附录
WHO
WHO GMP\生物制品GMP 供参考
2021年12月《WHO关于细胞和基因治疗产品监管趋同的考量文件(草案)》
2022年7月《WHO制定细胞和基因治疗产品全球监管框架方法(草案)》
2021年《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四版
PIC/S
ATMP GMP附录(附件2A)
附录1:无菌药品生产
欧盟
ATMP GMP(适用临床研究和已上市的ATMP)
欧盟组织和细胞指令(生产前要求,人体细胞的捐赠、采购和检测)
美国
21CFR 1271 (人体细胞、组织及来源的产品)
CGMP(21CFR 210和211)
生物制品条例(21CFR 600S)
Ⅰ期临床试验样品《Ⅰ期研究用药品的现行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日本
《药品和医疗器械法案》(PMDAct)
《再生医学安全法案》(ASRM)
其他
澳大利亚TGA
《澳大利亚 人体血液和血液成分、人体组织和人细胞治疗产品GMP》
新加坡HSA
《细胞、组织和基因治疗产品(CTGTP)》
1.3. 框架
2. 生产质量控制策略
2.1. 产品特殊性
2.1.1. 生产特殊性
供者材料来源于人体,可能含有传染性疾病
建立质量标准,进厂验收
个体化差异,质量受来源、类型、特性等因素影响
制定合理的工艺步骤和参数,但是均在经批准的范围内。
生产企业和临床需结合更为紧密
活细胞产品,温度和时限对材料的质量影响显著。
无法常规除/灭菌
整个制备工艺和终产品须保持无菌。
专一性,不能进行混淆和差错
2.1.2. 其他特殊性
样本量小
几十或几百毫升,通过扩展而非扩增产增加产能
个性化
一个病人,一个产品,一个批次,或唯一的批次。
隐私保护
个性化追溯使用的患者信息需要全流程实施隐私保护
RCL/R和整合位点
回复突变和重组产生可复制型病毒,整合位点风险
生产制备工艺复杂
需要技术人员熟练生产
法规和标准不完善
2.2. 质量控制策略(QbD)
2.2.1. 法规
GMP指南:无菌制剂下册-2无菌制剂生产和质量管理概要
PDA TR81《细胞治疗产品控制策略》
2.2.2. 目标产品概况(TPP)
2.2.3. 目标产品质量概况(QTPP)
2.2.4. 关键质量属性(CQA):从QTPP中识别影响产品质量的质量属性。
2.2.5. 关键工艺参数(CPP):直接影响CQA的工艺参数;
2.2.6. 关键物料属性(CMA):按照工艺流程图识别出产品生产使用的所有原材料及辅料,评估出物料的关键性程度,关键性程度高的物料属性定义为CMA。
2.2.7. 控制措施:示例详见表2-1
工艺参数控制:
单采血控制:单采参数直接影响到供者材料质量(如淋巴细胞总量、采集总体积等)
生产过程:细胞扩展培养条件:温度、CO2浓度直接影响细胞生长和扩增。
物料属性控制:
关键起始物料,病毒载体
一次性无菌耗材
过程控制:
环境检测,敞口工序时,对生产操作人员进行表面菌监测,B+A工序进行全程悬浮离子监测,对关键工序操作过程的背景进行微生物监测。
无菌操作管理:进行无菌工艺模拟试验和周期性再验证
测试控制:
细胞生长情况监测:细胞计数
放行检测:生产过程及成品设置取样点,制定取样方案和实施取样,评价产品的质量状况。
2.3. 生产质量控制策略的要素
2.3.1. 供者及供者材料管理
传染病病原体筛查(HIV、HBV、HCV、梅毒螺旋体和特定传染病)
单采血采集
运输
接收
放行
2.3.2. 医疗机构管理
资质筛选
人员培训
质量审计/认证
《单采血浆站质量管理规范(2022年版)》
《单采血浆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2022年版)》
《静脉血液标本采集指南(2020年版)》
现场审计
单采硬件条件
单采室场地情况:规模和管理,以便接收、准备、采集、运输包装单采血材料现场设备情况:
采血机品牌/型号、校准状态和周期、使用和维护记录
采血机配套使用耗材及试剂的储存管理情况
单采人员具备相应资质,符合培训要求证明
确认医疗机构的质量管理体系
单采人员培训和资质管理流程
文件管理流程
单采设备操作、校准和维护管理流程
物料耗材管理流程
单采流程管理情况(单采准备、过程数据记录、保证患者身份准确、信息可追溯等)
单采室的清洁和环境管理流程
定期评审及退出机制
2.3.3. 供应链(流通渠道)管理
供应链服务商的筛选和质量审计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附录《冷藏、冷冻药品的储存与运输管理》
运输确认
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
2.3.4. 基因修饰载体系统的质量管理
MAH委托CDMO进行病毒载体生产,签订质量协议,质量审计和定期审计,制定验货标准(含入厂检验标准)
管理要求见分册“6 物料”
2.3.5. 污染控制策略
法规
中国
GMP ,第188条、189、197、198条
无菌附录,第3条、46条
欧盟
GMP附录1 “无菌药品生产”
细胞治疗产品的厂房设计
3 生产管理
5厂房、设施与设备
无菌操作人员培训
1、无菌更衣操作培训;2、无菌操作培训;3、无菌工艺模拟试验;4、“4人员管理”
生产用物料无菌控制
供应商筛选
供应商质量审计
物料入厂检验
过程污染监测
支原体污染监测
微生物污染监测
“7质量控制”
2.3.6. 生物安全管理
“9生物安全防护”
2.3.7. 产品追溯系统
“10 产品追溯系统”
2.3.8. 批记录管理
供者材料采集记录、运输过程温控记录、接收及检验记录和材料质量评价放行记录
批生产及过程控制记录、中间产品及产品检验记录和最终产品质量评价放行记录
成品运输至治疗中心过程温度记录和产品复苏回输操作记录等
2.3.9. 召回及其他降低风险的措施
《细胞质量产品生产质量管理指南(试行)》“10质量管理”
产品召回
其他风险最小化措施
药物警戒活动
其他风险最小化措施(标签和说明书,医生患者和物流人员培训)
细胞治疗产品生产的特殊性 如何制定质量控制策略 生产质量控制策略的要素
3. 生产管理
3.1.
1. 原则
生产准备
物料的接收和处理
单采血
原材料、辅料、耗材合格状态 “6物料”
质粒和病毒载体
容器、设备、设施状态标识或标签
试剂和溶液
菌种和细胞株(生产质粒和病毒用)
厂房和设备确认
《厂房设施与设备》
“本册“5厂房、设施与设备””
生产人员
“4人员管理”
清场管理
清洁操作SOP
清洁验证(重复使用的工具和直接接触的设备部件、层析柱)
罐装、分装、目检、冻存
制定罐装量(细胞总数、滴度、含量)、精度标准
制定目检程序和标准,包装完整性
取样
冻存验证
包装
《中国药典》三部生物制品分包装及贮运管理
NMPA《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
产品标签(内标签和外标签)的内容应经过批准,版本控制
标签受控和物料平衡管理
产品放行
“7质量控制”
批次管理
批次定义:同一生产周期中,采用相同生产工艺,在同一生产条件下生产的一定数量的质量均一的产品为一批。单一批次所生产出来的所有细胞总量为批量。
批号设计原则符合药典三部
贮存和发运
贮存
半成品、中间品、成品(合格品、不合格品)应有明确储存分区
质粒、病毒、细胞等产品应有不同的储存环境,进行物理隔离措施。
含传染病病原体供者材料应独立储存
各区域有明确标识和出入库记录
发运
发运或转移应可以追溯,并能监控和记录,包括运输时间,过程、温度监控等。
发运应遵守生物安全的相关规定
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生物样本运输的外包装应有生物危险标签、标识、警告用语以及送出和接收单位的名称、地址、联系人和电话等
发运的承运商满足运输要求,具备特殊物品承运的资质,经质量部门认定批准,质量质量协议。
单采管理
筛选标准:适应症、血常规、全血处理量或采集产物体积、传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筛查
设备及耗材:采集设备型号以及对应耗材、管路预冲以及使用的溶液
单采程序的设置:单采程序
单采运行:抗凝剂比例、单采流速
包装及运输:包装要求、运输温度、时限、标签信息(追溯信息)、运输验证
异常处理:因患者个体化差异,单采期间发生技术问题需要解决方案
2. 污染和交叉污染的控制
交叉污染的控制
同一操作间有多个隔离器
(同产品不同批次)同一生产区域多个生物安全柜,不同操作间,宜用密闭系统,如不能密闭,需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差错和混淆,如密闭转移、房间压差、不哭啊房间操作、人员不得交叉走动、灭菌与消毒以及单向流传递。
采用非封闭系统或设备生产时,同一生产区域不得同时生产不同品种产品,同一生产操作间不得同时操作不同批次产品;同意培不同批次产品不同用一个培养箱,或采用蜂巢式培养箱
采用密闭系统进行细胞培养,同一操作间或同一培养箱可同时培养不同批次产品
如使用密封系统生产,应确保密封性和连接正确方式
在非无菌条件下添加和取出材料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如未使用无菌连接器或过滤器,则认为系统密闭性已破坏
其他非受控条件,需独立生产
处理含有传染病病原体的供者材料注意事项
独立区域生产
防泄漏保护过滤系统排放
暴露区域相对负压
《传染病防治法》
《生物安全法》
3. 无菌生产的工艺设计
应考虑密闭化、自动化设备、一次性无菌密闭管路耗材/试剂等
设备
物料
厂房
4. 工艺验证
自体材料可采用同步验证;页可以用异体健康材料
考虑实际生产过程中最差条件,同一生产区多条生产线,多个隔离器,设备数量、生产环境(监测人员数量),操作人员数量,QA,检验能力、洁净介质(水、气)等
5. 无菌工艺模拟试验
首次验证和每6个月重复一次,两批之间大于6个月小于1年,在下一批生产前进行可接受。
对于需求很长时间的步骤,可采用替代的方法,可分步骤验证
对相似工艺,不同产品,可采用矩阵和分组法。
长时间不生产(>1年),应按照初次验证,生产前至少3次试验。
6. 质粒的生产控制
上游-种子制备、发酵培养
下游-菌体裂解、澄清、超滤浓缩洗滤、层析纯化、再浓缩、除菌过滤、罐装
7. 病毒载体的生产工艺控制
8. 细胞治疗产品的制备
冻存
DMSO
9. 种子批和细胞库管理
受控环境
建库期间,不得同一区域或同一个处理其他活的或感染性物质(病毒和细胞株)
文件记录可追溯
主库和工作库应分开存放,应鉴别、外源病毒因子、无菌检查等按照药典鉴定
稳定性和复苏能力考察
在贮存和使用应减少污风险,密封容器贮存气相液氮或其他
建立设备台账和温度监测
备份异地存放
1、细胞治疗产品生产的典型流程 2、生产管理的关注要点 3、如何开展工艺验证和无菌工艺模拟试验 4、对质粒、病毒载体的控制需要关注的内容 5、种子库和细胞库管理的要点
4. 人员管理
4.1. 人员资质
4.1.1. GMP第20条
4.1.2. 细胞治疗产品指南5
4.1.3. 操作人员及检验人员
上岗前微生物及生物安全培训、具备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和微生物相关知识
APS
理解偏离经验证的程序,可能对产品和患者带来的风险
熟悉掌握相应载体生产和细胞培养技术
4.2. 人员培训
4.2.1. 法规背景
GMP 第27条,第29条 与生产、质量有关的所有人都应经过培训
无菌药品附录,第20条 凡是在洁净区工作人员(含清洁工、维修工、外部施工人员)
生物制品附录,第6条,加强对关键人员培训和考核(生产、QC、QA,及清洁、维修人员)
细胞治疗产品指南,5,从事细胞生产,QA\QC及其他人员应经过生物安全防护培训并获得授权。
企业应确保医疗机构的医生、护士、管理人员
4.2.2.
4.2.3. 生产人员培训
手动生产人员:侧重无菌工序无菌控制、防混淆,APS,清场实操培训
自动化人员:侧重耗材和设备的无菌链接的实操培训
信息化人员:关注数据及时性、准确性和安全性
4.2.4. 医疗机构人员培训
4.2.5. 物流人员培训
4.2.6. 其他
4.3. 人员卫生
4.3.1. 法规背景
GMP第30、32、33、35、36条
无菌药品附录 第22条
生物制剂附录 第8、9条
4.3.2. 人员健康管理
4.3.3. 人员生物安全防护控制
4.4. 人员行为规范
4.4.1. 法规背景
GMP第37条
无菌药品附录 第23条
生物制品附录 第11条
细胞治疗指南 5-3
4.4.2. 在操作含传染病病原体供者材料时,任何时候穿防护服、口罩和眼罩(合适尺寸)
4.4.3. 操作血液、体液以及有传染性材料时,双层手套,检查完整性
4.4.4. 操作结束后洗手消毒
4.4.5. 洁净服消毒后传出洁净区和实验室
4.4.6. 危废进行原位灭活
1、关键操作人员的特殊要求; 2、人员培训,包括医疗机构人员培训的内容; 3、人员健康管理和生物安全防护的注意事项; 4、接触含有传染病病原体供者材料的人员行为有哪些注意事项
5. 厂房、设施与设备
5.1. 生产区
5.1.1. 非密闭工艺生产区厂房设计
5.1.2. 密闭工艺生产区厂房设计
5.1.3. 病毒载体生产区厂房设计
5.1.4. 质粒生产区的要求
5.1.5. 其他要求
5.2. 质量控制区
5.3. 细胞贮存库区
5.4. 废弃物暂存区
5.5. 公用设施
5.6. 设备
5.6.1. 隔离器
5.6.2. 自动化密闭设备
5.6.3. 生物安全柜
一个房间多个生物安全柜,不建议直排风到洁净室内部
气流模型及状态应经过验证
5.6.4. 细胞培养设备
静置培养
生物反应器
6. 物料
6.1. 法规背景
6.1.1. GMP:物料指原料、辅料和包装材料
6.1.2. 药典三部生物制品生产用原材料及辅料
6.1.3. 药典三部人用基因治疗制品总论,起始原材料主要包括:生产用细胞、细菌或病毒种子
6.1.4. 细胞治疗产品之指南:供者材料指从符合筛查标准的供者获得的用于细胞产品生产的细胞或组织。
6.1.5. 《免疫细胞治疗产品药学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生产用物料系指:所有的原材料、辅料和耗材。
原材料:起始原材料(如生产用细胞、辅助细胞、体外基因修饰系统)和其他原材料(如培养基、添加因子、其他生化试剂)。
生产用细胞来源包括人体供者来源(自体细胞、同种异体细胞)和人源细胞系
辅助细胞:根据用途或功能,可能为病毒包装细胞、滋养细胞等
6.1.6. EMA《关于ATMP生产用基因递送物料所用生物来源起始物料生产的GMP原则问答》:对于基因修饰细胞,起始物料应为获得基因修饰后细胞所用的成分,如生产载体的起始物料、载体和人体或动物细胞。
6.1.7.
物料的定义
6.2. 物料风险等级评估
6.2.1. 关键物料属性(CMA)评估
6.2.2. 物料风险等级评估
除CMA外其他考虑因素:
是否是辅料
是否是内包材
是否为主要营养物质来源(如培养基)或冻存保护剂
是否与产品杂质去除、活性处理有关(如层析填料、线性化酶)
是否与除菌过滤后产品直接接触(如盛装除菌过滤后料液的容器或是内包材)
是否为冲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辅料)
是否会影响A级洁净环境(如擦拭A级洁净区的无菌布)
是否是动物来源
CMA评估表
物料筛选和选择原则
药用无菌制剂优于药用制剂(如人白)
药用级原辅料优于非药用级原辅料
GMP级优于非GMP级原辅料
GMP级物料所具备的基本要素
遵循GMP原则,最大限度降低生产环节污染、交叉污染、混淆和差错的风险
人员
人员经过事宜的培训并记录
人员健康状态能够满足生产需要
设备
设备处于良好状态并能满足预期需求(经计量或是确认)
仪器仪表经过计量或是适宜的方式能够确保显示数值的准确性
对设备进行了良好的维护保养
质量体系
建立了偏差或是异常事件处理流程
建立了变更控制流程,对变更进行分级管理,并且明确对影响产品质量的变更将通知客户
建立了客户投诉流程
建立了00S或是不合格数据调查流程
建立了文件管理流程
建立了培训管理流程
物料
原材料供应商管理流程
原材料取样、检测及放行流程
对必要的生产原材料进行留样
对物料或产品相关TSE/BSE进行了适宜的管控(若适用)
厂房设施设备
产品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生产,并对环境进行相应的控制
对生产区域进行清洁或消毒,满足产品生产需求
生产区域有适宜的人员、物料流向控制措施
设置了足够的生产检测和仓储区域
检测
建立了相应流程进行产品检测
对检验过程进行了记录
建立了产品留样管理
对产品有效期或是复测期进行了研究
生产
有适宜的微生物、细菌内毒素控制措施(若适用)
有适宜的无菌保证措施(若适用)
有适宜的杂质控制措施(若适用)
若共线生产线,采取额足够的措施避免交叉污染
对生产过程记录
建立批号管理
GMP物料的初步定义
非动物源性优于动物源性原辅料
1、药用无菌制剂优于药用制剂(如人白) 2、药用级原辅料优于非药用级原辅料 3、GMP级优于非GMP级原辅料 4、非动物源性优于动物源性原辅料
6.3. 物料管理方面的风险
6.3.1. 基因转导与修饰系统(质粒、病毒载体)
6.3.2. 物料取样、放行
特点,病人需要尽快使用产品,物料未能完成完全检测及放行,不能确定物料质量属性是否满足产品生产需要
物料供应商少,部分物料只有研究级别
价格昂贵且包装形式不能满足个性化生产,难确定取样和留样量
6.4. 降低风险的措施
6.4.1. 基因转导与修饰系统
载体的定义、定位
法规背景
《细胞治疗产品生产质量管理指南》:直接用于细胞产品生产的基因修饰载体或其他赋予特定功能的材料(如病毒、质粒、RNA\抗原肽、抗原蛋白、蛋白质-RNA复合物等)的生产、检验和放行等过程应符合GMP及相关附录要求
PIC/S GMP《附录2A:人用先进治疗产品生产》:
EMA《关于ATMP生产用基因递送物料所用生物来源起始物料生产的GMP原则回答》:
FDA<CAR-T细胞产品开发过程的考虑点>
ⅢCAR-T细胞设计及开发的通用考虑
B载体:是提供治疗疾病的药理活性关键组成成分
ⅣCMC推荐
将载体CMC信息描述在一个完整的原液(DS)部分,将CAR-T细胞信息组织在一个单独的DS部分和一个单独的制剂DP部分-(GT-CMC Ⅳ B)
CAR-T细胞和载体应在与开发阶段相适宜的GMP条件下制造
国内外法规
载体的质量管理
外购/委托生产载体
供应商资质确认(问卷调查、入厂测试等)定期评估GMP原则符合性
现场审计
传染性海绵体状脑病(TSE)控制
病毒污染和与其他载体或其他基因物质交叉污染的可能性
复制能力强的病毒(在复制缺陷病毒载体的情况下)应证明在所使用的病毒生产系统水平上没有形成具有复制能力的病毒
微生物(如支原体)或细菌内毒素/热源污染的可能性
源于原材料的任何潜在杂质,或作为工艺的一部分而产生并残留的任何潜在杂质
若为无菌产品,则无菌保证的能力是否足够
在没有专用设备和或设施的情况下,其他携带杂质的可能性,如残余DNA(抗生素抗性基因、潜在致瘤细胞系的残余DNA等)、动物源性物质、抗生素等
环境控制和贮存/运输条件,含冷链管理(适用)
若共线生产,是否进行过相应风险评估以及相应检测,以证明交叉污染的风险水平可接受
对于特殊病毒产品,需要考虑相关生产质量人员是否需要接种疫苗,避免所生产的产品对人员身体造成影响
质量保证协议
《药品委托生产质量协议指南》-《药品委托生产质量协议模板(2020年版)》
自行生产载体
质粒
作为原材料(作为病毒的原材料):纯化之后所使用的物料为药用级或GMP级别(若有)
直接用于细胞产品:发酵、纯化及后续工序所使用的物料需为药用级或GMP级(若有),没有药用级或GMP级,则需风险评估,尤其安全性,其他参照GMP。
病毒:生产过程所用到药用级或GMP级别(若有),没有的话参照GMP管理,尤其安全性
临床生产阶段与商业化生产阶段的差异点
临床阶段重点关注产品安全性,上市后关注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工艺一致和稳健性。
载体TSE/BSE声明:生产尽可能采用无动物源
质粒和病毒载体
6.4.2. 物料取样、放行管理
取样管理和检测项目
操作参见《质量控制实验室与物料系统》
取样后,至少需要等到鉴别检测完成后才用于生产
按照药典三部生物制品生产用原材料及辅料质量控制要求,确定适宜检测项目,至少鉴别项,可以使用核对配方号、物料号对物料进行确认,防止物料的混淆
放行策略
供者材料以及其他物料的限制性放行(终产品放行前完成完全放行):
患者的需求迫切,需要充分评估,采取适当措施后,对供者材料和其他物料进行限制性放行,若后期发现物料不合格,应评估对产品的影响,只有确认对质量无影响时方可放行。
研究级别物料:通过检测的方法评估风险,如功能测试、安全性试验、确认材料的适用性。
最大的特点是病人下需求迫切,导致需要对物料进行限制性放行及影响评估
7. 质量控制
7.1. 取样管理
7.1.1. 技术特点
活物质:产品为细胞,“活的药物”,无法最终灭菌、除菌过滤、微生物去除/灭活等操作,发生污染和交叉污染风险较高
工序复杂:工艺涉及细胞分选、转导、清洗多工序,不同工序细胞组分及特性存在明显差别,非单一细胞库直接增值
敏感性:个性程度高,对温度环境敏感,取样操作及处理和保存要求高
时效性:取样及检验时效性高,一方面定制患者情况决定时限要求;另一方面细胞本身常温保存时限较短,对检验时效性较高
批量较小:难以获得大批量产品/样品用于检验及留样
混淆风险高及后果严重:对于自体细胞生产,存在多批次同步生产情况,发生混淆和差错风险高,且发生混淆的后果严重
7.1.2. 取样策略
细胞治疗产品的取样策略应满足产品检验项目及方法的要求,以确保合适的取样样品用于检验,如无菌、细菌内毒素检查等原则上应在最终产品制剂后进行取样检测,以满足法规要求;
原则上细胞产品应尽可能使用最终产品进行放行检测,但批量小产量有限,时效性高,可结合生产工艺取样点,经过充分评估和必要质量研究,证实合适工序下进行取样能反映终产品特点以达到质量控制目的
结合方法和工艺特点制定适宜的取样量,并需满足法规。无菌检查取样量应结合批量、规格及检查方法制定取样策略,必要是参考EP2.6.27《细胞制剂的微生物检验》
注册检验样本的取样,依据《药品注册检验工作程序和技术要求规范(试行)》结合工艺特点,以最适样本原则,选择来源于过程控制样本活终产品样本等制定取样策略。
7.1.3. 取样要求
为了避免发生污染,生产过程取样需要满足生产环境下,以最大限度降低污染及交叉污染
应具有清晰、明确的标识并可追溯
适宜取样器具及容器,样品处理和保存及检验符合样品保存条件,建议密闭体系取样,同时评估方式代表性,合理排除死体积因素的干扰。
7.1.4. 质粒-最终产品进行取样
7.1.5. 病毒载体
7.1.6. CAR-T (其终产品装量/剂量按CAR-T/kg患者体重计算)
在收获日细胞扩增结束阶段,取细胞混悬液样本进行支原体检查。(该步骤支原体检查最适样本,可以确保最大限度地检查潜在支原体污染)
在收获日扩增阶段后,产品经过清洗步骤,在清洗后进行工艺相关杂质残留取样检验
在收获日制剂后、冻存前,取样检测细菌内毒素、无菌检查等项目,以确保产品制剂后的成品符合无菌药品要求。
取样表
7.2. 产品检验
7.2.1. 检验项目
7.2.2. 检验方法
《免疫细胞治疗产品药学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
《人源性干细胞产品药学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CAR-T细胞治疗产品质量控制检测研究及非临床研究考虑药典》
考虑产品的技术特点
7.2.3. 产品安全性检查
无菌检查,中国不能进行替代传统方法
快速无菌检查方法开发和验证参考法规:
支原体(同无菌检查类似)验证
USP 63
EP 2.6.7《支原体》
EP2.6.21《核酸扩增技术》
USP1071《短效期无菌产品放行的快速微生物检测:基于风险的方法》
7.2.4. 仪器管理
细胞计数仪
审计追踪及电子记录,符数据记录完整性要求
满足GMP要求的IQ/OQ验证
建议选取便于擦拭清洁
选择自动话高的设备,减少手动操作
流式细胞仪
光路与流速校正,减少变异,控制变异系数CV
PMT校准,采用质控品进行PMT校准,保证灵敏度
绝对计数的校准,采用绝对计数标准品建立绝对技术标准
标本的制备
电子档案管理模块符合GMP计算机化系统附录的电子记录及签名的要求
荧光定量PCR
qPCR主要通过荧光信号的变化实时监测PCR扩增反应中每一个循环扩增产物量的变化,通过Ct值和标准曲线的关系对起始模板进行定量分析,具有操作简便、快速高效、高通量、高敏感性特点,可用于病原体,载体拷贝数、复制型慢病毒。
7.3. 产品放行
7.3.1. 限制性放行
7.4. 留样管理
7.4.1. 按照公司规程保存的,用于质量追溯或调查的物料、产品样品为留样;(可用于调查、投诉)
7.4.2. 供者材料:稀缺的可调整留样要求或不留样,应书面说明
7.4.3. 物料:关键物料(质粒、病毒、细胞因子、生产因子、酶、血清等)
7.4.4. 成品:可适当减少或拍照(清晰完整信息)
7.5. 稳定性考察管理
7.5.1. 法规
ICH Q5C《生物技术生物制品:生物技术/生物制品稳定性试验》
《中国药典》指导原则9402生物制品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
《免疫细胞治疗产品药学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及其他
《已上市生物制品药学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
7.5.2. 产品特点
7.5.3. 稳定性试验策略
试验目的
上市前稳定性研究:长期稳定性、加速稳定性
临床阶段稳定性研究:冷链运输稳定性
非连续生产工艺的中间产品稳定性
上市后的稳定性考察
试验样品
自体细胞产品基于伦理和批量的因素,可选择相同工艺及条件下来源供者代表性样品进行稳定性试验
实验项目
长期稳定性研究基于产品放行检验项目设置,重点考察影响大的项目;
临床使用稳定性考察,考虑点:如复融保存时长、给药条件等
运输稳定性,考虑点:运输路线、交通工具、距离、季节、时间、运输条件等,对包装、效能的影响
中间产品的稳定性,保存时长和条件
7.6. 环境控制
7.6.1. 生产过程的环境控制
参考2生产质量管理策略
7.6.2. 检验过程中的环境控制
实验室设计符合生物安全控制,可能传染性病病原体,慢病毒载体等生物材料
应当有原位灭活或消毒的设备
1、细胞治疗产品如何进行产品的取样 2、检验注意事项 3、留样 4、稳定性考察药典 5、环境控制的要求
8. 技术转移
8.1. 转移的内容
8.1.1. 产品相关科学信息
8.1.2. 产品质量属性(包括产品关键质量属性CQA和物料关键质量属性CMA)
8.1.3. 工艺描述,包括各个单位操作(工艺流程图、关键工艺参数CPP)
8.1.4. 产品控制策略
8.1.5. 持续优化项目
8.1.6. 以往经验和发生的问题总结
8.1.7. 对产品质量潜在风险的理解
8.1.8. EHS要求
8.2. 转移的标准
8.3. 转移风险评估
8.4. 制定措施
8.4.1. 无菌生产工艺的建立和确认
物料及耗材传递过程的包装形式和清洁消毒方式
起始物料,过程控制及终产品的无菌取样/留样数量和具有代表性的节点
8.4.2. 建立合适的技术转移可接受标准
建议使用同一健康志愿者供者材料
8.4.3. 建立合适的过程控制及放行策略
8.4.4. 产品稳定性研究
8.4.5. 产品和工艺的知识传递及持续监控计划
8.5. 转移流程见《质量管理体系》分册“3.4.1技术转移”
8.6. 可比性研究(药学研究)
8.6.1. 法规
《已上市生物制品药学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
ICH Q5E《生物制品工艺变更前后可比性》
EMA《先进疗法产品可比性考虑问答》
EMA《药物研究中关于质量属性可比性评估的统计方法学的思考性文件》(EMA/CHMP/138502/2017)
8.6.2. 可比性研究的基本策略
方案设计
应根据质量属性和工艺特点,合理、针对性和规范的设计
提供详细的变更前后差异比较,并说明依据及变更目的
合适的风险评估工具,选择变更可能与产品质量属性的关联性及可能影响产品的质量属性,以确定研究的策略和具体内容
可接受标准设计
除符合预设的可接受标准外,也应对变更前后的批次进行趋势分析
供者细胞(如适用)
选择同一来源的细胞可有效降低起始物料(供体细胞)的差异性,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健康供者细胞进行可比性研究
8.6.3. 可比性研究的执行
可比性研究执行的阶段
用于可比性研究的分析方法
结果解读
高度相似,具有可比性,对产品安全性和有效性没有产生不利影响
有一些差别,根据经验和相关资料和数据,可证明对产品安全性和有效性没有不利影响,可视为具有可比性
有一些差别,但不能排除可能对产品安全性和有效性产生不利影响,且有关质量属性的数据和分析变更前后的产品是否具有可比性,应考虑进行非临床和或临床研究
差别非常显著,可以确定产品不是高度相似,并不具有可比性,应进行非临床和或临床研究
稳定性研究
基于评估进行稳定性研究,稳定性研究(尤其加速和或强降解)可发现理化特性、功能试验不能发现的细微差别
生产产品可比性研究的特殊考量
CAR-T示例
8.7. 病毒载体变更的可比性研究
8.7.1. 应包括质量可比性和功能可比性,一般性要求参考《生物制品(单抗)》部分和“技术转移和l可比性研究”、“8.1可比性研究”
8.7.2. 病毒载体的可比性研究
8.7.3. 病毒载体变更的细胞治疗产品可比性研究
所有关键工艺参数CPP均符合预设范围
所有中控检测项目均符合预设范围
所有产品检测结果均符合可比性研究范围
杂质清除能力无显著差异
生产过程的收率等其他工艺过程表现符合预期,无显著差异
1、技术转移的主要关注点 2、开展可比性研究的注意事项 3、病毒载体变更,可比性研究的注意事项
9. 生物安全防护
9.1. 风险来源
9.1.1. 供者材料来源于人体,可能含有传染病病原体,且生产过程中难以去除
9.1.2. 产品本身为活细胞,容易受到微生物污染或交叉污染
9.1.3. 供者材料和产品本身属于患者的遗传样本,应满足《生物安全法》相关要求
9.1.4. 基因修饰细胞使用的转基因手段,需要防护手段避免对操作人员和环境的影响
9.2. 相应法规
9.2.1.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9.2.2.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
9.2.3. 《生物安全法》
9.2.4.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9.2.5. 《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
9.2.6. 《疫苗生产车间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9.3. 产品防护
9.4. 人员防护
9.5. 环境防护
10. 产品追溯系统
10.1. 技术要求
10.1.1. 合规性管理
电子化追溯系统应符合《药品记录与数据管理要求》及GMP计算机化系统附录,确保数据在建立、修改、保存、获取、恢复、备份等环节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10.1.2. 追溯流程管理
包括:医疗机构、物流公司、上市许可持有人、委托加工厂、经销商、DTP药房。
早期临床阶段:可采用纸质追溯体系
上市后阶段:电子化追溯体系,也可以纸质和电子系统结合应用
10.2. 用户需求
10.2.1. 基础信息库建立和维护:建立“端到端”整个追溯闭环中每一个相关利益方的基础信息;应考虑基础信息的使用和维护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权限设置,审计追踪,各终端间数据工序和限制,数据恢复和备份)
10.2.2. 追溯流程管理:工厂企业端、医院端、经销商/DTP药房、监管机构端(必要时)
10.2.3. 电子签名
10.3. 电子化系统开发和功能设计
10.4. 电子化系统功能实现和确认
10.5. 纸质追溯系统
10.6. 流程
10.6.1. 采血需求和需求确认(包括生产患者唯一识别码)
10.6.2. 采血过程及血袋贴签、运输
10.6.3. 工厂接收及放行血袋至生产
10.6.4. 生产(产品收获)和标签打印
10.6.5. 产品检验并放行至包装
10.6.6. 产品输注需求及需求确认
10.6.7. 产品包装及放行出厂
10.6.8. 产品运输物流交接
10.6.9. 经销商和DTP药房交接
10.6.10. 产品使用
10.6.11. 和其他系统与有效连接(MES\ERP\LIMS)
1、一般要求 2、如果建立URS 3、纸质系统和电子化系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