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 详细版 2023.7.26
不完美主义者,不过分追求完美,不因追求完美过分焦虑紧张,不因害怕不完美而放弃行动,敢于面对成长过程中必经的曲折,开始阶段必经的低谷期,拍拍身上的尘土,重新站起来,没什么大不了的,没有挑战没有曲折反而说明不了我们的能力,哈哈
编辑于2023-08-03 10:17:02 北京市1、当你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深交的时候,不要听他怎么说,而是要看他怎么做,从行为逻辑去界定一个人。 2、很多时候,只用感情来经营关系,会使关系存在很大变数。因为人性的本质是自私的,对方对你的善与利益的诱惑有很大关系。当利益的诱惑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人性的阴暗面就会被激发。 3、其实我们也就能理解为什么你感觉自己付出了很多,对方却无动于衷,因为你们两个人的价值评判标准不一样。你付出了大量的时间、金钱、精力等,本质上只是你自己觉得做的这些有价值,但对方并不会因为你的付出程度高低决定你的价值,他只会参照自己的需要。
1、练习自己享受生命的能力吧,你会喜欢一个懂得安放无聊和空虚的自己的。2、我们知道自己有并不喜欢的东西,所以也会尊重他人的一切不愿意和不妥协。3、请在闲暇时光里吸收知识,提高修养,升华自己。你要知道,自己的知识与修养,是任何灾难与意外都不能夺走的。
1、如果我们只做以前做过的事,那就永远学不到新东西。2、我们得学着平衡,得明白长远利益更加重要。3、你每做一件事情便可以得到奖励,这样的机制就比较好;而且奖励是要对你胃口的,不能是抽象的东西。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1、当你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深交的时候,不要听他怎么说,而是要看他怎么做,从行为逻辑去界定一个人。 2、很多时候,只用感情来经营关系,会使关系存在很大变数。因为人性的本质是自私的,对方对你的善与利益的诱惑有很大关系。当利益的诱惑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人性的阴暗面就会被激发。 3、其实我们也就能理解为什么你感觉自己付出了很多,对方却无动于衷,因为你们两个人的价值评判标准不一样。你付出了大量的时间、金钱、精力等,本质上只是你自己觉得做的这些有价值,但对方并不会因为你的付出程度高低决定你的价值,他只会参照自己的需要。
1、练习自己享受生命的能力吧,你会喜欢一个懂得安放无聊和空虚的自己的。2、我们知道自己有并不喜欢的东西,所以也会尊重他人的一切不愿意和不妥协。3、请在闲暇时光里吸收知识,提高修养,升华自己。你要知道,自己的知识与修养,是任何灾难与意外都不能夺走的。
1、如果我们只做以前做过的事,那就永远学不到新东西。2、我们得学着平衡,得明白长远利益更加重要。3、你每做一件事情便可以得到奖励,这样的机制就比较好;而且奖励是要对你胃口的,不能是抽象的东西。
书名: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 作者:[美]斯蒂芬·盖斯 译者:陈晓颖 版权: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1
我意识到当下自己的情况确实不适合做运动,但我也认为运动不需要分时间和场合。就这样,我坚持完成了一次不完美的健身活动,锻炼了肺活量、肱三头肌屈伸,做了一些绳索飞鸟。正因为我接受了这次不完美的锻炼,我才获得了一次条件不够完美,质量却很高的运动效果(特别是我的肺部得到了锻炼)
我内心深处那个完美主义者看到的是不去健身的两个强有力的理由,而那个不完美主义者看到的却是取得哪怕些许进步的机会,于是我选择行动起来
破碎的东西因为其受伤的历史而更显宝贵和美丽
2
被保护并不一定是件好事。想想那些在人类保护下长大的动物,因为缺乏必备技能,已经无法在野外生存;想想单个肌纤维,虽然运动时受到不断拉扯,却会因此变得更加强壮。可见,保护往往会削弱被保护者的能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完美主义会显著削弱我们的能力,因为它让我们避开了犯错或失败的机会,而这些错误和失败,短期来看确实会带来伤害,但是长期来讲对我们大有裨益。原因是,如果你能承受某种不幸,并因此而变得强大,那你就不需要所谓的“保护”。没有了保护,你会变得更加优秀
打篮球的时候,我常常处于一种放松玩乐的状态,但有时也会在意自己是否表现完美。任何喜欢进行体育运动的人都明白这两种心态的差别,像我一样,他们都会告诉你,他们在放松时才会有更好的表现。为什么呢?
运动也好,人生也罢,最好的结果都来自训练。如果训练让你的某种技能达到了本能(即潜意识)的水平,那你的意识就可以得到放松,而这种放松状态要比紧绷状态更加高效而有用,因为这时你的注意力更容易集中
人的一生始终都在追求两样东西——舒适度和成长度。若想在某个领域有所成长,你就必须面对不断增加的风险、不确定性甚至不适感。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举重会造成肌肉纤维的酸痛,这就如同我们在经历失败或不安后内心会感到痛苦一样。但接下来,肌肉会得到重塑,变得更加强壮,这也如同失败后总结了教训的我们会变得更强大一样。这绝非陈词滥调,从神经学角度讲,在频繁经历失败或痛苦后,我们的大脑在面对这些失败和痛苦时便会具备更强的抗压力。想象一下有两位男性,一位被女孩拒绝过200次,另一位从未有此遭遇,那么下一次两个人都遭到拒绝时,哪一位会更好地应对呢?当然是大脑已经熟悉了整个过程的第一位
3
不完美主义的重要前提,或者说关键,是标准低并不意味着结果不如意
我们需要了解,接受不完美并不意味着你想要“好吧,为了我的身心健康,我只能勉为其难地接受不完美”。如果你把不完美主义定位为不得不接受的不幸,那它很难给你帮助。相反,你最好将其内化,明白为何它才是最好的选择,懂得它能给你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那些能获得成长的人往往都是不完美主义者
钻石之所以闪闪发光,是因为接受了切割打磨,而在此之前,它不过是一块粗鄙的碳化合物。经过漫长岁月里的高温和挤压,碳最终变成了钻石。你可以把你的努力想象成将碳块塑造成钻石的高温和挤压。当然,我们不仅需要努力,还需要时间与坚持,才能成长为更强大的自己。完美主义之所以无效,是因为它的前提就不成立,它竟然认为伟大的成就可以在首次尝试时就实现
身为一个不完美主义者的首要好处是,你可以在更多的场合获得行动力,受到的压力更小,取得的成果更大。一个人越是勇敢、自信、轻松,就越容易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如果你希望人生中有好事发生,即使你的轮胎气不足、车身已生锈、前车灯坏了,你也必须即刻出发。因为只有走出去,你才能看到新世界、邂逅新的可能性,才能有更多实现成长、享受人生的机会
虽然如今的我依旧单身,但自从成了不完美主义者,我便有了更多与女孩交流的机会,约会的机会也多了。最难得的是,我现在不再纠结于非完美的恋爱不谈,并因此而获得了内心的自由。一旦成为不完美主义者,你就不会再受到许多限制,也就可以更好地享受你那不完美的人生了
4
真诚地探讨努力过程而非完美目标会让我们更有亲和力,有益于人际交往。请记住这句话:探讨努力,而非完美
谦逊带来的心理效果与蛇油推销员的正好相反:一个人在伟大成就面前表现低调,看起来会更伟大,因为旁人会认为他们见过大场面,根本不用靠自我抬举的方式感受自己的价值
如果你想更受欢迎,就千万不要表现出一副完美的模样。接受自己的缺点,不要做表面功夫。其实与人相处非常简单:不完美才能让更多的人喜欢你
如果我不希望任何人喜欢我,我可以说:我的作品是对英语最完美的呈现,我是全世界最优秀的作家。听到别人自吹自擂,你心生反感十分正常。但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为什么不会想给对方一个拥抱呢?因为看到别人自称完美,你就会觉得对方不够坦诚,同时也会感觉你的自我价值受到了威胁。这会让我们想到自己的不完美。不过,我希望你在读完这本书以后,不会再介意自己不完美的事实
相反,如果听了我下面这段话,你又会做何反应?我会尽量向你传递让你的生活更有价值的信息。为完成这部作品,我做了大量研究,付出了许多心血,希望它不会令你失望。与第一个例子相比,这次你不再想揍我一拳了吧?因为这段话十分坦诚,承认了我自身的不完美。如果你姿态谦卑,不假装完美,你的亲和力就会大大增加
不完美主义的杠杆
借助杠杆,你就能更轻松地撬起重物
核心:奉行完美主义还是不完美主义,主要取决于你真正关心的是什么
一个不完美主义者会更在意(和更不在意)的事物
不那么在意结果,更在意过程
不那么在意问题本身,更在意在有问题存在的情况下能取得的进展。如果有些问题必须解决,那就关注具体的解决办法
不那么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更在意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成就什么样的事
不那么在意行动正确与否,更在意是否在行动
不那么在意失败,更关注成功
不那么在意所谓时机,更在意任务本身
总体来说,不完美主义背后的逻辑是:不那么在意条件和结果,而关心眼前具体怎么做才能掌控自己的身份与人生,积极前行
问题不仅仅是在不在乎,在乎的程度也很重要:不完美主义是指对某些事情不那么在乎,因为只有当你不那么在乎时,你才能在这一领域更放松。而只有更放松,你才不会产生严重的焦虑和分心,你的大脑才能保持清醒和专注,你才能集中更多精力来解决问题
期待
总体期待和具体期待
最好的组合是你的总体期待很高(如自信)但具体期待很低(如适应力和做具体事的信心)
如果一个人的总体期待高,意味着他相信自己的生活会好事连连。但是他们对社交的具体期待低,也就是说他们预想到将有许多问题发生,也欣然接受任何社交情景都可能不尽如人意的事实
想象一下,如果这个人在跟别人说话时不小心打了个嗝,他们会说句“抱歉”,笑起来,并继续与对方谈话。这个“可怕事件”提供了一个笑料,反而会让谈话的氛围更轻松。而周围的人看到这个人应对尴尬场面的轻松态度后,自然也会跟着放松下来。一个充斥着不完美情况的夜晚结束时,不完美主义者玩得很开心,他们的总体期待也相应得到了提升。他们并非有多擅长社交,只是有效地降低了自己的具体期待,尽量避免将自己的希望寄托于某个时刻、某次对话甚至是这整个晚上
你看到两种情况的差别了吗?对个别事件降低期待,甚至将期待值降低到零,你的自信就会提升,因为即便出现任何问题或失误,你都可以处变不惊。当有问题发生,你一如既往稳定的信心会成为你的精神支柱。你绝不会成为风中飘零的树叶,不会稍有风吹草动就偏离正轨
如果我们能对自己有总体的自信,不把信心寄托在任何个体事件上,我们就会变成生活中的常胜者,更好地享受生活
关注过程
关注过程者在起床时并不会考虑健身的事,因为过程还没有进行到那一步。再难的过程,只要分解成一步一步去看,难度就会降低;相反,如果看得太长远,人们则会望而却步。这并不是说关注过程者从来不会考虑苛刻的环境,只是他们会对自己说:“确实不好办,但我还是想一步一步做下去,看最终会怎样。”你一旦最终到了健身房(或者其他目的地)并开始了训练,你就会惊喜地发现自己最初找到的关于环境借口是站不住脚的
纠结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对两种事情纠结不放——可以修复的和不可修复的
纠结不可修复的损失:接受现实才是唯一的解决之道
你可以犯错误——哪怕是可怕的错误——因为你就是个普通人
纠结可以修复的过失:接受现实,重新来过
如果你把摩托车撞坏了,知道有人能修好它(以及你那骨折的胳膊),你只需花时间和钱就可以把问题解决,之后便可以重新全速前进。如果你向老板提交了一份报告,她说“这简直是我看过的最糟糕的提案”,你可以听听她的意见,重新修改后再交一份
要说“可以”,而不是“应该”
我们完全可以用“本可以”的表达替代“本应该”,因为“可以”只是指出一种可能性。“应该”总是有一种确定和必须的感觉,而“可以”则代表着开放与自由。用开放的心态看待人生才是正确的选择,毕竟漫漫人生路,本就是柳暗花明的
跳舞时,我本应该多跳一会儿=没有多跳是可耻的
跳舞时,我本可以多跳一会儿=我意识到自己当时可以多跳一会儿
工作时长并不是衡量产出的唯一标准
有时候,专注、投入地工作1小时后,哪怕休息2个小时也不为过。你肯定有过类似经历:有时“工作”了4个小时,却没什么成效;而有时虽然只工作了20分钟,却有大功告成的快感
帕金森定律提到,工作会根据你分配给它的时间自动压缩或膨胀。如果你给自己更多时间放松、更短时间工作,那按照帕金森定律的逻辑,你就会努力提高效率。另外,别忘了,因为有充足的时间休息,你就会拥有更充沛的精力以更专注、更高强度的状态完成接下来的工作
认同
那些一心想要获得他人认同的人很难达成心愿,而那些勇于做自己的人却总能获得更多认同
如果你在某个领域或对自己整体都不自信,那么请你回答这个问题:“我的标准是什么?”
大部分人都是通过与普通人相比来确定自己的自信水平的。我们大概知道某个领域内普通人的表现会是怎样,然后就会把它当作标准,评价自己的水平。但是要知道,这种衡量自信的方式是有缺陷的,就像买衬衫的时候买“均码”而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码一样。这种办法或许对一些人来说可以接受,但对大多数人都存在问题
大部分领域都是概念性、抽象、主观的。你也许觉得自己的长相最多能算个普通人,但对某个人来说,你或许就是世上最有吸引力的人
鉴于自信的参照标准因人而异,我们最好创建一个适合自己的
在我成为不完美主义者的过程中,关键的一点就是个性化自己的自信水平。真正稳定的自信来源于你为自己量身定做的定义和标准,否则,基于他人标准得来的自信都会经历巨大的波动和变化(并会改变你的参照标准)。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掌控自己的标准
建立强大自信的关键是明确你现在对什么有自信,然后在此基础上努力
你要允许自己在达到标准后享受成就感,毕竟这是你自信的基石
把标准定低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你很可能超额完成任务。如果你有了成功的快感,自然就会处于放松的状态,不必再为“达标”而焦虑,而这正是自信之人才有的状态。所以,把标准定低其实有一箭双雕的效果
许可
与完美主义的所有表现形式一样,对许可的需求可能会让我们丧失自由。你可能觉得如果没有获得他人的认可,你的决定存在风险,原因很简单,就是他人的认可给了你一层额外的舒适和安全感(就像听到医生说你可以做哪些事一样)
为你的决定找一个保护伞不仅是不必要的,甚至还有很大的害处,因为一旦形成这样的习惯,你就会慢慢变成一个缺乏自信的人。自信之人从来不需要他人的许可
根本没必要有任何担心,如果你想做什么事,只要你有合适的理由,那就去做吧
被人拒绝可能会令人沮丧,但是请记住,这种拒绝和失败是一次性的:你只是被那一个人在那个时间以那种方式在那个领域拒绝了而已。遭到一次拒绝不等于未来再无翻身之日
尴尬
尴尬情绪对我们来说也没什么好处。你能想到尴尬情绪改善了你生活的任何例子吗?尴尬的作用仅仅是打消我们做事的积极性,以避免造成更多尴尬,这是一种循环论证。疼痛能让我们学会避免更多疼痛,但它有一种重要作用——让我们得以保护自己。如果你已经感到疼痛,却还不断伤害自己,那你必然会造成更为严重甚至永久的身体伤害,因为疼痛意味着你已经在伤害自己的身体了。但尴尬与之不同,除了尴尬自己产生的不适以外,它并不会造成什么严重的问题
也就是说,如果你能消除尴尬情绪,尴尬带来的麻烦就消失了。做令你感到尴尬的事情(只要不伤害到他人),唯一可能的后果就是让某些人疏远你,但是,如果这是你坚持做自己所要付出的代价,那么被一部分人疏远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毕竟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
只要不违法,不伤害他人,你就没有必要寻求他人许可或担心引起尴尬。也就是说,你要安心做你自己。但具体该怎么做呢?像许多事情一样,只有通过练习才能实现——叛逆练习
叛逆练习
要想克服认同需求,符合逻辑的方法就是做他人不认同的事,当然是在不触犯法律也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
你可以对你过去的生活方式说不
你可以对社会期待说不
你可以对同辈压力说不
你可以对任何标准和期待说不
那些对认同有强烈渴求的人绝不可能成为一个叛逆者。他们很难按自己的方式生活,因为无论做什么事,他们都要遵循某些标准,即便没有标准,他们至少也要以最不容易受到批评的方式生活。这些人要做的就是对自己的认同需求说不,这需要多加练习。只有不再关心他人的认同,才能获得做自己的自由,大胆尝试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叛逆的重点是你不要让自己的行为受到他人控制
如果你的认同需求来自特定的个人或群体,那就明确他/她/他们如何人为地对你的行为造成了影响。比如,你担心自己真正热爱的职业会遭到朋友的质疑吗?你真正想走的路与你父母的期许背道而驰吗?(第二种情况更棘手,因为有谁愿意惹妈妈生气呢?)在这些情况下,你需要就事论事,在你与对方的关系和对方施压阻止你做的事之间做出权衡。你的叛逆会影响你与对方的关系吗?如果有影响,你的叛逆还值得吗?
宽泛的社会叛逆练习对很多个人状况都有帮助,因为它可以教会你该如何叛逆。你可以把它当作前进的踏板,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再顾虑你的改变是否会令他人失望。其实会令他人失望的不一定都是“坏事”,也许你只是和一个经济条件不够好的对象结了婚,或找了一份此前没有家人从事过的工作而已。当然,还有其他无数可能引起他人不解或非议但本身却没什么大不了的选择
与陌生人的简单对话可以让我们心情愉悦
过失担忧
过失是人类无法摆脱的特质,请务必接受你的过失:毕竟,最宝贵的经验往往都需要付出痛苦的代价
一个犯了更多错误的女孩反而赢了那些犯错误没她多的
对犯错的担心会导致学生对课程难度的过高估计、更强的焦虑感以及更多的消极情绪
如果我们内心以为完美是外界对我们的要求,那任何成就都不足为奇
冒牌者们有一个奇怪的特质——他们会向他人揭示自己的缺点。比起呈现给外界的总体形象,他们更关心自己的每次具体表现,他们甚至故意想要推翻自己被高估的公众形象
活出真我,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介意你表现的人对你而言并不重要,而对你真正重要的人根本就不介意你的表现
问题的关键是,你关心的是什么?你关注的重点决定了你看问题的角度
不完美主义者能看见并且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无论取得什么成就,在他们看来都十分难得
完美主义者不遗余力地维护自己的完美形象,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在他们眼中都不值一提
有些人仅仅因为被他人爱着便会产生冒牌者综合征。他们觉得自己不配获得别人的爱,总是担心自己如果犯错,就会暴露缺点,并因此失去爱。他们可能觉得,只有自己成为完美的伴侣、伙伴或父母,才能拥有别人的爱,而他们是不可能一直保持完美的
二进制思维
常见数字任务
想象一下,此刻你的任务是按下开关,打开房间里的灯。你只要按一下,任务就顺利完成了。即使过程中你绊了一下、撞了膝盖、跌了一跤,但你只要按下开关,就成功完成了开灯的任务,没有所谓只完成一半的概念——开关要么开,要么关。在二进制的角度,开关向上就是“1”,向下就是“0”。记住,我们关心的是你是否完成了任务,并不在乎过程中你做得好不好
常见模拟任务
如果你的任务是发表演讲,想做到彻底失败或毫无瑕疵都是不可能的,你的表现一定介乎两者之间。你可能说错了一个词,摆了一个尴尬的手势,或是中间有一个太长的停顿。你可能说吞吞吐吐地讲了一些发人深省的话,也可能行云流水地发表了一通老生常谈。你的演讲可能进行得还算顺利,也许不是特别令人满意,总而言之,不管中途出现了什么问题,你的演讲表现都是优缺点共存的,是一种模拟的效果。请注意,我们此处关心的问题和上面开关的例子截然相反:你在乎的是你演讲的表现,而不是你是否做了演讲
把典型数字任务转变成模拟任务
想象一下,你的任务是按开关,但你只有用某种特殊方法完成后才算成功。比如,你要求自己的手指必须与开关绝对平行,而且在快速按下开关的瞬间,你必须在空中完成一次劈叉,同时还要以钢琴上第七个八度的高音喊出“面条”(如果你做到了,请一定把视频发给我)。这样一来,你就把这个典型的数字任务变成了模拟任务。即使你成功打开了灯,但只要过程中出现了失误——不论大小——那你的工作就不算完美。但是,如果你想完成上述所有夸张的要求,你很可能根本无法按下开关
把典型的模拟任务转变成数字任务
想象一下,你的任务是在5000人面前演讲,大部分人都会把这个任务视为模拟任务,因为你的演讲肯定是介于尽善尽美和一无是处之间的一种表现。但是,如果你把所谓的演讲成功定义成“走上了讲台并传达了信息”呢?我们就这样试一下。如果你走上台,说了该说的话,你就成功了。这样一来,你唯一可能失败的方式就是一句话也不说。即使你的演讲中出现了很多失误,你所得的分数也是1而不是0。非常成功!
你觉得完美主义者会选择哪种思维方式呢?他们绝对会挤满模拟思维的阵营,因为他们追求的是所有细节的完美。但数字任务的绝妙之处就在于你可以完美地完成这些任务。要想成为一个不完美主义者,摆脱对犯错的恐惧,你就要为自己设置一些数字任务,因为你可以轻松地做到“完美”
参加考试
有很多办法可以把参加考试也当成一个数字任务。考试需要的就是好好准备,所以你完全可以把复习多少小时或是每页复习多长时间作为目标(而不是担心自己能记住多少内容)。至于考试本身,“尽力发挥,把题答完”的态度乃是制胜的方法。如果你每道题都尽力而为,就已经算是成功了。但如果你还是没能及格呢?如果真是那样,担心也于事无补,所以不要担心了
导致拖延症的深层原因不是懒惰,而是过于复杂的目标以及随之而来的恐惧心理,而二者正是源自完美主义心态
二进制思维是不完美主义的核心理念,可以有效缓解你对过失的担忧。在这种思维下,错误不再给你一种错误的感觉。二进制思维可以赋予你强大的力量,因为它剥夺了你的“借口”,让你远离各种拖延行为,如看电视。因为行动目标已被简化,你再也没有任何借口去逃避,只能勇敢去做
拿运动为例,你不需要以万事俱备为前提。如果你认同这一点,你就自动放弃了各种借口,比如没精神、设施不好、时机不对、地点不当,等等。既然是借口,就是说它们并不代表你的目标不可能实现,只是意味着条件不够理想罢了。如果你叫停自己对“完美”运动的需求,那你的运动就变成了对借口免疫的活动。这样一来,“只要做了就是胜利”的心态就成了推动你前进的巨大动力
二进制思维只在乎事实——发没发生?而模拟思维却更为主观,关注太多方面——质量、影响、感受、过失,以及最主要的,是否接近完美。多多尝试二进制的方法,经历不断的学习和锻炼,你就一定能够心想事成,完全无须担心过多的细节因素
只有把目标简单化,让成功变得比失败更容易,你才能走进“成功的良性循环”
视进步为成功
不完美主义者期待的不是完美的结果,而是完美的进步和持续发展。你每天都能有所进步,这不算完美吗?你能每天记录下自己不间断的进步,这不算完美吗?只要坚持,哪怕每天只有很小的进步,哪怕这些进步存在瑕疵,累积下来,也会产生惊人的效果
人生的关键是做正确的事。这不是说让你成为一个工作狂——人生并不止于此。所谓正确的事,可能是指在需要“充电”的时候放松地去看一部电影或补个午觉。放松是和谐、幸福人生的重要部分。与此相对的是毫无主见、终日随波逐流的消极生活方式
即便我绊了一下,摔了个嘴啃泥,我也还是比原地不动前进了一些。一次行动——不管多么不起眼,多么问题重重——只要能够对你有所帮助,就是有益的
因为完美主义者对成功的定义有误,即使当天已经做了80个俯卧撑,他们还是因为没有达到设定的100个而沮丧。他们的身体得到了锻炼,但他们未来的进步空间却因为这种想法而受到了损害。如果你总是因为做不到完美而自责,短期内你确实会有进步,这也正是许多人这样做的原因,但是长期来看,你是在摧毁你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的认同。即使伤害不大,你也可以把它和珍惜自己的每一点进步的思维相比,看看情况会不会有所不同
自我惩罚带来的动力很难撑过一个晚上,但是自我鼓励的力量却可以延续一生,而这种力量可以通过一个巧妙的办法轻松获得
通过应用微习惯策略,我发现懂得珍惜一切微小进步能让你活得更幸福。当然,同时我也发现,很少有人能有这样的正确心态。只要愿意接受这样的想法并多加练习,我们就会逐步摆脱“不够好”的心理障碍。这种策略不是让你降低标准,而是让你重新定义成功,成功应该是进步的过程,你提高的应该是关于坚持多久的标准
我们每天都需要燃料来支撑我们当天的进步。在这里,发挥作用的还有另一个因素,那就是自主性(自由)。所谓自主性,就是你能掌控自己的决策,并愿意承担相应的后果。如果你设定了一个过于宏大的目标,你就把主动权交给了目标本身,而丧失了自己的掌控力。面对高高在上的目标,你完全臣服,俨然成了它的奴仆。更可怕的是,你制定目标的过程可能非常武断,或者只参考了社会规范,却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实际情况——比如,你的目标是减重25或50千克,你每星期都去健身房好几次,要完成一个健身计划,等等。这样一来,目标就成了你的家长,每天监督你不能偷懒,而理由就是“计划如此”。而你也只能硬着头皮,遵照一个月以前制定的、你已经感到乏味的目标,痛苦地坚持
你有没有发现,其实这是一种隐性的自我惩罚?与所有的自我惩罚一样,这种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奏效,但很快你就会产生逆反心理,潜意识随时会高呼着跑出来揭竿而起。对儿童来说,叛逆会表现为一时的情绪激动,但对成年人来说,叛逆的做法就是放纵自己看电视,无谓地在网上浪费时间,或是找出各种办法回避目标
重新定义成功,将其视为进步,点滴的进步就会成为成功的标准。这样一来,你将源源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快感,从而为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行动顾虑
要想把事情做好,有一个办法就是向已经做得很好的人学习
如果你成了一名真正的不完美主义者,随机应变也会成为你的武器。也就是说,你会努力让自己化险为夷
这不就是人生的关键吗?行动起来,随机应变,转危为安。比起原地不动,非要等到有了十足把握才有所作为,随机应变才更令人兴奋,成效也更显著
你遇到的各种情况越多,你的外壳就越坚硬,你对疼痛和恐惧也就越不敏感。对每五年才被女孩拒绝一次的人来说,痛苦感要比每星期都被拒绝的人强烈得多。对经常做演讲且每次都做得很糟糕的人来说,内心的消极感触比起第一次演讲的新手要弱得多。我们的大脑就是这样运转的,正如心理学家尼克·弗里查(Nico Fridja)所说,“持续的乐趣会逐渐消退,同样,持续的苦难也会让人逐渐失去痛感”
只要你意识到做某事的好处大于坏处,就应该立刻开始行动
我比较喜欢的方法是行动起来,边做边学
永远不要将内疚作为前进的动力
计时器策略
任务倒计时
只要时间一到,你必须立即开始工作
决定倒计时
倒计时结束之时,你必须做出明确的决定
注意力计时器
在接下来的规定时间内,你只能专注于一项任务(对可能分散注意力的事进行严格的限制)
番茄工作法
工作25分钟,休息5分钟,然后再重复该模式
劳逸交替法
工作1小时,放松1小时,然后重复该模式
你的生活,你可以自己做主
Deep Existence的每周博文
每个星期二,我都会将我撰写的生活策略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给我的订阅用户。许多人都会告诉我,我发送的内容改变了他们的人生。注册后,你就可以免费通读之前所有的资讯内容。而我从这些交流中也获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