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八、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法
八、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法的思维导图,教育科学揭示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帮助人们认识现代教育的实质,开拓新的教育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提高研究人员的评判分析能力。
编辑于2023-08-13 21:07:53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法
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法概述
基本概念
历史研究法
对相关历史过程的史料进行分析、破译、整理
认识研究对象的过去,研究现在和预测未来
一种研究方法
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法
以历史研究法来研究教育科学
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
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揭示其发展规律
一种研究方法
作用
揭示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帮助人们认识现代教育的实质
借鉴历史经验,预测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
开拓新的教育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提高研究人员的评判分析能力
基本特点
历史性
研究对象上
过去发生的教育事件
研究目的:对教育事件的历史发展实际过程及具体内容的考察, 探求教育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势
研究过程上
按照历史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范围再现历史的全过程
具体性
把握最能说明问题的史料,揭示研究对象发展过程中的一切历史形式、 全部丰富的内容及各种相关因素,从中探寻基本规律
以逻辑分析方法为主
逻辑分析法:从抽象理论的系统上揭示对象的本质, 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方式, 研究事物发展过程的矛盾运动, 揭示历史规律并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
更深刻认识事物演变的历史的规律性、处于萌芽状态的东西
局限性
历史是滞后记载,史料零散,不系统,不利于搜集考证,降低可靠性
历史文献的理论内容受撰写者和研究者双重主观因素影响
子主题
适用范围
对各个时期教育发展情况的研究
对历史上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理论观点的研究
对一个时期教育流派、教育思潮的分析研究,及对不同教育流派理论的比较研究
对一定时期教育制度,如法令、计划、政策等的评判分析
对外国教育发展状况的分析
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历史研究法的一般步骤 及方法结构体系
一般步骤(程序)
分析研究课题的性质,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有关的资料条件
史料的搜集与鉴别
多种方法搜集,鉴别真伪
对史料的分析研究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史料进行分析、探讨
弄清楚所以然、为什么,发现和揭示教育演变的规律
结构体系分析
搜集、鉴别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
史料:人们对历史事件发生经过的记述与历史事件有关的实物或遗迹
要通过泛观博览认真发展发掘史料
要学会使用辑佚、校勘,训诂等方法
辑佚:将散见于其他书籍中的有关内容搜集编排 以反映遗失典籍的梗概
校勘:对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或同一版本的不同卷次 之间存在的文字差误进行对照并判定是非
训诂:通过广证博考精确了解古籍原意
要尊重历史,用历史发展观点对待史料,不随意修改
历史事件与历史过程发展规律的揭示是历史研究的核心
内容
教育领域各学科发展通史(纵向)以及断代史(横向)
教育领域各学科基本理论与实践发展专题史
教育科学理论学派史及其教育家基本理论的研究
方法
历史的分析方法
通过整理、排比史料,清理线索
丰富性、直观性、具体性
逻辑的分析方法
运用逻辑学方法去认识研究历史上的教育问题
概括性、抽象性、本质性
历史研究中的阶级分析方法
应用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观察和分析 阶级社会教育历史现象和评论教育史人物
对这种方法的具体运用进行理论思考
从一定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分析入手
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历史主义是历史研究的科学方法论
社会科学的一般方法论
为教育领域的历史研究提供了指导原则
最高层次,落脚点和保证
历史研究法运用中 应注意的问题
注意历史研究中资料来源及分析鉴别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来源
原始来源:第一手信息资料,原始文件,参加者或直接观察者的报告,被研究的教育家本人的论著
间接来源:第二手信息资料,各类参考书,他人传抄的记事,传闻,各类编辑物
考证和评价过程
外部评论:确定资料的真伪或真实性,涉及文献的形式和外表
内部评论:确定史料的客观性、可靠性,确定文献资料本身的意义、价值和准确可靠程度
鉴别考证的基本方式
辨伪考证
年代考证
地点考证
作者考证
文献原形考证
坚持唯物史观,正确处理历史研究中的几个关系
古与今关系
正确对待古与今,通古今之变,尊重历史,古为今用, 使教育研究为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服务
史、今转换的机制在于透过对历史的研究,揭示教育科学中的深层结构, 以此为基础,使之在时间上的延续和空间上的拓展统一起来
史与论关系
史:具体的历史史料
论:理论的概括分析
实质是史料与史学关系
必须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进行
在广泛收集史料基础上发现研究问题
批判、继承与创新关系
不是全盘照搬,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选择、批判基础上的继承
目的在于创新,开辟新的领域,采取新的方法,阐述新的问题, 提出新的见解,做出新的总结概括
研究者应具有历史感和现实感
历史感:以对历史事实为前提,以尊重历史的价值为基础,以历史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创造性转化历史为目的的主体意识
现实感:研究者本人对所处时代教育发展的高度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教育研究工作者要有意识的间接吸收最新研究成果,在现实与历史的双向考察中深入研究教育的历史现象和历史过程
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法
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法概述
基本概念
历史研究法
对相关历史过程的史料进行分析、破译、整理
认识研究对象的过去,研究现在和预测未来
一种研究方法
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法
以历史研究法来研究教育科学
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
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揭示其发展规律
一种研究方法
作用
揭示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帮助人们认识现代教育的实质
借鉴历史经验,预测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
开拓新的教育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提高研究人员的评判分析能力
基本特点
历史性
研究对象上
过去发生的教育事件
研究目的:对教育事件的历史发展实际过程及具体内容的考察, 探求教育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势
研究过程上
按照历史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范围再现历史的全过程
具体性
把握最能说明问题的史料,揭示研究对象发展过程中的一切历史形式、 全部丰富的内容及各种相关因素,从中探寻基本规律
以逻辑分析方法为主
逻辑分析法:从抽象理论的系统上揭示对象的本质, 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方式, 研究事物发展过程的矛盾运动, 揭示历史规律并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
更深刻认识事物演变的历史的规律性、处于萌芽状态的东西
局限性
历史是滞后记载,史料零散,不系统,不利于搜集考证,降低可靠性
历史文献的理论内容受撰写者和研究者双重主观因素影响
子主题
适用范围
对各个时期教育发展情况的研究
对历史上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理论观点的研究
对一个时期教育流派、教育思潮的分析研究,及对不同教育流派理论的比较研究
对一定时期教育制度,如法令、计划、政策等的评判分析
对外国教育发展状况的分析
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历史研究法的一般步骤 及方法结构体系
一般步骤(程序)
分析研究课题的性质,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有关的资料条件
史料的搜集与鉴别
多种方法搜集,鉴别真伪
对史料的分析研究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史料进行分析、探讨
弄清楚所以然、为什么,发现和揭示教育演变的规律
结构体系分析
搜集、鉴别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
史料:人们对历史事件发生经过的记述与历史事件有关的实物或遗迹
要通过泛观博览认真发展发掘史料
要学会使用辑佚、校勘,训诂等方法
辑佚:将散见于其他书籍中的有关内容搜集编排 以反映遗失典籍的梗概
校勘:对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或同一版本的不同卷次 之间存在的文字差误进行对照并判定是非
训诂:通过广证博考精确了解古籍原意
要尊重历史,用历史发展观点对待史料,不随意修改
历史事件与历史过程发展规律的揭示是历史研究的核心
内容
教育领域各学科发展通史(纵向)以及断代史(横向)
教育领域各学科基本理论与实践发展专题史
教育科学理论学派史及其教育家基本理论的研究
方法
历史的分析方法
通过整理、排比史料,清理线索
丰富性、直观性、具体性
逻辑的分析方法
运用逻辑学方法去认识研究历史上的教育问题
概括性、抽象性、本质性
历史研究中的阶级分析方法
应用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观察和分析 阶级社会教育历史现象和评论教育史人物
对这种方法的具体运用进行理论思考
从一定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分析入手
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历史主义是历史研究的科学方法论
社会科学的一般方法论
为教育领域的历史研究提供了指导原则
最高层次,落脚点和保证
历史研究法运用中 应注意的问题
注意历史研究中资料来源及分析鉴别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来源
原始来源:第一手信息资料,原始文件,参加者或直接观察者的报告,被研究的教育家本人的论著
间接来源:第二手信息资料,各类参考书,他人传抄的记事,传闻,各类编辑物
考证和评价过程
外部评论:确定资料的真伪或真实性,涉及文献的形式和外表
内部评论:确定史料的客观性、可靠性,确定文献资料本身的意义、价值和准确可靠程度
鉴别考证的基本方式
辨伪考证
年代考证
地点考证
作者考证
文献原形考证
坚持唯物史观,正确处理历史研究中的几个关系
古与今关系
正确对待古与今,通古今之变,尊重历史,古为今用, 使教育研究为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服务
史、今转换的机制在于透过对历史的研究,揭示教育科学中的深层结构, 以此为基础,使之在时间上的延续和空间上的拓展统一起来
史与论关系
史:具体的历史史料
论:理论的概括分析
实质是史料与史学关系
必须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进行
在广泛收集史料基础上发现研究问题
批判、继承与创新关系
不是全盘照搬,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选择、批判基础上的继承
目的在于创新,开辟新的领域,采取新的方法,阐述新的问题, 提出新的见解,做出新的总结概括
研究者应具有历史感和现实感
历史感:以对历史事实为前提,以尊重历史的价值为基础,以历史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创造性转化历史为目的的主体意识
现实感:研究者本人对所处时代教育发展的高度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教育研究工作者要有意识的间接吸收最新研究成果,在现实与历史的双向考察中深入研究教育的历史现象和历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