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近代史之旧民族主义革命篇
下面这一份思维导图参考华东师范大学2019版《高中历史(第五分册)》及《高考零距离突破历史复习教程》整理而得出,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洋务运动等内容全部都浓缩在下图之中,值得参考学习。
世界近代史是指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和发展的历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向帝国过渡的历史。世界近代史包含三个分支,本思维导图着重介绍一战、二战、凡尔赛体系、雅尔塔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先收藏再看呀!
华东师范大学高中历史第四分册 参考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高考零距离突破历史》 上海市高中历史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中国近代史(1840年-1912年旧民族主义革命)
1. 屈辱史
1.1. 鸦片战争(1840-1842)
1.1.1. 背景:<中>专制统治;闭关锁国;自然经济;装备陈旧 <英>完成工业革命
1.1.2. 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直接原因:林则徐虎门销烟
1.1.3. 战争过程:①1840年6月英军到达广东海面封锁珠江口 ②1842年英国军舰驶入南京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
1.1.4. 签订《南京条约》
1.2.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1.2.1. 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利益借口:英法美三国要求“修约”遭拒绝直接原因:英“亚罗号事件”法:马神甫事件
1.2.2. 实质: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1.2.3. 战争过程:1857年底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8月攻占大沽进入天津1858年10月火烧圆明园
1.2.4. 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1.3. 甲午战争(1894-1895)
1.3.1. 根本原因:图谋侵略扩张借口: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日本出兵代平内乱
1.3.2. 战争过程
丰岛海战
平壤战役
黄海海战
辽东半岛战役
威海卫战役
1.3.3. 签订《马关条约》
反割台斗争
德、法、俄干涉还辽东半岛
1.4.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英法美德俄日 意 奥+西 荷 比 签约
1.4.1. 背景:美国实行“门户开放”中国成为全世界商业的开放市场
1.4.2. 战争过程:1900年借口中国“内乱”发动战争, 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围攻阻截 7月中旬天津陷落 8月北京陷落,慈禧光绪西逃
1.4.3. 签订《辛丑条约》
2. 抗争史
2.1. 农民
2.1.1. 太平天国运动
旧式农民战争不可能给中国找到一条出路
2.1.2. 义和团运动
旗帜“扶清灭洋”
清政府态度:镇压-利用-痛缴
兴起:山东反洋教斗争;发展:山东-河南-直隶-天津
2.2. 地主阶级
2.2.1. 洋务运动
代表人物:奕䜣、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藩
最高机构:“总理衙门”
内容
19世纪60年代:“求强”
练兵制器
19世纪70年代以后:“求富”
民用制造
抵御外国经济侵略
经营管理弊端
筹划海防,建立新式海军
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广方言馆);排遣留学生
评价
推动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中国近代化开端
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不改封建政体
2.2.2. 清末新政(1901-1905)
文化教育:废科举、办学校(京师大学堂)、派留学生
军事:练习洋操,使用洋炮
官制: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文化风俗:禁缠足,禁鸦片
律法:修订《大清律例》
经济:奖励实业,改革财政,创办大清银行
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有利于中国近代化,培养了一批走上革命道路的新型知识分子
2.3. 资产阶级
2.3.1. 维新派
戊戌变法
代表人物
梁启超、康有为(公车上书);戊戌六君子;严复(《天演论》)
内容“明定国是诏”
子主题
失败原因
急于求成
阶级基础薄
与顽固派反击缺乏应变的谋略与手段
未真正掌握朝廷枢机
早期维新思想家
批判洋务运动
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
最早提出废八股
2.3.2. 革命派
辛亥革命
1894年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
1905年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三民主义”纲领(民族、民权、民生)
黄花岗起义
1911年武昌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国旗:五色旗),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2月宣统退位,3月袁世凯在北京任临时大总统
影响: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颁布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权利,开创了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2.3.3. 立宪派
“预备立宪”
皇族内阁
2.3.4. 激进派
新文化运动
2.4. 无产阶级
2.4.1. 新民主主义革命
3. 探索史
3.1.
3.2.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