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正念之道
正念之道读书笔记思维导图,每天解脱一点点,罗纳德.西格尔
编辑于2020-03-11 00:41:18正念之道
人人皆困于生活
对快乐的追求源于人性本能
不断追求快乐最大化 (快乐原则)
快乐最大化过程中产生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 (强迫性思维))
过度关注和渲染快乐源泉忽视潜在的其他可能和危险 (思维倾向性))
痛苦的情绪源于进化的结果
恐惧、嫉妒、愤怒等情绪同时也在保护人类不盲目乐观,警惕危险
生老病死是物种的正常规律
快乐与痛苦在相互衍生
痛苦往往紧随快乐无法避免
个体对成功的衡量标准决定着其快乐或痛苦
对父母、爱人、子女的爱加剧担忧产生痛苦
人的进化本能使我们更多的牢记负面体验
痛苦源
人类进化历史必然结果
智人体生物构成
生存环境(困境))
社会群体思维习惯
个体行为
用正念解决问题的原理
正念的概念:是以接受的姿态对当下体验的觉察
起源:东方佛教(释迦牟尼与仆人的故事)
意义
不只是觉察和专注还有接受
帮助我们缓解过度专注自我
引导关注点更加开阔享受生活
科学依据
对大脑功能的影响
前额皮质左方,可抵御焦虑、抑郁、过度警觉等
身体免疫力增强
对大脑结构的影响
前脑岛、感觉皮层、前额皮质增厚
血清素增加促进幸福感
对思维和情感的影响
缓解压力
促使同情心
正念丧失
表现
日常丧失
习惯性分心走神
做一件事想另一件事
忽然回忆过去片段
大脑进化的结果
“快乐原则”丧失
试图通过不断追求更换目标追求持续的快乐体验
以自己固有计划安排生活错过当下
成因
逃避体验
酒精或药物依赖
利用分心得到解脱
看电视
购物
泡社交媒体
自我禁锢
正念修行
感受负面体验并与之共存
练习的多样性
非正式
体会当下每一刻
正式
修炼
坐
立
行
卧
闭关
全封闭
正念的误区
不是让心灵一片空白,而是要时刻关注内心,觉察思考的状态
不是变得毫无情感,而是更加敏锐的感受情感
不是与现实生活隔绝,而是协调与他人的关系,促进更紧密的联系
不是寻求极乐,而是接受所有好的与坏的体验
不是逃避痛苦,而是体会和感受痛苦的感觉
不是宗教信仰,而是一种心灵感受
正念修行
对焦心境
专注是正念的基础
修炼专注的状态
练习专注于某一对象
同时接受察觉到的当下的体验
专注的修炼方式
专注力强
鼻尖呼吸法
专注力中等
腹式呼吸法
独自默语
数呼吸次数
专注力弱
传球游戏
禅修
坐禅
20分钟专注状态
聆听周围的声音
感受与肌肤接触外物的感觉
感受周围的空气
欣赏四周的景色
行禅
10分钟专注状态
感受周围、欣赏周围
漫步行走,抬腿迈步落腿一个周期5秒
停止,感受自己,继续走,用呼吸配合步伐
行禅类型
慢步适合平静心态,强化专注力
快步适合疲惫状态,也适用于非正式禅修
默语或传球游戏能强化专注力
呼吸与脚步配合,更有有利于保持专注
食禅
10分钟专注状态
观察食物的质感、色泽、外形
闻食物的味道并感受自己的反应
轻尝一口,咬开感受舌尖的反应
彻底咀嚼,感受口腔、食道和胃的反应
禅修强度
每天45分钟
正式禅修每天要坚持
非正式禅修作为时刻的补充
培养正念的生活
明确自己当下的状态
平静、接受
正念禅修
懒散
非正式禅修、专注力禅修
烦躁、挑剔
慈心禅修、非正式禅修
警觉
专注力、正念禅修
慈心禅修
概念:通过强化接受与同情的愿望来帮助我们更加清楚地观察事物
流程
默念慈心话语
纠正不专注的心境
将爱心洒向其他你能想象到的人
调整专注力
将爱心由一个他人转向群体
如果出现摇摆回归到个体
不同类型的生活修炼
非正式正念
在每一个时刻强化自我对当下行为和周围事物的体验
起床、刷牙、上班途中、等待
禅修的方式
专注力训练和行禅、食禅
正式正念
呼吸禅修
身体扫描禅修
葡萄干禅修
食禅
行禅
慈心禅修
闭关和救生工具
不同类型的修炼形式可以互相
生活训练中遇到的阻碍和支持
为何中断会很容易
悖论式反应
感受体验本身并不是快乐的事
选择一个固定的禅修时间
和别人一起做
期望值要符合现实
让提示物陪伴左右
让每时每刻成为练习机会
牢记何为正念
正念不是清空内心
正念不是要摆脱负面情感
正念不是要逃避问题
正念无法免于痛苦获得无尽的快乐
正念只是让我们原模原样的拥抱自己的体验并接受它
用正念解决日常的负面情绪
由恐惧产生的焦虑和担忧
焦虑的本质:生理层面
大脑面对状况时,自主释放的应激反应情绪
《思考快与慢》中的大脑1
战斗或逃跑机制
焦虑的成因:认知层面
前倾性思维,指对未来计划或预期,丧失对此刻的体验
纠结性当下:因纠结解决问题而不断死循环于问题本身
习惯性预后:对未来的胜利或失败的执着
信号性焦虑:对某些排斥、具有巨大潜在压力感的体验有可能出现而感到的恐惧
焦虑的表现:逃避行为
逃避行为常导致负强化作用
负强化:促使摆脱负面感受行为再次发生
焦虑时的正念练习方法 (正念与认知行为疗法的不同在于: 不去驳斥负面情绪,接纳并感受它)
与恐惧共处: 用于适应焦虑情绪的产生 (我的演讲训练)
专注于呼吸以获得平静
想象导致焦虑产生的情绪
将这种焦虑情绪持续放大
再放大
在此过程中与其共处
感受恐惧: 专注于身体的抗焦虑正念
专注于呼吸获得平静
选择专注于自己当前焦虑的情绪
感受身体在焦虑状态下的变化 (心跳、呼吸节奏、出汗、肌肉等)
充满好奇的体验这种感受
观察这种感受的细微起伏和变化与否
想法就是想法: 对习惯性预后的练习
专注于呼吸获得平静
将焦虑或担忧化作云彩或涓涓细流
感受云淡风轻
救生工具: 强烈焦虑感来袭时
行禅 用于心情特别烦躁不安时,效果好于坐禅
专注于外部事物 对眼及的自然景物或陈列物品加以仔细的观察和描述 用于突然袭来的焦虑不知所措时
山禅、瑜伽或太极拳 山禅中化为大山,体会四季变化 用于增加观察焦虑的能力,达到来去自如
由悲伤等负面情绪产生的抑郁
悲伤与抑郁的区别: 悲伤是一种善于变化的、有生命力的强烈感受,它是生活不可或缺的 抑郁是一种静止的、缺乏生命力的分离状态,它会影响生活
悲伤与痛苦一样,都是无法摆脱和避免的
抑郁的成因
反刍: 不停的陷入负面情绪无法自拔
关联: 大脑会将不同的负面情绪关联在一起
持续: 负面情绪要比正面情绪持续时间长
想象: 对某事的认知或理解并非事实,而是大脑的想象
对抑郁情绪的处理
觉察自己的情绪状态
认清他们是如何影响自己的思维的
学会不过于看重自己的想法
培养自我同情
抑郁时的正念练习方法
觉察身体中的情绪: 将潜伏的情绪唤回意识
感受当前情绪下,身体的反应
想象一下开心或悲伤的事
感受这一刻身体的变化
觉察思想的变化: 感受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的不同
回想一下最近一次与当前情绪反向情绪何时发生
回想当时的具体感受
那时对于未来的期待
求助于当下感受: 将专注力转向抑郁之外的世界
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右手
感觉手指与空气的接触的细微感觉
将手在书本边缘上下滑动
感受与拿着书时不一样的感觉
给想法贴标签: 认清不断闪现的抑郁思想
专注于呼吸使自己平静
当脑海里有各种想法时,给其贴上标签
听禅: 练习如何摆脱抑郁思想
专注于呼吸使自己平静
专注力转向听到的声音
不去分辨声音是什么,只是单纯的欣赏
三分钟呼吸空间: 抑郁思想使自己濒于崩溃或冲动想做某事时
站姿或坐姿
专注于自己,感受此刻有什么情绪进入脑海
这种情绪引发了身体哪一个部位的紧张或异样
将注意力转向呼吸,起、落、起、落
将对呼吸的觉察延伸到身体,放松并接受
走进……疗法: 发现自己对这个负面情绪产生抗拒时
专注呼吸使自己平静
回忆寻找与这个情绪有关的记忆
觉察感受的细节
将这种感受放大放大再放大
保持最大强度十分钟,回味此刻的感受
施受法: 用于因悲伤等负面情绪产生被孤立感时
专注于呼吸使自己平静
想象某个符合你此刻情绪特点的人物
将自己的注意力转向这个人,感受他的那个情绪
每次吸气,吸走他的负面情绪
每次呼气,呼给他正想向的温暖与慈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