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细菌的生理
人卫第九版医学微生物细菌的生理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0-03-21 23:32:57细菌的生理
细菌的理化性状
细菌的化学组成:水、无机盐、蛋白质、糖类、脂质和核酸等
细菌的物理性状
1. 光学性质:半透明体
2. 表面积:体积微小,相对表面积大
3. 带电现象
4. 半透性
5. 高渗透压:20-25 atm(G+),5-6atm(G-)
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
细菌的营养物质: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
细菌的营养类型
自养菌(autotroph) :以CO2为唯一或主要碳源;分为化能自养菌、光能自养菌
异养菌(heterotroph):以有机物为碳源。包括腐生菌、寄生菌(大部分病原菌)
影响细菌生长的因素
1. 营养物质
2. 氢离子浓度(pH)
嗜中性菌:pH 6.0~8.0 ; 多数病原菌(pH 7.2~7.6)
嗜酸性菌:pH 3.0
嗜碱性菌:pH 10.5
3. 温度
嗜冷菌:-5℃~30℃
嗜温菌:10℃~45℃ ——病原菌(37℃)
嗜热菌:25℃~95℃
4. 气体
专性需氧菌:具有完善的呼吸酶系统,仅能在有氧环境下生长
微需氧菌:在低氧压(5%~6%)生长最好
兼性厌氧菌:大多数病原菌
专性厌氧菌: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只能在无氧环境中进行发酵
5. 渗透压
细菌的生长繁殖
细菌的个体生长繁殖:二分裂、无性
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
细菌的新陈代谢
细菌的能量代谢(ATP形式的化学能)
1. EMP途径(糖酵解途径)
2. 戊糖磷酸途径
3. 需氧呼吸
4. 厌氧呼吸
细菌的代谢产物
分解代谢产物和细菌的生化反应
糖发酵试验
分解糖类(葡萄糖等),产生有机酸(乳酸)及各种气体(甲烷),如产酸pH下降,培养基变黄,产气,杜氏小管充气。
大肠埃希菌(+) 葡萄糖→HCOOH → CO2+H2
甲酸脱氢酶作用于HCOOH
伤寒沙门菌(-) 葡萄糖→HCOOH
VP试验
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丙酮酸又最终转化为二乙酰, 二乙酰与含胍基化合物反应生成红色化合物,称VP(+)反应。
产气杆菌 (VP+) 葡萄糖→丙酮酸→乙酰甲基甲醇 → 红色
大肠埃希菌 (VP-) 葡萄糖→丙酮酸
甲基红试验
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丙酮酸继续分解为甲酸、乙酸等,使培养基pH值下降至pH4.5以下,使甲基红指示剂变红。
产气杆菌 (-) 葡萄糖→丙酮酸→乙酰甲基甲醇
大肠埃希菌(+) 葡萄糖→丙酮酸
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某些细菌利用铵盐为唯一氮源,枸橼酸盐为唯一碳源时,分解枸橼酸盐生成碳酸盐。分解铵盐为氨,使培养基变为碱性。
产气杆菌 +
大肠埃希菌 -
子主题
子主题
吲哚试验
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能够分解蛋白胨中的色氨酸,产生吲哚。加入吲哚试剂(对二甲基氨基苯甲醛)后,生成玫瑰吲哚,呈现红色,为吲哚试验阳性。
IMViC试验 I:吲哚(indol)试验 M :甲基红(methyl red)试验 V :VP(Voges-Proskauer)试验 C:枸橼酸盐利用(citrate utilization)试验
大肠埃希菌 + + - - 产气杆菌 - - + +
硫化氢试验
某些细菌能分解含硫氨基酸,产生硫化氢,硫化氢遇到铁(铅)离子即生成黑色硫化物。(沙门菌、变形杆菌等)
尿素酶试验
常用来鉴别幽门螺杆菌,其具有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使培养基变碱,酚红指示剂变红,为尿素酶试验阳性。
合成代谢产物及其医学上的意义
1. 热原质(pyrogen):细菌合成的一种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主要为G-菌 细胞壁的LPS,耐高温,需250℃干烤才能破坏
2. 毒素与侵袭性酶
外毒素(exotoxin) 多数是革兰阳性菌产生的蛋白质
内毒素(endotoxin)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LPS
侵袭性酶:损伤机体组织,促进细菌侵袭和扩散
3. 色素
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色素(脂溶性)
铜绿假单胞菌— 绿色色素(水溶性)
可用于细菌鉴别
4. 抗生素(antibiotics)
大多有真菌和放线菌产生,细菌产生的少,只有多粘菌素、杆菌肽
5. 细菌素(bactericin)
只能杀伤有亲缘关系的细菌,如大肠菌素。
无治疗意义,有助于细菌分型
6. 维生素
某些肠道菌合成,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K
细菌的人工培养
培养细菌的方法
充足的营养物质,合适的酸碱度及渗透压 适宜 的温度和必要的气体
分离培养
纯培养
培养基
按营养成分和用途分:基础培养基、增菌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厌氧培养基
按物理状态分:液体、固体和半固体培养基
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液体培养基:
1.均匀混浊状态
2.少数链状菌为沉淀生长
3.专性厌氧菌为表面生长,形成菌膜
固体培养基
光滑型菌落(S型菌落)
粗糙型菌落(R型菌落)
黏液型菌落(M型菌落)
半固体培养基
有鞭毛的细菌沿穿刺线呈羽毛状或云雾状混浊生长
无鞭毛细菌沿穿刺线呈明显线状生长
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理化因素
消毒与灭菌
消毒(Disinfection):针对病原微生物,而非芽胞的或非病原微生物
灭菌(Sterilization) :“通杀”
抑菌(bacteriostasis):针对细菌的生长繁殖
防腐(Antisepsis):体外细菌生长繁殖
无菌( Asepsis ):不存在任何活菌;强调一种状态
无菌操作: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
物理消毒灭菌法
热力灭菌法
p
干热灭菌法
焚烧:废弃物品、动物尸体
烧灼:接种环、试管口灭菌
干烤:160~170℃2h 玻璃器皿、瓷器
红外线:1~10um波长最强
湿热灭菌法
比干热效果好 原因:湿热灭菌时,菌体吸收水分,蛋白质含水多,凝固所需温度降低 湿热穿透力比干热大 湿热蒸气可放出潜热
巴氏消毒法
杀灭液体中的微生物,不耐热成分不被破坏。61.1~62.8℃ 30min或71.7℃ 15~30s
煮沸法
100℃ 5min杀灭繁殖体,1-2h杀灭芽胞,加入2%的碳酸氢钠,促进芽胞的杀灭,防止金属器皿生锈;食具、刀剪、注射器
流动蒸汽消毒法
常压蒸汽消毒法,100℃15~30min杀灭繁殖体,但芽胞不被全部杀灭
间歇蒸汽灭菌法
100℃加热15~30min,37℃过夜,连续三次,用于含糖、牛奶等培养基
超高温杀菌(UHT)
135~150℃和 2~8s;液态食品;灭菌且能保持食品品质与营养
高压蒸汽灭菌法
压力103.4kPa(1.05kg/cm2),121.3℃,15~20min,杀灭包括细菌芽胞在内的所有微生物。一般培养基、生理盐水、手术敷料等物品 水的沸点随水蒸汽压力的增加而上升
辐射杀菌法
非电离辐射(紫外线)
波长240~300nm,以260~266nm最强,此波长的紫外线易被细胞中核酸吸收 杀菌机理:诱导了胸腺嘧啶二聚体的形成和DNA链的交联,抑制DNA复制 杀菌效率与强度和时间的乘积成正比,紫外线灯距离照射物以不超过1.2 m为宜。 特点:穿透力较弱 应用范围: 空气消毒 手术室、传染病房、细菌实验室 不耐热物品的表面消毒
电离辐射
p
微波
波长1-1000nm的电磁波 杀菌机理:热效应,但不均匀,灭菌效果不可靠 应用范围:食品、非金属器械、检验室用品、无菌室和病室中食品用具、药杯及其他物品的消毒
滤过除菌法
p
超声波杀菌
机制:不被人耳朵感受的高于20千赫/秒的声波,称为超声波。由于超声波频率高,可裂解许多细菌,G-菌尤敏感,但裂解并不彻底 用途:主要用于粉碎细胞,提取细胞组分以及制备Ag ,洗涤等
干燥与低温抑制法
冷冻真空干燥法:在低温状态下真空抽去水分
用途:保存菌种的最好方法
化学消毒灭菌法
促进菌体蛋白质变性或凝固,如酚类(高浓度)、醇类、重金属盐类(高浓度)等 干扰细菌的酶系统和代谢,破坏蛋白与核酸的基团,如某些氧化剂、重金属盐类(低浓度) 损伤细菌的细胞膜,如酚类(低浓度)、表面活性剂、脂溶剂等 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及防腐剂对人体组织都有危害,所以只限于外用或环境消毒 限于:体表(皮肤、粘膜、伤口)、手术器械、排泄物及周围环境
高效消毒剂
1.含氯消毒剂 (次氯酸钠、漂白粉)
2.过氧化物消毒剂 (过氧化氢、过氧乙酸)
3.醛类消毒剂 (戊二醛、甲醛)
4.环氧乙烷
中效消毒剂
1. 醇类消毒剂 (乙醇、异丙醇)
2. 含碘消毒剂 (碘酊、碘伏)
低效消毒剂
1. 季铵盐类消毒剂 (苯扎溴铵)
2. 氯已定
3. 高锰酸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