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解表剂(1)
方剂学第一章解表剂的组成,功用,主治,症候,方义分析,应用归纳
编辑于2020-03-27 15:34:36解表剂
辛凉解表剂
银翘散
方歌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组成
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荆芥,淡豆豉,芦根,竹叶,桔梗,生甘草
用法
上杵为散,每服六钱(18g),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肺药取轻清,过煎则味厚入中焦矣
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主治
温病初起,卫分证(风热表证)
功用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证侯
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卫
咳嗽––肺
咽痛,口渴––热毒
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方解
银花,连翘––疏散风热,清热解毒,避秽化浊
薄荷,牛蒡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解毒利咽
荆芥穗,淡豆豉––辛散解表(本方中大多为偏寒冷药,多致冰伏气血,荆豉使其凉而不遏
芦根,竹叶––清热生津
桔梗––开宣肺气,止咳利咽
生甘草––调和药性,清热
配伍特点
辛凉之中配伍少量辛温药物
疏散风邪与清热解毒相配
临床应用
《温病条辨》称之为“辛凉平剂”,是治疗外感风热表证的常用方
使用注意:凡外感风寒及温热病初起者禁用,房中药物多为芳香清宣之品,不宜久煎
广泛用于急性发热性疾病的初起阶段属温病初起,邪郁肺卫者
桑菊饮
方歌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组成
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苦桔梗,生甘草,芦根
主治
风温初起,表热轻证(卫分证)
证侯
咳嗽
身热,口微渴
脉浮数
方解
桑叶,菊花,薄荷––疏散风热,清宣肺热,清利头目
杏仁,桔梗––宣肃肺气
连翘––清热解毒
芦根––清热生津
生甘草––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
轻清疏风以解表,辛苦宣肃以止咳
临床运用
主治风热犯肺之咳嗽证的常用方剂,《温病条辨》称“辛凉轻剂”
使用注意:由于方中药物均系轻清之品,故不宜久煎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方歌
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热雍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组成
麻黄,杏仁,石膏,炙甘草
主治
外感风邪,邪热雍肺证
功用
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证侯
身热不解
喘逆气急,甚则鼻煽
口渴
有汗或无汗
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
方解
麻黄––宣肺平喘,发汗解表
石膏––清泄肺热
杏仁––降利肺气,止咳喘
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药性
配伍特点
温凉兼用,辛凉解表
宣肺而不助热,清肺而不凉遏
临床应用
本方为治疗表邪未解,邪热雍肺之喘咳的基础方
风寒喘咳,痰热雍肺者不宜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支气管哮喘,麻疹合并肺炎等属表证未尽,热邪壅肺者可用本方治疗
柴葛解肌汤
方歌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组成
柴胡,葛根,甘草,黄芩,羌活,白芷,芍药,桔梗,石膏,生姜,大枣
主治
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
功用
解肌清热
证候
恶寒(渐轻),发热(渐重)
无汗,头痛,心烦,失眠
口鼻咽干(口渴)
目痛,眼眶痛,耳聋(耳鸣)
苔薄黄,脉浮微洪
方解
葛根,柴胡––解表透邪
羌活,白芷––解表散寒,止痛
石膏,黄芩––清泄里热
三阳并治 解表清里
桔梗––宣畅肺气
白芍––滋养阴血
大枣,生姜,甘草––调和诸药
羌活––太阳
白芷,葛根,石膏––阳明
柴胡,黄芩––少阳
三阳合病
白芍,桔梗,姜枣草
配伍特点
温情并用,三阳同治,表里兼顾,侧重于疏泄透散
使用注意
若太阳表邪未入里者,不宜使用本方
若里热而见阳明腑实(大便秘结不通)者,亦不宜使用
现代运用:感冒,流行性感冒,牙龈炎,急性结膜炎等属外感风寒,邪郁化热者,可使用本方
扶正解表剂
败毒散
方歌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共,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
组成
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生姜,薄荷,水煎服)
主治
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气虚感冒)
功用
散寒去湿,益气解表
症候
憎寒壮热,头项强痛
肢体酸痛,无汗
卫表
鼻塞声重,咳嗽有痰
胸膈痞满
肺
舌淡苔白腻,脉浮,重按无力
方解
羌活,独活––发散风寒湿,止痛
柴胡––解肌透邪
川芎––活血行气,祛风
祛风散寒除湿 卫气郁滞
桔梗,枳壳––宣降肺气,宽胸化痰
前胡––化痰止咳
茯苓––渗湿消痰
宣降肺气 化痰止咳
人参––扶助正气
甘草––调和诸药
生姜,薄荷––解散表邪
配伍特点
邪正兼顾,祛邪为主
概述
定义
解表药
发汗,解表,透疹
外感表证(肺卫表证
分类
辛温解表剂
辛凉解表剂
扶正解表剂
使用注意
煎药:不宜久煎
服药:温服,药后避风寒,保暖,取微汗
饮食禁忌:宜清淡易消化事物
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
方歌
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组成
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
主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太阳风寒)
功用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证候
恶寒,发热,无汗––卫表
头身疼痛
咳喘––肺
苔薄白,脉浮紧
或流涕,喷嚏等
方解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桂枝––解肌发表,温通经脉
杏仁––降利肺气
甘草––止咳化痰;调和麻杏之宣降,调和麻桂之峻烈
配伍特点
峻汗解表,宣降肺气
临床运用
使用注意:身体虚弱者不宜使用
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均可使用
桂枝汤
方歌
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组成
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
服药方法
服已须臾,喝热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尤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主治
外感风寒表虚证(太阳中风)
功用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证侯
恶风,发热,汗出
头疼,鼻鸣
干呕
口不渴
苔薄白,脉浮缓
或身痛,流涕,喷嚏等
方解
桂枝––解肌发表,温通经脉
芍药––滋养营阴,敛阴止汗
生姜––辛散表邪,和胃止呕
大枣––益气和中
炙甘草––调和营卫;配伍桂枝,辛甘助阳;配芍药,酸甘化阴
配伍特点
发中有补,散中有收,邪正兼顾,阴阳并调
临床运用
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基础方,调和营卫,调和阴阳治法的代表方
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
九味羌活汤
方歌
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组成
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
服用方法
水煎服
若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
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
主治
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功用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证侯
恶寒,发热,无汗
头项强痛,肢体酸楚疼痛
风寒湿
口苦微渴
舌苔白或微黄
脉浮或浮紧
方解
羌活,防风––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太阳头痛
苍术––燥湿发汗,祛除表邪
白芷(阳明头痛),细辛(少阴头痛)––祛风散寒止痛
川芎(少阳,厥阴头痛)––活血,祛风止痛
生地黄,黄芩––清泄里热,防辛温燥烈之品伤津(清里热,制温燥)
甘草––调和药
配伍特点
解表为主,兼清里热
临床应用
本方为辛温燥烈之剂,故风热表证及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
本方常用于感冒,风湿性关节炎,偏头痛,腰肌劳损等属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者
小青龙汤
方歌
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组成
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
主治
外感风寒,内有水饮证
功用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证侯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外寒
咳喘,痰涎清稀量多,甚或咳喘不得平卧––内饮
或干呕,或头面四肢浮肿
苔白滑,脉浮紧
方解
麻黄,桂枝––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干姜,细辛––温肺化饮
半夏––燥湿化痰,化胃降逆
芍药––和营养血
五味子––敛肺止咳
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
表里同治,散中有收,收不留邪
临床应用
使用注意:阴虚干咳无痰或热痰不宜使用
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等属外感风寒,内有水饮者均可使用
止嗽散
方歌
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荆陈研,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
组成
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陈皮
主治
风邪犯肺之咳嗽证
功用
宣肺利气,疏风止咳
证候
咳嗽,咽痒,咳痰不爽
或微恶风,发热
苔薄白,脉浮缓
方解
紫菀,百部––止咳化痰
桔梗––开宣肺气
白前––降气化痰
宣降肺气,止咳化痰,利咽
陈皮––理气燥湿化痰
荆芥––疏风解表
甘草––止咳化痰,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
温润平和,不寒不热,重在治肺,兼解表邪
临床应用
使用注意:阴虚劳嗽或肺热咳嗽者不宜使用
本方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百日咳等表邪未尽,肺气失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