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十一章 消化系统
基础医学概论第十二章消化系统
编辑于2020-04-01 17:28:35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道
口腔到十二指肠为上消化道 空肠及以下为下消化道
消化管
口腔与口腔中的器官
口腔
组成
前壁(唇)
两侧壁(颊)
上壁(腭)
下壁(口腔底)
借牙弓分为
口腔前庭
固有口腔
牙
乳牙
20颗
恒牙
32颗
作用
咬切和磨碎食物
舌
有粘膜的肌性器官
舌根
舌体
舌尖
咽
位于颈椎前方,一个漏斗型管道,上部通鼻腔,中部通口腔,下部通喉腔及食管,吞咽和呼吸的共同通道,吞咽过程是一个连续的反射过程。
构成
鼻咽
口咽
喉咽
食管
位于气管后方,是一条长22-32cm的肌性通道,上接咽,下穿过膈的食管裂孔与胃相连。
三个狭窄
第6颈椎下缘水平,食管和咽的连接处
距中切牙15cm
食管与左支气管交叉处
距中切牙25cm
第10颈椎水平,穿经膈肌处
距中切牙40cm
胃
位置
食管下端膨大的囊状器官,位于膈的左下方
功能
储存,混合及移动食物的功能
结构
贲门
幽门
胃大弯
胃小弯
组成
胃底
胃体
肠
功能
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转移
构成
小肠4-5m
十二指肠
与胃的幽门连接,位于腹腔深处,全长25cm,呈马蹄铁形,包绕胰头
结构
十二指肠上曲
十二指肠纵襞
十二指肠大乳头
胆总管和胰管开口于乳头顶端
十二指肠空肠区
空肠
占2/5,位于左上区
回肠
3/5,位于右下区
空肠和回肠完全被腹膜包绕,并借扇形的小肠系膜固定于腹后壁,故活动性较大。
大肠1.5m
盲肠
位置
位于右髂窝,是大肠开始的一小段。
组成
括约肌
盲肠和回肠的相接处,由环行肌加厚而成。
盲瓣
括约肌处粘膜形成的瓣,可防止小肠内容物过快地进入大肠和组织大肠内容物向小肠倒流作用
盲囊
阑尾
结肠
升结肠
横结肠
降结肠
乙状结肠
直肠(长15-20cm)
消化腺
口腔腺
功能
湿润和溶解食物、初步消化糖类和清洗口腔
构成
腮腺
位于耳廓前下方,导管开口在口腔前庭上颌第二磨牙对面的颊粘膜上
下颌下腺
位于下颌骨下缘内面,导管开口在口腔底舌下
舌下腺
位于口腔底前部,导管也开口在舌下
胃腺
壁细胞(胃酸细胞)
分泌盐酸
主细胞(胃酶细胞)
分泌胃蛋白酶原
粘液细胞
分泌粘液
小肠腺
小肠粘膜上有环状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绒毛中有
毛细血管
吸收糖,氨基酸及部分脂肪酸
淋巴管(在此处可称为乳糜管)
肝、胆、胰
肝
胆
胆囊
储存胆汁,胆汁可帮助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胆囊管+肝管
胆总管
胰
位置形状
长扁形的腺体,在十二指肠和脾之间
组成
胰头
被十二指肠包绕
胰体
胰尾
接近脾
分泌胰液
内分泌器官(胰岛)
分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调节糖的代谢
胰岛素缺少,容易产生糖尿病
外分泌器官
生理功能
对食物进行消化与吸收
为机体的新陈代谢提供营养物质与能源
以供组织细胞更新和完成各种生命活动的需要
消化与吸收
消化
概念
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消化的两种方式
机械消化
概念
通过消化道内肠壁肌肉的舒缩活动,将食物团块粉碎,使之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将食物向消化道远端不断推送的过程。
消化道机械活动的作用
把食物不断地沿着口腔到肛门的方向推送
磨碎食物,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
使胃肠腔中保持一定的压力,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便于消化液渗入食物内进行消化
化学消化
概念
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的消化酶,分解糖类,脂肪,蛋白质等物质的过程
消化液的作用
稀释并溶解食物,以利于消化和吸收
改变消化管腔内的PH,为消化酶发挥作用提供适宜的环境
消化液中的消化酶可以水解食物中复杂的大分子营养物质,使之成为可以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保护消化管粘膜,以避免机械,化学,生物因素的损害
局部消化
口腔内消化
唾液1.0-1.5L
性质
无色,无味,近中性(PH为6.6-7.1)的低渗溶液或等渗溶液
成分
99%的水
少量
有机物
唾液淀粉酶和溶菌酶
黏蛋白和球蛋白
无机物
钠,钾,钙,氯,硫氰酸盐等
作用
湿润口腔和食物,有利于咀嚼,吞咽和引起味觉;
分解淀粉,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最适PH为6.9)可将淀粉水解成麦芽糖
清洁或保护口腔
咀嚼与吞咽
咀嚼
概念
通过咀嚼肌协调而有序的收缩,使下颌向上颌方向反复运动完成的反射动作,受意识支配
作用
通过牙齿对食物的切割,研磨和舌的搅拌使食物变成小块并与唾液充分混合,以便吞咽
吞咽
口腔内的食团通过咽部和食管推送到胃的过程
胃内消化
主要功能
暂时储存食物,并进行初步的消化
胃液及其作用
胃腺
贲门腺
泌酸腺(位于胃底和胃体)
胃液由胃腺分泌,每日1.5-2.5L
幽门腺
胃液
性质
无色酸性液体,PH0.9-1.5
成分
盐酸
胃蛋白酶原
内因子
粘液
胃的运动
运动形式
紧张性收缩
胃壁平滑肌经常处于一定程度的收缩状态
容受性舒张
咀嚼和吞咽时,食物刺激引起胃底和胃体平滑肌的舒张,胃容积增大
蠕动
过程
蠕动波从胃的中部开始,逐渐向幽门方向传播
生理作用
搅拌食物,促进食物与胃液混合,以利于化学消化
研磨固体食物
将食糜由胃体向幽门方向推送
胃排空
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排空速度:糖类>蛋白质>脂肪
胃排空是间断性的
呕吐
将胃及部分肠内容物经口腔强力驱出的动作
呕吐是一种具有保护意义的防御性反射
小肠内消化
最重要的阶段
胰液及其作用
性质
由胰腺腺泡和小导管的管壁上皮细胞分泌的无色碱性液体,PH7.8-8.4渗透压与血浆相等,每日分泌量为1-2L
成分及作用
碳酸氢盐
胰淀粉酶
胰脂肪酶
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
刚分泌无活性,后在肠激酶的作用下被激活,消化蛋白质
其他酶类
胰液中所含消化酶种类最多,消化力最强,是最重要的消化液。
胆汁及其作用
不同时期名称
肝胆汁
金黄色或橘棕色,PH7.4
胆囊胆汁
颜色更深,PH6.8
性质
粘稠且味苦
作用
略
小肠液及其作用
由十二指肠腺和肠腺分泌
作用
保护十二指肠粘膜
有利于小肠内的水分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促进蛋白质的消化
小肠的运动
小肠的运动形式
紧张性收缩
小肠进行其他各种运动的基础
分节运动
小肠壁环形肌收缩和舒张为主的节律性运动,小肠的分节运动尤其明显。
蠕动
蠕动冲
回盲括约肌的功能
防止回肠内容物过快地进入大肠,从而延长食糜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
防止大肠内容物反流进入回肠
大肠的功能
主要功能
储存食物残渣,吸收部分水分和无机盐,形成并排出粪便
大肠液及其作用
由大肠腺和大肠粘膜杯状细胞分泌的
成分
黏液
碳酸氢盐
少量的二肽酶和淀粉酶
作用
润滑粪便,保护肠粘膜免受机械损伤
大肠的运动形式
袋状往返运动
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
蠕动
吸收
概念
食物的消化产物,水分,无机盐和维生素透过消化管粘膜的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
吸收的部位
口腔食管不吸收
胃内吸收乙醇和少量水分
小肠吸收营养物质
蛋白质,糖类,脂肪的消化产物大部分在十二指肠和空肠被吸收
胆盐和维生素B12在回肠被吸收
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蛋白质的吸收
吸收形式
氨基酸
继发性主动转运
葡萄糖也是
吸收部位
小肠上段
吸收途径
血液
糖的吸收
吸收形式
单糖
吸收途径
血液
脂肪和胆固醇的吸收
脂肪的吸收以淋巴途径为主
无机盐的吸收
钠和负离子的吸收
钠泵转运时,负离子被被动吸收
钙的吸收
呈离子状态才能被吸收
铁的吸收
吸收部位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
水的吸收
吸收部位
小肠
吸收方式
被动吸收
维生素的吸收
水溶性维生素
以扩散的方式在小肠上段被吸收
维生素B12必须与内因子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在回肠吸收
脂溶性维生素
脂溶性ADEK与脂肪吸收机制相似
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大肠也可分为5部分
盲肠
阑尾
结肠
直肠
肛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