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学科目二U2中学课程
教师资格证中学科目二U2中学课程
编辑于2020-04-13 22:02:53U2.中学课程
课程组织
课程目标
概念
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是课程编制的最关键准则,是学校课程所需达到的预期效果
依据
1.对学生的研究(学习者需要) 2.对社会的研究(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3.对学科的研究(学科的发展)
三维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程设计的概念
课程设计是以一定的课程观为指导,制定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 安排合成学习活动方式的活动。
课程设计的两种模式(单)
目标模式
泰勒——课程评价之父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泰勒原理(四段论)
1.确定目标(目标) 2.选择经验(内容) 3.组织经验(方法) 4.评价结果(评价)
表态(标泰)四段论
过程模式
斯腾豪斯
关注过程鼓励探索
思过(斯过)
情景模式
劳顿——“文化分析”理论
★课程内容(单、简)
课程内容组织形式
直线式与螺旋式
直线:前后知识不重复出现
螺旋:前后知识重复出现
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纵向:学科内部,由浅入深
横向:学科间知识整合,打破界限
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逻辑:关注学科
心理:关注人
★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
教师教学依据直接:课程标准 主要:教材 教材编写直接依据:课程标准
课程计划
概念: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作用: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 (指导学校教学活动的依据) 构成:培养目标、教学科目的设置(开设哪些学科,中心,核心,首要)、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国家→ 不同类型学校→ 整体规划)
课程标准
概念: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 作用:①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②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 构成:前言、课程目标(中心,核心)、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学科→ 纲要→ 指导性文件)
辨: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表现/分科展开(√)
教材(教科书)
概念: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包括:教科书(课本)、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视听材料 作用: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 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与要求:科学性和思想性(首要原则) 教材设计的一般原则:方向性、完整性、适切性 (师生共有的学习材料)
主体 主体 教材→ 教科书→ 课文
课程评价(单)
概念
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 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主要模式
泰计划、泰预期 斯克看实际
目标评价模式 (预期目标和计划)
泰勒——当代课程评价之父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实际结果、非预期性)
斯克里文
评价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结果“
CIPP 评价模式
背景
需求分析
输入
选择达到目标最佳手段
过程
找出计划/实施过程存在问题,提供如何修改课程计划的有效信息
成果
测量、解释和评价课程计划的成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单)
教育改革核心:课程改革
理论基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
核心理念: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单)
课程功能观
教知识→ 教学习
课程结构观
均衡性(科目比重)、综合性(科目整合)、选择性(选修课)
内容联系观
联系生活实际
学习方式观
死记硬背→ 合作、自主、探究
发展评价观
发展性评价:重分数→ 发展过程
课程管理观
国家、地方、学校
★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结构(单、简)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1)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2)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3)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4)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 2017年《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自小学1年级开始设置 (5)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义务课程设置:九年一贯 学制设置:多种形式并存
综合实践活动课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口诀:一研二社二技
新课程改革的职业理念
教师观
1.教师观—角色(见醋放盐) 教师与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学与研究: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学与课程: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 学校与社区:社区型开放老师 2.教师观—行为(你它我他) 师生关系:强调尊重、赞赏(你) 教学关系:强调帮助、引导(它) 自我:强调反思(我) 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强调合作(他)
教学观
学习者中心 教会学生学习 结论过程并重 关注人 (学习过人)
学生观
发展的人 独特的人 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两独一发)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评价观(单选)——发展性评价
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2. 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3. 评价内容综合化 4. 评价标准分层化 5. 评价方式多样化 6. 评价主体多元化 7. 关注发展过程
课程概述(单、辨)
课程概述
由来
始于: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标志:博比特《课程》
概念
广义
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学习科目及其进程总和(所有课程总和)
狭义
一门学科
辨:语文课属于广义课程(X)
课程的类型(单、辨)
属性学学动动 组织分分合合 要求必修选修 管理国地学校 任务基拓研研 呈现显隐计划
语数英: 学科、分科 基础、必修 国家、显性
内容属性
学科课程
分科设置;学科知识(间接经验)
活动课程
从儿童的兴趣和经验出发,以儿童活动为中心(直接经验)
组织方式
分科课程
单科形式(学科课程),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知识
综合课程
学科整合,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
实施要求
必修课程
培养学生的共性,所有学生必须修习
选修课程
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可以选择性学习
设计、开发 和管理主体
国家课程
体现国家的意志
地方课程
满足地方发展的需要
校本课程
展示学校办学宗旨和特色
课程任务
基础性课程
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
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语数外
拓展性课程
拓展学生视野,发展学生的特殊能力
研究性课程
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由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索
呈现方式
显性课程
以直接的方式开呈现,具有计划性(区分依据)
隐性课程
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校风、学风等
杜威《经验与教育》——连带学习
因为一些原因对某方面产生喜爱或厌恶情感从而接近或远离
克伯屈——附属学习
学生正规学习时有意或无意接受的熏陶
★课程理论流派(单、简)
学科中心课程 (间接经验)
斯宾塞、赫尔巴特、布鲁纳
1.以学科逻辑体系为核心 2.主张分科教学
活动中心课程 (直接经验)(简)
杜威、克伯屈
1.以儿童活动为中心 2.儿童的需要和兴趣 3.课程组织应心理学化(儿童心理发展顺序)
社会中心课程
布拉梅尔德
社会问题为中心
课程层次理论
古德莱德
理想的课程——专家 正式的课程——部门、文件 领悟的课程——教师 运作的课程——实际实施 经验的课程——学生
★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单、简)
学生在社会上学知识
学生(儿童)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学科(知识)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