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呼吸系统基本病变(医学影像学)
医学影像,呼吸系统的基本病变。
编辑于2020-04-15 17:08:02呼吸系统基本病变 (医学影像学)
1. 气管、支气管改变
1. 管腔狭窄或梗阻
部分阻塞(肺气肿)
慢性弥漫性阻塞性肺气肿
终末细支气管异常持久扩张,多见于慢支、支哮
x线表现
桶状胸,肋间隙增宽,肺野透光度增加。肺纹理稀疏可见肺大泡, 心影狭长呈垂位。横隔低平、活动度减低。无明显纤维化
局限性阻塞性肺气肿
一个较大支气管发生部分性阻塞。多见于腔内异物、肿瘤,炎性分泌物
x线表现
局部不透明度增加,尤以呼气时为主。以支气管异物可引起 纵隔摆动,吸气时纵膈向患侧移位,呼气时纵隔向健侧移位
代偿性肺气肿
因病变损毁后引起健侧肺或邻近病变肺组织代偿性膨胀。单纯的气道扩大
x线表现
健侧肺或邻近病变肺野透光度增加,体积略增大
CT表现
小叶中心型
呼吸细支气管及管壁上的肺泡扩张,小叶周围肺泡无扩张,早期多在肺上部。 hrct见小叶中心部呈0.5到1cm无壁透亮区
全小叶型
病变累及整个肺小叶。在两肺形成较大范围的无壁低密度区、呈弥漫性分布,肺气肿区血管纹理稀疏,多合并肺大泡形成
间隔旁型
病变累计小叶边缘部分,多在胸膜下。 表现为胸膜下小气泡、同时伴有较大胸膜下肺大泡
瘢痕旁型
多在肺内慢性炎症、结核或其他纤维病变周围 表现为局限的低密度区,或有较小的肺大泡
完全阻塞(阻塞性肺不张)
1. 一侧肺不张
一侧主支气管完全性阻塞
X线表现
患侧肺野均匀一致密度增高影。胸廓塌陷,肋间隙变窄, 纵隔向患侧移位。患侧膈肌升高、健侧代偿性肺气肿
2. 肺叶不张
肺叶支气管完全性阻塞
X线表现
肺叶体积缩小,密度增高,叶间裂向心性移位, 肺门及纵隔不同程度向患侧移位,邻近肺叶代偿性肺气肿
3. CT表现
直接征象
密度增高、叶间裂移位和血管支气管聚拢
间接征象
纵隔肺门移位、代偿性肺气肿,胸廓塌陷、膈顶抬高
2. 腔内病变形态
3. 管壁增厚及软骨钙化
2. 肺部改变
1. 肺泡实变
肺泡内部分或全部气体被病理性液体即细胞成分替代 急性炎症反应鉴于肺炎、结核、肺出血及肺水肿
X线表现
不同范围的斑片状阴影,中央密度较高,边缘密度较大,边缘模糊,有融合倾向。密度较淡的病变中间血管影,称磨玻璃样密度影 含气支气管在周围实变对比下显示清晰,称支气管气像
CT表现
肺实变
空气支气管征
磨玻璃密度影(GGO)
2. 增殖性病变
以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组织细胞增生为主的肺慢性炎症病变。 鉴于慢性肺炎、结核、矽肺、炎性假瘤等
x线表现
斑点状结节状肿块段肿块状肺段或肺叶阴影密度高,边缘清楚多病灶聚集在一起时也不互相融合,动态变换慢,
CT表现
结节或大片样影、边界清楚,变化缓慢 见于肺肉芽肿炎性假瘤或慢性炎症等
3. 纤维性病变
慢性炎或增殖性病变中,纤维成分代替细胞占主要成分
分型
局限性
慢性肺炎及肺结核的预后
x线表现
网状、线状及索条影边缘清、密度高,走行僵直。 纤维索条与正常肺纹理不同,可引起肺门纵隔移位
弥漫性
间质性肺炎,尘肺,特发性间质纤维化及结缔组织病
x线表现
小结节、网状、线状及蜂窝状影像弥漫分布,可见肺气肿表现
弥漫性纤维化多见于间质性病变
小叶间隔及小叶中心结构增厚 胸膜下线位于胸膜下1cm以内,2到5cm长纤细弧形线影、由增厚小叶间隔相连而成。 肺结构扭曲变形及牵拉性支气管扩张
HRCT改变征象
蜂窝样改变
为0.6到1cm大小、壁厚约0.1cm多发性腔、多分布于胸膜下 3到4cm范围内近叶间胸膜处、为纤维化后期改变
磨玻璃样改变
代表活动性肺泡炎,肺泡腔内有少量渗液,肺泡壁增厚 表现为片状略高密度影。其中可见肺纹理,如毛玻璃样
CT表现
条索状僵硬的高密度阴影不规则
4. 结节与肿块
小于等于3cm为结节,大于3cm为肿块
分型
良性肿块
x线表现
多有包膜、呈边缘光滑的球形,生长缓慢无坏死
CT表现
边缘锐利、密度均匀、结核球可有钙化,周围有卫星灶、近胸膜处有胸膜黏连
恶性肿块
x线表现
无包膜,浸润生长、边缘分叶或有脐凹、毛刺、生长快,常发生中心坏死
CT表现
肿块呈分叶、有放射状、短而细的毛刺、胸膜凹陷、近肺门侧肺纹理紊乱 肿块边缘支气管成截断、变窄、管壁增厚 肿块内可见1-2mm的小泡征及支气管充气征,常见于腺癌 向周围浸润,可累及胸壁、肋骨、纵隔并可发现肺门及纵隔淋巴管增大 可形成空洞,特点为壁厚、偏心、内缘不规则、有瘤结节
多发肿块
常见转移瘤、韦氏肉芽肿
5. 空洞与空腔
空洞
肺内病变坏死、坏死组织经支气管引流排除后形成空洞,见于结核、肺脓肿,肺癌、霉菌病,韦氏肉芽肿等
分型
无壁空洞(虫蚀样空洞)
见于干酪性肺炎
x线表现
肺内大片实变影,内有多发小透光区、形状不规则,内壁不光滑、呈虫蚀状
薄壁空洞
洞壁在0.3cm以下,多见于肺结核
x线表现
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环形,洞壁内外光滑清楚。 一般洞内无液气平面、周围很少实变影
厚壁空洞
洞壁大于0.3cm,见于肺脓肿、结核和肺癌
分型
结核空洞
外壁整齐清楚,内壁模糊略显不规则
肺脓肿
边缘模糊片状影、壁內略不整齐模糊,洞内多有液气平面
周围型肺癌
内壁凹凸不平,可见壁结节、外缘具备恶性肿瘤特征
空腔:
生理性腔隙的病理性扩大
先天性肺气囊壁发育为不良的支气管壁、肺大泡,肺气囊为肺泡壁 表现:壁小于0.1cm空腔,周围无病变,感染时可有腔内液平面、周围可有斑片影
6. 钙化
可为病变痊愈的表现
x线表现
密度高,边缘清晰,锐利大小形状不同的阴影
结核:当或多发斑点状、环形包膜下钙化为结核球或尘肺、淋巴结钙化特征
错构瘤:爆米花样钙化
肺癌钙化:缺乏特异性
CT表现
不规则高密度影,边界清楚,纵膈窗密度近似于骨骼密度。CT值多大于100HU
3. 肺门的改变
1. 肺门增大或缩小
增大
肺门血管增粗、淋巴结增大、肺癌
一侧大:淋巴结增大常见
两侧大:多见于结节病,淋巴瘤、尘肺和肺动脉高压。
缩小
血管发育畸形,肺动脉狭窄、肺动脉栓塞、法洛氏四联症
2. 肺门移位
肺不张
肺纤维化牵拉
肺结核或慢性肺炎
3. 肺门密度增高
肺门支气管及血管周围间质内病变所致、病毒肺炎、间质肺水肿
4. 胸膜的改变
1. 胸腔积液
游离性
1. 少量
患侧肋膈角变钝,深呼吸气时可随呼吸上下运动。侧卧水平透照时,可见沿侧胸壁内缘的带装密度增高影 超声、ct、mri对少量积液敏感
2. 中等量
患侧肺野下部呈外高内低、边缘模糊的弧线影,密度外高内低、下高上低 肋膈角消失、膈肌界限不清,纵隔向健侧移位。
3. 大量
患侧肺野成均匀致密性阴影、纵膈向健侧移位、肋间隙增宽、横隔被掩盖
局限性
1. 包裹性积液
多见于侧后胸壁
切线位上表现为自胸壁向肺野突出的半圆形或扁丘状阴影, 其上下缘与胸壁成钝角,边缘清楚、密度均匀
2. 叶间积液
表现为叶间裂隙处的梭形致密影,边缘光滑、密度均匀,梭形阴影的两尖端与叶间裂相连,游离积液进入叶间时(斜裂下部)表现为尖端向上的三角形阴影
3. 肺下积液
位于肺底与隔之间的胸膜腔
2. 气胸
气体进入胸膜腔
x线表现
患侧胸腔内有高度透明的空气腔,其中无肺纹理、肺组织不同程度受压萎缩, 患侧隔下降、肋间隙增宽,纵膈向健侧移位,有时可见纵隔疝, 脏壁层胸膜黏连时,可见条状黏连带状影
3. 液气胸
胸膜腔内液体气体层同时存在
x线表现
立位胸片可见患侧胸腔内有一横贯胸腔的气液平面、液体上方有时可见被压缩的肺组织
4. 胸膜肥厚、黏连、钙化
炎性纤维素渗出、肉芽组织增生、外伤出血机化均可引起 常见于结核性胸膜炎、脓胸、出血、机化
x线表现
轻度时表现为患侧肋膈角变钝,膈肌运动受限、膈肌变为平直
5. 胸膜肿瘤
原发性、转移性
纤维瘤、间皮瘤、肉瘤
x线表现
以胸膜为基底的半球型、扁丘状以及不规则形状的软组织影,边缘光滑,密度均匀。转移瘤常伴有肋骨破坏,间皮瘤可伴有胸腔积液。胸腔包裹积液与肿瘤相似
5. 纵膈的改变
1. 形态的改变
1. 纵膈增宽
脓肿、炎症,肿瘤、出血及脂肪组织增加。动脉瘤及肺动脉瘤
2. 纵膈血肿
2. 位置的改变
1. 向健侧移位
胸腔积液、气胸、较大肺肿瘤、胸膜肿瘤、巨大纵隔肿瘤
2. 向患侧移位
肺不张、肺实变、广泛性胸膜肥厚、肺切除及胸改术后
3. 纵膈疝
一侧肺气肿时,过度膨胀的肺组织连同纵隔同时向健侧移位
4. 纵隔摆动
支气管异物
3. 密度改编 (根据ct值分)
脂肪密度肿块(-40~-100HU)
囊性密度(+-10~20HU)
实性密度(30~50HU)
血管性密度
胸腺瘤、后纵膈神经鞘瘤、肺不发育或肺发育不全
6. 隔的改变
1. 形态改变
幕状粘连、局限性膈膨出、肿块、隔平直
2. 位置改变
3. 运动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