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理学 第八章尿的生成与排出
清楚简洁版的生理学第八章尿的生成与排出知识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尿的生成与排出
肾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特点
肾脏的结构特点
肾单位
肾小体 (肾小球+肾小囊)
肾小管 (近端小管+髓襻细段+远端小管)
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
皮质肾单位 (生成尿液)
近髓肾单位(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球旁器
球旁细胞 (受交感神经支配,分泌肾素)
致密斑 (感受小管液流量,调节球旁细胞分泌)
球外系膜细胞
肾脏的血液循环特点
血流量大,血流分布不均匀(肾血流量主要是肾皮质血流量)
血液供应经过两次毛细血管,血压差异打
第一次毛细血管(有利于肾小球的滤过)
第二次毛细血管(有利于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
肾血流量相对稳定
肾血流量的调节
自身调节
肌源学说(血管平滑肌功能)
管-球反馈学说(小管液流量变化)
神经体液调节
交感神经支配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滤过膜及其通透性
滤过膜(肾小球滤过作用的结构屏障)
机械屏障(分子有效半径)
电学屏障(正电荷的物质可通过)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滤过的动力)
肾小球滤过率与滤过分数
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原尿的量
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浆流量
血浆量占全血的55%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
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肾小囊内压
肾血浆流量
血浆流量增多,滤过平衡点向出球小动脉端移动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功能
重吸收的特点和方式
不同节段的肾小管重吸收能力不同
近曲小管是重吸收的主要方式,占重吸收总量的65%∽70%
选择性
饱和性
主动重吸收,被动重吸收,旁细胞途径
几种重要物质的吸收和分泌
Na+的重吸收
近曲小管
定比重吸收(泵-漏现象),不受激素调节
初段(主动转运)
后段(被动转运〈旁细胞途径〉)
髓襻升支
细段(被动转运)
粗段(主动转运)
远曲小管,集合管
水的重吸收
近曲小管(①旁细胞途径②水通道)〈等渗透性重吸收〉
近曲小管水的重吸收量对终尿的影响不大,而终尿量主要取决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量
髓襻降支细段(被动转运)
远曲小管集合管(在抗利尿激素的作用下)〈非等渗透性的重吸收〉
HCOˉ的重吸收(以CO2的形式重吸收)
与H+的分泌成正相关
K+的重吸收和分泌
大部分在近端小管被重吸收(主动转运)
在钠泵的作用下(Na+的重吸收)分泌K+
除有K+— Na+交换还存在Na+—H+交换(利尿剂使用时,应该防止低血钾的发生)
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分泌的因素
影响重吸收的因素
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
球—管平衡(定比重吸收维持终尿溶质和水相对稳定)
影响分泌的因素
血液pH
血K+浓度
血钾浓度降低时,Na+—H+交换增强,容易发生碱中毒;反之发生酸中毒
醛固酮
尿生成的调节
血管升压素
生理作用
提高远端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从而促进水的重吸收,使尿液浓缩,尿量减少
影响合成与释放的因素
血浆晶体渗透压
循环血量
其他因素
保Na+排K+
心房钠尿肽
排Na+利尿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基本过程
尿液在肾髓质部浓缩和稀释(因为肾髓质部呈高渗梯度)
尿液的浓缩
尿液的稀释
取决于抗利尿激素释放的量
肾髓质高渗梯度形成的机制
逆流倍增
外髓部高渗梯度形成的机制(髓襻升支粗段NaCl的主动转运)
内髓部高渗梯度形成的机制
尿素循环
髓襻升支细段对NaCl的被动转运
肾髓质高渗梯度的保持
逆流交换
直小血管的作用
高渗梯度的保持主要依靠直小血管的逆流交换作用
血浆清除率
尿的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