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如何阅读一本书
书中关于如何阅读各类书籍的章节过于鸡肋有所删减,推荐书目内容较多,未展开
编辑于2020-04-16 09:18:20已经把房地产经纪人的书退了,省点钱买了中大网校做的pdf,这里是根据中大网校的pdf版本课件进行的二次整理。包含房地产经纪人的前两门,选择大纲模式可以更好的打印出来。
这本书在每一个点上说的内容其实并不详尽,有些内容也有拼凑痕迹,但不代表这不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大可以花几个小时阅读,或者通过思维导图,了解到感兴趣或者说对你影响大的内容,再进行延展。书中更是 提到了很多的经典作品,大多是值得翻阅的。
西方哲学系统化学习必读,梯利版本。现更新部分,其余部分缓慢更新中。《西方哲学史》上卷内容为古代哲学与天主教哲学两个部分,下卷内容为近代哲学。爱因斯坦如此评价此书:《西方哲学史》是一本珍贵的书;我认为,在我们如此枯燥乏味而又残酷的这一代,能出现这么一个聪明、正直、勇敢而同时又幽默的人,实乃幸运。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已经把房地产经纪人的书退了,省点钱买了中大网校做的pdf,这里是根据中大网校的pdf版本课件进行的二次整理。包含房地产经纪人的前两门,选择大纲模式可以更好的打印出来。
这本书在每一个点上说的内容其实并不详尽,有些内容也有拼凑痕迹,但不代表这不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大可以花几个小时阅读,或者通过思维导图,了解到感兴趣或者说对你影响大的内容,再进行延展。书中更是 提到了很多的经典作品,大多是值得翻阅的。
西方哲学系统化学习必读,梯利版本。现更新部分,其余部分缓慢更新中。《西方哲学史》上卷内容为古代哲学与天主教哲学两个部分,下卷内容为近代哲学。爱因斯坦如此评价此书:《西方哲学史》是一本珍贵的书;我认为,在我们如此枯燥乏味而又残酷的这一代,能出现这么一个聪明、正直、勇敢而同时又幽默的人,实乃幸运。
如何阅读一本书
目的:(1)为娱乐而阅读;(2)为获得资讯而阅读;(3)为追求理解力、提升心智而阅读。
阅读的活力
阅读的活力与艺术
我们为了“理解”(understand)一件事,并不需要“知道”(know)和这件事相关的所有事情。
太多的资讯就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阻碍。
现代的媒体正以压倒性的泛滥资讯阻碍了我们的理解力。
我们所提到的这些媒体,经过太精心的设计,使得思想形同没有需要了
主动阅读
阅读可以是一件多少主动的事,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
写作与阅读的东西就像那只球一样,是被主动、有活力的双方所共有的,是由一方开始,另一方终结的。
阅读的艺术也在尽可能掌握住每一种讯息的技巧。
阅读的目标:为获得资讯而读,以及为求得理解而读
对内容很了解,你就获得了资讯(但你的理解不一定增强)。
第一种意义是我们自己在阅读报纸、杂志,或其他的东西时,凭我们的阅读技巧与聪明才智,一下子便能融会贯通了。这样的读物能增加我们的资讯,却不能增进我们的理解力,
第二种意义是一个人试着读某样他一开始并不怎么了解的东西。这个东西的水平就是比阅读的人高上一截。这个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能增进阅读者的理解力。
在什么样的状况下,我们会为了增进理解而阅读?第一是一开始时不相等的理解程度。在对一本书的理解力上,作者一定要比读者来得“高杆”,写书时一定要用可读的形式来传达他有而读者所无的洞见。其次,阅读的人一定要把不相等的理解力克服到一定程度之内,虽然不能说全盘了解,但总是要达到与作者相当的程度。一旦达到相同的理解程度,就完成了清楚的沟通。
真正地在阅读:对内容不了解,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你就是要读这本书。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为止。
这样的一种提升,是在阅读时的一种脑力活动,也是更高的阅读技巧。这种阅读就是让一本书向你既有的理解力做挑战。
阅读艺术:这是一个凭借着头脑运作,除了玩味读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我的过程。
阅读就是学习:指导型的学习,以及自我发现型的学习之间的差异
蒙田说:“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而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 第一种的无知是连字母都没学过,当然无法阅读。第二种的无知却是读错了许多书。
要避免这样的错误——以为读得多就是读得好的错误——我们必须要区分出各种不同的阅读形态。
简单地说,阅读的艺术包括了所有非辅助型自我发现学习的技巧:敏锐的观察、灵敏可靠的记忆、想象的空间,再者当然就是训练有素的分析、省思能力。阅读也就是一种发现——虽然那是经过帮助,而不是未经帮助的一个过程。
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
许多人尽管可以区分出阅读的获益与取乐之不同——其中一方是理解力的增进,另一方则是娱乐或只是满足一点点的好奇心——最后仍然无法完成他们的阅读目标。
主动的阅读基础:一个阅读者要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如何让一本书真正属于你自己
“写出言外之意”(标记方法对电子版意义不大,科技进步带来的好处)
作笔记的好处: 第一,那会让你保持清醒——不只是不昏睡,还是非常清醒。 第二,阅读,如果是主动的,就是一种思考,而思考倾向于用语言表达出来。 第三,将你的感想写下来,能帮助你记住作者的思想。
阅读一本书应该像是你与作者之间的对话。有关这个主题,他知道的应该比你还多,否则你根本用不着去跟这本书打交道了。 但是了解是一种双向沟通的过程,学生必须向自己提问题,也要向老师提问题。 一旦他了解老师的说法后,还要能够跟老师争辩。 在书上做笔记,其实就是在表达你跟作者之间相异或相同的观点。这是你对作者所能付出的最高的敬意。
三种做笔记的方法
要回答的问题是:第一,这是什么样的一本书?第二,整本书在谈的是什么?第三,作者是借着怎样的整体架构,来发展他的观点或陈述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
这些笔记主要的重点是全书的架构,而不是内容——至少不是细节。因此我们称这样的笔记为结构笔记(structural note-making)。
阅读的层次
第一层次的阅读,我们称之为基础阅读(elementaryreading)
第二个层次的阅读我们称之为检视阅读(inspectionalreading)。
在一定的时间之内,抓出一本书的重点
第三种层次的阅读,我们称之为分析阅读(analyticalreading)。
咀嚼与消化一本书
第四种,也是最高层次的阅读,我们称之为主题阅读(syntopical reading)。
比较阅读(comparative reading)
主题阅读是最主动、也最花力气的一种阅读。
检视阅读
检视阅读一: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
略读或粗读是检视阅读的第一个子层次。就算你决定了不再多花时间仔细阅读这本书,略读也能告诉你许多跟这本书有关的事。
略读的习惯应该用不着花太多时间。下面是要如何去做的一些建议:
(1)先看书名页,然后如果有序就先看序。
(2)研究目录页,对这本书的基本架构做概括性的理解。
(3)如果书中附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大多数论说类的书籍都会有索引。
(4)如果那是本包着书衣的新书,不妨读一下出版者的介绍。
(5)从你对一本书的目录很概略,甚至有点模糊的印象当中,开始挑几个看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如果这些篇章在开头或结尾有摘要说明(很多会有),就要仔细地阅读这些说明。
(6)最后一步,把书打开来,东翻翻西翻翻,念个一两段,有时候连续读几页,但不要太多。就用这样的方法把全书翻过一遍,随时寻找主要论点的讯号,留意主题的基本脉动。
一本书最后结尾的两三页也还是不可忽视的。很少有作者能拒绝这样的诱惑,而不在结尾几页将自己认为既新又重要的观点重新整理一遍的。
检视阅读二:粗浅的阅读
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
阅读的速度
大多数人应该有能力比他们现在读的速度还更快一点。
检视阅读是一种训练有素的快速阅读,但这不只是因为你读的速度快——虽然你真的读得很快——而是因为在检视阅读时,你只读书中的一小部分,而且是用不同的方式来读,不一样的目标来读。分析阅读通常比检视阅读来得慢一些,但就算你拿到一本书要做分析阅读,也不该用同样的速度读完全书。每一本书,不论是多么难读的书,在无关紧要的间隙部分就可以读快一点。而一本好书,总会包含一些比较困难,应该慢慢阅读的内容。
训练:将大拇指与食指、中指合并在一起,用这个“指针”顺着一行一行的字移动下去,速度要比你眼睛感觉的还要快一点。强迫自己的眼睛跟着手部的动作移动。一旦你的眼睛能跟着手移动时,你就能读到那些字句了。继续练习下去,继续增快手的动作,等到你发觉以前,你的速度已经可以比以前快两三倍了。
分析阅读
规则
(1)依照书本的种类与主题作分类。(2)用最简短的句子说出整本书在谈些什么。(3)按照顺序与关系,列出全书的重要部分。将全书的纲要拟出来之后,再将各个部分的纲要也一一列出。(4)找出作者在问的问题,或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驾驭复杂的内容:为一本书拟大纲的技巧
(1)作者将全书分成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谈的是什么,第二部分谈的是什么,第三部分谈的是别的事,第四部分则是另外的观点,第五部分又是另一些事。 (2)第一个主要的部分又分成三个段落,第一段落为X,第二段落为Y,第三段落为Z。 (3)在第一部分的第一阶段,作者有四个重点,第一个重点是A,第二个重点是B,第三个重点是C,第四个重点是D等等。
辅助阅读
所谓“内在阅读”,意思是指阅读书籍的本身。“外在阅读”指的是我们借助其他一些书籍来阅读一本书。
理解与批评一本书的过程中,内在与外在的阅读通常会混在一起。
外在的辅助来源可以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相关经验。第二,其他的书。第三,导论与摘要。第四,工具书。
主题阅读
第一个要求就是知道:对一个特定的问题来说,所牵涉的绝对不是一本书而已。
第二个要求则是:要知道就总的来说,应该读的是哪些书?
在主题阅读中,检视阅读所扮演的角色
前置作业或准备动作。
主题阅读的五个步骤
一:找到相关的章节
与作者达成共识,也就是要能找出关键字,发现他是如何使用这些字的。
二: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
真正的困难在于要强迫作者使用你的语言,而不是使用他的语言。这跟我们一般的阅读习惯都不相同。
在主题阅读中,如果我们接受任何一位作者所提出来的词汇(terminology),我们很快就会迷失。我们可能会了解他的书,却无法了解别人的书。我们也很难找到与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的资料。
我们的词汇刚好与任何一位书目上的作者相同时,只是一种巧合。因为如果我们使用了某一位作者的一个或一组词义,我们就可能继续引用他书中其他的词义,而这只会带给我们麻烦,没有其他的帮助。
简单来说,主题阅读是一种大量的翻译工作。我们要将一种共通的词汇加诸在许多作者身上。这就是说,在进行主题阅读时,我们要建立一组词汇,首先帮助我们了解所有的作者,而不是其中一两个作者;其次帮助我们解决我们的问题。
我注六经到六经注我,推测为和记忆法一样难入门但确实存在的思维模式
理想上,要一直保持对话式的疏离与客观。要做到这一点,每当你要解读某个作家对一个议题的观点时,必须从他自己的文章中引一段话来并列。
三:厘清问题。
四:界定议题
如果一个问题很清楚,如果我们也确定各个作者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回答——不论赞成或反对——那么这个议题就被定义出来了。
如果检验过后,所有的作者提供的答案只有正反两面的意见,那么这个问题算是简单的问题。通常,对一个问题会有超过两种以上的答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找出不同意见彼此之间的关联,再根据作者的观点来作分类。
当两个作者对同一个问题有相当的了解,所作的回答却完全相反或矛盾时,这才是一个真正有参与的议题。
五:分析讨论
步骤整理
准备阶段
(1)针对你要研究的主题,设计一份试验性的书目。你可以参考图书馆目录、专家的建议与书中的书目索引。
(2)浏览这份书目上所有的书,确定哪些与你的主题相关,并就你的主题建立起清楚的概念。
主题阅读
(1)浏览所有在第一阶段被认定与你主题相关的书,找出最相关的章节。
(2)根据主题创造出一套中立的词汇,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或至少绝大部分的作者都可以用这套词汇来诠释。
(3)建立一个中立的主旨,列出一连串的问题——至少大多数的作者都要能解读为针对这些问题提供了他们的回答。
(4)界定主要及次要的议题。然后将作者针对各个问题的不同意见整理陈列在各个议题之旁。有时候,你需要针对一些不是作者主要关心范围的事情,把他的观点解读,才能建构出这种议题。
(5)分析这些讨论。这得把问题和议题按顺序排列,以求突显主题。比较有共通性的议题,要放在比较没有共通性的议题之前。各个议题之间的关系也要清楚地界定出来。
书的金字塔
1、百分之九十九都对你的阅读技巧毫无帮助。简单过一遍就好
2、可以让你学习的书——学习如何阅读,如何生活。
你把这本书读过一遍,便可以放回架上。你知道你用不着再读一遍,但你可能要常常翻阅,找出一些特定的重点,或是重新复习一下一些想法或片段。
你在阅读时,你的心智反应已经与书中的经验合而为一了。这样的书会增长你的心智,增进你的理解力。就在你的心智成长,理解力增加之后,你了解到这本书对你以后的心智成长不会再有帮助了。你知道你已经掌握这本书的精髓了。你将精华完全吸收了。你很感激这本书对你的贡献,但你知道它能付出的仅止于此了。
3;你读得再通,也不可能尽其究竟。
当你尽最大的努力用分析阅读读完一本书,把书放回架上的时候,你心中会有点疑惑,好像还有什么你没弄清楚的事
一在博,一在专,每个人精力有限不可能写出深不见底的书,更多值得反复读的更多是简单的叙述,如“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
你在重读时会发现这本书好像与你一起成长了。你会在其中看到新的事物——一套套全新的事物——那是你以前没看到的东西。
测验——目的在于帮你找出对你最有意义的书目
如果你将在一个无人荒岛度过余生,能带十本书去,你会选哪十本?
当你想象自己被隔绝在一个没有娱乐、没有资讯、没有可以理解的一般事物的世界时,比较起来你是否会对自己了解得更多一点?
我们面对的都是同样的挑战——如何找出内在的资源,过更美好的人类生活的挑战。
电视、收音机及其他天天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娱乐或资讯,也都是些人为的支撑物。它们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在动脑, 因为我们要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但是这些外界刺激我们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像药品一样,一旦习惯了之后,需要的量就会越来越大。 到最后,这些力量就只剩下一点点,甚或毫无作用了。 这时,如果我们没有内在的生命力量,我们的智力、品德与心灵就会停止成长。当我们停止成长时,也就迈向了死亡。
推荐书目
其中出现在《西方世界的经典名著》(Great Books of the Western World)中的,打一个星号;出现在《名著入门》(Gateway to the GreatBooks)中的,打两个星号。1.荷马(公元前9世纪?)*《伊利亚特》*《奥德赛》2.《旧约》3.埃斯库罗斯(公元前525—前456)*悲剧4.索福克勒斯(公元前495—前406)*悲剧5.希罗多德(公元前484—前425)* 《历史》6.欧里庇得斯(公元前485—前406)*悲剧(特别是《美狄亚》、《希波利图斯》、《酒神的女祭司们》)7.修昔底德(公元前460—前400)*《伯罗奔尼撒战争史》8.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前377?)* 医学著作9.阿里斯托芬(公元前448—前380)*喜剧(特别是《云》、《鸟》、《蛙》)10.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 对话录(特别是《理想国》、《会饮篇》、《斐多篇》、《美诺篇》、《申辩篇》、《斐德若篇》、《诡辩篇》、《高尔吉亚篇》、《智者篇》、《泰阿泰德篇》)11.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著作(特别是《工具论》、《物理学》、《形而上学》、《灵魂论》、《尼各马可伦理学》、《政治学》、《修辞学》、《诗学》)12.** 伊壁鸠鲁(公元前341—前270)《致希罗多德的信》、《致美诺西斯的信》
13.欧几里得(活跃于公元前300)*《几何原理》14.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前212)*著作(特别是《论平面图形的平衡》、《论浮体》、《沙粒的计算》)15.佩尔加的阿波罗尼乌斯(活跃于公元前240)*《圆锥曲线论》16.** 西塞罗(公元前106—前43)著作(特别是《演说集》、《论友谊》、《论老年》)17.卢克莱修(公元前95—前55)*《物性论》18.维吉尔(公元前70—前19)*著作19.贺拉斯(公元前65—前8)著作(《颂歌与长短句》、《诗艺》)20.李维(公元前59—公元17)《罗马史》21.奥维德(公元前43—公元17)著作(特别是《变形记》)22.** 普鲁塔克(公元45—120):*《希腊罗马名人传》23.** 塔西佗(55—117)*《历史》*《编年史》《农业志》《日耳曼尼亚志》24.杰拉什的尼各马可(活跃于公元100)*《数学入门》25.** 爱比克泰德(60—120)* 论说集《道德手册》26.托勒密(100—178;活跃于127—151)*《天文学大成》27.** 卢西安(120—190)著作(特别是《历史写作方法》、《真实的故事》、《待售的哲学》)28.马尔库斯·奥勒留(121—180)*《沉思录》29.盖伦(130—200)*《论自然机能》30.《新约》31.普罗提诺(205—270)*《九章集》
32.圣奥古斯丁(354—430)著作(特别是《论教师》、*《忏悔录》、*《上帝之城》、*《基督教教义》)33.罗兰之歌(12世纪?)34.尼布龙根之歌(13世纪?)35.萨加(北欧神话)36.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神学大全》37.** 但丁(1265—1321)著作(特别是《新生》、《论世界帝国》、《神曲》)38.乔叟(1340—1400)著作(特别是*《特洛伊罗斯与克丽希达》、*《坎特伯雷故事集》)39.达芬奇(1452—1519)《笔记》40.马基雅维里(1469—1527)*《君主论》《论李维前十书》41.伊拉斯谟(1469—1536)《愚人颂》42.哥白尼(1473—1543)*《天体运行论》43.托马斯·莫尔(1478—1535)《乌托邦》44.马丁·路德(1483—1546)《三檄文》《席间谈》45.拉伯雷(1495—1553)*《巨人传》46.约翰·加尔文(1509—1564)《基督教教义》47.蒙田(1533—1592)*《随笔》48.威廉·吉尔伯特(1540—1603)*《磁石论》49.塞万提斯(1547—1616)*《堂吉诃德》50.埃德蒙·斯宾塞(1552—1599)《婚前曲》《仙后》51.**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随笔》《学术的进步》《新工具》《新大西岛》52.莎士比亚(1564—1616)*著作53.** 伽利略(1564—1642)《星际使者》*《论两种新科学及其数学演化》
54.开普勒(1571—1630)*《哥白尼天文学概要》《论世界的和谐》55.威廉·哈维(1578—1657)*《动物的心血运行论》*《论血液循环》*《论动物的生殖》56.托马斯·霍布斯(1588—1679)*《利维坦》57.勒内·笛卡尔(1596—1650)*《指导心智的规则》*《论方法》*《几何学》*《第一哲学沉思录》58.约翰·弥尔顿(1608—1674)著作(特别是*短诗,*《论出版自由》、*《失乐园》、*《力士参孙》)59.** 莫里哀(1622—1673)喜剧(特别是《守财奴》、《太太学堂》、《恨世者》、《讨厌自己的医生》、《答丢夫》,等等60.帕斯卡尔(1623—1662)*《致外省人信札》*《思想录》*《科学论文》61.克里斯蒂安·惠更斯(1629—1695)*《光学论》62.斯宾诺莎(1632—1677)*《伦理学》63.约翰·洛克(1632—1704)*《论宽容》*《政府论》*《人类理解论》64.让-巴蒂斯特·拉辛(1639—1699)悲剧(特别是《昂朵马格》、《费德尔》等)65.牛顿(1642—1727)*《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66.莱布尼茨(1646—1716)《形而上学序论》《人类理智新论》《单子论》67.** 丹尼尔·笛福(1660—1731)《鲁滨逊漂流记》
68.** 乔纳森·斯威夫特(1667—1745)《木桶的故事》《致斯黛拉小札》*《格列弗游记》《一个小小的建议》69.威廉·康格里夫(1670—1729)《如此世道》70.乔治·贝克莱(1685—1753)*《人类知识原理》71.亚历山大·蒲伯(1688—1744)《论批评》《鬈发历劫记》《论人》72.孟德斯鸠(1689—1755)《波斯人信札》*《论法的精神》73.** 伏尔泰(1694—1778)《英国书简》《赣第德》《哲学词典》74.亨利·菲尔丁(1707—1754)《约瑟夫·安德鲁斯》*《汤姆·琼斯》75.** 塞缪尔·约翰逊(1709—1784)《人类希望的虚妄》《英语词典》《拉塞拉斯》《诗人传》76.** 大卫·休谟(1711—1776)《人性论》《道德和政治论文集》*《人类理解研究》77.** 让-雅克·卢梭(1712—1778)*《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论政治经济学》《爱弥儿》*《社会契约论》78.劳伦斯·斯特恩(1713—1768)*《特里斯特拉姆·香第》《多情客游记》79.亚当·斯密(1723—1790)《道德情操论》*《国富论》80.** 康德(1724—1804)*《纯粹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实践理性批判》*《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判断力批判》《永久和平论》
81.爱德华·吉朋(1737—1794)*《罗马帝国衰亡史》*《自传》82.詹姆斯·鲍斯韦尔(1740—1795)《日记》(特别是伦敦日记)*《约翰逊博士传》83.拉瓦锡(1743—1794)*《化学原理》84.约翰·杰(1745—1829)、詹姆斯·麦迪逊(1751—1836)、亚历山大·汉密尔顿(1757—1804)*《联邦党人文集》(连同《邦联和永久联合条例》、《美国宪法》、《独立宣言》)85.杰里米·边沁(1748—1832)《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虚构理论》86.歌德(1749—1832)*《浮士德》《诗与真》87.让-巴普蒂斯特·约瑟夫·傅立叶(1768—1830)*《热的分析理论》88.黑格尔(1770—1831)《精神现象学》*《法哲学原理》*《历史哲学讲演录》89.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诗(特别是《抒情歌谣集》、《露茜组诗》、《十四行诗》、《序曲》)90.塞缪尔·柯勒律治(1772—1834)诗(特别是《忽必烈汗》、《古舟子咏》)《文学传记》91.简·奥斯丁(1775—1817)《傲慢与偏见》《爱玛》92.**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1780—1831)《战争论》93.司汤达(1783—1842)《红与黑》《帕玛修道院》《爱情论》94.拜伦(1788—1824)《唐璜》95.** 叔本华(1788—1860)《悲观论集》96.** 法拉第(1791—1867)《蜡烛的化学史》*《电学实验研究》
97.** 查尔斯·莱尔(1797—1875)《地质学原理》98.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实证哲学》99.** 巴尔扎克(1799—1850)《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100.** 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1803—1882)《代表人物》《随笔》《日记》101.** 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红字》102.** 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1805—1859)《论美国的民主》103.**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1806—1873)《逻辑体系》*《论自由》*《代议制政府》*《功利主义》《论妇女的屈从地位》《自传》104.** 查尔斯·达尔文(1809—1882)*《物种起源》*《人类的由来》《自传》105.** 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著作(特别是《匹克威克外传》、《大卫·科波菲尔》、《艰难时世》)106.** 克劳德·贝尔纳( 1813—1878)《实验医学研究导论》107.** 亨利·大卫·梭罗(1817—1862)《论公民的不顺从》《瓦尔登湖》108.卡尔·马克思(1818—1883)*《资本论》(连同*《共产党宣言》)109.乔治·爱略特(1819—1880)《亚当·贝德》《米德尔马契》110.** 赫尔曼·麦尔维尔(1819—1891)*《莫比·迪克》(白鲸记)《比利·巴德》111.**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罪与罚》《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
112.** 古斯塔夫·福楼拜(1821—1880)《包法利夫人》《三故事》113.** 亨利克·易卜生(1828—1906)戏剧(特别是《海达·高布乐》、《玩偶之家》、《野鸭》)114.**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何谓艺术?》《二十三个故事》115.** 马克·吐温(1835—1910)《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神秘陌生人》116.** 威廉·詹姆斯(1842—1910)*《心理学原理》《宗教经验之种种》《实用主义》《彻底经验主义论文集》117.** 亨利·詹姆斯(1843—1916)《美国人》《奉使记》118.尼采(1844—1900)《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超越善恶》《道德谱系学》《强力意志》119.朱尔·亨利·彭加勒(1854—1912)《科学与假设》《科学与方法》120.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释梦》*《精神分析引论》*《文明及其不满》*《精神分析引论新编》121.萧伯纳(1856—1950)戏剧(以及前言)(特别是《人与超人》、《芭芭拉少校》、《恺撒和克莉奥佩特拉》、《卖花女》、《圣女贞德》)122.** 马克斯·普朗克(1858—1947)《量子理论的起源和发展》《科学往何处去?》《科学自传》
123.** 亨利·柏格森(1858—1941)《时间与自由意志》《物质与记忆》《创造进化论》《道德和宗教的两个来源》124.** 约翰·杜威(1859—1952)《我们怎样思想?》《民主与教育》《经验与自然》《逻辑:探索的理论》125.** 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1861—1947)《数学导论》《科学与近代世界》《教育的目标及其他论文》《观念的探险》126.** 乔治·桑塔亚那(1863—1952)《理性的生活》《怀疑主义与动物信仰》《人与地》127.尼古拉·列宁(1870—1924)《国家与革命》128.普鲁斯特(1871—1922)《追忆似水年华》129.**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哲学问题》《心的分析》《意义和真理的探究》《人类知识:其范围和限度》130.** 托马斯·曼(1875—1955)《魔山》《约瑟和他的兄弟们》131.**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相对论的意义》《论理论物理学的方法》《物理学的进化》(与L.英菲尔德合著)132.** 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都柏林人》中的一篇《死者》《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133.雅克·马利坦(1882—1973)《艺术与经院哲学》《知识的等级》《人权和自然法》《真正的人道主义》134.弗朗兹·卡夫卡(1883—1924)《审判》《城堡》
135.阿诺德·汤因比(1889—1975)《历史研究》《文明在考验中》136.让-保罗·萨特(1905—1980)《恶心》《无处可逃》《存在与虚无》137.索尔仁尼琴(1918—2008)《第一圈》《癌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