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西方哲学史(上)
西方哲学系统化学习必读,梯利版本。现更新部分,其余部分缓慢更新中。《西方哲学史》上卷内容为古代哲学与天主教哲学两个部分,下卷内容为近代哲学。爱因斯坦如此评价此书:《西方哲学史》是一本珍贵的书;我认为,在我们如此枯燥乏味而又残酷的这一代,能出现这么一个聪明、正直、勇敢而同时又幽默的人,实乃幸运。
编辑于2021-05-29 08:44:32已经把房地产经纪人的书退了,省点钱买了中大网校做的pdf,这里是根据中大网校的pdf版本课件进行的二次整理。包含房地产经纪人的前两门,选择大纲模式可以更好的打印出来。
这本书在每一个点上说的内容其实并不详尽,有些内容也有拼凑痕迹,但不代表这不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大可以花几个小时阅读,或者通过思维导图,了解到感兴趣或者说对你影响大的内容,再进行延展。书中更是 提到了很多的经典作品,大多是值得翻阅的。
西方哲学系统化学习必读,梯利版本。现更新部分,其余部分缓慢更新中。《西方哲学史》上卷内容为古代哲学与天主教哲学两个部分,下卷内容为近代哲学。爱因斯坦如此评价此书:《西方哲学史》是一本珍贵的书;我认为,在我们如此枯燥乏味而又残酷的这一代,能出现这么一个聪明、正直、勇敢而同时又幽默的人,实乃幸运。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已经把房地产经纪人的书退了,省点钱买了中大网校做的pdf,这里是根据中大网校的pdf版本课件进行的二次整理。包含房地产经纪人的前两门,选择大纲模式可以更好的打印出来。
这本书在每一个点上说的内容其实并不详尽,有些内容也有拼凑痕迹,但不代表这不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大可以花几个小时阅读,或者通过思维导图,了解到感兴趣或者说对你影响大的内容,再进行延展。书中更是 提到了很多的经典作品,大多是值得翻阅的。
西方哲学系统化学习必读,梯利版本。现更新部分,其余部分缓慢更新中。《西方哲学史》上卷内容为古代哲学与天主教哲学两个部分,下卷内容为近代哲学。爱因斯坦如此评价此书:《西方哲学史》是一本珍贵的书;我认为,在我们如此枯燥乏味而又残酷的这一代,能出现这么一个聪明、正直、勇敢而同时又幽默的人,实乃幸运。
西方哲学史·梯利
希腊哲学
自然哲学
早期希腊思想的起源和发展
希腊哲学的宗教起源
希腊宗教有两个主要方面
一个是关于奥林匹亚诸神的宗教,通过《荷马史诗》而为人熟知。
奥林匹亚诸神的宗教影响了哲学,反过来也受到哲学独立发展的概念的影响,并和我们已经提及的公元前6世纪的宗教复兴相互影响。
佐证:作为诸神中的至高无上者,宙斯这一概念的发展可以作为一个例证。在荷马的著作中,宙斯像其他神一样服从命运,但是几个世纪后,在埃斯库罗斯的戏剧中,命运已经被等同于宙斯至高无上的意志。
荷马时期诸神受控于命运的观念根源于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产生了第一批希腊哲学,即公元前6世纪的米利都学派的自然哲学,但米利都学派的思想被公认更具科学性。
赫西俄德
神谱作家
《神谱》
创作于公元前8世纪,是一组叙事史诗中最重要的,人们第一次试图以传统神话作为其思考基础,从神圣存在者的角度来解释与他们有关的世界现象。
这样的著作在更加宽泛的意义上讨论宇宙结构而言,它们涉及了宇宙论;当它们涉及诸神的本性时,它们就是属于神学领域的思考;当重点分别放在世界和诸神的起源时,我们称其为宇宙进化论和神统系谱学。
他所探究的学说是:产生是所有事物的根源,即使他是在考察最终的起源,他也不会提出这一问题:不能产生自身的事物是否需要产生的来源。
因此在宇宙进化论和神统系谱学并存的语境中,他断言先于一切事物的卡俄斯(在真空的意义上)开始存在,在卡俄斯之后天和地开始形成;厄洛斯或者爱——他自己与天和地处于同一时期——使得天和地结合。
其中世界的自然力量被赋予诗歌和神话解释,黑暗和夜晚产生了白天,大地由天孕育而产生河; 其中提坦从天和地的结合中产生,他们最终被由宙斯和其他奥林匹亚诸神所代表的更加有秩序的力量所取代。
亚里士多德称赫西俄德及其同类人为早期原始的神学家,并将他们的方法与最早的哲学家的方法进行比较,得出结论认为这些神谱作家宣扬思想并以神话形式进行解释,而最早的哲学家是用严格的证明方法进行思考。
神谱虽然在严格意义上不是哲学,却为哲学准备了基础。
早期的神谱作家不是以一种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科学和逻辑的方法来解释事物的起源,而是使用了诗歌的想象和流行的神话。
自然哲学(米利都学派)
希腊的第一个哲学学派,由米利都的自然哲学家组成的学派,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
其成员有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米尼
无定或无限的“神”
万事万物都充满了神性
他们哲学思考的起点是“存在的事物”,在那时这一表述包括了感官所能感知的一切;他们的目标是要确定这些事物的本质,或者自然(physis)。
但是赫西俄德和这些(被认为更具科学性的思想者的)最初哲学家的观点之间最重要的相似之处可能在于他们对于神(the Divine)这一表述的使用,他们都将其作为他们思想得以建立的基本原则的名称。
意义在于,对它的应用并不必然限制在人身上,而是可以延伸到抽象的事物上。
赫拉克利特
巴门尼德
神性原则被认为是“一”
毕达哥拉斯学派
对宇宙论感兴趣,这在柏拉图那里得到响应,但是他们学说的核心是关于“一”或者“单一”(monad)的观念,按照他们说的神秘主义,各种各样的可见物体从“一”中产生;统治这个不完善现象世界的存在的理性汇集在这个“一”的本质中。而且,既然所有的存在都从“一”中产生,就必须回到“一”中,可见世界受到贬损,所有的价值和完善都归于这个“一”。
奥菲斯教
相信灵魂的轮回,灵魂被认为是不朽的,从神圣状态经历最初的下降,在接下来的转世化身中,灵魂又努力回到神圣状态。
都显示了与其同时代宗教生活的一致性,而没有反思宗教生活的直接影响。
一神论
各种各样的可见物体从“一”中产生
唯理论
实在世界是不变的和神圣的存在,可以通过理性的洞察而达到。
希腊哲学概论
希腊哲学开始于对客观世界的本质的探究。
从外在的自然开始,逐渐转向人自身内部。它的兴趣从自然转移到人身上,这一转移引发了对人类心灵和行为的研究: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和诗歌。
在这些研究中,人们特别关注伦理学,哲学的主要问题现在变成了:最高的善是什么?生活的目的和目标是什么?在这一研究过程中,对形而上学和人类知识的研究独立出来。
最后,上帝问题和人同上帝的关系这一神学问题被推到显著位置,希腊哲学正如它开始时一样,也在宗教研究中结束。
第一个阶段前智者时期
大约从公元前585年到公元前5世纪中叶
活动区域是在殖民地世界
最早的希腊哲学
它是自然主义的:它关注自然;
它主要是物活论的:它将自然想象为有生命的和活动的;
它是本体论的:它要探究事物的本质;
它主要是一元论的:它试图用一个单一原则来解释现象;
它是独断的:它天真地设想人类心灵有能力解决世界问题。
这一时期的自然主义哲学家关心涉及外在自然的两个相互独立的问题:
基本的实体(或者众多实体)是什么——自然对象是由什么构成的,它们源于何处?
基本实体——或者众多实体——变成人们熟悉的感官对象,这一变化过程的本质是什么?
对于赫拉克利特来说,变化是最终的,不变只是感觉的表象。 而对于巴门尼德来说,不变是基本的,变化仅仅是表象。 对于这些哲学家来说,实体问题被降到次要位置。
第二个阶段智者和苏格拉底时期
离开涉及外在世界的构成和起源的本体论和宇宙论思考,而几乎将注意力完全投入到人的问题——关于人类的知识和行为问题。
第二阶段智者时期:公元前5世纪的智者运动是一个转折时期。这一时期的哲学对人类心灵能够解决世界问题表示了不断增加的怀疑,并对传统思想和制度相应地缺乏信心。这一运动是怀疑的、激进的、变革的,对形而上学的思辨不感兴趣或者怀有敌意。
苏格拉底时期:从公元前430年到公元前320年,这是一个重建时期。苏格拉底捍卫知识,反对怀疑论的指责,并表明了如何通过逻辑方法的应用获得真理。他还通过界定善的意义这一努力为伦理学打下了基础。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系统化时期
特点
关心与实在有关的形而上学问题和与人类知识、行为以及人在世界上的秩序有关的人文主义问题。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苏格拉底这位大师为基础,构建理性的认识论(逻辑学)、行为理论(伦理学)和国家理论(政治学)。
建立起思辨思想的广博体系(形而上学),并且用心灵和理性来解释宇宙。
是批评的:它考察知识的原则;
是理性主义的:它接受了理性在追求真理方面的能力;
是人文主义的:它研究人
是唯灵论或唯心主义的:它使得心灵在解释实在时即使不是首要因素,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这一哲学是二元论的,因为它也将物质视为实在中的一个要素,虽然次于心灵。
伦理宗教时期
从公元前320年到公元529年查士丁尼大帝关闭哲学家的学院,这一时期被称为后亚里士多德时期。
活动区域是在雅典、亚历山大和罗马。
两个阶段
一个是伦理的,一个是神学的。
有理性的人努力的目标是什么,是最高的善吗?
斯多葛学派的芝诺
答案是有美德的生活
宇宙是神圣理性的表现
享乐主义者伊壁鸠鲁
答案在于快乐的生活
唯物主义者和机械论者
两派哲学家都对逻辑学和形而上学问题感兴趣;对前者来说,这样的知识能够破坏迷信和无知,有助于幸福;而对后者来说,这些知识能够教导人们将其对义务的履行视为理性宇宙的一部分。
神学运动发源于亚历山大,是希腊哲学同东方宗教接触的结果。在这一运动的最高发展形式新柏拉图主义那里,这一运动试图将世界解释为从至高无上的上帝流出来,上帝既是存在的来源,又是其目标。
前智者派的哲学发展
思辨的推动力在伊奥尼亚物理学家,即毕达哥拉斯学派、赫拉克利特、埃利亚学派、恩培多克勒、原子论学派和阿那克萨戈拉那里首次得到了真正表述。
这些哲学家试图通过自然原因而不求助神话事物来解释现象。
逻辑模式:这一时期具有一个结构组织,在这个组织中每个问题都是自然地从以前的问题中产生,对问题的各种可能解决方案以几乎系统的形式加以探究。
早期哲学家向他们自己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实体问题
米利都派哲学家
将有形体的实体视为基本的实体。
问题是:构成世界的基础性质料是什么?他们用感觉的具体对象,例如水、空气或者一个假设的、感觉对象得以产生的未分化的东西来回答这一问题。
他们使用单一原则(一元论)力求解释不同物体和它们的变化所具有的性质,这些物体及其变化都是原始质料的转化。他们的观察表明,实体变成其他的实体(例如,水变成水蒸气),按照类似过程,最初的元素必定也已经变成我们现存经验世界的不同实体。
没有完全忽视变化问题;但是变化问题并没有与实体问题区分开来。
物活论
所有早期希腊思想家都默认这一观点——实在是有生命的:原初的实体在其自身具有运动和变化的原因
都假定变化和运动的原因赋予原初实体以生命,而不是一个单独的原则,
但是他们自己在表述事物是如何从原始质料中产生的这一点上并不相同
泰勒斯素朴地假设第一原则是水,水变成了其他事物——这些事物是由水的变化而产生的。
阿那克西曼德那里,他提出了更为精致的观点,认为事物在某种程度上是从无定中分离出来的,在无定中,事物最初是以混合或合并的方式存在的。
阿那克西米尼在描述各种事物从原始质料即“气”中产生时,认为这是由于气的凝聚和稀薄。
早期的希腊思想者提出了三个原则性方案,来解决无数的派生性事物是如何从最初的基本实体中产生的:
(1)通过一事物到另一事物的单纯转化,而不试图描述这一转化的准确特征。这可能是泰勒斯所采纳的方法。
(2)通过事物同原初实体的分离,这一原初实体是事物的同质混合或者结合,这一观点在阿那克西曼德那里是默示的,而在赫拉克利特那里是明确的。
(3)通过凝聚和稀释,阿那克西米尼坚持这一观点,认为空气凝聚时就成为水,而膨胀时就成为火。
毕达哥拉斯学派
数是事物的基本原因
关心事物之间的关系,如世界的秩序、一致性或者和谐。既然这些可以通过数表达,他们就将实体理解为数。
赫拉克利特和埃利亚学派
变化问题最为重要
赫拉克利特与伊奥尼亚学派
认为有生命力的实体(火)是原则,但是他有意识地挑选出变化或者生成的事实。
世界处在不断变化之中;所有事物都处于流动状态;事物中没有真正的永久不变。
是理性在统治着世界上发生的事情。
埃利亚学派
是拒绝变化观念,认为变化绝对不可设想。
很难想象像火一样的元素会变成其他事物;一个事物不可能变成它自己以外的其他事物。无论如何,事物必定是它自己;永久,没有变化,这是实在的重要特征。
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戈拉
赞同埃利亚学派的观点,认为就变化一词的字面意义而言,绝对的变化是不可能的,没有事物能够变成其他事物。没有事物能够从无中产生;没有事物能够变成无;没有事物能够变化成为绝对不同的事物。
赫拉克利特也赞同这一点
事物确实会变化。但这一变化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存在着永久不变的元素或者微粒,它们的结合形成了物体:这就是事物的起源。
物体的各个部分被分开:这就是事物的衰败。
在绝对的意义上,没有什么事物真正地变化、产生和消失;但是世界上永久不变的元素能够也确实在改变着它们之间的关系。
同物活论者和泛灵论者产生了重大区分
后者只是在表述他们的前辈。运动和变化的原因并不是存在于最初实体中,并赋予其生命力,而是倾向于同原始要素区分开来。
恩培多克勒的爱与恨,阿那克萨戈拉的心灵就是这样分离的运动原则。
形成所有事物的基本实体在性质上是有差异的
他们所赞同的观点被称为质的原子论
区别于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量的原子论
量的原子论者接受了一个新的观点:元素不变,变化的是元素之间的关系。
实体问题
米利都学派
泰勒斯
重要性在于他直接提出了哲学问题,没有考虑神话事物而回答了这一问题。
希腊七贤之一
断言水是最初的元素
观点可以简化为三点:(1)所有事物都充满神性;(2)地球是一个漂浮在水上的扁平体;(3)水是万物的本质原因。
阿那克西曼德
无限是一个混合物,事物通过分离从中产生出来,又回到基本实体中去。
历史循环论的最初来源
认为历史是以不同的文化媒介重复自身——虽然会有些差异
无限是不明确的、不确定的、在质上没有分化的质料
无限是处在可观察的元素之间的某种东西,例如空气和水或者水和火之间。
《论自然》
第一本希腊哲学著作,第一本用希腊语写作的散文著作
他拒绝将质归于无限,这表明了与其前辈所持有的具体的可感知的实体观念相比,他倾向于一种更抽象的思维方式。
他原始的生物学学说被认为是进化论的最早形式,而他的天体理论则在后来的天文史中成为重要的一部分。
阿那克西米尼
将世界描述成呼吸的
呼吸或者空气也包围着或维持着整个世界。这种宇宙之气是有活力的,通过空间无限扩展。
通过稀释和凝聚来解释可观察元素由基本实体产生出来
当气变得稀薄时,它成为火,当气凝聚时,它成为风、云、水、土和石头。
毕达哥拉斯学派
数的理论的创始人
不太关心实体问题,而更关心事物的形式和关系问题
对可衡量的数量关系感兴趣,并开始思考世界的一致性和规律性问题,试图通过数的实体来解释这一事实,并将其设为所有存在者的原则。
目标是致力于净化生活,让整个民族参与到宗教崇拜中来,特别是通过所谓神秘仪式所展示的形式参加崇拜。
数论
他们断定,没有数字就不存在这样的关系和一致性,就没有秩序和法则;
因此数字必定是万物的基础。数必定是真正的实在、事物的基础,一切事物都是数的表现。
数被区分为奇数和偶数——奇数不能被二整除,而偶数可以——在此意义上,前者是有限的,而后者则是无限的。奇数和偶数、有穷与无穷、有限与无限构成了数和实在的本质。自然本身就是对立面的结合,奇数与偶数、有限与无限的结合。
数被区分为奇数和偶数——奇数不能被二整除,而偶数可以——在此意义上,前者是有限的,而后者则是无限的。奇数和偶数、有穷与无穷、有限与无限构成了数和实在的本质。自然本身就是对立面的结合,奇数与偶数、有限与无限的结合。
认为无限要优先于有限:个体事物的出现是通过对无限空间施加空间形式而对无限进行限定。
有形世界也是用数来表示的,以单元为基础。点是一,线是二,面是三,体是四。此外,土是六面体,火是四面体,空气是八面体,水是二十面体,等等。
天文学
认为在圆球形状的宇宙的中心是火;行星由依附于行星的透明球体来推动,围绕着这一中心旋转。
恒星紧紧系牢天的最高弓形顶,弓形顶36000年围绕中心火转一周。在下面接着是同心的球体:土星、木星、火星、水星、金星、太阳、月亮和地球。但既然十是完美的数字,就一定存在着十个天体,因此毕达哥拉斯学派就在地球和中心火之间安置了一个反地球,这个反地球遮住地球,使它不受中心火的辐射。地球和反地球每天都围绕着中心火运转,但是地球永远以同一面对着反地球和中心火。
天体的运动表示了八音度,因此是和谐的,每个天体都发出自己的音调,这些音调的结合造就了天体之间的和谐。
伦理学
爱情、友爱、正义、美德、健康等都是以数为基础的——爱情和友爱用数字八来表示,因为爱情和友爱是和谐的,而八音度也是和谐的。
将人生比喻为一场公共运动会,与买者和卖者一致,区分了三个阶层的人——除了有利可图,卖者不会对游戏感兴趣;游戏的参与者追求的是赞扬和荣誉;而旁观者的目标既不是获利也不是荣誉,而是智慧。
变化问题
伊奥尼亚的物理学家对事物的实体本质感兴趣,而毕达哥拉斯学派则对事物的数量的关系、秩序、和谐和数感兴趣。
埃利亚学派持相反的观点,他们否认变化和变易的这一可能性。对他们来说,实在会变化、一个事物真正会变成其他事物,这是不可想象的。他们断言变化是虚幻的,仅仅是感觉表象,而存在是永恒不变的
赫拉克利特
断言变化构成了宇宙的真正生命,没有事物是真正永恒的,永恒性只是一个幻觉。
“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中”
“晦涩者”
火和普遍的变动
他认为火是有机体的重要基质和灵魂的本质。
赫拉克利特的火并不是他的前辈们说的不变的基质,火是不停地转变成其他事物的存在者。
“所有的事物都与火相互转化;正如货物被交换为黄金,而黄金又被交换为货物一样。”
对立面及其统一
原始的统一体自身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它的创造是毁灭,它的毁灭是创造
不存在持久的性质,因此没有事物能够凭借其性质而保持不变。
每一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普遍的过程就是一种条件到它的对立面的转化,在这层意义上,每一事物都在其自身内与其对立面结合。
只有这样的对立才使世界成为可能。例如,音乐上的和谐是由于高音和低音的结合形成的,也就是说,是从对立面的统一中形成的
埃利亚学派
认为变化和运动是不可思议的,事物的原则必定是恒久、不运动、永不变化的。
三个阶段
色诺芬尼,他是埃利亚学派哲学的始祖,因为他以神学形式将这一学派哲学的基本观点表示出来,但是他很少被认为创建了这一学派,因为虽然提出了神是永恒的观点,但是他认为变化的世界与永恒的神并存;
批评带有拟人论特征的多神论,强调神的统一性和不变性。
“但是凡人认为神就像他们一样被生产出来,有感知能力、声音和形体。”“但是如果牛和狮子有手,像人一样能用手绘画、制作艺术品,马就会将神的外形画得像马,而牛会将神的外形画得像牛。每一种动物都会按照他们自己的外形来表现神。”“因此埃塞俄比亚人说他们的神是黑皮肤、塌鼻子的,而色雷斯人则认为他们的神是黑头发、蓝眼睛。”
神在身体和心灵上与凡人不一样,神是一;他不用费力就可以用心灵的思考统治万物。他居住在某个地方,完全不移动;他的各个部分都全视、全思、全听。神是永恒的——没有开端,没有结束。就没有什么事物能与之相比而言,神是无限的;就神是一个球体,是一个具有完善形式而非没有形式的无限而言,他又是有限的。作为一个整体,神是不动的,因为运动同神作为存在的统一体是不一致的——但是在神的各部分又存在着运动或变化。
色诺芬尼是一个泛神论者,认为神是宇宙的永恒原则,是所有事物都存在于其中的“一”和“一切”。换句话说,神就是世界,他并不是纯粹的精神,而是整个有生命的自然。
巴门尼德是这个学派的真正创始人,因为他将永恒的学说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本体论体系;
巴门尼德本体论
从存在中只能产生存在,没有事物能够变成其他事物,无论什么事物都总是已经存在,并将一直存在,任何事物都总是其所是。
只可能存在着一个永恒的、非起源于他物的、不变的存在者。
既然这个存在者总是一样,除了存在之外没有其他东西,它必定是连续的和不可分的。这个存在者里没有间断,因为如果间断是真的,那么这个间断自身就是存在者,而存在者是连续的;如果间断不是真的,这个间断就不存在,那么存在者还是连续的。而且,存在者还必定是不动的,因为没有非存在(没有存在者的空间)让存在者在其中运动。
而且,存在和思维是一回事,因为不可能被思维的就不可能存在;不可能存在的,例如非存在,就不可能被思维。也就是说,思维和存在是同一的;任何能够被思考的东西都是存在的。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称作“本体论”。“哪些知识是真实可信”的问题,称作“认识论”。
“幻觉”的学说
存在者和非存在者都存在,因此会有运动和变化。
世界就是温暖、光明的元素和寒冷、黑暗的元素两种基质混合的结果。有机物从黏液中产生,人的思想取决于他体内元素的混合,温暖元素感知世界上的温暖和光明,其他元素则感知其对立面。
“真实”学说
逻辑思维驱使我们将世界设想为一个不变、不动的统一体。 另一方面,感官知觉则向我们显示了一个杂多变化的世界:这就是表象和意见的世界。
罗素的评价
巴门尼德是从语言到实在这一语言学谬误的牺牲品。
“总体上看,巴门尼德的推理在哲学上是从思维和语言证明世界的第一个例子。这一证明当然不可能被作为有效证明而加以接受,但是我们很有必要看一下这一证明所包含的真理……这整个证明表明了从语言中得出一个形而上学结论是多么容易,以及避免这种谬误推论的唯一方法就在于把对语言的逻辑学和心理学研究推进得比绝大多数形而上学者所做的更远一步。”
芝诺和麦里梭是这一学派学说的捍卫者:他们是埃利亚学派的辩论家。
芝诺试图通过揭示反对者的荒唐来证明埃利亚学派的观点,而麦里梭则为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积极的证明。
芝诺的辩证法
他认为,如果我们假设杂多性和运动,我们就将自己置于矛盾之中;这样的概念是自我矛盾的,因此我们不可能接受。
他对杂多的反驳是这样的:如果存在的整体是杂多,那它就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并且这一整体可以被证明既无限小,又无限大:无限小是因为这一整体是由无限小的部分(它的任何部分,不论如何小,都总可以被进一步再分)构成,这样的部分的总量自身将是无限小;无限大是因为我们总可以将其他部分的无限大的数目加到任何有限的部分上(不管存在者的总量有多大,总是有更多的存在者),得到的总量将会是无限大。说同一个整体既是无限小又是无限大是荒唐的,我们必须完全拒绝对杂多的这一最初假设。
基于同一理由,运动和空间也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说所有的存在都在空间中,我们就必须假定这一空间也在一个空间中,以此类推,以至无穷。
同样地,让我们假设一个物体在空间中移动。为了通过一定的空间,这个物体首先必须通过这个空间的一半;为了通过这一半的空间,它首先必须通过这一半空间的一半,以此类推,以至无穷。总之,这个物体不可能到任何地方;运动是不可能的。
芝诺的乌龟
运动的悖论
第一个证明指出,从某个位置运动到一个目的地是不可能的,因为人们在起点和目的地之间必须走无数个点。
第二个证明是阿基里斯和乌龟的悖论
第三个证明——飞矢的悖论——表明一支向靶子移动的箭在任何既定的瞬间都在一个确定的空间位置上——也就是说,它是静止的或者零运动,零的总和不可能产生运动。
基于一个有问题的假定:时间和空间分别是由分离的瞬间和点构成的。
第四个证明,这一证明诉诸于可观察运动的相对性:感觉的多变性和矛盾性的证明,取决于一个运动中的对象是从一个静止位置来观察,还是从以不同速度运动的位置来观察,这就削弱了运动的可能性。
萨默斯的麦里梭
断言存在是一。
存在不可能被产生,因为那意味着在存在之前有一个非存在;并且从非存在中不可能产生存在。
因此存在在时间上是无限的,或者是永恒的。
认为存在在空间上也是无限的;在麦里梭看来,没有真空或者非存在,因此需要空间的运动是不可能的。
如果既不存在杂多,也不存在运动,那么也就不存在分离或者结合,也就不存在变化。因此感觉在呈现运动和变化上欺骗了我们。
质的理论
第一节 变化之谜的解决
早期自然哲学家都含蓄地假定,没有事物能够产生或者消失,绝对的产生或者毁灭是不可能的。
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戈拉和原子论者对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提出的问题给出了相同的一般回答。他们赞同绝对的变化是不可能的,但是存在着相对变化。
(1)构成世界的实在微粒的性质是什么?
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戈拉看来,这些元素具有确定的性质;而在原子论者看来,这些元素并没有确定的性质。恩培多克勒断言存在着四种质元素:土、空气、火和水;而阿那克萨戈拉则认为存在着无数种这样的元素。
(2)是什么使这些微粒结合或者分离?
按照恩培多克勒的观点,两种虚构的存在,即爱和恨导致了元素的统一和分离;而阿那克萨戈拉则认为,这些元素之外的心灵引起了运动。量的原子论者,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断言运动内在于元素自身。
第二节 恩培多克勒
在严格的语词意义上,既不存在起源也不存在衰亡,而只存在着混合和分离。
有四种元素,或者“事物的根源”,每一种元素都具有其特殊性质:土、气、火和水;它们是非派生的、不变的和不灭的。物体由这些元素汇聚而形成,并通过它们的分解而毁灭。一个物体对另外一个物体的影响被解释为一个物体的流出物进入到和它们相适合的另一物体的细孔中。
感官的感知通过物体作用于感官而得到解释。例如,视觉就是在外在微粒的吸引影响下,火和水的微粒从所见对象投射到眼睛里,在那里它们遇到经过眼睛小孔的同样微粒。这些物体在接近眼睛表面的地方接触,就产生了影像。
采取了早期希腊自然哲学家的物活论观点,将精神生活归于一些生命:“所有的事物都有思维能力。”
第三节 阿那克萨戈拉
他接受了埃利亚学派的观点,认为绝对的变化是不可能的,没有一种性质能够变成另外一种性质,实在在其本质的意义上必定是持久不变的
“没有事物形成或者消失。”
并不否认变化的事实。存在着相对的变化;在元素混合和分离的意义上,事物确实生成并消亡。
认为具有特定性质的无限数目的实体是它的最终元素,“这些元素具有各种形式、颜色和味道”,如肉、头发、血、骨头、银、金的微粒等。
量的理论
阿那克萨戈拉的质的理论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之间存在着重要区别,这些区别使得原子论取代了质的理论
(1)阿那克萨戈拉假定了无数具有不同性质的元素;而德谟克利特则认为无数的原子只是在形状、大小等量的方面彼此不同。
(2)阿那克萨戈拉承认元素可以被无限分割成越来越小的微粒;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则是简单的,并且在物理意义上是不可见的,因为用来解释其他所有事物的原子必须是最终的,不能被反复分割成部分的。
(3)阿那克萨戈拉并没有谈论真空,他可能认为实在是质的无处不在;而德谟克利特则坚持将真空的实在性作为原子运动的一个条件。
(4)阿那克萨戈拉通过心灵来解释运动——心灵是与运动元素分开的本原;而德谟克利特则将运动视为原子的内在属性。
(5)最后,阿那克萨戈拉的心灵是一个有目的的或者目的论的本原;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则服从机械法则。
知识和行为问题
智者时期
公元前5世纪,希腊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经验非常有利于表征其哲学家特性的启蒙精神的发展。波斯战争(公元前500年~前449年)使得雅典成为海上的霸主和世界强国,同时也是希腊的商业、文化和艺术中心。诗人、艺术家、教师和哲学家进入雅典,为雅典的富有公民提供服务并指导他们;重要的建筑和雕塑装饰这座城市,剧院里回响着自足的人们的掌声。
公元前5世纪后半叶居住在这座城市中的杰出的人物——伯利克里、阿那克萨戈拉、修昔底德、菲迪亚斯、索福克里斯、欧里庇得斯、阿里斯托芬、希波克拉底和苏格拉底——我们就可以充分理解伯利克里在一篇著名的悼词中的自豪宣言:雅典是希腊的学校。
智者派
新运动的代表
为了使自己适合某一职业,年轻人有必要在论辩、语法、修辞和演说方面完善自己。智者们出于严格的实用目的来研究这样的问题,但是他们不经意间开辟了理论研究的新领域。他们还将注意力转向道德和政治问题,因此极大地推动了对伦理学和国家学说的系统、全面的讨论。
某些晚期的智者急于使他们的学生有所成就,往往会走极端。他们施教的目标就变成教育他们的学生如何通过正当或者卑鄙的手段战胜他们的对手,使较坏的看上去成为较好的,用各种逻辑谬误使对手感到困惑——实际上,“诡辩”和“诡辩术”这两个术语就是作为这样的错误推理的名称——使其显得对手荒唐可笑。
认识论
智者以前的思想家都认为人类理性的能力能够获取真理;尽管具有批判的敏锐,但他们却忘记批判理智自身。
智者将目光转向认知的主体,并断定知识依赖于具体的认知者,在一个人看来是真的东西,对他而言就是真的,不存在客观真理,而只存在主观的意见。
高尔吉亚
《论自然和非存在》
消极的哲学
(1)不存在任何事物;(2)即使有某物存在,我们也不可能知道它;(3)即使事物存在并且我们能够知道它,我们也不可能将这一知识传达给别人。
认识论绝大部分是消极的和怀疑的,但至少就它的某些拥护者而言,这一理论也具有其积极的一面。
智者所使用的辨证论证,虽然是智者用来反驳其对手,不是用来建立真的知识的,但这些论证以其清晰和独创性为柏拉图的辩证法和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铺平了道路。
智者的另外一个积极贡献在于承认知识的实用性一面。他们极力主张,绝对的理论真理是不可能达到的,但是个人获得的相对知识对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具有实践意义。在他们强调与个人有关的真理所具有的应用性和可行性上,智者提出的观点在近些年已经以实用主义的名称得到复兴。
伦理学
即便不存在任何社会和道德秩序,也必须遵守一定的法律和道德规则。道德和社会习俗使得人类高于兽类,成为社会动物。
法律
在某些智者看来,法律是由弱者和大多数人制定,以便限制强者、“最优秀者”,阻挡终极胜者得到他们应得的:因此法律违反了自然正义的原则。自然权利是更强者的权利。
在其他智者看来,法律是一种阶级立法;它们是由少数人、强者和特权者制定,以促进他们自身的利益。将法律施加到其他人身上,这有利于强者,使他可以更为有利地违反法律。
智者的重要性
正如西塞罗所说,智者将哲学从天堂带到了人间,将注意力从外在自然转向人自身;对他们来说,对人类的恰当研究就是研究个人。但是他们没有认识到人身上的普遍性元素;他们看到树木而看不到森林,看到个人而没有看到人类。智者派夸大了人类判断中的差异性,而忽视了一致性;他们过分强调了感觉的虚幻。在强调人类知识和行为中的偶然性、主观性和单纯的个人因素时,智者派没有公正地对待构成所有人接受的真理和原则中的客观因素。
但是,他们对知识的批评使得人们有必要对知识问题做更加深入的研究。以前的思辨者朴素和独断地认为心灵能够到达真理;在否认确定和普遍知识的可能性后,智者迫使哲学检查思想过程自身,为认识论开辟了道路。他们使用了各种各样的逻辑谬误和诡辩,使得人们有必要研究思考的正确法则,这加速了逻辑学的诞生。
整个智者运动的重要价值在于:它唤醒了思想,向哲学、宗教、习俗、道德和以其为基础的制度提出了挑战,要求用理性来为它们提供辩护。他们否定了知识的可能性,这使得知识有必要进行自我辩护:他们促使哲学寻求知识的标准。他们攻击传统道德,迫使道德为自己辩护、反对怀疑论和虚无主义并为正确和错误找到理性的原则。他们攻击传统的宗教信仰,迫使思想家认为有必要发展更为一致和纯粹的神的观念。他们批评国家和它的法律,这使得人们不可避免地要发展一种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他们迫使哲学家建立更为牢固的基础,思考最重要的原则:什么是知识?什么是真理?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神的真正概念是什么?国家和人类制度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这些问题最终促使希腊思想家以新的视角重新考虑老问题,这一问题曾暂时表述不清,但是任何伟大的文明都不可能长期忽视这个问题:世界的本性是什么,人在自然中具有什么样的位置?
苏格拉底和苏格拉底学派
重建时期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伦理运动
概论
伊壁鸠鲁学派
斯多葛主义
怀疑论和折中主义
宗教运动
犹太——希腊哲学
新柏拉图主义
中世纪哲学
基督教和中世纪哲学的古典来源
向中世纪哲学的过渡
基督教的开端
基督教神学的发展
基督教和古典哲学
圣奥古斯丁
经院哲学的性质和问题
经院哲学的形成期
约翰·司各脱·爱留根纳:新柏拉图主义的复兴
关于共相的争论的开端
坎特伯雷的安瑟伦:第一个经院哲学的思想综合
彼得·阿伯拉尔和12世纪的经院哲学
12世纪反经院哲学的倾向
不安的征兆
经院哲学的成熟期:13世纪
阿拉伯哲学
亚里士多德的影响
圣托马斯·阿奎那:经院哲学的巅峰
反经院哲学的倾向:神秘主义、泛神论和自然科学
经院哲学的衰落期:13世纪之后
约翰·邓斯·司各脱
唯名论的复兴
14世纪的神秘主义
世俗主义和自由思想的发展
近代哲学
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
新启蒙运动
新哲学
自然哲学和自然科学
乔尔丹诺·布鲁诺和托马索·康帕内拉
新的国家理论;宗教哲学;怀疑论
宗教改革
近代哲学的精神
英国经验主义的开端
弗兰西斯·培根
托马斯·霍布斯
欧洲大陆的唯理论
嘞奈·笛卡尔
笛卡尔的后继者
本尼迪克特·斯宾诺莎
英国经验主义的发展
洛克
洛克的影响
乔治·贝克莱
大卫·休谟
英国理性主义的回应
德国理性主义的发展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
莱布尼茨的后继者
启蒙运动哲学
十八世纪
启蒙运动的发展
伊曼努尔·康德的批判哲学
伊曼努尔·康德
康德的后继者
德国唯心主义
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
谢林
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
黑格尔
黑格尔之后的德国哲学
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
叔本华
尼采
自然科学和唯心主义
法国和英国的哲学
法国实证主义及其反对者
苏格兰的唯理论哲学
穆勒的经验主义
斯宾塞的进化论
英美的新唯心主义
反对理性主义和唯心注意
浪漫主义对理性主义的反抗
德国的存在主义
科学虚构主义和约定论
实用主义
柏格森的直觉主义
德国现象学的发展
近代英国实在论
近代的美国实在论
哲学史旨在为各种不同的努力提供一个连贯的解释,这些努力要么是为了解决存在问题,要么是为了使经验世界变得可以理解。它是从古至今合乎理性的人类思想的发展史;它不只是对哲学理论的列举和陈列,更是对哲学理论彼此之间的联系的研究,对产生哲学理论的时代的研究,也是对提出这些理论的思想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