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基础护理学 体温
概括了体温的全部内容。护理措施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体温
机体的产热
产热反应
主要产热器官安静时,主要是肝脏。
活动状态下主要是骨骼肌。
产热形式
寒冷
战栗产热
肌紧张→战栗
非战栗产热(代谢性产热)
作用最强:褐色脂肪组织(神经调节:褐色脂肪分解产热)
一般环境
基础代谢产热
骨骼肌运动产热
产热活动的调节
体液调节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
分解代谢 ↑→产热量↑(缓慢、持续时间长)
神经调节
交感神经兴奋→甲状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
机体的散热
热量到达皮肤的途径
热传导
皮肤血液循环
皮肤散热方式
辐射(物理性)
安静常温时占总散热量60% 取决于
皮肤与周围环境温差
机体有效散热面积
传导(物理性)
取决于
皮肤与接触物体的温差
接触面积
该物体导热性能
对流(物理性)
取决于风速
蒸发(生理性)
环境温度≥皮肤温度时,机体唯一散热方式
不感蒸发
不被人察觉,与汗腺活动无关
24h蒸发量约1000ml
出汗
汗液:水分99% 固体成分NaCl.尿素等
大汗腺:性功能有关
小汗腺:体温调节反应重要的效应器
散热反应的调节
皮肤血流量
护理措施
降温
观察
生命体征,并发症,诱因,出入量
补充营养
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
促进舒适
休息,皮肤护理,口腔护理
心理护理
体温调节
生理性体温调节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产热过程(骨骼肌、内脏)
散热过程(汗腺、皮肤血管)
1.温度感受器
外周温度感受器(皮肤、粘膜、内脏中的游离神经末梢)
热感受器
冷感受器
中枢温度感受器
2.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是体温调节的最基本中枢。
行为性体温调节
体温的生理波动
昼夜
午后1—6h最高
性别
女高男0.3℃
年龄
儿童高,老人低,婴儿受环境影响
运动和情绪
体温的测定
肛门温度:36.5~37.7℃
口腔温度:36.3~37.2℃
腋窝温度:36.0~37.0℃
概念
也称体核温度,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具有相对稳定且较皮肤温度高的特点。
异常变化
稽留热
39°——40°,昼夜温差<1°
常见于肺炎链球菌感染,伤寒
弛张热
39°以上,昼夜温差>1°,但是最低仍然高于正常体温
常见于白血症,风湿热
间歇热
高热与无热状态交替进行,反复
常见于疟疾
不规则热
常见于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