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考研教育学教育综合333中国教育史kc笔记视屏23和24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原理
父母学吧四大模块课程
考研数学重点考点知识总结归纳!
数据结构
法理学读书笔记
思维导图带你认识马克思主义原理
建筑光学基本知识
考研英语一写作
民国成立初期教育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活动
革命派VS改良派
改:教育救国论
革:先革命后教育
开展教育革命活动
爱国学社,爱国女校:革命性质学校
中华教育会:"暗中鼓吹革命"
民国初年
课程标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1.初等小学男女同校;2.废止小学读经;3.废止奖励科举出身
教育方针:五育并举
简介:民国初年由蔡元培制定的教育方针
目的:“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
内容
军国民教育:体育,军事
实利主义教育:国民经济生活
公民道德教育:传统文化+资产阶级
美感教育:代替宗教教育
世界观教育:最高——未实施
关系:不可偏废
军事:体育
实利主义:智育
公民道德教育:德育
美育:辅助德育
世界观:德智体合而为一
颁布学制: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学制)
简介:民国初年颁布的学制体系
学制体系
三段四级
初等教育(7年)
初、高等小学校,男女同校
初等小学校4年,作为义务教育
中等教育(4年),女子中学,男女不同校
高等教育:预科(3年),本科(3-4年),大学院(研究生,不限)
师范教育:中、高等,女子师范学校
实业教育:培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特点
1.以小学到大学教育为骨干,兼重师范和实业;2.缩短年限,有利于教育普及和平民化
3.男女平等,享有法定的教育权;4.取消毕业生奖励科举出身;5.规定一年度为三个学期
局限性:没有很好的结合中国国情:中学过短,偏重升学,忽视就业
意义
1.反映民国初年资本主义性质教育主张;2.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
蔡元培改革北大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五育并举
改革北大
抱定宗旨,改变校风
学生观念
抱定宗旨:“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也”
砥砺德行:道德培养
敬爱师长
教师队伍
延聘积学热心,“学诣”第一
发展研究所,广积图书,引导师生正当兴趣
学会:培养正当兴趣
办学原则: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教师聘任:学诣为主
开创了我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之先河
旁听生制度
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目的:推动学校发展的任务交给教授,让真正懂学术的人管理教育
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
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文理法三科,突出文、理的重要作用,强调基础理论的地位
沟通文理,废科设系,使得文理相互的联系和渗透
改年纪制为选课制(学分制):必修+选修;“尚自然,展个性”
评价
高等教育近代化过程中的里程碑
“自由”
资产
共产
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阵地
影响深远,远超教育领域
教育独立思想
背景:军阀混战时期,为了维持教育的正常运行,提出的教育独立思想
教育经费独立:不得挪用
教育学术独立:内容独立,自由编辑教科书
教育行政独立
原因
教育:个性和群性,政党是抹杀个性的
教育:远效,;政党:近功
各政党更迭频繁
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
教育:进步;宗教:保守
教育:共同交流;宗教:妨碍交流
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
当时有其合理性,对于当时社会状况的无奈反抗
今天 教育不可能完全独立于政治
大学院与大学区制
简介:蔡元培在南京国民政府期间,进行的一项教育制度上的改革(仿照法国:帝国大学院和大学区制)
大学院:中央设大学院,全国最高学府+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构
大学区:全国划分若干大学区,每区设大学一所,负责大学区学术、教育行政事务
蔡元培教育独立思想的体现,目的:希望教育行政机构学术化
社会现状:专制独裁,经济落后
结果:失败→忽略中国国情的一个失败的教育制度改革
评价/失败原因
1.理想过高→学术机构官僚化;2.忽视中小学需要,强烈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