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幼儿园环境
幼儿园环境的原则、创设等 自己整理
编辑于2020-04-25 13:52:26幼儿园环境
概述
意义
广义
指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
狭义
指在幼儿园中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物质与精神的要素的总和
分类
物质环境
指幼儿园各类物质要素的总和
自然物质环境
指幼儿园中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如花草树木。
社会物质环境
活动室、户外活动场地、各种设备和活动材料、空间结构和环境布置
精神环境
指幼儿园对幼儿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精神因素的总和
幼儿与教师、教师之间、幼儿之间的人际关系、幼儿园班风、园风等精神因素
特点
教育性
是通过教师对环境有目的,有计划的构建和创设来实现的
可控性
控制教学、生活用品、基础设施在具有教育性安全性的前提下让幼儿使用
根据教育的要求及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有效调控和改变环境,将环境维持在适合幼儿发展的状态
生活性
将环境的设置贴近幼儿的生活,充满生活情趣
美观性
相比中小学校园比幼儿园的环境更丰富更有美感
创设的原则
安全性原则
有无化学污染,是否通风透气光线是否充足,是否设施上有锋利的棱角,低年龄段的儿童是否有体积过小的玩具等
适宜性原则
适合适合幼儿的特点和发展需要,及环境的创设要符合特定年龄阶段的一般儿童的审美标准,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发展
适合幼儿园自身特点能力和发展需要
参与性原则
幼儿可以参与创设有发言权
动态性原则
变化性和生成性
教育性原则
环境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儿童的“第三位老师”,是隐性的教育资源。
主体性原则
强调儿童在环境创设和使用中的主体地位
强调儿童在环境创设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艺术性原则
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等
经济性原则
是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来布置和创设环境,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就地取材
注意节俭提高物质条件的效能,尽量做到废物利用,一物多用,不奢侈浪费
环境的创设
物质环境的创设
户内环境设计
教学活动区的设计
概念
教师以一定的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兴趣水平为依据。供幼儿自由活动功能相对稳定的一定区域,又称活动角
功能
提供小组学习和个别学习的平台
为幼儿提供静态和动态平衡的课程
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为幼儿园实施“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提供了空间保障和物质准备
选择依据
根据年龄特征、个性特点确定
小班幼儿教育重点主要是情感动作语言以及行为规则的培养
可设置生活区、娃娃家、美工区,、阅读区、音乐区
中大班幼儿教育重点主要是培养探究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可设置科学探究区、益智区、角色扮演区、语言区建构区、美工区和电脑区等
根据幼儿园社区以及儿童家庭的教育资源进行调整
投放
目的性
提现幼儿园的教育目标,适应儿童的发展需要。例如半成品的材料可以给幼儿带来很大的自主操作空间,基本能满足班级日常活动开展的需要
层次性
小班的数学操作材料可多采用实物
中大班则多投放点数字卡片
使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能够按照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难易层次的材料进行操作探索
探索性
提供的材料据被多种组合、多种操作、富有探索性。例如:积木、拼图
可多投放半成品、废品等低结构材料
动态性
例如:逐渐增加图卡,对一些过于简单的材料响应的进行回收,避免幼儿必然就减形成惰性
空间布局
根据性质布局
喧闹区和安静区要分开,安静的阅读区、益智区可布局在离门较远的地方,喧闹的表演区可布置在离门较近的地方或门外的走廊上(相关区域要临近)
美工区完成的作品常常成为表演区的道具,美工区也会因表演区的活动所需制作作品
封闭性与开放性相结合
尽量选择通透的隔离物,如矮柜开放式的栅栏和橱柜等
避免“死角”
幼儿的安全得不到保障
幼儿很可能会长时间停留在原有的能力水平。
规则设计
活动前的进区规则
人数问题
利用卡片有效对当前活动区人数进行管理
活动中的操作规则与行为规则
在在幼儿进行操作时做出提示
不宜复杂,线索不宜太多,以免幼儿费解或畏难
加强对活动要求和活动方法的隐性提示
就是可以为每个活动区的活动设计出大致的活动流程和材料操作方法,例如:医生如何照顾病人?
例如:图书区可能会要求儿童保持安静,一次只拿一本书,看完书后应放回原处等。
活动后的归物规则
蒙台梭利尤其强调这个环节中教具教材的摆放所形成的秩序感。
常见活动区设计要领
角色游戏区
提供宽广的活动空间
避免与安静区域为邻
设置固定区域与道具箱
利用活动室,走廊,门厅及室外场所提供并投放相应的设施和材料,让幼儿进行角色游戏活动的场所。
构建游戏区
铺设地毯、不摆桌椅
材料丰富,标识清楚
美工区
艺术氛围浓厚
操作台面容易清洁
展示栏必不可少
图书区
科学规划班级阅读区
注意阅读区规则的建立
投放类型丰富,适量的图书
小班幼儿投放的图书应该色彩鲜艳,构图简单,线条清楚。内容以幼儿园生活和小动物为主,情节简单,图书尺寸大,纸质后便于反复翻阅
中班幼儿可以选择一些描写日常生活,自然界事物以及有关人物的图书
大班幼儿可选择一些情节生动、富有想象力和有关探险或设有问题的内容的图书
自然角
根据年龄特点安排自然角内容
根据季节特点安排自然角内容
根据地方特色安排自然角内容
有利于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
户外环境设计
户外场地
水泥地
供幼儿学骑童车、拉手推车、列队做操时使用
花草地
供幼儿奔跑、跳跃、打滚嬉戏时使用
泥土地
可开辟为花圃、菜圃、自然角等使用
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幼儿能充分接触新鲜空气和阳光,锻炼幼儿的身体
游戏设施
大型游戏器材
单一功能的器材
滑梯、跷跷板、秋千、攀爬具等。
大大型多功能组合型器材
可移动的游戏器材
板条、轮胎、软管、木箱等
沙土
庭院绿化
铺设一块绿地
种几棵大树
设计处花坛、花箱
注意带有毒性、带刺状、有粘液排除、具有极强染色行植物不适合种植
选择春夏观花、秋观叶和果、冬观枝的植物
建筑小品
喷泉、假山、雕塑、凉亭、围墙、坐凳
精神环境的创设
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
决定着创造潜能的开发
影响幼儿人格的形成
原则
无条件积极关注原则
关注所有幼儿
不仅关注结果,还要重视过程
不仅关注教学活动,还要关注生活活动
尊重性原则
尊重幼儿自主性
尊重幼儿独特性
尊重幼儿发展性
鼓励性原则
支持幼儿合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思想观点
当遇到失败挫折时,给予鼓励和引导
多进行肯定性评价
创设
创设优美整洁的幼儿园物理环境(前提和基础)
符合安全、舒适、卫生和实用的特点
环境布置上应绿化美化、净化、儿童化和教育化
例如:保证幼儿园建筑的安全、可靠;园内儿童接触设施的卫生和整洁
建立和谐的师幼关系(前提)
理解幼儿并满足其正当需要
树立师幼平等观念
是和谐师幼关系建立的基础
重视师幼情感交流
也宽容心对待幼儿
加强对幼儿的感恩教育
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近的儿童之间在共同生活共同游戏中建立起来的相互协调关系
充分认识同伴关系的重要性
协调影响同伴交往的诸因素
为同伴交往创造良好的环境
培养幼儿的同伴交往技能
构建良好的成人关系
构建良好的“家园关系”
构建和谐的同事关系
教师自身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幼儿园良好心理环境的重要基础,直接影响到儿童的身心健康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教师在幼儿园环境中的作用
准备环境
让环境蕴含目标
让幼儿感兴趣,更使其增加兴趣
尽可能让幼儿感觉环境是由自己而不是教师决定的
控制环境
诱导幼儿进入活动
教师要善于对幼儿进行观察
就是用言语或行动亲自或通过幼儿/他人来诱导
帮助幼儿展开活动
观察
有针对性的指导,因人施教,方式各异
提供辅助玩具,图书资料等间接的丰富活动
帮助幼儿解决困难纷争或情绪问题
调整环境
幼儿园环境又随着幼儿的兴趣、需要、能力的变化,以及教育目标、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经常调整环境,使保持适合幼儿发展的最佳作用,是教师的重要作用
蒙台梭利认为幼儿具有“吸收性心智”,这种对周围环境的吸收能力便定了幼儿早期人格形成的基础
在园内面积紧张的情况下,假山、喷泉、凉亭等等都是不可取的
诱发幼儿的探索活动,促进幼儿与环境之间的互动
无形且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