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课程概述、原则、分类
编辑于2020-04-25 20:00:37幼儿园课程
概述
课程的界定
课程即教学科目
课程即经验
课程即活动
意义
广义
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全部教育内容及其进度安排,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狭义
专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的类型
内容属性
学科课程
经验课程
组织方式
分科课程
综合课程
实施要求
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
设计开发主体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
课程任务
基础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
课程呈现方式
显性课程
隐形课程
幼儿园课程的界定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以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获得有益经验为目的的儿童全部活动的总和
幼儿园课程是“活动”
幼儿园课程是以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获得有益经验为目的
幼儿园课程是全部活动的总和
幼儿园课程的特点
课程目标的全面性
体智德美全面发展
幼儿园课程应遵循教育和保育相结合的原则
课程内容的生活性
课程内容来源于幼儿的现实生活,是幼儿感兴趣的、可感知的、具体形象的内容。
要对生活进行过滤,使生活中有益的经验作为课程内容
课程结构的整体性
以生活的逻辑安排课程结构,注重课程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
五大领域是一个整体
课程实施的活动性
游戏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
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关键就是创设适宜儿童身心发展的情境,使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探究,获得经验和发展
幼儿园课程的要素
核心要素
教育理念
其他要素
目标
学校应该追求哪些目标?
内容
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实施
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经验?
评价
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真正得以实现?
泰勒,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被誉为课程评价之父。1949年泰勒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四个关于课程的基本问题,即泰勒原理,概括为目标、内容、实施、评价
目标
关系
教育目的
国家对受教育者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
教育目标
教育目的的具体化。规定不同性质不同阶段教育的价值,如:幼儿园就于目标是国家规定的教育目的在幼儿园阶段的具体化
课程目标
一定的教育目标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具体体现在不同的年纪目标、学科目标、单元目标以及单个活动目标之中
三个之间的关系
幼儿园课程目标是指幼儿园阶段的课程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决定着幼儿园课程的方向、内容以及实施过程的状态是一种可操作的目标
作用
制定教育教学计划的依据
为年龄班(全年)教育计划、学期教育计划、月(周)计划一日生活安排等提供依据
导向功能
是课程实施的起点和归宿
评价功能
检验目标是否达成
制定依据
幼儿的发展
幼儿的需要、兴趣以及身心发展的现实状态等,是课程目标制定时首先考虑的问题
社会的需要
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制定还要顺应社会对幼儿成长的期望和要求,使幼儿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
知识自身的逻辑体系
制定课程目标时需要对人类的知识,特别是对学科专家总结的学科知识进行研究
层次结构
幼儿园课程总目标
即幼儿园教育目标
从宏观上对幼儿园课程五大领域提出了总体的发展要求
比如:《纲要》中规定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各领域的总目标
年龄阶段目标
各年龄段目标是课程总目标依据幼儿年龄特征的分步实施,彼此之间又承上启下相互衔接
比如各领域中对小中大班的各阶段目标
单元目标
是年龄阶段目标的进一步分解
比如:按时间划分的学期目标、月目标、周目标;按内容划分的主题活动目标等
具体教育活动目标
属于微观层面上的目标是对单元目标等具体化,是单元目标在每日教学中的具体反映,是实现课程总目标的最小单位
主题活动目标的细化
内容
概述
概念界定
幼儿园课程目标是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根据幼儿园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的一切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总和。
范围
知识
技能
经验
活动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分类
按教学科目分
体育
语言
常识
音乐
计算
美术
按基本学习课题或问题领域分
健康
语言
社会
科学
艺术
《纲要》
按幼儿主要活动形式或关键经验分
游戏
工作
律动
感觉训练
故事
实物观察
烹饪
按幼儿心理发展领域分
自我意识
社会能力
文化意识
交际能力
动作与感知能力
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美感与创造意识
原则
合目标性原则
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符合并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
基础性原则
课程内容的选择应立足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并为其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生活性原则
课程内容源于幼儿周围的现实生活,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兴趣原则
就是要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并且可以顺应儿童的兴趣生成教育内容,将必要的教育内容转化为幼儿感兴趣的东西
整体性原则
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考虑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不是各方面课程内容的平均选择,应注意合理安排课程内容的比例,注意“缺失优先”
发展适宜性原则
年龄适宜性
选择课程内容时应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符合最近发展区
个体适宜性
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力求在均衡中突出重点,在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的教育
实施
幼儿园教育教学计划概念
幼儿园教育教学计划是幼儿园依据幼儿教育目标和课程标准,有计划的、系统的设计、组织和安排各类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
教师按课程要求有计划、有目的的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
幼儿在园里的一日生活安排与组织
幼儿自选活动的提供与指导
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创设与利用
家长工作与社区联系
层次
依据课程目标或教育目标的层次分
年龄班计划
学期计划
月(周)计划
具体就预就学活动计划(教案)
课程计划与课程实施的关系
课程计划是课程实施的前提
在尊重课程计划的前提下,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调整
课程实施过程是师生共建,不断创新的过程
组织形式
集体活动
集体参与的共同活动
以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为主
明确便捷系统有序
无法顾及幼儿发展的个别差异、需要,不利于幼儿学习主体性的发挥
分组活动
以小组或团体为单位完成共同任务
可以是教师安排的也可以是幼儿自发的
能发挥幼儿主动性
教师需对儿童作深入了解,否则分组将会流于形式
个别活动
可以是一个教师面对一两个幼儿进行指导,也可以是幼儿自发的活动
针对性强能,照顾到幼儿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比较费时,效率较低
实施途径
专门的教育教学活动
日常活动与生活
游戏
家园合作
评价
概念
是以幼儿园课程为评价对象的特殊认识活动,针对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和组成成分,分析和判断幼儿园课程价值的过程,即评估由于幼儿园课程的影响所引起的变化的数量和程度
要素
课程评价的主体
由单一的行政评价转向管理人员、教师、儿童及家长的多元评价模式
课程评价的客体
对课程方案本身的评价
对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
对课程实施结果的评价
课程评价的标准
是对评价对象的各项指标达到要求的程度在数量和质量方面进行价值判断的准则和尺度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体系是课程评价工作顺利、有效进行的保证
课程评价的类型
按评价的功能和进行的时间分
诊断性评价
(事先评价)是指在教育活动开始之前,为使其计划更有效的实施而进行的预测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过程评价、及时评价)是一种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不断进行的动态评价
终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结果评价)旨在完成某个阶段教育活动之后,对其成果作出价值判断
按课程评价中是否采用数量化的方法
定性评价
语言文字
定量评价
数量化
按评价主体不同分
自我评价
评价者自己进行的评价
优点:方便易行
缺点:客观性差
他人评价
除自身以外的任何人或组织进行的评价
优点:相对客观
缺点:花费人力物力多
按评价的基准分
相对评价
是以某一集合的平均状态为基准,评价每个对象在这个集合中所处的相对位置
绝对评价
指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之外确定一个标准,即客观标准,然后把各个评价对象与客观标准进行比较的评价方法。
个体内差异评价
将评价对象的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或将评价对象的各个方面进行比较的评价方法
原则
客观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
目标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
关系
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以课程目标为依据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不是一一对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