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心理学——第五章记忆
《基础心理学》第2版 第五章《记忆》的主要内容
编辑于2020-04-25 21:52:52第五章记忆
第一节记忆概述
一、记忆的含义和记忆环节
(一)含义
是指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即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练习过的动作等经验在人脑中的保持,以后在一定条件影响下重新得到恢复。
记忆发生在感觉和知觉之后,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和体验的反映,是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二)记忆环节
记忆包括“记”和“忆”两个过程,它是通过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在人脑中积累与保存经验的完整心理活动。
第一个基本环节
识记
指人识别与记往事物的过程,具有选择性特点,既是记忆的开端,也是保持和回忆的前提
第二个基本环节
保持
指通过识记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和存储的过程,它既是记忆的重要标志,也是再认或回忆的重要条件
第三个基本环节
再认或回忆
再认
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把它们加以确认的过程
回忆
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能把它们在人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
回忆和再认是记忆的目的,也是检查记忆效果的指标,即不能回忆又不能再认的现象称为遗忘。
二、记忆类型
(一)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1.内隐记忆
也称”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指人在无意识状态下,已有的经验对当前任务自动产生影响作用的记忆。
2.外显记忆
指人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的知识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影响的记忆。
是对过去经验的有意识检索与提取的过程,特点是强调信息提取过程中的有意识性。
(二)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1.陈述性记忆
是指人对有关事件和事实的记忆,它与程序性记忆相对,涉及”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以及日常生活知识和抽象命题等。
2.程序性记忆
是指人对具有先后顺序的活动的记忆,它与陈述性记忆相对。
包括
智力机能
动作技能
(三)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1.形象记忆
是指人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2.情景记忆
是指人对在一定时间和地点亲身经历的事件或情景的记忆
如:想起在某处参加过的活动或曾经去过的某个地方
3.语义记忆
是指人对词语及其语义永久性知识的记忆,以及关于世界知识的记忆,也称“词语逻辑记忆”
4.情绪记忆
是指人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并以亲身感受和深切体验为形式的记忆。
是人接受教育的前提条件之一
5.运动记忆
是指人以过去经历过的身体运动或动作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运动记忆在生活、学习、劳动技能等社会实践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一)定位论
认为,在大脑中存在着视觉记忆中枢、听觉记忆中枢、语言记忆中枢和运动记忆中枢。
(二)整合论
认为,记忆是整个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是一种整合的心理属性,它在脑的各个部分存在联系,在脑中并不存在单纯的记忆中枢。
美国心理学家拉什利
指出记忆在大脑皮层上并无特殊机能定位,任何一种记忆痕迹都与脑的广泛区域相联系
(三)突触生长论
认为,记忆的神经生物基础包含着神经突触的持久性改变。
(四)记忆分子论
认为,神经元的电活动不仅会引起神经元突触结构的变化,而且还会导致神经元内部的生物化学的变化。
(五)记忆的SPI理论
图尔文认为,存在5种主要的记忆或记忆系统
程序性记忆系统
知觉表征系统
语义记忆系统
初级记忆系统
情景记忆系统
第二节记忆测量
一、回忆法
又称“再现法”
含义
指在记忆测量中,被试原来学习或识记过的材料不呈现在他的面前,要求被试把学习过的材料复述或默写出来,然后把被试回忆的结果与原材料加以对照,以此了解其保存量。
分类
自由回忆
即不凭借线索的回忆
线索回忆
即凭借线索的回忆
公式
保持量=正确会议的项目量/原来学习的项目量X100%
二、再认法
含义
指把数量相等的识记过的材料和没有识记过的材料打乱混合在一起,然后按照随机方式向被试呈现,
是用于比较和测量记忆保持的方法,同时也是探索记忆本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公式
保持量=(认对数-认错数)/呈现材料的总数X100%
三、节省法
又称“再学法”
当被试不再能把原来记住的材料完全准确无误地回忆出来时,要求被试把原来识记过的材料进行重新学习,以达到原来学习的程度,根据初学和再学所用的时间或次数来计算被试的保持量,
是一种灵敏的测量记忆的方法
公式
保持量=(初学时间或次数-再学时间或次数)/初学时间或次数X100%
四、重建法
又称“重构法”
在记忆测量中,要求被试再现学习过的刺激次序。
适用于
既适用于文字测验材料,也适用于形状、颜色或其他非文字记忆测验材料。
步骤
1.把若干测验按一定次序排列呈现给被试
2.然后把材料的排列顺序打乱
3.要求被试按照原来呈现的刺激次序重新排列出来
第三节记忆的组织
前言
记忆是人的知识经验积累和心理发展的基础与前提。
信息加工观点认为
记忆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人是一个主动的信息接受器、加工器和提取器
一、层次网络模型
代表
美国心理学家柯林斯和奎利恩-1969年-提出的语义记忆储存网络模型
语义记忆的基本单元是概念
图中圆点为节点,代表概念,带箭头的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从属关系。如“鸟”的上位概念为“动物”,下位概念为“金丝雀”和“鸵鸟”
二、激活扩散模型
代表
美国心理学家柯林斯和洛夫特斯-提出语义激活扩散模型
第四节遗忘
一、什么是遗忘
含义
是指人对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或回忆,或是错误地再认或回忆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遗忘是指识记过的信息提取不出来或提取发生错误。
分类
不完全遗忘
是对存储的信息能再认但不能回忆;或能回忆不能再认
完全遗忘
是对存储的信息既不能再认也不能回忆
还可分
暂时性遗忘
是指已转入长时记忆中的内容一时不能被提取,但在适宜条件下还可恢复。
如:突然遇到过去的熟悉朋友,一下叫不出名字,但问候之后,则能说出对方名字。
永久性遗忘
是指识记过的材料,不经过重新学习则不能再行恢复的现象。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
二、遗忘的原因
(一)记忆痕迹衰退说
强调生理活动过程对记忆痕迹的影响,认为记忆是因为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衰退以致消失。
(二)记忆的干扰说
认为,遗忘主要原因: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它刺激干扰,一旦排除这些干扰,记忆就可以恢复
干扰抑制分两类
前摄抑制
指先学习与记忆的材料对后继学习与记忆材料的干扰
倒摄抑制
指后学习与记忆的材料对先学习与记忆材料的保持与回忆的干扰
(三)记忆的压抑说
认为,遗忘是由于某种动机的压抑所致。
(四)记忆的线索依赖性理论
与遗忘痕迹衰退说相反的观点,认为遗忘不是由于很急的消退,而是因为检索线索困难所致
图尔文
一种可能是信息从记忆系统中消失了,这是痕迹衰退说的观点
另一种可能是信息仍存储在记忆系统里,但一时不能被提取出来,这是线索依赖性遗忘。
第五节记忆系统
记忆结构分为三个不同的子系统
一、感觉记忆
(一)什么是感觉记忆
又称“瞬时记忆”
含义
是指感觉性刺激作用后仍在脑中继续短暂保持其映像的记忆
特点
一,进入感觉记忆中的信息完全依据它所具有的物理特征的形式编码,并以感知的顺序被登记,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二,进入感觉记忆的信息保持时间很短暂
三,感觉记忆的记忆容量由感受器的解剖生理特点所决定,几乎进入感官的信息都能被登记。
(二)感觉记忆中的信息储存
1.视觉登记
又称“图像记忆或图像储存”
指当作用于眼睛的图像刺激消失,视像在视觉通道内被登记并保留瞬间的记忆。
2.听觉登记
又称“声像记忆”
指听觉系统对声音的刺激信息的瞬间保持
二、短时记忆
(一)什么是短时记忆
含义
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指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
特点
一,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在无复述情况下一般只有5-20秒,最长也不超过1分钟
美国心理学家彼得森夫妇
实验表明,学习材料后,若使用分心技术干扰复述,则在间隔18秒后信息就会遗忘掉绝大部分
短时记忆分为两个成分
直接记忆
工作记忆
复述是信息从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的机制,是为了把一定数量的信息保持在记忆中的一种内部语言。
复述分为
保持复述
是指一遍遍重复识记材料的过程
精致性复述
是指将识记材料与长时记忆中存储的信息联系以及运用记忆策略的过程。
二,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
短时记忆的容量又称”记忆广度“
指信息短暂出现后被试所能呈现的最大量
(二)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
1.言语听觉形式编码
2.视觉形式编码
(三)工作记忆
又称”操作记忆“,是指人在某项工作或活动时连续的流动的记忆
工作记忆是由若干个短时记忆按时间顺序组合而成的连续系统,包括短时记忆中的注意、复述和操作过程
包括
视觉成分和言语成分
语音环路、视觉-空间画板和中央执行系统三个成分
三、长时记忆
(一)什么是长时记忆
含义
是指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人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又称“永久性记忆”
特点
一,长时记忆额容量无限,它可以存储一个人对世界认识的知识,是一个庞大的信息库
二,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长久,它能够按时、日、月、年乃至终身计算,在理论上认为是永久存在的
(二)长时记忆的信息编码
以意义编码为主,有两种形式
1.表象编码
主要是加工处理非言语对象和某事件的知觉信息,它以空间平行的方式来表征信息
2.语义编码
是按言语发生的顺序以系统的方式表征信息,包括
言语听觉
言语运动
第六节记忆品质和知识巩固
一、记忆品质
(一)记忆的敏捷性
是记忆的速度和记忆效率的特征
(二)记忆的持久性
是记忆保持的特征
(三)记忆的准确性
是记忆正确精确的特征
(四)记忆的储备性
是记忆中信息提取与应用的特征
二、知识巩固
(一)影响知识巩固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学习材料的数量
3.学习材料的意义
4.学习材料的序列位置
5.学习程度
(二)正确复习
1.及时复习
2. 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3.整体学习与部分学习相互结合
4.间隔学习
5.提取多种记忆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