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基础心理学 第六章 思维
《基础心理学》第2版 第六章思维的知识内容
编辑于2020-04-27 21:52:54第六章 思维
第一节思维概述
前言
思维是人脑借助言语、表象或动作对感知中获得的材料进行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实现对客观事物深刻、准确、全面的认识。
一、什么是思维
(一)定义
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与间接的反映,它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
(二)基本特征
1.间接性
含义
指思维对感官不能把握的,或不在面前的客观事物,借助一定媒介,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形式来反映事物。
如
人不能直接感知猿人的生活情景,但可以通过化石和其他考古资料,复现出猿人的形象和当时的生活情景
医生根据人的体温、血液、心率、血压的变化,对直接观察不到的内部的状态做出正确诊断。
2.概括性
含义
指能够抽取同类事物共同的、具有本质特征的,以及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来反映客观事物。
两层含义
一
思维所反映的是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
如:通过感知,认识到许多人,有男人、女人、儿童...
二
通过思维能从部分事物相互联系的事实中找到事物之间普遍的或必然的联系,并将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
如:借助思维,人可以认识温度的升降与金属胀缩之间的因果关系,
(三)思维与感知和知觉的关系
从反映内容看
感觉和知觉
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整体特征、表面现象及外部联系。
思维
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与特征和内部联系。
从反映形式看
感觉和知觉
属于感性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外部特征的直接反映
思维
属于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必然联系的间接反映
总之
感觉和知觉
是认识活动的低级阶段
是思维的基础和依据
思维
则是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
是感知觉的进一步深化,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
二、思维的种类
(一)内容分为
1.动作思维
又称“直观动作思维”或“操作思维”
是指凭借个体直接的感知活动,以实际动作为支柱去解决问题的思维。
3岁以前幼儿,如:幼儿在学习简单计数和加减法时,常借助手指来进行计算
2.形象思维
是指以人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为支柱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幼儿及小学低年级学生,如,计算3+5=8,在头脑中用相同数量的手指、苹果等实物表象相加来计算。
3.抽象逻辑思维
是以语词为基础,利用概念、判断和推理形式进行的思维,逻辑思维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及其规律性联系
小学高年级迅速发展,初中开始占主导地位也是成年人思维的主要形式
如:科学家在进行研究,先提出理论假设,并根据实验结果严密推理,从而判断是否支持假设。
(二)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不同,分为
1.辐合思维
又称“求同思维”或“集中思维”
是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个方向思考并得出一个正确的思维。
2.发散思维
又称“求异思维”或“分散思维”
指从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解决问题答案的思维。
(三)结果是否明确思考以及是否具有清晰意识,可分
1.直觉思维
是一种非逻辑的思维,是指面临新问题、新事物或新现象时,能够迅速理解并做出判断的思维。
具有领悟性的特点
如:在紧急情况下,爆破专家凭借直觉做出生死攸关的抉择
2.分析思维
是按照严密的逻辑思维规律,逐渐分析与推导,最终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结论的思维。
(四)解决问题的创造性程度,可分
1.常规性思维
又称“习惯性思维或再造性思维
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照现成方案和程序,运用惯常方法或模式寻求解决问题的思维。
如: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数学公式来解决数学问题,就是一种常规思维。
2.创造性思维
是指一新异、独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如:文学家塑造新的世界的典型人物形象、设计师发明新的机器等
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多种思维活动的综合体现,能够产生新的、具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三、思维和语言
前言:语言是以词为基本单位、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是人们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
(一)思维与语言的联系
人的思维活动是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凭借语言为载体而实现的
语言是思维活动的载体,有以下特征
1.语言具有概括性
每个词都标志着一类事物,并具有其特定意义
2.语言具有物质性
语言具有声、形的物质形态,是具有一定物质外壳的刺激物。
3.语言是交流思想与感情的工具
关系:密切相关,不可分割
没有语言,人类的思维活动将无所依附
没有思维,语言就像鹦鹉学舌,成为毫无意义的声音和符号
人的思维发展,丰富了语言的内涵;人的语言发展,促进了思维水平的提高,两者紧密交织、相辅相成。
(二)思维与语言的区别
1.本质属性不同
思维
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及其规律的心理活动,是以意识为核心而存在的心理现象
语言
是社会现象,它是由一定语法规则构成的概括化了的符号系统,是进行思想与感情交流的工具。
2.与客观事物的关系不同
思维与客观事物之间
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两者间存在着必然联系
如:学习“红薯”,通过思维可概括为“以块根为主要收获物的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
语言与客观事物间
是标志与被标志的关系,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
如:既可以把“红薯”称为“甘薯、白薯、番薯、地瓜等
3.思维中的概念与语言中的词相关,但是并非一一对应
思维的基本单位是”概念“
概念是用词表达的,但同一个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词来表达
如:”目“、”眼睛“等都是同一概念
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词“
同一个词可以表示不同的概念
如:”杜鹃“一词,即可表示为一种鸟,又可以表示为一种植物。
4.思维规律与语法结构和规则虽有联系,但又有区别
思维规律具有全人类性,只要是大脑发育正常的人,不论国籍、种族
语言具有地域性、民族性
四、思维过程
(一)分析与综合
是思维过程的基本环节,一切思维活动都是在分析与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
分析
是指在人脑中把客观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个别特征的思维过程
如:把植物分为根茎、叶和花等,把人的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等
综合
是指在人脑中把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或特征结合起来进行思考的思维过程
如:把机器的各个部分、方面或特征结合起来进行思考的思想品德、智力水平、学业成绩、健康状况等
思维过程一般是从对问题的分析开始。分析分为
过滤式分析
是通过尝试的方法对问题情境进行初步分析,淘汰无效方法,寻求有效方法
综合式分析
是把问题的条件和要求综合起来实现预定目标的方法,这种分析带有指向性,是思维分析的主要方法。
(二)比较与归类
比较
是在人脑中把各种客观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并确定它们之间异同点的思维过程。
基础是客观事物之间特征方面的差异性和同一性
比较“思想”与“思维”的异同才能对两个概念有深刻的认识
“思想”是理性认识的内容或结果
“思维”是理性认识的形式或表现
归类
是在人脑中根据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它归入类别中去的思维过程。
如:学生在学习“数”的概念时,把“数”分为
实数
有理数
整数
分数
无理数
虚数
(三)抽象与概括
抽象
是在人脑中把同类客观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抽取出来,舍弃其个别的、非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
如:从手表、怀表、电子钟、闹钟等对象,抽取它们“能计时”的共同特征,舍弃不同大小、形状、构造、颜色等非本质特征
概括
是在人脑中把抽象出来的客观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上去的思维过程。
如:通过抽象得出结论:”有生命的物质叫生物“
两个层次
初级的经验概括
是在感觉、知觉、表象水平上对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的概括
高级的科学概况
是对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特征的概括
(四)体系化与具体化
体系化
是在人脑中根据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按不同顺序与层次组成一定系统的思维过程
如;生物学家按界、门、纲、目、科、属、种的顺序
具体化
是把人脑经过抽象、概括而获得的概念、原理和理论,运用到某一具体对象上去的思维过程。
是启发思考与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
第二节概念和推理
概念和推理是人类思维的重要形式,是人类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
概念
是逻辑思维的基本单位,是构成判断和推理的基本要素
推理
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是根据已有知识经验或信息推知未知事物的过程
一、概念的含义、种类与功能
(一)含义
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特征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思维活动的最基本单位
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词的思想内容
概念具有内涵和外延
内涵
指概念所包含的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
外延
是属于这个概念的一切事物
反比关系,内涵越大,外延越小, 内涵越小,外延越大
概念的结构
多维度
多层次
体系化
(二)种类
1.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
(1)具体概念
是指按客观事物外在的属性或特征二形成的概念
(2)抽象概念
是指按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属性或特征而形成的概念
2
(1)合取概念
是指根据一类事物中单个或多个相同属性或特征而形成的概念,这些属性或特征在概念中必须同时存在。
如:“毛笔”有两个属性
用毛制作的
只有这个,可认为是毛刷
能写字的工具
只有这个,可认为是钢笔或圆珠笔等
(2)析取概念
是指根据不同的标准,由单个或多个属性与特征结合而形成的概念
如:“好学生”,可结合各种属性与特征“热爱集体、关心同学”或“热爱劳动、礼貌待人”等
(3)关系概念
是指根据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事物的特征或属性而形成的概念
如:高低、上下、左右、大小、前后等
3.
(1)前科学概念
又称“日常概念”,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过程中,通过人际交往而形成的概念
个体所掌握的概念可能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如“会飞的就是鸟”,就会有把”蜜蜂“也看成鸟的错误
(2)科学概念
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一般的本质特征与属性以及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符合科学认识水平的概念。
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习的定义、定理、原理等都是科学概念。
(三)功能
1.分类功能
2.推理功能
3.联结功能
4.系统功能
二、概念形成
(一)含义
是指个体通过反复接触大量同一类事物,从而获得此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特征或共同属性,并通过肯定(正例)或否定(反例)的例子加以证实的过程。
三个阶段
1.抽象化
2.类化
3.辨别
(二)影响因素
1.学习材料
2.学习者自身因素
3.下定义
是指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述概念内涵的过程。
(三)科学概念的掌握
1.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
2.合理利用学生过去的知识与经验
3.要充分利用变式
4.要用正确语言表述
5.形成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之中
三、推理及其种类
(一)含义
是指由具体事物或现象归纳出一般规律或根据一般原理推论出新结论的思维形式,是丛已知判断出发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推理过程把已知判断称为“前提”,把已知判断所推出的新判断叫做“结论”
(二)种类
1.演泽推理
是指从一般原理推出特殊事例结论的推理。演泽推理要求所给前提为真时得出必然的结论
如:从”哺乳类动物都是胎生的“、”鲸鱼是哺乳类“,可推出”鲸鱼是胎生动物“的结论
三种形式
线性系列推理
条件推理
三段论推理
2.归纳推理
是指从具体事例中得出一般结论的推理,它具有思维和知识获得的核心特征。
如:老师连续几次在周一布置作业,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老师会在周一布置作业”
3.演泽推理和归纳推理的关系
区别
演泽推理
是从一般性知识前提推出特殊性结论的推理,即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结论不超出前提所确定的范围,其前提与结论之间是必然联系
归纳推理
是从特殊性知识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即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结论一般超出了前提所确定的范围,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具有或然性
密切联系、互相依赖、互为补充
第三节问题解决
前言
既是重要的思维活动,也是思维的主要目的。
是由一定情境引起,按照一定目标,通过各种认知操作的活动,使问题得以解决的心理活动
一、问题及问题解决的含义
(一)什么是问题
含义
是指蕴涵着个人面临障碍的目标,既不能认知又不能用习惯反映,是个体在达到期望目标的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三个要素
问题的起始状态
有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情境和条件的描述
问题的目标状态
有一组达到或期望的目标,即具有构成问题结论或结果的描述,或者具有问题所要求的答案
遇到了障碍,即对该问题正确解决的方法不直接显现,需要通过间接思考才能达到
(二)什么是问题解决
是指由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经过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三个特征
目标指向性
操作系列性
操作认知性
两种类型
常规性问题解决
是问题解决使用现成方法进行的问题解决
创造性问题解决
是需要运用新颖独特的方法进行具有社会意义的问题解决
(三)问题状态与问题空间
问题解决的过程是指通过运用一系列认知操作(称为算子),将问题状态和目标状态
问题解决过程分为三种状态
初始状态
中介状态
目标状态
二、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四个阶段
(一)发现问题
问题就是矛盾。发现问题就是认识到矛盾的存在并产生解决矛盾的需要和动机。
(二)明确问题
是要从笼统、混乱、不确定的问题中,找出问题的主要矛盾和关键因素,把握问题的实质,使问题的症结明朗化,从而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向
两个条件
一、全面系统地掌握感性材料
二、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多寡
(三)提出假设
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拟定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并提出假设。
(四)检验假设
假设是对问题解决方案的探索和设想,假设是否正确,需要借助一定的手段来检验
方法
直接检验
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来加以验证,实践是假设检验最根本。最可靠的手段
间接检验
根据已掌握的科学原理,利用思维活动对假设进行论证
三、问题解决策略
问题空间就是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认识过程。问题解决必须利用各种方法来改变问题的初始状态,经过中间状态,逐步达到目标状态。
两类
(一)算法策略
是指在解决问题时的一套规则,它能够指明在问题空间中的解题步骤,以及搜索所有可能算子或途径,直到选择到有效方法解决问题。
(二)启发式策略
是指个体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在问题空间内采取较少知识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分类
1.手段-目的分析
纽厄尔和西蒙提出
2.逆向搜索
又称“目标递规”
指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的问题解决过程
3.选择性搜索
是在解决问题时,根据已知的信息和某些有关规则,选择问题解决的突破口,并从突破中获得更多信息,以便进一步搜索直到解决问题
4.爬山法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一)知识表征方式
(二)刺激模式
是个体知觉到的问题组织形式,它对问题解决或起促进作用,或起阻碍作用
(三)迁移作用
迁移是指已有知识与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或者说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分为
正迁移
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能促进新问题的解决过程
负迁移
已有知识与经验阻碍了新问题的解决过程
(四)原型启发
(五)定势
是指问题解决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对当前问题解决的心理准备状态
(六)功能固着
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事物通常的功能,看不到它可能存在着的其他方面的功能,从而干扰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
(七)动机
(八)情绪
(九)个性特征
能否顺利地解决问题与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有着密切关系
第四节创造性思维
一、创造性思维及其特征
(一)含义
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并产生首创的、具有社会价值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二)四个特征
1.新颖性
2.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有机结合
3.创造想象的积极参与
4.灵感状态
二、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
四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是围绕所要解决的问题,积累素材,收集资料,理出头绪的过程
(二)酝酿阶段
也叫”孕育期“,是在积累一定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人脑中对问题和资料进行周密细致的探索和思考。
(三)豁朗阶段
也叫“灵感阶段”,是经过酝酿阶段之后,新思想、新观念、新形象在脑中突然呈现,使问题有可能得到顺利解决的阶段
(四)验证阶段
是对新思想或新观念进行验证、补充和修正,使其趋于完善的阶段,也是对整个创造过程进行反思的过程
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前言
创造性思维在人类的创造性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为创造性而教”
(一)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好奇心是人对新异事物产生诧异并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
求知欲又称“认识兴趣”,它是好奇心的升华,是人渴望获得知识的一种心理状态。
(二)创设创造性思维形成的氛围
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创造教育的实施者。
托兰斯向教师提出五条建议
(1)尊重学生提出的任何幼稚甚至荒唐的问题
(2)欣赏学生表示出的具有想象与创造性的观念
(3)多夸奖学生提出的意见
(4)避免对学生所做的事情给予否定的价值判断
(5)对学生的意见有所批评时应解释理由
(三)加强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的训练
(四)陶冶创造性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