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脑部
动脉系统(全身分布)动脉系统(全身分布)动脉系统(全身分布)
编辑于2020-04-27 16:56:39脑部
脑干
延髓
腹面
椎体
正中裂两旁的隆起
和橄榄之间有舌下神经
橄榄
锥体外侧卵圆形隆起
背侧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上至下)
背面
薄束结节(内侧)
楔束结节(外上侧)
脑桥
腹面
基底沟(容纳基底动脉)
小脑中脚
下外侧部,与基底部交界处附有三叉神经根
延髓脑桥沟
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根(中线向外)
背面
形成第四脑室底的上部
中脑
腹面
大脑脚
两侧之间凹陷有动眼神经
背面
上丘
视觉皮质下反射中枢
连于外侧膝状体
下丘
听觉皮质下反射中枢
连于内侧膝状体
下方有滑车神经
内部结构
神经核
脑神经核
运动
躯体
中脑
动眼神经核和滑车神经核:支配眼球外肌
脑桥
三叉神经运动核:咀嚼肌;展神经核:外直肌;面神经核:面肌
延髓
疑核:咽喉肌;舌下神经核:舌肌;副神经核: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
内脏
中脑
动眼神经副核:睫状肌和瞳孔括约肌
延髓
迷走神经背核:颈部,胸腔和大部分腹腔器官的平滑肌和腺体;上泌涎核,下泌涎核
感觉
躯体
脑桥
三叉神经脑桥核:面部皮肤,口鼻触觉冲动;三叉神经脊束核:前者的延续,贯延髓全长,面部皮肤和口腔的痛,温度觉;前庭神经核,蜗神经核
内脏
延髓
孤束核
非脑神经核
薄束核和楔束核
结节内,传导意识性本体觉和精细触觉传导路的第二级神经元胞体所在地
黑质
大脑脚底的灰质带,细胞内富含多巴胺,通过轴突送至纹状体,缺乏可导致运动减少,肌张力过高,引起帕金森病
红核
富含血管,主要接受小脑的纤维
纤维束
锥体束
大脑皮质运动区发出的支配骨骼肌随意运动的传导束
内侧丘系
脊髓丘脑束
三叉丘脑束
网状结构
灰质和白质交织的广泛区域,结构中有呼吸中枢,心血管运动中枢,血压调节中枢,呕吐中枢
小脑
外形
借三对脚与脑干相连,上脚与中脑,中脚与脑桥,下脚与延髓;下面有椭圆形隆起,称为小脑扁桃体,靠近枕骨大孔*颅内压增高时,可挤入大孔内,压迫延髓而危及生命(小脑扁桃体疝)
构造
表面为灰质,深层为白质,深层内埋有4对灰质块,称为小脑核
功能
运动调节,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张力和协调随意运动*平衡失调,站立不稳,抬腿过高,取物时,过度伸开手指,指鼻实验动作不准确,称为“共济失调”
间脑
背侧丘脑
外侧紧贴大脑半球的内囊,下方为下丘脑
高级感觉中枢,一般认为痛觉在丘脑产生*单侧丘脑损伤导致对侧半身感觉丧失,过敏或伴随剧烈自发疼痛
内部有Y形的纤维板,分为前核群,内侧,外侧核群;外侧核群的腹后核是躯体感觉传导路的中继站,全身的深浅感觉传导路都在此中继,再到大脑皮质感觉中枢(腹后核分为内侧和外侧,前者接受三叉丘脑束,后者接受脊髓丘脑束和内侧丘系的纤维)
后丘脑
背侧丘脑后侧的下方,两对小隆起,外侧膝状体(接受听觉纤维,发出听辐射分布到颞叶的听觉中枢)和内侧膝状体(接受视束纤维,发出视辐射到枕叶的视觉中枢)
下丘脑
内含许多核团,界限清楚的有视上核和室旁核,对内脏和内分泌起调节作用,是重要的皮质下内脏活动中枢
端脑
外形
三沟五叶: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岛叶
额叶
中央沟前方有平行的中央前沟,之间为中央前回,中央前沟前方有上下平行的沟,为额上沟和额下沟,将区域分为额上中下回
顶叶
中央沟后方有平行的中央后沟,之间的区域为中央后回,顶叶下方,外侧沟末端周围为缘上回,颞上沟末端周围为角回
颞叶
外侧沟下方平行的沟,颞上沟,上方为颞上回
内侧
中央前后回延续为中央旁小叶,胼胝体后方走向枕叶后端的深沟,称距状沟;与胼胝体平行的沟称为扣带沟,之间为扣带回,后端变窄并连接海马旁回,海马旁回前方弯成钩;海马旁回,钩,扣带回因为围绕于大脑与间脑交界处的边缘故称为边缘叶
下面
额叶下内侧有嗅球,后端为嗅束
内部
皮质
面积约2200平方厘米,分为多个区域
躯体运动中枢
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发出的锥体束传到对侧的脊髓前角
管理身体对侧骨骼肌(眼外肌,上部面肌,咽喉,咀嚼肌等双侧支配);上部支配下肢肌,中部支配上肢肌和躯干肌,下部支配头颈肌(头面部投影正立位);代表区的大小与精细程度相关
躯体感觉中枢
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接受背侧丘脑发出的纤维
接受对侧身体的感觉冲动;与躯体运动中枢类似
视觉中枢
枕叶内侧面距状沟上下的皮质(接受同侧视网膜颞侧半和对侧视网膜鼻侧半的传入)
听觉中枢
颞横回,接受两耳的听觉冲动*一侧损伤不会引起全聋
语言中枢
优势半球
运动性语言中枢
额下回后部(Broca区),丧失说话能力,可以听懂,尚能发声(运动性失语症)
书写中枢
额中回后部,失去写字绘画能力(失写症)
视觉性语言中枢
顶叶的角回,视觉无障碍,不懂认识的文字(失读症)
听觉型语言中枢
颞上回后部,听不懂话语的意思(感觉性失语症)
嗅觉中枢
海马旁回,钩附近
内脏运动中枢
边缘叶
基底核
尾状核
背侧丘脑之上,分头体尾三部分,尾端连接杏仁体
豆状核
岛叶的深部,分成内外侧两部,内侧苍白球(旧纹状体),外侧称为壳,外侧与尾状核合称新纹状体。纹状体具有调节肌肉运动和肌张力的作用
杏仁体
调节内脏活动和情绪
大脑髓质(白质)
联合纤维
连接左右半脑皮质的横行纤维,主要为胼胝体
联络纤维
同侧半球皮质之间相互联系的纤维
投射纤维
皮质与皮质下结构之间的上下行纤维,多经过内囊
内囊:尾状核,豆状核,背侧丘脑之间的上下行纤维密集而成的白质区,水平切面上呈><形,内囊前肢:尾状核豆状核之间,内囊后肢:豆状核背侧丘脑之间
经过内囊前肢的投射纤维:额桥束;内囊膝:皮质核束;内囊后肢:皮质脊髓束,丘脑皮质束,视辐射,听辐射
*单侧内囊损伤,出现对侧偏身感觉丧失(丘脑皮质束损伤),对侧偏身运动障碍(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损伤),双眼视野同向性偏盲(视辐射损伤)的三偏症状
边缘系统
扣带回,海马旁回,钩等围绕胼胝体的脑回构成,与内脏活动,情绪行为和记忆有关,又称内脏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