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理学——消化和吸收
主要以消化为主吸收很少 不是很全 但也尽心了
编辑于2020-04-29 17:32:11消化和吸收
消化生理概述
消化平滑肌特性
一般生理特征
1.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 2.具有自律性 3.具有紧张性 4.具有伸展性 5.对不同刺激的敏感性不同
电生理特性
1.静息电位 2.慢波电位 3.动作电位
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1.分解食物中的各种成分 2.为各种消化酶提供pH 3.稀释食物 4.保护消化道粘膜
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外来神经
1.副交感神经 2.交感神经
内在神经丛
1.粘膜下神经丛 2.肌间神经丛
消化系统的内分泌功能
APUD细胞和胃肠激素
胃肠激素
1.促胃液素 2.缩胆囊素 3.促胰液素
胃肠激素的生理作用
1.调节消化腺分泌和消化道运动 2.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 3.营养作用
脑-肠肽
口腔内消化和吞咽
唾液的分泌
唾液的性质和成分
性质
无色无味近于中性(pH6.6~7.1)的低渗液体。唾液中水分约占99%。
成分
有机物主要为黏蛋白,还有免疫球蛋白、氨基酸、尿素、尿酸、唾液淀粉酶和溶菌酶等。无机物有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氯离子和硫氰酸盐等
唾液的作用
1.湿润和溶解食物,使之便于吞咽,并有助于引起味觉 2.唾液淀粉酶可水解淀粉酶为麦芽糖 3.清除口腔内食物残渣,稀释与中和有毒物质,其中溶酶菌和免疫球蛋白具有杀菌和杀病毒作用,因而具有保护和清洁口腔的作用 4.某些进入体内的重金属(如铅、汞)、氰化物和狂犬病毒可通过唾液分泌而被排泄
唾液分泌的调节
进食时唾液分泌明显增多,完全属于神经调节
咀嚼(刺激信号)
咀嚼是由咀嚼肌按一定顺序收缩所组成的复杂的节律性动作
吞咽(食管下括约肌)
1.口腔期 2.咽期 3.食管期
胃内消化
胃液的分泌
外分泌腺
1.贲门腺,为黏液腺,位于胃与食管连接处宽1~4cm的换环状区 2.泌酸腺,为混合腺,存在于胃底的大部及胃体的全部,包括壁细胞,主细胞和颈黏液细胞 3.幽门腺,分泌碱性黏液,分布于幽门部
内分泌细胞
1.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物质,分布于胃窦 2.δ细胞,分泌生长抑素,对促胃液素和胃酸的分泌起调节作用,分布于胃底、胃体和胃窦 3.肠嗜铬样细胞,合成和释放组胺,分布于胃泌酸区内
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性质
纯净的胃液是一种无色的酸性液体,pH0.9~1.5,正常成年人每日分泌1.5~2.5L
成分
主要成分有盐酸、胃蛋白酶、黏液和内因子,其余为水、碳酸氢根离子、钠离子、钾离子等无机物
盐酸
胃液中的盐酸也称胃酸,由壁细胞分泌 在无任何食物刺激的情况下,胃酸也有少量分泌,称为基础胃酸分泌 在食物或药物的刺激下,胃酸分泌量大大增加,正常人的最大胃酸分泌量可达20~25nmol/h
盐酸分泌的机制
氢离子的分泌是依靠壁细胞顶端分泌小管膜中的质子泵实现的 胃酸分泌可被质子泵选择性抑制剂奥美拉唑所抑制
盐酸的作用
1.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 2.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有利于蛋白质的水解 3.杀灭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对维持胃及小肠内的无菌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4.盐酸随食糜进入小肠后,可促进促胰液素和缩胆囊素的分泌,进而引起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5.盐酸造成的酸性环境有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原主要由胃泌酸腺的主细胞合成和分泌
内因子
壁细胞在分泌盐酸的同时,也分泌一种被称为内因子的糖蛋白 若缺乏内因子,可因维生素B12吸收障碍而影响红细胞生成,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黏液和碳酸氢盐
黏液-碳酸氢盐屏障,它能有效地保护胃黏膜免受胃内盐酸和胃蛋白酶的损伤
胃蛋白酶特点
1.始无活性 2.最适pH1.8~3.5,pH>5.0则失活 3.对蛋白消化并非必需 4.安静时:少量、恒定的速率分泌 ; 刺激时:大量、迅速分泌
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细胞保护作用
消化期的胃液分泌
头期胃液分泌
持续时间长(可持续2~4小时),分泌量多(约占消化期分泌总量的30%),酸度及胃蛋白酶原的含量均很高;但受食欲的影响十分明显
胃期胃液分泌
胃期分泌的胃液量约占进食后总分泌量的60%,酸度和胃蛋白酶的含量也很高
肠期胃液分泌
肠期分泌的胃液量少(约占总分泌量的10%),酸度不高,消化力(指酶的含量)也不很强
调节胃液分泌的神经和体液因素
促进胃液分泌的主要因素
1.迷走神经 2.组胺 3.促胃液素
抑制胃液分泌的主要因素
1.盐酸 2.脂肪 3.高张溶液
胃的运动
胃的运动形式
紧张性收缩
容受性舒张(特有)
蠕动
胃排空及其控制
胃排空
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 (糖类>蛋白质>脂肪)
胃排空的控制
胃内因素促进胃排空
十二指肠内因素抑制胃排空
胃排空的直接动力是胃和十二指肠内的压力差,而其原动力则为胃平滑肌的收缩
消化期间胃的运动
呕吐
小肠内消化
胰液的分泌
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性质
胰液是无色无臭的碱性液体,pH为7.8~8.4,渗透压与血浆大致相等。人每日分泌的胰液量为1~2L
成分
胰淀粉酶
胰脂肪酶
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
胰液分泌的调节
神经调节
调节机制
食物→反射性→迷走N→Ach→胰腺腺泡细胞→胰液分泌
调节特点
1.迷走N对胰液分泌的影响是酶多水盐少 2.交感N对胰液分泌的影响不明显
体液调节
促胰液素(S细胞)
盐酸(最强)>蛋白质分解产物>脂肪酸
胆缩囊素(I细胞)
蛋白质分解产物>酯酸钠>盐酸>脂肪(糖类没有刺激作用)
胆汁的分泌和排出
肝细胞能持续分泌胆汁,在非消化期肝脏分泌的胆汁主要储存于胆囊内
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性质
胆汁是一种有色、味苦、较稠的液体。肝胆汁呈金黄色,透明清亮,呈弱碱性(pH7.4)。胆囊胆汁因被浓缩而颜色加深为深棕色
成分
胆汁中除水分外含有胆盐、卵磷脂、胆固醇和胆色素等有机物和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碳酸氢根离子等无机物。(胆汁是唯一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
作用
1.促进脂肪的消化 2.促进脂肪和脂溶性纤维素的吸收 3.中和胃酸及促进胆汁自身分泌
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胆囊的功能
1.储存和浓缩胆汁 2.调节胆管内压和排出胆汁
小肠液的分泌
小肠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小肠液是一种弱碱性液体,pH约为7.6,渗透压与血浆相等
小肠液分泌的调节
小肠的运动
小肠的运动形式
1紧张性收缩 2.分节运动(特有) 3.蠕动
大肠的功能
大肠液的分泌
大肠的运动和排便
大肠的运动形式
1.袋状往返运动 2.分解推进和多袋推进运动 3.蠕动
排便
大肠内细菌的活动
食物中纤维素对肠功能的影响
吸收
吸收的部位和途径
小肠内主要物质的吸收
水的吸收
无机盐的吸收
1.钠的吸收 2.铁的吸收 3.钙的吸收 4.负离子的吸收
糖的吸收
蛋白质的吸收
脂肪的吸收
胆固醇的吸收
维生素的吸收
大肠的吸收功能
肠道微生态的概念及生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