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什么是人格? 人格是指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个体形成的典型的心理品质和行为倾向的特征。
编辑于2023-09-08 10:45:07人格心理学
什么是人格
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指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个体形成的典型的心理品质和行为倾向的特征。
人格的特性
独特性
典型性、差异性
稳定性
形成的稳定性、表达的稳定性
统合性
体现了人格的组织功能、匹配功能和健康功能
功能性
功能性——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人格理论的流派
每个流派都在帮助我们理解“我是谁”这一问题上提供了有价值的东西
经典精神分析流派
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的意识三层次理论
意识
位于心理最表层,是指个体能够清 楚的觉知到的心理层次。
前意识
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
潜意识
也称无意识,指深藏于个体内心, 无法直接触及的部分。
弗洛伊德的三我结构
本我
快乐原则
自我
现实原则
超我
道德原则
人格动力
心理能量
人的心理过程需要能量驱动才能不断的进行下去,这种能量就是心理能量。
心理能量遵循两个基本原则
等量原则
假如心理的某部分占用了过多的能量,另一部分便得不到充足的能量。
平衡原则
当两个心理系统的能量不等时,能量会从较强的系统流向较弱的系统,直到平衡为止。
生本能与死本能
生本能表现为通过寻求食物、水、空气等需要来实现个体和群体的生存,生本能指向生长,具有积极、建设性的作用。
死本能是指将死亡的欲望转向其他客体而非自身的攻击性驱力,它会使人们表现破坏、杀戮等毁灭性行为。
人格发展
人格成因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非常看重童年对人一生的影响。
童年经历
对人格起到长久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
过度关注
过度忽视
很少受到父母关注的儿童长大后会变得冷漠多疑,成年后较难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
出生顺序
出生顺序影响人格(阿德勒)
头生孩子容易出现“问题儿童、神经症、犯罪”
中间出生的孩子,更有可能获得更高成就
最小的孩子容易被父母纵容,聪明
人格适应
焦虑是被压抑的冲突要出现在意识区域时所引发的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自我在寻求表现的本我冲动与否定它的超我要求之间的冲突中,会产生大量的焦虑,为了保护自身,会发展出一系列的心理策略和应对方式,称为“自我防御机制”。
不同的防御机制,有两个共同特征
对现实的否认或扭曲
在潜意识中运作,人们常常意识不到
压抑
否认
反向形成
投射
合理化
退行
转移
升华
升华是指个体将不被社会所接受的冲动转化为社会赞许的行为
弗洛伊德认为升华是唯一正向积极的防御机制。
新精神分析流派
人格结构
自我
霍尼认为人格是完整的、动态的自我组成,她将自我分为现实自我、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
现实自我
个体在此时此刻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总和。
真实自我
个体自我实现的中心,是个体发展的内在力量。只要环境适宜,真实自我就能发展维健全的人格
理想自我
完美的自我意象。在理想自我的控制下,个体会产生很多不切实际的期望。
荣格的潜意识学说
荣格发展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在意识的三层次中,荣格认为由意识、 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三个层面构成了人的整个精神世界。
面具——个体依据社会习俗和职业要求,在公共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公开人格。
阿尼玛——男性所具有的女性阴柔性格
阿尼姆斯——女性所具有的男性阳刚性格
阴影——个人潜意识中的负面特征
自性——人格的核心,是有条理、统合的人格原型
自我同一性
个体感到自己是一个独特的、完整的、连续的、充满认同感的内心状态。
只有建立了同一性,才能获得健康而完整的人格。
人格动力
安全感寻求
霍妮认为个体从出生就会处于不安全状态中,他们感到自己渺小又无力,必须依赖人才能生存,这种无助、孤独和不安的恐惧感就是基本焦虑。
亲密关系寻求
沙利文认为人格是一个假想的实体,实际上人格是由人际事件组成,因为人格的观察离不开人际情境。人有强烈的与人交往的需求,如果长时间断绝他人的联系,人格就可能出现病态和异常。
自我的寻求
自我系统是最复杂、范围最广的动力机制。它是人们为了避免焦虑、维持人际关系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行为模式。
自卑与心理补偿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童年都会因为生来弱小无力而产生自卑感,自卑感是因对自己某方面不满而产生的一种交织着无力和无助的失望心态。
心理补偿
社会兴趣
人格发展
埃里克森划分人格发展
人格适应
弗洛姆认为,自由的代价已经超过了它本身的价值,并称之为一种无法忍受的、孤独的状态
面对这种孤立无助,人们只有两种选择
逃避自由
回归到人与人相互依赖的状态
实现积极的自由
创造性的爱和有意义的工作
特质理论流派
人格和特质定义
奥尔波特认为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构成人格的基本元素,也是评价人格的基本单位。
特质学说建立在两个假设上
人格特征在时间上相对稳定。
人格特征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
特质结构
奥尔波特的三层次特质理论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共同和个别)
表面特质
通过外部行为表现出来,可以观察
根源特质
行为的内在根源,支配一个人一贯的行为
根源特质中主要成分
能力特质
有效完成预定目标的特质
气质特质
由遗传决定的特质,决定对情境做出反应的速度,能量等
动力特质
使人趋向于某一风格的行为动力,是积极成分
人格的五因素模型
科斯塔(Costa) 和麦克雷(McCrae)提出人格的五因素模型
神经质(Neuroticism)
也称情绪稳定性。
外倾性(Extraversion)
人们心理活动的强度。
开放性(Openness)
对经验持开放、探索态度的程度。
得分高者是不依习惯的、独立的思考者。
宜人性(Agreeableness)
意指人际互动的特征。
得分高者,乐于助人、可信赖、富有同情心、为人亲和。
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
涉及控制自己、自律。
其他代表
A型人格
典型的A型人格有克服困难的强烈动机,喜欢竞争、权力,也享受奖赏的愉悦。 这类人易怒而且好斗,喜欢有激情和高效的行事方式。 相反,B型人格者比较放松,做事不慌不忙,不喜欢竞争。
A型人格特质的三个主要成分
A型人格者有更强的获取成就的竞争性。
A型人格者有更强的时间紧迫感。
A型人格者对挫折情境更易产生愤怒和敌意。
生物学流派
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人格有三个维度
内外倾(E)
内倾外倾
神经质(N)
情绪的稳定性
精神质(P)
高,自我中心的、冷酷的、不关心他人的等 低,温柔善良等
生物学流派的相关研究
抑制和非抑制儿童
抑制型儿童
自我控制良好、温和有礼,能良好行为控制能力的儿童。
非抑制儿童
进入新环境会很快探索新事物,很快开始说话。
抑制型儿童表现出了一种特殊的焦虑,心理学家称为新异焦虑,是一种在新环境中表现不自在,退缩的反应模式。
人本主义流派
人格结构
自我
罗杰斯认为自我是关于自己各个方面的印象
理想自我
个体希望自己能够具有的特征
人格动力
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他认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自我实现的需要,大多数人,都不是自我实现者
主要原因
自我实现动机过于微弱
害怕尝试,固守现状
文化环境强加给人的特定规范
自我实现需要依赖个体的潜能
人格适应
自我协调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有自我一致性,能够采取开放的态度,接纳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同化到自我结构中。
自我不协调
自我概念与实际经验之间出现差距时,就会处于不协调的状态。
人格认知流派
个体的主观经验差异
在对客观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中,人们的主观经验出现差异主要体现在
知觉风格
人们对相同信息进行加工时,习惯遵循个人的偏好方式或习惯。
心理表征
个体在感知信息后,将这些信息转换成自己可以理解的形式。
解释和归因
个体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解释和归因,不同人有不同方式。
目标和预期
对事件结果的预期、生活目标及人生理想。
个人建构论
假设
没有客观的、绝对的真理,一个现象是否具有意义,依赖于个体解释该现象的方式。
人们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来自于个体相对稳定的解释世界的方式,即,人格差异主要来自于个体解释世界的不同方式。
信息加工理论
知觉风格
分析型
整体型知觉风格
场独立
场依存性
心理表征
心理表征指信息或知识在心理活动中的表现和记载的方式,是外部事物在心理活动中的内部再现。
包括
原型是指某类事物在个人心目中的典型形象,可以帮助人们快速完成判断。
脚本是指某一情境中一系列被认为适当的或合乎规定的行为。
图式是存在于记忆中的认知结构或知识结构。
行为主义与社会学习流派
个体差异主要来自于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学习经验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