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临床检验基础第一章
血液一般检验,重点在白细胞和红细胞
编辑于2020-06-09 17:53:29血液一般检验
血液标本采集与处理
血液标本类型
全血
静脉全血
动脉全血
末梢全血
血浆:经抗凝离心去除血细胞成分。
血清:血液离体凝固后分离出来的液体。缺乏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
血细胞
血液标本添加剂
抗凝剂
枸橼酸钠
1:9血栓与止血检验
1:4魏氏法血沉
乙二胺四乙酸(EDTA)
全血细胞分析
血小板计数
子主题
EDTA-k2.血细胞计数
肝素
血细胞比容测定
子主题
临床生化检验
草酸钠
1:9血栓与止血
双草酸盐
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计数
网织红细胞计数
促凝剂
急诊化学
分离胶
生化,血库,血清学
标本采集
皮肤采血
采集顺序: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HB测定,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血型测定等
静脉采血
动脉采血
血液标本保存
一个月— -20度
三个月— -70度
一般复查4度
血涂片制备与染色
制备
新载玻片用1mol/L HCl侵泡24小时
操作
血滴大,角度大,速度快则血膜厚
染色
瑞特染色
酸性伊红
碱性亚甲蓝
溶于乙醇
强脱水力
可固定细胞形态
增强吸附作用
增强染色效果
磷酸盐缓冲液(PH6.4—6.8)
着色稳定
吉姆萨染色
与瑞特区别:提高了噻嗪类燃料亚甲蓝质量,加强天青作用
细胞核着色效果好 中性颗粒着色较差
瑞-吉复合染色
白细胞🔬检查
白细胞计数
测定单位体积外周血中各种白细胞总数(仅反应循环池)
白细胞稀释液(冰乙酸—破坏红细胞,亚甲蓝/结晶紫—使白细胞核略着色,蒸馏水)
计算
白细胞分类计数
显微镜是参考方法
用EDTA-k2
临床意义
中性粒
生理性增加
1⃣️下午较上午高2⃣️剧烈运动,激励,炎热3⃣️新生儿
病理性增多
急性感染
细菌所致白血病,急性风湿热
严重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
1⃣️烧伤2⃣️心肌梗死3⃣️急性溶血
急性大出血
急性中毒
恶性肿瘤
白血病
类白血病: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
病理性减少
1⃣️伤寒,副伤寒 2⃣️再障,非白血性白血病 3⃣️慢性理化损伤 4⃣️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5⃣️脾功能亢进
嗜酸性粒细胞
生理性:刺激下,交感神经兴奋,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阻止释放嗜碱性
病理性增多
1⃣️超敏反应:支气管哮喘,寻麻疹 2⃣️寄生虫病 3⃣️某些皮肤病:湿疹 4⃣️血液病:慢粒白(10%) 5⃣️某些恶性肿瘤:霍奇金病 6⃣️某些传染病:猩红热 7⃣️某些内分泌疾病:垂体功能低下
病理性减少
1⃣️伤寒,副伤寒及大手术后 2⃣️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嗜碱性粒细胞
增加
1⃣️慢粒白。2⃣️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3⃣️过敏性疾病:超敏反应,溃疡性结肠炎 4⃣️骨髓纤维化和某些转移癌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病理性增多
1⃣️某些感染
亚急性感染心内膜炎
疟疾
黑热病
2⃣️某些血液病
单核细胞白血病
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
子主题
淋巴瘤及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
形态检查
异常白细胞形态
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并出现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时称为核左移
再生性核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增高。骨髓造血旺盛,机体抵抗力强
退行性核左移:白细胞总数不变甚至减低。表骨髓释放受到抑制,机体抵抗力差
1⃣️轻度:>6%。 2⃣️中度:>10%。 3⃣️重度:>25%(类白血病反应)
核右移:外周血中5叶核及5叶核以上>3%时
毒性变化
1⃣️大小不均 2⃣️中毒颗粒:胞质中出现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紫黑色或深紫褐色的颗粒 3⃣️空泡:脂肪变性。严重感染 4⃣️杜勒体:胞质毒性变化而保留的局部噬碱性区域 5⃣️退行性变:胞体肿胀,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晰,胞核肿胀,溶解等
异常淋巴形态
异型淋巴
1⃣️型(空泡型)—-浆细胞型。2⃣️型(不规则型)—单核细胞型3⃣️型(幼稚型)未成熟细胞型
卫星核。致畸,致突变的客观指标之一
红斑狼疮细胞(LE)
系统红斑狼疮(SLE)
与果馅细胞区别:果馅细胞多为单核细胞吞噬淋巴细胞核所致
红斑狼疮因子—IgG型自身抗体
临床意义
1⃣️疾病活动期,LE细胞阳性率为70%-90% 2⃣️缓解期,治疗期不易找到 3⃣️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找到LE细胞
红细胞检查
红细胞计数
稀释液
Hayem稀释液
Nacl:调节渗透压 Na2SO4:调节渗透压、提高比重防止细胞粘连 Hgcl2:防腐剂
枸橼酸钠甲醛盐水稀释液
Nacl:调节渗透压 枸橼酸钠:调节渗透压、抗凝 甲醛:防腐剂
生理盐水或1%甲醛生理盐水
急诊时如无红细胞稀释液可用此液代替
参考区间
显微镜计数法:成男:(4.0~5.5)×10^12 成女:(3.5~5.0)×10^12 新生儿:(6.0~7.0)×10^12
低于3.5可诊断为贫血;低于1.5 可考虑输血
Hb测定
珠蛋白和亚铁血红素组成
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 540mm
参考区间:男120~160g/L 女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临床意义
贫血分为四度
升高
生理性
①机体缺氧使红细胞代偿性增多 ②男性比女性高
病理性
相对性
①大量失水、血浆量减少而使血液浓缩(剧烈呕吐、严重腹泻等)
绝对性
②长期组织缺氧、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代偿性增高所致的继发性增多(严重的慢性心肺疾病、发绀性先天性心脏病 ③原发性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减少
生理性
①婴幼儿:造血原料不足 ②妊娠中、晚期 ③老年人
病理性
①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障白血病 ②造血原料缺乏:缺铁、巨幼 ③红细胞破坏增多:溶贫 ④红细胞丢失过多:急、慢性失血
红细胞形态检查
大小异常
小:直径<6um,常见于缺铁、珠蛋白生成障碍
大:直径>10um,常见于巨幼、急溶贫
巨:>15um,巨幼
RBC大小不均:严重增生性贫血、重症巨幼
形态异常
球形RBC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椭圆RBC
巨幼高达15%、超过25%对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有诊断价值
靶形RBC
Hb含量不足又分布不均,低色素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异常血红细胞病,都常占20%
镰形RBC
主要见于镰形细胞贫血(HbS)
口形RBC
遗传性口形红细们增多征常达10%以上。 DIC.洒精中毒时可见少量
裂片RBC
DIC增多
RBC形态不整
常见巨幼
棘RBC
遗传性或获得性B一脂蛋白缺乏症
泪滴形RBC
骨髓纤维化
染色异常
低色素
①缺铁②珠蛋白生成障碍型贫血③铁粒幼
高色素
①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②巨幼
嗜多色性
增生性贫血——溶贫
细胞着色不一
铁粒幼
结构异常
染色质小体(豪焦小体)
核碎裂或溶解后的残余物
巨幼、溶贫、脾切除术后
卡波环
脂蛋白变形
溶贫、巨幼、白血病、铅中毒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
核糖体发生变形聚集的产物
铅中毒筛查指标
重症巨幼、骨髓纤维化
有核红细胞
幼稚红
溶贫、白血病、红白血病
排列异常
缗钱状
多发性骨髓瘤
巨球蛋白血症
自凝
冷凝集素综合征
自身免疫性溶贫
血细胞比容测定(HCT/PCV)
一定体积的全血中红细胞所占容积的相对比例
①温氏法:血浆层、血小板层、白细胞和有核红细胞层、还原红细胞层(读取结果)、带氧红细胞层 ②肝素或EDTA-k2 ③微量法——WHO 常规
参考区间
成男:0.4~0.5;成女0.35~0.45 新生儿:0.47~0.67 儿童:0.33~0.42
临床意义
增高
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呕吐、腹泻、烧伤
原发性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减低
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稀释:充血性心力衰竭
贫血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诊断指标
计算红细胞平均指数
红细胞平均指数
MCV—红细胞平均体积
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
MCHC—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参考区间
临床意义
网织红细胞计数
分型
I型(丝球型)
II型(网型)
III型(破网型)
IV型(点粒型)
实验
细胞内带有负电荷的RNA磷酸基
10g/L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染液
荧光强度
LFR-低
MFR-中
HFR-高
参考区间
临床意义
反映骨髓造血功能
增高
溶贫(6%~8%),急性溶血(20%)急性大失血贫血(明显增高)
减少
再障 <15×10^9/L——诊断急性再障的标准之一
其他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计数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ESR)
魏氏法
自动血沉仪法
分三期
一期:缗钱样聚集期,沉率较慢(约10min)
二期:红细胞快速沉降期(约40min )
三期:红细胞堆积期与管底(10min)
影响因素
增快
纤维蛋白原增多、贫血、高血脂症、标本溶血
减慢
清蛋白、糖蛋白及磷脂酰胆碱增多
参考范围
男:0—15mm/L 女:0—20mm/L
临床意义
病理性增快
组织损伤及坏死
恶性肿瘤
炎症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
高球蛋白血症
贫血
血小板检查
血小板计数
1⃣️草酸胺稀释液:草酸胺(破坏红细胞),EDTA-Na2(抗凝),H2O 2⃣️复方尿素稀释液(许汝和液):尿素(破坏红细胞),EDTA-Na2(抗凝),甲醛(固定血小板)H2O
参考区间:(125–350)✖️10^9/L
下限:<20✖️10^9。较严重出血 <5✖️10^9。严重出血
形态检查
大小异常
大血小板: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2⃣️粒白 3⃣️血小板无力症 4⃣️MDS 5⃣️巨大血小板综合症 6⃣️脾切除后
小血小板:1⃣️<1.5um ep2⃣️ 缺铁 3⃣️再障
形态异常
>10%才有意义
缺铁,急白,血小板病
聚集性和分布异常
1⃣️卫星现象 2⃣️血小板片状聚集: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粒白 3⃣️血小板减少:再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4⃣️血小板功能异常:血小板无力症
巨核细胞产生,具有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以及1⃣️黏附2⃣️释放3⃣️聚集4⃣️血块收缩5⃣️促凝作用
血栓与止血一般检查
出血时间(Bt)
在特定条件下,皮肤小血管刺破后,血液自行流出到自然停止的时间
参考区间:(6.9+-2.1)min
临床意义
BT延长
主要涉及血小板和血管壁的一期止血缺陷
1⃣️血小板数量异常
2⃣️血小板功能缺陷:血管性血友病。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和DIC
BT缩短
某些严重的血栓性疾病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体外模拟体内外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浆凝固所需时间
常用的外源性凝血途径和共同凝血途径的筛检指标之一
二期止血项目
原理:激活因子VII 抗凝剂:109mmol/L枸橼酸钠 1:9
参考区间:成人11-13s ,新生儿延长2~3s (超过正常值3s为异常)
临床意义
PT延长
先天性凝血因子II,V,VII,X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严重肝病、维K缺乏症、原发纤溶亢进、DIC
血液循环中存在抗凝物质
PT缩短
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药物:长期使用避孕药
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体外模拟体内内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浆凝固的所需时间,以反映内源性凝血因子是否异常和血液中是否存在抗凝血物质
参考区间:25~35s (超过正常对照值10s为异常)
临床意义
APTT延长
因子VIII,IX水平降低的血友病甲、乙,因子XI缺乏症,部分血管性血友病
严重的因子I,II,V,X缺乏:严重肝脏疾病、维K缺乏症
原发性或继发性纤溶亢进
口服抗凝剂、应用肝素
血液循环中存在病理性抗凝物质(抗因子VIII或IX抗体,狼疮样抗凝物
APTT缩短
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DIC高凝期、心肌梗死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TT)
反映血浆中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筛检指标之一
参考范围:16~18s(超过3s为异常
临床意义
TT延长
①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和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更多见于获得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②肝素和类肝素抗凝物质:肝素治疗,肿瘤,SLE ③原发性或继发性纤维亢进(DIC)
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
Fg肝脏合成,血浆浓度最高的凝血因子
出血性疾病与血栓性疾病诊治中常用的筛检指标之一
Clauss法——WHO推荐的参考方法
参考区间:成人2.00~4.00g/L 新生儿1.25~3.00g/L
临床意义
Fg增高
Fg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增高往往是集体一种非特异性反应
①感染:毒血症、肺炎、亚急性心内膜炎 ②无菌性炎症:肾病综合征、风湿热 ③血栓前状态与血栓性疾病: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 ④恶性肿瘤 ⑤外伤、烧伤、外科手术后、放射治疗后 ⑥妊娠晚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Fg减低
①原发性纤维蛋白原减少或结构异常: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②继发性纤维蛋白原减少:DIC晚期,纤溶亢进
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测定
FDP测定方法
胶乳凝集试验——定性
仪器(免疫比浊法)——定量
参考范围:<5mg/L
临床意义
阳性、增高见于原发纤溶亢进或继发(DIC、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
血浆D-二聚体测定
交联纤维蛋白产物之一
继发纤溶特有代谢产物
测定方法
胶乳凝集—定性
免疫比浊(血凝仪)—定量
参考范围:<500ug/L
意义
1⃣️DIC,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升高 2⃣️诊断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主要筛检指标之一 3⃣️继发性纤溶。D-D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