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地理高三一轮复习打印版 第5讲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本节是高中地理自然地理部分的基本内容,地球的运动相关内容对于高中生来说比较难,需要有足够的理解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已在导图中标记出来。 包括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黄赤交角及其影响,方便打印出来进行系统学习,后续会持续推出高三一轮复习的所有知识思维导图,记忆方法等,敬请期待和关注。
初中数学二次函数全攻略:掌握核心技巧,轻松解题!内容涵盖平面直角坐标系与函数基础、二次函数平移规律、解析式确定方法(顶点式/交点式/一般式)及实际应用。重点解析图像性质、对称轴公式(x=-b/2a)、顶点坐标求法,以及通过自变量取值判断a±b c符号的诀窍。教你三种比较函数值大小的方法,并强调建立坐标系实现数形结合的关键作用融合三角函数、相似三角形等几何知识,通过最值分析解决利润优化等实际问题。
初中数学反比例函数精讲:掌握核心,轻松解题!本文系统梳理反比例函数要点:从坐标系基础到k的几何意义(k决定面积),详解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的三步操作设式、代点、算k。重点分析双曲线特性:图象对称性(y=±x为对称轴)、象限分布规律(k>0在一三象限,k<0在二四象限),以及跨象限比较坐标的技巧。特别强调坐标法在几何问题中的高效应用,通过典型例题揭示如何利用图象特征快速求解函数解析式。
"初中数学整式与因式分解精华指南来啦!掌握这些核心知识点,代数难题轻松破解: 1 整式运算:从单项式到多项式,涵盖加减乘除步骤、幂的运算法则(零/正/负指数),重点突破去括号符号变化规律与合并同类项技巧。 2 因式分解:紧扣"一提二套"核心方法,运用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将多项式转化为整式积的形式。 3 求值策略:先化简再代入数值计算,代数式求解事半功倍。 附方法总结与符号变化口诀,基础考点一网打尽!"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高中地理高三一轮复习打印版第5讲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地球的自转
概念
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
北极星的高度角(仰角)等于北半球该地的地理纬度
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南半球看不到北极星
方向
侧视
自西向东
俯视
从北极上空看
逆时针方向
从南极上空看
顺时针方向
自转周期
恒星日
某地经线连续两次通过日地中心连线的时间间隔
参照物
遥远的恒星
自转角度
360°
时间长度
23时56分4秒
意义
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多用于科学研究
太阳日
某地经线连续两次通过同一恒星与地心连线的时间间隔
太阳
360°59'
24时
昼夜交替周期
太阳高度日变化的周期,多用于生活和生产
自转速度
角速度
地球表面某点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
大小
除南北两极点外(南北极点无角速度),其他地点都相同,大约每小时转动15°(每4分钟转动约1°)
线速度
地球表面某点单位时间转过的弧长
影响因素
纬度
纬度相同,线速度相同,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
海拔
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随纬度增加而降低,赤道上的线速度最大,南北极点为零
赤道线速度为1670km/h
30°线速度为1447km/h
60°线速度为837km/h
纬度数为φ的地面某点线速度为1670cosφ
同一纬度,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线速度=半径×角速度
应用
航天发射基地应选择在自转线速度较大(纬度低、海拔高)的地区,并且向东发射,这样可以大大节省能源
判断地势高低
地球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凸向数值小处
凸低为高
该地为山地
地球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凸向数值大处
凸高为低
该地为盆地
A、B位于北半球中纬度
注意
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0
60°纬线上的线速度约是赤道上线速度的一半
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运行的角速度与地面对应点的角速度相同,均约为15°/h,同步卫星运行的线速度大于地面对应点的线速度
纬度、海拔相同的两点,自转的线速度相同
自转方向的判定
常规方法
极点法
北逆南顺
经度法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东经度数增大,西经度数减小
海陆法
根据大洲和大洋的相对位置也可判断地球自转方向
2.地球的公转
3.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公转方向
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
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
公转周期
回归年
公转角度
不到360°
时间
365日5时48分46秒
四季更替的周期
恒星年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
太阳中心连续两次通过地球与某一恒星连线的时间间隔
其他恒星
365日6时9分10秒
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公转轨道
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公转速度
近日点
时间:1月初
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太阳辐射强
公转速度最快
冬半年时间为179天
公转速度快,用时少
远日点
时间:7月初
公转速度最慢
夏半年时间为186天
公转速度慢,用时多
知识延伸
夏半年为春分日至秋分日,冬半年为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
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太阳系中绕日公转的行星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因此距离太阳较近时,公转速度较快,反之,公转速度较慢
1近快,7远慢
黄赤交角
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目前为23°26′
赤道平面: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
黄道平面: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
角度关系
地轴总是与赤道平面垂直,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约为66°34′,其与黄赤交角互余
南北回归线的度数=黄赤交角的度数
南北极圈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
地轴与赤道平面夹角为90°
黄赤交角的数据关系
α=黄赤交角=回归线的纬度数=1/2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纬度范围=1/2热带范围=极昼(夜)的最大纬度跨度范围
β=90°-2α=北(南)温带纬度范围
μ=α=90°-极圈的纬度数=晨昏线纬度最高点移动的纬度范围=北(南)寒带的纬度跨度
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
影响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黄赤交角变大
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扩大
太阳直射点移动的速度变快
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温带的范围缩小
黄赤交角增加1°,热带范围增加2°,寒带范围增加2°,温带范围缩小4°
黄赤交角变小
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缩小
太阳直射点移动的速度变慢
热带和寒带的范围缩小,温带的范围扩大
黄赤交角变为0
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重合,太阳终年直射赤道
地球上无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
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往返运动
太阳直射点
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
移动范围
23°26′N~23°26′S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26′之间的往返运动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原因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不同,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是有变化的
运动周期
一个回归年
运动速度
平均速度为每月8个纬度,或每4天1个纬度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规律(北半球)
太阳直射点的确定
纬度的确定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和晨昏圈与纬线相切点的纬度(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互余
通过节气来判断。夏至,太阳直射23°26'N;冬至,太阳直射23°26'S;春、秋分,太阳直射赤道
根据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用公式计算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赤道处晨昏线与经线的交角(锐角)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经度的确定
原则:地方时为12时的经线即太阳直射的经线
晨线和赤道的交点(经度)向东90°或昏线和赤道的交点(经度)向西90°,即太阳直射点的经度
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切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判断太阳直射的经线
公转轨道上二分二至日的判断
公转轨道一般画成椭圆,长轴方向连接二至,短轴方向连接二分;公转方向一般为逆时针
第一步
依据日地距离
靠近近日点,为冬至日;靠近远日点,为夏至日
依据光照状况
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为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为冬至日
第二步
依据春夏秋冬和公转方向确定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