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儿科学-生长发育和儿童保健
儿科学-生长发育和儿童保健思维导图,包括生长发育规律、影响因素、体格生长指标、神经心理发育及计划免疫内容,适用于预习复习、应试备考。
编辑于2023-09-13 00:24:54 广东生长发育
概述
生长发育
从受精卵到成人的成熟过程
生长
儿童身体各器官、系统的长大
发育
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与功能成熟
儿童不同于成人的重要特点
生长发育的规律
连续性、阶段性
生长发育过程贯穿整个儿童期,非匀速发展
两个生长高峰:婴儿期(出生后第一年、尤其前3月)、青春期
各系统、器官生长发育不平衡
神经系统发育较早,脑在生后2年内发育较快
淋巴系统在儿童期迅速生长,于青春期前达高峰
生殖系统发育较晚
其他系统基本与体格生长相平行
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受遗传、环境影响,有一定的“正常范围”,不绝对,评价师需考虑个体差异
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
父母双方的遗传因素决定小儿生长发育的“轨道”
种族、家族的遗传信息影响深远
严重影响生长发育的遗传性疾病
环境因素
营养
疾病
母亲妊娠情况
家庭和社会环境
体格生长
指标
常用
体重、身高(长)、坐高(顶臀长)、头围、胸围、上臂围、皮下脂肪等
其他
骨骼、牙齿
出生至青春期前的体格生长规律
体重
定义
各器官、系统、体液的总重量,主要成分为骨骼、肌肉、内脏、体脂、体液
特点
最易波动,最易获得的反映儿童生长与营养状况的指标
出生后体重增长应为胎儿宫内体重生长曲线的延续
体重的增长
出生体重
男(3.38±0.40)kg,女(3.26±0.40)kg,WHO参考值(男3.3kg,女3.2kg)
生理性体重下降
生后1周内因奶量摄入不足、水分丢失、胎粪排出出现的暂时性体重下降,约生后第3~4日达最低(降3%~9%),第7~10日应恢复到出生时体重,降>10%为病理状态
3~4月龄体重≈出生体重(BW)×2
12月龄体重≈BW×3(10kg)——第一个高峰
生后第2年增长2.5~3.5kg
2岁→青春期前,每年增长2kg
体重估算
身材增长指标
身高/长
定义
头部、脊柱与下肢长度的总和,<3岁仰卧位测量-身长,立位测量值比仰卧位少1-2cm
特点
受遗传、内分泌、宫内生长水平的影响,不受短期的疾病与营养波动影响
坐高(顶臀长)
定义
头顶到坐骨结节的长度,3岁以下儿童仰卧位测量的值称为顶臀长
意义
代表头颅与脊柱的增长
指距
两上肢水平伸展时两中指尖的距离,代表上肢长骨的生长
头围
定义
经眉弓上缘、枕骨结节左右对称环绕头一周的长度,与脑和颅骨生长有关
特点
胎儿期脑增长领先,出生时头围较大,约33-34cm
2岁内测量意义大
<均数-2SD:脑发育不良可能
<均数-3SD:脑发育不良
过大:脑积水
测量值估计
胸围
定义
平乳头下缘经肩胛角下缘平绕胸一周,代表肺与胸廓的生长
特点
交叉延迟(生长曲线头胸围交叉时间延后)提示胸廓发育落后,与营养、锻炼有关
﹤3岁仰卧位,﹥3岁立位
推算
出生时:32cm,略小于头围
1岁:等于头围
1岁-青春期:大于头围,≈头围+年龄–1cm
上臂围
定义
经肩峰与鹰嘴连线中点绕臂一周,代表肌肉、骨骼、皮下脂肪和皮肤的生长
特点
<1岁增长迅速,1~5岁增长缓慢
无条件测量体重和身高时以此筛查1~5岁小儿的营养状况
>13.5cm:营养良好
12.5~13.5cm:营养中等
<12.5cm:营养不良
皮下脂肪
定义
通过测量皮脂厚度反映皮下脂肪
测量方法
腹壁皮下脂肪
锁骨中线与脐平线交界点左、右分开3cm,与躯干平衡方向捏起皮下脂肪,皮脂卡钳在手捏点下1cm夹住
背部皮下脂肪
左肩胛下角下稍偏外左、右分开3cm,与脊柱呈45°捏起皮下脂肪
上臂皮下脂肪
左肩峰点至尺骨鹰嘴连线的中点处分开3cm,与上臂长轴平衡
身体比例与匀称性
头与身长比例
新生儿1/4,成人1/8
体型匀称
定义
体型生长的比例关系
常用指标
身高的体重(W/H)、Kaup指数(幼儿用)、年龄的体质指数(BMI/age)等
身材匀称
定义
坐高(顶臀长)与身高(长)的比例
意义
反映下肢的生长,出生时0.67→14岁时0.53,若停留在幼年状态,示甲状腺功能减退、软骨营养不良
指距与身高
正常时,指距略小于身高(长)
其他指标
骨骼
头颅骨
评价指标
头围、骨缝、囟门
骨缝、前后囟闭合时间
前囟检查的临床意义
小或关闭早:脑发育不良
迟闭:甲状腺功能减退、脑积水、佝偻病
饱满:颅内压增高
凹陷:脱水
脊柱
生后第1年脊柱生长快于四肢,以后四肢生长快于脊柱 出生时脊柱无弯曲,仅呈轻微后凸 脊柱自然弯曲6-7岁才为韧带所固定
长骨
骨化中心
长骨的生长由干骺端的软骨骨化、骨膜下成骨完成,骨骺与骨干融合标志长骨停止生长
随年龄增加,骨化中心按一定顺序有规律出现覆盖从出生到成年早期
骨化中心反映长骨的生长成熟程度,可用X线检查测定
出生时腕部无骨化中心,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已出现骨化中心
骨龄
定义
用x线检查测定不同年龄儿童长骨干骺端骨化中心的出现的时间、数目、形态的变化,并将其标准化,称之
1~9岁腕部骨化中心的数目
岁数加1,10岁时出全,共10个
出现次序
头状骨、钩骨(3个月左右)、下桡骨骺(约1岁)、三角骨(2-2.5岁)、 月骨(3岁左右)、大小多角骨(3.5-5岁)、舟骨(5-6岁)、 下尺骨(6-7岁)、豆状骨(9~10岁)
“头钩桡三月,大小舟尺豆”
意义
骨龄延迟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生长激素缺乏症
骨龄超前
真性性早熟、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增生症
牙齿
人一生有乳牙(共20个)和恒牙(共28~32个)两副牙齿
出生时乳牙已骨化,乳牙牙孢隐藏在颌骨中,被牙龈覆盖
恒牙的骨化从新生儿期开始,18~24个月时第三恒臼齿已骨化
萌出时间
萌出顺序
下颌先于上颌、自前向后
生殖系统
青春期体格生长规律
第二个高峰(PHV),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男孩约晚于女孩2年,增长值大于女孩
一般男孩骨龄15岁、女孩骨龄13岁时,身长达最终身高的95%
女性耻骨与骼骨下部的生长与脂肪堆积使臀围加大 男性肩部增宽、下肢较长、肌肉增强
第二生长高峰期,身高增加值约为最终身高的15%
体重的增长与身高平行,同时内脏器官增长
体格生长评价
原则
1||| 选择适宜的体格生长指标
2||| 采用准确的测量工具及规范的测量方法
3||| 选择恰当的生长标准或参照值,建议根据情况选择
2006年WHO儿童生长标准
中国九市儿童体格发育指标(2015)
4||| 定期评估儿童生长状况,即生长监测
评价内容
生长水平
将某一年龄时点所获得的某一项体格生长指标测量值(横断面测量)与生长标准或参照值比较,得到该儿童在同年龄、同性别人群中所处的位置
早产儿应矫正胎龄至40周后再评价
生长速度
对某一单项体格生长指标定期连续测量(纵向观察),所获得的该项指标在某一年龄阶段的增长值
体现个体差异,较生长水平更能真实反映生长状况
匀称度
体型匀称度、身材匀称度
数据统计学表示方法
均值离差法
正态分布资料,以平均值加减标准差(SD)表示
通常均值±2SD(包括总体的95%)为正常范围
百分位数法
更准确地反映偏正态分布资料测量数值的分布情况
正常值范围:P₃~P₉₇(包含总体的94%)
标准差离差法(Z评分或Z score,SDS)
不同质数据间比较,Z=(测得值-均值)/标准差
正常范围:±2
中位数法
样本变量为正态分布时中位数为均数或第50百分位数
样本变量为非正态分布时,用中位数表示变量的平均水平较算术平均数合适
生长曲线的应用
生长监测
定期、连续测量比一次数据更重要
生长的个体差异
在P₃~P₉₇(或2SD)均属正常
喂养方式
母乳喂养初期生长可能略低于配方奶
“回归”均值趋势
约2/3的儿童出生体重和身长在2~3岁前可出现百分位值趋向P₅₀
生长波动
持续生长监测中偏离原定稳定生长轨道超过1条百分位线
主百分位线P₉₇、P₇₅、P₅₀、P₂₅、P₃,2条邻近主百分位线相当于1SD
生长异常
生长水平或体型匀称度<P₃或>P₉₇,或偏离原稳定生长轨道超过2条百分位线
儿童神经心理发育
神经系统的发育
大脑重量出生时达成人脑重25%,脑细胞数近成人,树突、轴突少而短
神经髓鞘形成发育约4岁完成
脊髓随年龄增长,脊髓下端胎儿期在第2腰椎下缘,4岁时上移至第1腰椎,腰穿时应注意
感知觉的发育
视感知觉
出生有视觉感应功能,只能看清15~20cm内的事物,6岁时视深度充分发育
听感知觉
出生时听力差,3~7天已良好,4岁发育完善
味觉和嗅觉发育
味觉
出生时已发育完善;4-5月对轻微味觉改变很敏感,味觉发育关键期,添辅食
嗅觉
出生时已发育成熟
皮肤感觉的发育
触觉、痛觉、温度觉及深感觉等
新生儿眼、口周、手掌、足底等部位的触觉已很灵敏,而前臂、大腿、躯干的触觉则较迟钝;已有痛觉,但迟钝,第2个月起渐改善;温度觉灵敏
运动的发育
大运动
包括平衡
抬头
3个月时抬头较稳;4个月时抬头很稳
坐
6个月双手前撑坐,8个月独坐稳
翻身
7个月有意识完成仰卧与俯卧位转换
爬
8~9个月手膝爬行
站
11个月时可独自站立片刻
走
15个月可独自走稳
跳
24个月时可双足并跳;30个月时会独足跳
细运动
3-4月握持反射消失后手指活动
6-7月换手、捏、敲
9-10月手指拾物,喜撕纸
12-15月用匙,涂画
18月叠积木4块,2岁7块,翻书
语言的发育
新生啼哭3、4笑 6、7听名12词 18能用十多字 2岁指出人和物 3岁表达4陈述
心理活动的发展
早期社会行为
7-8个月认生、对发声玩具感兴趣;9-12个月认生高峰,2岁不认生,易与父母分开;3岁后与小朋友做游戏
注意的发展
无意注意(婴儿)→有意注意,5-6岁已能较好控制
记忆的发展
感觉→短暂记忆(2-3月)→再认(1岁内)→重现
长久记忆
再认
以前感知的事物在眼前重现时能被认识
重现
以前感知的事物虽不在眼前出现,但可在脑中重现
1岁内婴儿只有再认而无重现,幼年儿童以机械记忆为主
思维的发展
直觉行动思维(婴幼儿)→具体形象思维(学龄前期)→抽象概念思维(学龄前期后阶段)
想象的发展
无(新生儿)→萌芽(1-2岁)→无意想象及再造想象(学龄前期)→有意想象及创造性想象(学龄期)
儿童神经心理发育评价
筛查性评估
大规模人群进行定期监测和筛查,在社区基层儿科广泛使用
丹佛发育筛查试验(DDST)
适用范围:0-6岁儿童
分4个能区:个人适应性行为、细动作、语言、大运动
年龄及发育进程问卷(ASQ)
适用范围:1个月到5岁半
涉及五个发育能区:沟通能区、粗大动作能区,精细动作能区,问题解决能区,个人-社会能区
绘人试验
适用范围:5-9.5岁
与推理、空间概念、感知能力的相关性更显著
图片词汇测试(PPVT)
适用范围:4-9岁儿童一般筛查,尤适用于语言或运动障碍者
诊断性评估
盖塞尔发育量表(GDS)、Bayley婴儿发育量表(BSID)、韦氏智力量表(幼儿版、儿童版)
儿童保健-计划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