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美的历程 第三章 先秦理性精神
美的历程 第三章 先秦理性精神思维导图,先秦一般均指春秋战国而言,它以氏族公社基本结构解体为基础,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大的激剧变革时期。
美的历程 第十章 明清文艺思潮,明清思潮三个不同阶段分别是浪漫主义、伤感主义、批判现实主义,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儒家正统理论成为国家的指导思想。
美的历程 第九章 宋元山水意境,美学理论看宋画强调“师造化”、“理”、“法”和“传神”,讲究画面的位置经营;元画强调“法心源”、“趣”、“兴”和“写意”。
美的历程 第八章 韵外之致,中唐时期酝酿的深刻矛盾:既关心政治、热衷仕途而又不感兴趣或又不得不退出和躲避这样一种矛盾双重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先秦理性精神
儒道互补
先秦:一般均指春秋战国而言,它以氏族公社基本结构解体为基础,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大的激剧变革时期。
意识形态
百家蜂起,诸子争鸣
总思潮:理性主义
摆脱原始巫术宗教的种种观念传统
开始奠定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
思想、文艺领域
孔子——儒家
庄子——道家
对立和补充
儒家
汉文化
中国人、中华艺术 区别于其他
先秦孔学
孔子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
孔子
理性主义精神解释古代原始文化——礼乐
荀子 最高峰
原始文化
实践理性
理性引导和贯彻在日常现实世间生活、伦常感情和政治观念中,而不做抽象的玄思
特征
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对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以心理学和伦理学的结合统一为核心和基础
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宗教的三要素)
引导、消融
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中
情感
不导向异化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
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
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
中国重视的是情、理结合,以礼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里感受和满足
乐
原始歌舞解放乐
艺术
不是外在的仪节形式
感官愉悦并且具有普遍性
与伦理性的社会感情相联系,与现实政治有关
《乐记》中国古代最早最专门的美学文献
包含广
音乐舞蹈诗歌三位一体
凡是使人快乐,使人的感官可以得到享受的东西,都可以广泛的称之为乐
道家
儒家的补充对立
对中国人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趣味的塑造上起决定作用
兼济天下
独善其身
子主题
庄子
避弃现世
不否定生命
对自然生命抱着珍贵爱惜的态度
儒家强调的是官能、情感的正常满足和抒发,是艺术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实用功利;道家强调的是人与外界对象的超功利的无为关系亦即审美关系,是内在的、精神的、实质的美,是艺术创造的非认识性的规律。
影响
主题、内容
创作规律、审美
艺术作为独特的意识形态,重要性恰恰是其审美规律
赋比兴原则
诗经
国风
民间恋歌和氏贵族的咏叹
奠定了中国诗的基础
奠定了以抒情为主的基本美学特征
先秦诸子散文
赋比兴(美学原则)
赋
白描式的记事状物抒情表意
说理文字因为有了形象性、情感性、风格气势,也便有了审美性
比兴
抒情
通过外物引起
寄托、表现、传达情感
将主观情感与想象融为一体
得到客观化、对象化
意义:托物言情
根本问题:如何表现情感才能成为艺术?
主观情感必须客观化,必须与特定的想象、理解相结合统一,才能构成具有一定普遍必然性的艺术品
后世的注释家把“比兴”同社会政治和历史事件联系起来的穿凿附会
反映了原始诗歌由巫史文化的宗教政治作品过渡为抒情性的文学作品这一重要的历史事实
中国艺术与文学突出的民族特征之一
情感性比形象性更具有审美——艺术性能之所在
建筑艺术
同样拥有中国艺术审美特点
情感的抒发、理性的克制
方形或长方形的土木建筑体制
新石器时代开始
成为中国后世主要建筑形式
木建筑
中国一大特色
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
人与神同在
宫殿宗庙建筑
中国人神同在一空间
上帝与人间
西方
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
实用、入世、理智
对称结构
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
飞檐:线的艺术
屋顶的曲线,向上的飞檐,飞动轻快之感,配以宽厚的正身和阔大的台基,使整个建筑安定踏实而毫无头重脚轻之感
宝塔城墙
雄浑大气
宫殿
雕梁画栋,十分精美
园林艺术
迂回曲折、趣味盎然,接近自然,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