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九章 细菌学总论
第九章 细菌学总论的思维导图,内容有细菌的形态结构、细菌的生理、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细菌感染与免疫、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编辑于2023-09-13 22:13:32 贵州第九章 细菌学总论
细菌的形态结构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球菌
双球菌
链球菌
葡萄球菌
四联球菌
八叠球菌
杆菌
螺形菌
弧菌
螺菌
细菌的结构
细菌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
主要功能
维持细菌固有外形
保护细菌抵抗低渗外环境,承受细菌内部强大的渗透压
与细胞膜共同完成膜内外的物质交换
细胞壁上有多种抗原决定簇,决定细菌的免疫原性,用革兰染色法可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菌(紫色)和革兰阴性菌(红色)两大类
为细胞的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
革兰阳性菌细胞壁(较厚,主要由肽聚糖和磷壁酸组成)
肽聚糖组成(青霉素可抑制肽链交联,使之不能合成完整的细胞壁)
聚糖骨架
四肽侧链
五泰交联桥
磷壁酸(革兰氏阳性菌的特有成分)
具有很强的抗原性,是格兰阳性菌重要的表面抗原,与血清分型有关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较薄,由肽聚糖和外膜组成)
肽聚糖(没有五肽交联桥)
外膜(为革兰阴性菌胞壁特有的主要结构)
组成
脂蛋白
脂质
蛋白质
脂质双层
脂多糖
脂质a
核心多糖
特异多糖(致热原,内毒素)
细胞膜(胞质膜)
主要功能
物质转运作用
呼吸和分泌作用
生物合成作用
细胞质(细胞浆)
核糖体
质粒
R质粒(耐药性质粒)
F质粒(致育性质粒)
Vi质粒(毒力质粒)
特性
遗传性
独立性
通用性
可控性
胞质颗粒
核质(拟核)
细菌的特殊结构
荚膜(具有免疫原性)
类型
光滑型(S型)
黏液型(M型)
功能
抗吞噬抗消化作用
黏附作用
抗免疫分子及药物的损伤作用
鞭毛(具有抗原性)
类型
单毛菌
双毛菌
丛毛菌
周毛菌
特点
是运动器官
与致病性有关
菌毛(具有抗原性),有特殊粘附性
普通菌毛(与细菌的动力无关,但具有粘附作用)
性菌毛(有性菌毛的细菌具有治愈能力)
芽孢
不是繁殖体,是休眠体
最可靠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法杀死芽孢
细菌的形态学检查
非染色标本检查(采用悬滴法或压滴法)
染色标本检查
单染色法(不能鉴别细菌)
复染色法(能鉴别细菌,如革兰染色法,)
革兰染色法
抗酸染色法(结核杆菌和麻风杆菌)
特殊染色法
特殊染色法(如荚膜染色法,鞭毛染色法)
细菌的生理
细菌的生长繁殖
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营养物质
水
碳源
氮源
无机盐类
生长因子
温度
嗜热菌(50至60摄氏度)
嗜温菌(20至40摄氏度)
嗜冷菌(10到20摄氏度)
大多数病原菌在37摄氏度生长最好
酸碱度
嗜中性细菌生长的ph范围为6.0-8.0
嗜酸性细菌 低于5.5
嗜碱性细菌 高于8.5
绝大多数为7.2-7.6
结核分枝杆菌 6.5-6.8
霍乱弧菌 8.4-9.2
气体
专性需氧菌(如结核分枝杆菌)
兼性厌氧菌(大肠埃希菌)
专性厌氧菌(如破伤风梭菌)
微需氧菌(幽门螺杆菌)
渗透压
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与速度
方式:细菌个体一般以简单的二分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
速度
细菌的生长曲线
迟缓期
对数生长期(指数期,是细菌分裂繁殖最快的时期)→→→此期是研究细菌传代的最佳时期
稳定期(平台期)
芽孢抗生素,外毒素等产生
活菌素保持相对稳定,活菌总数最多
常作为细菌代谢产物收获期
衰亡期(释放内毒素)
细菌的新陈代谢
细菌的能量代谢
细菌的代谢产物
分解代谢产物与细菌生化反应
糖发酵实验
吲哚实验
甲基红实验
VP实验
合成代谢产物及其医学意义
热原质(致热原)
耐高温,耐强酸,强碱和强氧化剂
是引起输液反应的主要因素
用特殊吸附剂处理或超滤膜过滤可除去液体中大部分热原质,
蒸馏法效果最好
毒素和侵袭性酶
内毒素(大多数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当细菌死亡崩解后释放出来)
外毒素(是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在代谢过程中合成并分泌到菌体外的蛋白质,毒性极强)
色素
水溶性色素(如铜绿假单胞菌的色素溶于水,能使培养基或感染的浓汁呈绿色)
脂溶性色素(不溶于水,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色素)
抗生素
细菌素(仅对近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如大肠菌素)
维生素(如大肠埃希菌在人体肠道内能合成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
细菌的人工培养
培养基(PH为7.2-7.6)
按营养组成和用途不同分类
基础培养基(最常用)
营养培养基
选择培养基(分离些东西)
鉴别培养基(如伊红美蓝乳糖培养基鉴别自来水中是否有大肠杆菌?)
厌氧培养基
按物理状态分类
液体培养基(主要用于增菌,)
固体培养基(常用于分离和纯化细菌,还有计数和鉴别)
半固体培养基(用于观察细菌的动力及保存菌种,还可以进行厌氧菌的培养和分离)
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液体培养基中生长现象
固体培养基生长现象
光滑型(S型)
粗糙型(R型)
黏液型(M型)
半固体培养基中生长现象
人工培养细菌的意义
鉴定和研究细菌
诊断和治疗感染性疾病
制备生物制品
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常见的细菌变异现象
形态和结构变异
菌落变异
毒力变异(如预防结核的卡介苗,如白喉棒状杆菌感染贝塔棒状杆菌噬菌体)
耐药性变异(痢疾杆菌变异为依链株)
细菌遗传与变异的物质基础(DNA)
细菌染色体(只有外显子,无内含子)
质粒
基本特征
遗传性
独立性
通用性
可控性
有相容性和不相容性
类型
致育性质粒或称F质粒
耐药性质粒或R质粒
毒力质粒或Vi质粒
细菌素质粒
代谢质粒
转位因子(跳跃基因)
类型
插入序列
转座子
Mu噬菌体
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和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复制方式
溶菌方式
溶原方式
溶原性细菌
细菌变异的机制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的概念
小突变或点突变
大突变或染色体畸变
基因突变规律
突变率(自发突变)
突变菌选择
回复突变
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转化(是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裂解释放的DNA片段,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
接合(供体菌和受体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将遗传物质自供体菌转入受体菌,使后者获得供体菌的部分遗传性状)
F质粒的接合
R质粒的结合
转导(以噬菌体为载体)
普遍性转导
局限性转导
溶原性转化
原生质体融合(是亲缘关系之间比较远的)
细菌遗传与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
在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
细菌爱幼型在普通培养基上不易生长,必须用含血清的高渗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
在筛选致癌物质中的应用(Ames试验)
在流行病学中的音
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细菌感染与免疫
细菌的感染
感染的来源
外源性感染
内源性感染
医院感染
传播方式与途径
水平传播
经呼吸道感染
经消化道感染
经皮肤黏膜感染
经泌尿生殖道感染
节肢动物叮咬感染
垂直传播(通过胎盘或产道传播,如梅毒螺旋体)
细菌的致病机制
侵袭力
黏附素
荚膜与微夹膜(A群链球菌的M蛋白,伤寒沙门菌的VI抗原,大肠艾希菌的k抗原)
侵袭性物质(透明质酸酶)
毒素
外毒素(主要由革兰阳性菌及少数革兰阴性菌合成的毒性蛋白质)
属蛋白质
毒性强
对组织器官具有选择性毒性作用
抗原性强
内毒素(是格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当细菌死亡裂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体后,才释放出来)
发热反应
白细胞反应
内毒素血症和内毒素休克
细菌侵入的数量及途径
细菌侵入的数量
细菌侵入的途径
感染的类型
隐性感染
显性感染
急性感染与慢性感染
局部感染与全身感染
毒血症(如白喉,破伤风)
内毒素血症
菌血症(如伤寒早期有菌血症期)
败血症
脓毒血症(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
带菌状态
抗细菌免疫
抗胞外菌免疫的特点
吞噬细胞
抗体与补体
作用主要表现为
阻止细菌粘附
调理吞噬作用
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激活补体溶菌
中和外毒素
细胞免疫
抗胞内菌免疫的特点
吞噬细胞与nk细胞
细胞免疫
黏膜表面siga抗体
免疫逃逸
逃避或干扰识别机制
逃逸杀伤机制
干扰或破坏免疫功能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
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避免杂菌污染
不同期不同标本
用抗菌素以前
标本必须新鲜
运送注意保存
病变明显部位
病原菌的检测
直接涂片镜检
细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分离培养
形态学检查
生化试验
血清学鉴定
动物试验
药物敏感试验
病原菌抗原的检测
病原菌核酸的检测
血清学诊断
细菌感染的防治原则
特异性免疫防治
抗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