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黄帝内针
黄帝内针是最简单易学、最实用的针法。本图介绍了他的治证法则、渊源传承、理法方针、理论依据、理法概述、基本特点等内容。
编辑于2021-12-12 12:16:47黄帝内针
治证法则
上病下治,下病上治
左病右治,右病左治
《灵枢·终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素问·五常政大论》: “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男取左,女取右)
同气相求
同名经相求(首先是经络同气)
三焦同气(部位相求)
同部同气
手腕对脚踝
肘对膝
肩对跨
同根同源
任脉寻列缺、照海(太阳经)
督脉寻后溪、申脉(对太阳经)
阴阳倒换求
效果更好
用针的先后也分阴阳
肩肘,胯等部位用针倒换到手、脚部
具有无限可分性
人体阴阳法则
头为阳,足为阴(含会阴部)
上肢为阳,下肢为阴
上下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
腰背为阳,胸腹为阴
四肢经络外侧为阳,内侧为阴
渊源传承
信、诚、明
胡家禹、杨运清、杨真海
理法方针
理
阴阳
法
中
中庸
中正
方
时
经气运行
经络分布
空
针
阿是穴
识证(症)
什么是症
酸、麻、肿、痛、痒、热、寒,二便、饮食、呼吸、睡眠等
中医眼中无病,只有证
局部(症状)
定位
如左手痛在右手取穴
不能定位(如失眠)
定性,从阳引阴,从阴引阳
理论依据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理法概述
三才三焦
天、人、地
上焦、中焦、下焦
三才一体---倒换求
阴阳
阴阳是本
三阴三阳
六经辩证
人
脏腑:个体内
经络:联系个体内外,联系个体与天地之间
天地
风、寒、暑、湿、燥、火
中和
阴阳自和,以平为期
基本特点
执两用中
两是阴阳
左右、上下、内外、前胸后背
中是自然、天道
太极
随证治之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从证入手
病因、病证、病治
酸麻肿痛痒热寒,二便、饮食、呼吸、睡眠
定位的证定时空;定性的证求《黄帝内经》《伤寒论》
同气相求
辩证明气,施治求同
穴可失,经可离,同气不能丢
经络同气
部位同气
肘膝关节以下
导引
引导患者感受患处的变化
感:身心贯通
医患和合
神与形俱
神:君火以明
上守神:发挥君火作用
形:相火以位
粗守形:守形是基础
心法:德在针外
阿是:是定位、定相,确定相火作用
用针路径
六三二一
六是六经
三阴
厥阴风木
少阴君火
太阴湿土
三阳
少阳相火
阳明燥金
太阴寒水
三是三焦
二是上下、左右、男左女右
一是阿是穴
强化效果
调针
补针
阴阳倒换:上下、前后、表里
阿是穴
有痛便是穴,酸胀麻痛点
穴外定穴
病证不在穴位,同身寸两分法
注意事项
进针方法
一般45度刺入,留针45分钟,直刺/平刺;深刺/浅刺
用针禁忌
肘膝关节以上整个躯干及头部禁针
患处禁针
不信者禁针
特殊情况:疲劳、过饥、过饱、饮酒等
皮肤受损
晕针处理
出针、平卧、头低、解衣,饱暖;热茶、温水、糖水
重者急救处理
刺:水沟穴、素髎穴、内关穴、合谷穴、太冲穴、涌泉穴、足三里等
灸:百会穴、气海穴、关元穴等
提捏大筋,拔极泉穴
证部针法
头面
头顶
厥阴
劳宫、太冲
督脉
后溪
中指指尖
面额
阳明
合谷、陷谷
大部分区域
少阳
中渚、足临泣
眉侧
太阳
后溪、申脉
眉棱骨、内眼角、颧骨部位
食指侧面
头后
太阳
后溪、申脉
两侧
少阳
中渚;足临泣
鼻
太阴
拇指;踇趾
奇穴大骨空
拇指背侧
侧面
少阳
中渚、足临泣
外眼角、耳
太阳
后溪、申脉
耳
手背
前额和面首先考虑阳明;根据位置,除了考虑合谷,还要加入三间、两间; 面部少部分区域要仔细分辨少阳、太阳;面瘫要考虑任脉、督脉;头侧首先考虑少阳
眼部
目内䀝
手太阳
足太阳
后溪、申脉
目外䀝
手少阳
足少阳
中渚、足临泣
正中
阳明
合谷,陷谷
足厥阴
劳宫、太冲
手少阴
少府、然谷
眼部首先考察阳明、厥阴 眼底出血、视力模糊:少阴、厥阴、太阳、阳明、少阳都要考虑 眨眼异常:阳明 眼睛干痒:阳明、厥阴、少阴
耳部
耳内及环耳
手少阳
中渚、足临泣
足少阳
手太阳
后溪、申脉
耳前侧
足阳明
合谷,陷谷
头面合谷收,合谷首选 耳朵问题必须考虑少阳 失聪:少阳、太阳、阳明都要考虑
鼻
鼻孔鼻内
足阳明
合谷,陷谷
手阳明
太阴
大骨空、大鱼际
鼻中
督脉
后溪、申脉
鼻部首选阳明经 手头同气,对应大拇指背侧横纹,经外奇穴大骨空,1-2针
口唇
上齿、挟口环唇
足阳明
合谷,陷谷
下齿
手阳明
舌
足太阴
大鱼际、公孙
足少阴
少府、涌泉
唇内
足厥阴
劳宫、太冲
下颌
手太阳
后溪、申脉
口渴要考虑三阴经 下颌部的牙龈肿痛要考虑手少阳 症在左侧或者左侧更重,取右侧相应经络穴位入针或者按揉 症在右侧或者右侧更重,取左侧相应的的经络穴位入针或者按揉
颈部
前中:廉泉--天突
任脉
列缺;照海
少阴
神门;太溪
太阴
太渊;商丘
前侧:人迎--缺盆
阳明
阳溪;解溪
厥阴
大陵;中封
偏侧:天柱--大杼
太阳
阳谷;昆仑
侧面:风池、翳风--肩井
少阳
阳池;丘墟
后中:风府--颈1-7
督脉
后溪;申脉
颈部属于上焦范围 具体对应经络同气在腕、踝的位置,详见左图
肩部
前
肩前(云门、中府)
太阴
经渠、三阴交
肩前疼痛
腋前大筋
厥阴
内关、三阴交
向后、上抬外展困难
腋下(极泉)
少阴
通里、三阴交
心脏病患者向腋窝牵扯
后
肩髃(肩峰)
阳明
偏历;巨虚-下廉
肩上侧
肩髎
少阳
外关、悬钟
肩后上沿
天宗(胸椎7--1)
太阳
支正、跗阳
上举障碍,右手不能摸到左耳、肩胛区域
肩部属于上焦范围 具体对应腕和踝的以上的位置
腰背部
胸7-腰5
太阳
小海;委中
腰中旁开1.5、3寸的两侧
少阳
天井;阳陵泉
腰两侧
腰部不适优先考虑太阳经,首选委中穴,因为“腰背委中求”。腰部的不适除了对应位置,还需要加入辩证,比如酸痛,考虑少阴;红斑、痒考虑太阴、厥阴、腰骶部和会阴部的不适可以从督脉上治疗,也可以从任脉考虑。因为人体的前后本身就是一对大阴阳。腰部其他部位的不适找同气的经络穴位治疗
胸腹部
上焦
胸7-胸1;鸠尾-天突
厥阴
内关;三阴交
阳明
偏历;巨虚下廉
少阴
通里;三阴交
太阴
经渠;三阴交
中焦
胸7-胸12
阳明
曲池;足三里
少阴
少海;阴谷
太阴
尺泽;阴陵泉
厥阴
曲泽;曲泉
少阳
天井;阳陵泉
下焦
腰1-5
少阴
通里;太溪(三阴交)
厥阴
大陵(内关);中封(三阴交)
太阴
太渊;商丘
阳明
阳溪;解溪
少阳
阳池(中渚);丘墟(足临泣)
督脉
后溪;申脉
百会;人中
任脉
列缺;照海
承浆、廉泉、天突
尾椎、腰骶部、会阴、前后阴不适
腰一圈
带脉
外关、足临泣
手足
太阴
上焦、下焦
太渊、商丘
中焦
尺泽、阴陵泉
厥阴
上焦、下焦
大陵、中封
中焦
曲泽、曲泉
少阴
上焦、下焦
神门、太溪
中焦
少海、阴谷
太阳
上焦、下焦
阳谷、昆仑
中焦
小海、委中
少阳
上焦、下焦
阳池、丘墟
中焦
天井、阳陵泉
阳明
上焦、下焦
阳溪、解溪
中焦
曲泽、足三里
手部的三焦定位:腕部区域为上焦、肘部为中焦、肩部为上焦;具体以腕到肘、肘到肩的二分—处为分界线。 足部的三焦定位:踝部区域为上焦、膝部为中焦、胯部为上焦;具体以踝到膝、膝到胯的二分之一处为分界线。 手足如有不适,先根据具体位置确定上、中、下焦,下焦依照总则,倒换到上焦。然后依此确定同气经络穴位;也可以按照对侧同位置进针,亦为同气
急救
锋针刺络急救
脑中风、心脏病急性发作
首选百会、双侧耳尖
情况危急
十宣、气端放血
口眼歪斜
加刺耳垂
刺患处对侧
开四关:合谷、太冲、内庭、陷谷
中暑
尺泽、委中刺络放血
除口眼歪斜,刺络放血依照男左女右,或双侧皆刺;刺青筋怒张处,不局限于穴位
癫痫、中暑、脱证、惊厥、晕针,都可刺络急救
涂色的部分是首选措施 症状与对应的急救措施在次级子标题有具体说明 斜体黑字是毫针操作的原则和方法 最下黑体字是其他病症的相关说明
毫针急救
角弓反张
角弓反张不仅限于癫痫,中暑、高烧不退及严重吐泻的病人也会因为抽搐、背部肌力增强而角弓反张。角弓反张因为患处在背部,首先考虑督脉、太阳
督脉痉挛
督脉
人中、后溪、申脉
太阳
任脉
列缺、承浆
肝经
太冲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阳明
合谷
前病后治
神志不清
厥阴
劳宫
少阴
涌泉
呼吸困难
厥阴
内关
少阴
然谷
太溪
除人中穴外,一律按照男左女右取穴
中风
中风的急救仅指中脏腑,即意识昏迷、呼吸循环障碍。中经络多致半身不遂,按照内针常规处理。 危急闭证的主要特征是意识障碍,要首先考虑阳明经
脑卒中、脑血管意外
厥阴
劳宫、内关、太冲、中封
神志障碍明显
少阴
涌泉、太溪、少府、通里
危急闭症、神昏
阳明
内庭、解溪、丰隆、足三里、阳溪
经外奇穴、八风八邪
癫痫、中暑、脱证、惊厥只要是意识昏迷、呼吸障碍均可采用如上措施毫针急救;如扑地,须加督脉、任脉
涂色的部分是优先选择的穴位和措施 危急证的症状和处理措施在次级子标题有具体说明 斜体黑字是毫针操作的原则和方法 最下黑体字是其他病症的相关说明
艾灸急救
危急脱症
劳宫、涌泉、神阙、关元、气海
中暑、惊厥、晕针只要符合脱证特点均可艾灸急救
指掐或提捏
心脏病急性发作
拨动右侧极泉穴
拨动极泉穴的方法是用中指在右侧极泉穴处(异位心例外),将肌肉向后推然后向前拨,必须使患者产生触电般筋麻至手,才是拨法正确,否则须调整角度、加大力度
提捏右侧腋前大筋
提捏腋前大筋的方法是以拇指和食指、中指、无名指提捏右侧大筋,向前拉放,连续三次;若三次不行,可六次、九次;提捏股内侧大筋亦可
癫痫、中暑、脱证、惊厥、晕针只要是意识昏迷、呼吸障碍亦可采取此措施
三焦法则
36穴
太阳
手:阳谷、小海、肩贞
小肠经
足:昆仑、委中、承扶
膀胱经
少阳
手:阳池、天井、肩髎
三焦经
足:丘墟、膝阳关、环跳
胆经
阳明
手:阳溪、曲池、肩髃
大肠经
足:解溪、犊鼻、髀关
胃经
太阴
手:太渊、尺泽、肩髃穴前横二指
肺经
足:商丘、内膝眼、冲门
脾经
厥阴
手:大陵、曲泽、腋前大筋
心包经
足:中封、曲泉、阴廉
肝经
少阴
手:神门、少海、极泉
心经
足:太溪、阴谷、长强穴旁开0.5寸
肾经
1.屈肘掌心朝向自己,上肢对应图示左侧的三阴经。上侧为太阴经、中间为厥阴经、最下为少阴经; 2手肘打开掌心向前,上肢对应图示右侧的三阳经。上侧是阳明经、中间是少阳经、下侧是太阳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