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外国教育史 第三章 西欧中世纪教育
333教育综合_外国教育史_第三章_西欧中世纪教育
这是关于人教版初中数学所有的知识章节归纳。从代数基础到几何探索,全面覆盖函数、方程、不等式、几何证明等核心知识点。
教育综合_外国教育史_第五章_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教育综合_外国教育史_第四章_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父母学吧四大模块课程
幼儿知识之科学探究实施思维导图
植物
Moep
汉语拼音思维导图
第四组基本动作练习思维导图
面对孩子的特性需要把握的两个原则
幼儿园主题活动:甜蜜蜜的糖果
第三章 西欧中世纪教育
基督教教育
机构和内容
主要形式:教会学校
修道院学校——中世纪最典型的教会教育机构
主教学校——设备较好,学科内容也比较丰富
教区学校(堂区学校)——规模小、设备简陋,教授一般的读写算和基督教的初步知识
特点
教育目的宗教化,为了培养教会人才,扩大教会势力,巩固封建统治
教学内容神学化:主要课程是神学(《圣经》、祈祷文、教会的礼仪等)和“七艺”(从古希腊内容演变而来,经基督教改造,为神学服务)
教育方法原始、机械、繁琐,强迫学生盲目绝对服从《圣经》和教师,学校个别施教,纪律严格,体罚盛行
世俗教育
宫廷学校
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设在国王或贵族宫廷中,主要培养王公贵族后代的教育机构,阿尔琴管理的法兰克王宫的宫廷学校——西欧最著名的宫廷学校
教育内容:“七艺”、拉丁语、希腊语
教育方法:问答法
教育目的:培养封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的官吏
骑士教育
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
教育目的:培养英勇善战、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
教育阶段
家庭教育阶段0-7、8岁,在家接受母亲的教育,宗教知识、道德及身体的养护
礼文教育阶段7、8-14岁,低一级的贵族将儿子送到高级贵族的家庭中充当侍童,学习礼节、行为规范、简单的知识技艺和军事训练
侍从教育阶段14-21,重点是学习“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和吟诗),21岁时通过搜职典礼正式获得“骑士”称号
评价:典型的武夫教育,重在灌输服从与效忠的思想观念,使其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保卫者,对知识的传授并不重视
城市学校
应新兴市民阶层而产生的,不是一所学校的名称,而是为新兴市民子弟开办的学校的总称,其种类有行会学校、商会学校(也称基尔特学校)
领导权:大多属于行会和商会
教育内容:以读写算及商业、手工业相关的世俗知识为主,扩大了教学内容,要求学习内容为现实服务
培养目标:培养从事手工业、商业的人才
学校性质:多为世俗性质的初等学校,具有职业训练的性质,基本上属于世俗性质
评价:对处于萌芽阶段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起了促进作用
中世纪大学
最初的中世纪大学是一种自治的教授和学习中心,一般由某一领域有声望的学者和他的追随者自行组织起来
产生原因
经济政治:社会趋于稳定,农业生产逐步上升,手工业逐渐成为专门的职业
文化交流:西欧形成的一批新兴的市民阶层提出新的文化要求,十字军东征复兴了西欧地区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追求学问成为一种新时尚
传统教育自身方面:以上两方面原因导致传统的宫廷学校和骑士教育不能满足现实需要,新的教育机构和教育形式开始出现,其中以中世纪大学最为引人注意
中世纪著名大学
波隆那大学:建于意大利北部,以研究和传授法律知识著称
萨莱诺大学:建于意大利南部的萨莱诺,一医学见长
巴黎大学:欧洲正统神学理论研究中心
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海德堡大学
中世纪大学的特点
办学总体特征:自治和自由,学校内部事务有中世纪大学自己管理
教育目的:进行职业训练,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
教育体制:按领导体制可分为“学生”大学(学生主管教务,学期时限、教授的选聘等皆有学生决定)与“先生”大学(教师掌管教务,学校诸事皆由教师决定)
课程设置:中世纪大学主要有文、法、神、医四科
学位制度:学生修毕大学课程,经考试合格可得“硕士”“博士”学位
教学方法:演讲和辩论
中世纪大学的历史意义
权力上:保留了高等教育自由、自治的优良传统,打破了教会对教育的垄断,促进了教育的普及
思想上:动摇了人们盲目的宗教信仰,讲求实效和理解力,对传统的死记硬背等教学方法有了突破
制度上: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基本上都直接来源于欧洲中世纪大学,现代大学的一系列组织结构和制度建设都与欧洲中世纪大学有着直接的历史渊源
局限性上:宗教色彩浓厚,大学教学受经院哲学的影响很深
拜占庭与阿拉伯教育
拜占庭的教育
主要教育机构
初等学校,招收6-12岁儿童,学习文法、算术和《荷马史诗》等,保留了古希腊时代的传统
中等学校,主要是文法学校,学习文法和古典作品
高等教育机构,以君士坦丁堡大学为代表,帝国政府创办,培养国家高级官吏,修业5年,以“七艺”为基础课程
教会学校,以隐修院和座堂学校为代表
直接继承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教育遗产
存在着因世俗生活需要而得到发展的世俗教育体系
教会的文化教育体系与世俗的文化教育体系长期并存
影响
起到了保存、传播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作用
对东欧的影响很大
对西欧的影响也很大,对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起到了推动作用,对阿拉伯教育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
阿拉伯的教育
昆它布:初级教育场所,通常是教师在家招收少量学生,教简单的读写,教学内容是《古兰经》、语法、诗歌、算术等
宫廷学校和府邸教育:教育政治领袖或宗教领袖的子女,或是贵族请教师来家中教育他们的孩子
学馆:学者在家讲学的地方,相当于中等程度教育,私人讲学的一种重要形式
清真市:既是宗教场所又是重要的教育场所,既传授基本知识也讲授高深知识,将宗教教育与知识传授结合起来,主要科目有神学、哲学、史学、文学、法学、数学和天文学等
图书馆:既收藏图书又培养学者,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高等教育机构
尊师重教、教育机会均等
教学组织形式多样,神学与实用课程并存
多方筹集教育资金以保证发展教育的物质条件等
开明的文化教育政策
阿拉伯国家推行了一种比较开明的文化教育政策,在集东西方文化成果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自己的文化教育
在数学、天文学、医学、哲学和天文学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