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呼吸(生理)
生理学呼吸重点知识(掌握知识)框架图
编辑于2020-06-30 17:36:09呼吸系统
肺通气
概念
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原理
肺通气的动力
呼吸运动(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而引起的胸廓扩大和缩小的运动)
肺通气的原动力
平静呼吸
吸气为主动,呼气为被动
用力呼吸
吸气和呼气均为主动
按呼吸深度分
肺内压(肺泡内的压力)
吸气时,肺内压<大气压
呼气时,肺内压>大气压
肺通气的直接动力是肺内压与大气压压差
胸膜腔内压(胸内压)
产生机制
胸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在吸气末和呼气末肺内压=大气压)
生理意义
维持肺扩张而不至于萎陷
促进静脉血与淋巴回流
降低气道阻力
胸膜腔内保持负压的重要前提是胸膜腔禁闭 胸膜腔内负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肺回缩力
肺通气阻力
弹性阻力
来源
肺弹性回缩力1/3和肺泡表面张力 2/3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成分
二棕榈酰卵磷脂
来源
肺泡Ⅱ型细胞
作用
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生理意义
①维持大小肺泡容积稳定 ②减少肺泡内液生成,防肺水肿 ③降低吸气阻力,减少吸气作功
顺应性与弹性阻力成反比
人肺Ⅱ型上皮细胞损伤后使表面活性物质生成减少。 表面活性物质减少,使肺泡表面张力增高,肺的顺应性降低,引起肺不张。
非弹性阻力
气道阻力
影响因素
气道口径与气道阻力成反比
影响气道口径的因素
神经因素:迷走N→Ach+ M受体 →收缩→气道阻力 交感N→NE +β2受体+舒张→气道阻力↓
体液因素:儿茶酚胺→气道平滑肌舒张十气道阻力↓ 过敏反应时肥大细胞释放的组腰-→气道平滑肌收缩→气道阻力↑
气流速度
气流形式
评价肺通气功能的指标
肺容积
潮气量
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量
补吸气量
补呼气量
残气量
肺容量
① 深吸气量:深吸气量 = 潮气量 + 补吸气量
② 功能残气量:功能残气量 = 残气量 + 补呼气量
③ 肺活量:肺活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概念
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意义
反应肺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
④ 时间肺活量
概念
最大吸气后以最怏速度呼气,第1、2、3秒末呼出气量 占肺活量的百分数。
意义
反映肺活量及呼吸阻力。 时间肺活量是评价肺通气功能较好的指标。
测定肺活量时不限制呼吸时间,因此该指标不能充分反映肺通气能力,而时间肺活量是指一次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呼气,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体量,通常分别计算第1秒、第2秒、第3秒末所呼出的气体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数。 肺活量反映肺一次呼吸的最大通气量。 时间肺活量不仅反映一次呼吸的最大通气量,而且能反映呼吸时所遇到阻力的变化,是评价肺通气功能的较好指标。
⑤ 肺总容量:肺总容量=肺活量+残气量
肺通气量
① 每分通气量
每分钟进或出肺的气体总量
每分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
② 无效腔和肺泡通气量
无效腔越大,肺泡通气量越小
肺泡通气量
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气体总量
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生理无效腔
解剖无效腔(150mL)
肺泡无效腔(0mL)
适当的深而慢的呼吸可提高肺通气功能
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是能够参与肺换气的空气量,是最有意义的空气量。(每次吸入的空气量中并不是都能参与肺换气)具体地说存放于无效腔的空气量是无法参与肺换气的。
呼吸气体的交换
气体交换的原理
① 气体扩散动力:气体分压差
② 气体扩散速率
影响因素
分压差
温度
气体溶解度
扩散面积
扩散距离
分子量
肺换气
概念
肺泡与肺毛细血管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影响因素
气体扩散速率
呼吸膜(面积、厚度)
通气/血流比值
通气/血流比值等于0.84时,意味着流经肺部的静脉血全部变成动脉血。肺毛细血管栓塞患者的通气/血流比值会大于0.84,造成肺泡无效腔的增大,肺换气功能下降。而支气管痉挛的患者通气/血流比值会小于0.84,会造成功能性动—静脉短路,肺换气功能下降。
肺纤维化患者的呼吸膜厚度增大,通透性减小,会导致肺换气功能障碍。肺气肿患者的呼吸膜面积降低,呼气困难明显
组织换气
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存在形式: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
氧的运输
血红蛋白与O2的可逆性结合
氧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是氧合血红蛋白
氧容量
血红蛋白和氧气结合的最大量
氧含量
血红蛋白和氧气结合的实际量
血氧饱和度
血红蛋白氧含量占氧容量的百分比
二氧化碳的运输:二氧化碳的运输形式是碳酸氢盐(主要是碳酸氢钠)和氨基甲酰血红蛋白。
呼吸运动的调节
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
呼吸基本中枢:延髓
呼吸节律的形成:延髓的作用是产生基本呼吸节律
脑桥:脑桥是呼吸调整中枢;脑桥作用是限制吸气,使吸气向呼气转换;
节律性呼吸运动的起源来自于延髓和脑桥
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
肺牵张反射
概念
肺牵张反射是由肺扩张反射和肺萎陷反射构成
感受器在支气管与细支气管的平滑肌层
传入神经在迷走神经中
在呼吸节律的形成中起一定作用
肺扩张反射
过程
肺扩张刺激了肺牵张感受器,导致迷走神经兴奋刺激延髓,最终切断吸气转为了呼气
实验切断兔颈部双侧迷走神经后,该反射弧被破坏,肺扩张反射的调节作用不能实现,因而吸气延长,呼吸变深变慢。
意义
加快呼吸频率,阻止吸气过深过长
剪短迷走神经,呼吸将会变得深而慢
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
外周化学感受器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敏感刺激:血中PCO2、PO2、H+
中枢化学感受器
延髓腹外侧浅表区
敏感刺激:脑脊液和局部细胞外液中的H+
血中PCO2↑、H+浓度升高和低O2后,呼吸运动加深加快
吸入气中CO2浓度升高,兴奋中枢化学感受器,最终使呼吸中枢兴奋,呼吸加深加快。动脉血PCO2分压升高也可兴奋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外周化学感受器,兴奋呼吸中枢,继而使呼吸加深加快。
H+浓度升高,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导致呼吸中枢兴奋,呼吸运动加深加快
低O2后,血液中氧分压降低,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呼吸中枢兴奋,呼吸加深加快
刺激呼吸最强的因素是血液中CO2升高
呼吸的全过程: 1.外呼吸(肺通气+肺换气) 2.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3.内呼吸(组织换气+细胞内氧化)
呼吸:是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的过程
人工呼吸的原理:在自然呼吸停止时,可用人为的方法建立肺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来维持肺通气,这便是人工呼吸
气胸:气胸发生后,胸内负压降低或消失,可导致呼吸、循环机能障碍。 因为胸内负压: ①维持肺扩张状态,不致因肺回缩力而塌陷,保证肺通气和肺换气;②使胸腔内腔静脉、胸导管等被动扩张,降低管内压力,有利于静脉血和淋巴的回流。
严重哮喘病患者“1s用力呼气量”降低最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