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隋、唐、五代时期
中国音乐史--隋、唐、五代时期,隋代结束了自东汉以来长达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在音乐文化方面,首创教坊音乐机构,建立起七部乐、九部乐的宫廷音乐体制。将音乐文化的发展建立在多民族音乐融合、并存的基础之上。唐代在“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期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均达到了我国历史上的最强盛时期。而唐代发达的音乐文化也在此时期达到最繁盛的程度
编辑于2023-09-19 14:11:39 湖南中国音乐史,复习提示:隋代结束了自东汉以来长达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在音乐文化方面,首创教坊音乐机构,建立起七部乐、九部乐的宫廷音乐体制。将音乐文化的发展建立在多民族音乐融合、并存的基础之上。唐代在“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期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均达到了我国历史上的最强盛时期。而唐代发达的音乐文化也在此时期达到最繁盛的程度
西方音乐史,20世纪音乐的旋律则常常是不流畅的,出现有棱角的大跳,有时没有句读,有时避开传统音乐中的旋律因素,用其他音响方式代替旋律。
西方音乐史,浪漫一词原指用罗曼语(Romance)所写的有关欧洲中世纪那些情节离奇,冒险而富于幻想的骑士故事和传奇小说。欧洲史学家用这个词来称呼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盛行的文艺思潮和文艺流派。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中国音乐史,复习提示:隋代结束了自东汉以来长达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在音乐文化方面,首创教坊音乐机构,建立起七部乐、九部乐的宫廷音乐体制。将音乐文化的发展建立在多民族音乐融合、并存的基础之上。唐代在“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期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均达到了我国历史上的最强盛时期。而唐代发达的音乐文化也在此时期达到最繁盛的程度
西方音乐史,20世纪音乐的旋律则常常是不流畅的,出现有棱角的大跳,有时没有句读,有时避开传统音乐中的旋律因素,用其他音响方式代替旋律。
西方音乐史,浪漫一词原指用罗曼语(Romance)所写的有关欧洲中世纪那些情节离奇,冒险而富于幻想的骑士故事和传奇小说。欧洲史学家用这个词来称呼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盛行的文艺思潮和文艺流派。
隋、唐、五代时期
复习提示:隋代结束了自东汉以来长达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在音乐文化方面,首创教坊音乐机构,建立起七部乐、九部乐的宫廷音乐体制。将音乐文化的发展建立在多民族音乐融合、并存的基础之上。唐代在“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期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均达到了我国历史上的最强盛时期。而唐代发达的音乐文化也在此时期达到最繁盛的程度
宫廷燕乐
燕乐又称宴乐、讌乐,即宴飨之乐,是相对于雅乐而言的重要乐种,西周时就有此称,后来,燕乐专指天子及诸侯宴饮宾客时所用的音乐。隋唐时期的宫廷燕乐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我国音乐文化的最高成就
隋唐时期的多部乐
隋代的七部乐、九部乐
隋朝建立不久,就以法令形式颁不了“七部乐”的燕乐体制,即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隋炀帝时,又增加康国、疏勒两个乐部,发展为“九部乐”的宫廷燕乐体制
国伎
清商伎
高丽伎
天竺伎
安国伎
龟兹伎
文康伎:“礼毕”
康国伎
疏勒伎
唐代的九部乐与十部乐
九部乐:唐初全承隋代的九部乐。唐太宗废除“礼毕”。将“燕乐”列为诸乐之首。唐代“九部乐”中的“燕乐”不同于广义的“燕乐”,而是一个具体乐部的名称
十部乐:贞观,加设“高昌伎”,于是形成了唐代的“十部乐”
燕乐
西凉伎(国伎)
清商伎
高丽伎
天竺伎
安国伎
龟兹伎
康国伎
疏勒伎
高昌伎
隋代的七部乐、九部乐与唐代的九部乐、十部乐,体现了各国乐舞的独特风貌和鲜明特色。其中,龟兹乐是西域音乐的优秀代表;西凉乐是西域音乐与中原音乐相融合的产物;清商乐则是汉族传统的民间乐舞,它们各自代表着三种典型的音乐风格
唐代的坐部伎与立部伎
坐部伎与立部伎是晚于多部乐形成的唐代宫廷燕乐,多为唐代的创作乐舞。此二部伎以演出形式为区分标志,音乐以龟兹乐为主,不少乐舞体现了西域音乐与中原音乐相结合的崭新风格
立部伎:于堂下立奏。少则64人,多达180人,规模庞大,伴以擂鼓,气势磅礴
坐部伎:于堂下坐奏。最多12人,少则3人,闲雅抒情,优美细腻
《秦王破阵乐》:唐代宫廷燕乐中的一部著名乐舞,创作于初唐时期。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率军击败叛将刘武周,使政权得到巩固,人们于是将隋末军中流传的歌曲《破阵乐》填入新词,在凯旋庆功时演唱
歌舞大曲
歌舞大曲
是一种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在隋唐宫廷燕乐中具有重要地位。唐代歌舞大曲又称燕乐大曲,其结构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散序:节奏自由,由器乐伴奏
中序:入拍歌唱,多为抒情慢板,由器乐伴奏
破:以舞蹈为主,节奏逐渐加快,由器乐伴奏,在热烈气氛中结束
《霓裳羽衣曲》
是唐代最著名的歌舞大曲,相传是唐玄宗据印度《婆罗门曲》改编而成,是一部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 共36段: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曲破十二段。伴奏乐器:萧、笛等
法曲
来源于东晋及梁代的法乐,因应用于佛教法会而得名。其风格接近于汉族民间音乐,可能是以器乐演奏为主的纯音乐形式,其中或有部分歌唱,与大曲关系极为密切。如《霓裳羽衣曲》也被称为“法曲”
唐代的法曲在保存汉族传统音乐与佛教音乐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外来音乐与道教音乐的成分,从而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唐代宫廷燕乐中享有很高的地位
健舞与软舞
健舞:风格刚劲矫健,节奏明快,《胡旋》等
软舞:风格优美婉柔,节奏舒缓,《绿腰》等
民间俗乐
曲子:曲子是萌芽于隋代,兴起于唐代的一种新兴的民间歌曲。《杨柳枝》《望江南》《竹枝词》等。这一艺术形式到宋代大盛
变文
变文是唐代佛教寺院用于宗教宣传的一种说唱形式,其名称来源于佛教语汇。佛教徒在宣讲教义时为了使更多的百姓乐于接受,便利用讲故事的方法将佛教哲理通俗化,“俗讲”,所用的讲唱底本叫“变文”
内容
演绎佛经故事:《目莲变文》
演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
现存最早的变文:清光绪二十六年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变文,是我国目前保存最早的说唱本子
散乐
隋唐时期重要的艺术表演形式之一。自南北朝以后,散乐已成为百戏的同义词
隋代散乐的发展:隋炀帝时,每年正月都举行规模庞大的散乐盛会,其规模已大大超过了汉代角抵表演,技艺也更加高超
唐代散乐的发展:唐代的散乐向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舞马”,唐代散乐的最高水平
歌舞戏与参军戏(戏曲)
歌舞戏:承南北朝时的歌舞戏而发展,中唐时产生的歌舞戏《旱税》、五代后梁时产生的歌舞戏《麦秀两岐》深刻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的罪行,具有强烈的讽刺意义
参军戏:产生于东晋石勒时期的参军戏也深受人们欢迎,以诙谐笑谑为主,其中扮演被戏弄对象的角色叫“参军”,执行戏弄任务的角色叫“苍鹘”
音乐理论
音乐专著
《北堂书钞》:隋代虞世南编撰
《乐书要录》:著作郎元万顷等编撰
《教坊记》:唐代崔令钦撰
《羯鼓录》:唐代羯鼓名手南卓著
《乐府杂录》:唐代段安节撰
乐律宫调理论
隋代“八十四调”
隋代音乐家万宝常、郑译在龟兹音乐家苏袛婆“五旦七调”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十二律构成十二均,每均都可构成七种调式,共得八十四调。“八十四调”理论的提出,一方面说明随着西域音乐的传入,外来宫调理论已被隋代大多数音乐人所接受,另一方面它促进了律制的改革,建立了我国古代宫调理论中较为完整的体系
唐代“二十八调”
是唐代宫廷燕乐所用的宫调体系,亦称“燕乐二十八调”,对宋、元以来的词曲、戏曲、说唱以及器乐等诸种俗乐均有较大影响,故又称为“俗乐二十八调”,其理论与隋代八十四调理论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犯调”“移调”
“犯调”兼指“旋宫”“转调”而言,即一曲之中有不同的调性与调式的转换;“移调”则改变音阶的绝对音高而调式不变的一种创作手法
音乐思想
中唐诗人白居易的音乐思想
他认为音乐是社会政治现实的反应
从艺术性的角度出发,他非常重视“新乐”(即俗乐)
从统治者的角度出发,他又明确推崇雅乐,否定郑声(即“新乐”)
在音乐实践上,他主张演唱时“唱情”并注重演奏时的“无声”之美
记谱法
乐谱是音乐传播的重要媒介,尤其在古代,记谱法担负着音乐的记录、传播与发展的重要作用。我国现存最早的谱式记载见于《礼记·投壶》篇中的鼓谱。它用“◻️”、“⚪️”及“半”三种谱字记述了作投壶游戏时两种鼓的节奏。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记谱法发展的重要阶段,主要有古琴字谱和燕乐半字谱两大系统
古琴字谱
古琴谱发展的三个阶段:已有一千余年历史的古琴谱,可分为三个阶段:
文字谱阶段:以《碣石调·幽兰》为代表
明代以前的早期减字谱阶段:以《神奇秘谱》中的《广陵散》为代表
明代以后的晚期减字谱阶段:以《自远堂琴谱》中的《潇湘水云》为代表
减字谱
由文字谱发展为减字谱,是古琴记谱法的一个划时代的变革,这一变革是唐代曹柔完成的。它用减字笔画拼成某种符号作为左、右手在古琴音位上弹奏手法的标记,是一种只记弹奏音位与方法而不记音名的记谱法
减字谱的意义:减字谱的出现,是古琴发展史上的质的飞跃。这种记谱法一直沿用至今而未被取代,它为我国琴曲的保存与琴艺的传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梅花三弄》
相传为唐代琴人颜师古据笛曲改编而成。该曲通过对梅花凌霜傲雪神态的细腻描绘,表现了梅花耐寒超俗的高洁品格。全曲共十段,可分为两大部分,描绘了梅花静态与动态时的音乐形象,极富美感
第一部分:由相同的曲调在不同段落的不同音位上再现三次,故称“三弄”,弹奏手法是泛音
燕乐半字谱
唐代的燕乐半字谱是我国工尺谱的一种早期形式,当时有弦索谱和管色谱两种谱式
《敦煌曲谱》:又名《敦煌琵琶谱》。乐谱共由20个谱字书写,表示曲项琵琶的20个音位。这些谱字由笔画简易的半字符号组成,故称为半字谱
《天平琵琶谱》
音乐机构
我国古代的音乐机构,以周朝的“大司乐”,秦汉的“乐府”唐代的“太常寺”“教坊”“梨园”最为著名
太常寺:是我国封建社会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其下隶属了“大乐署”、“鼓吹署”两个机构
大乐署:兼管雅乐与燕乐,还主管对音乐艺人的训练与考核。大乐署是太常寺所属的主体结构
鼓吹署:专管依仗中的鼓吹音乐和一部分宫廷礼仪活动,也就是卤簿与军乐的官署
教坊
由宫廷直接管辖,是宫廷中管理、教习音乐,培养乐工的机构,其创始于隋代。唐玄宗开元年间,教坊逐渐从太常寺中独立出来,直属宫廷,得到空前的发展。左、右教坊。右教坊多善歌,左教坊多工舞,分工明确。其乐伎分为“搊弹家”、“宫人”和“内人”三个等级。唐代教坊集中了高水平的音乐人才,客观上促进了唐代宫廷音乐的发展
梨园
唐玄宗在宫廷设立的音乐机构,因设于禁苑附近的梨园而得名,以教习法曲为主。宫廷梨园中的乐工有数百人之多,是从坐伎部中精选而来,由唐玄宗亲自指导。宫廷中的梨园还附设有一个“小部音声”,由30多个十五岁以下的孩子组成
梨园与教坊的不同主要在于:教坊以习歌舞为主,而梨园以法曲及器乐演奏为主
著名音乐家
隋代的著名音乐家
万宝常:自幼“妙答音律,遍工八音”,表现出极高的音乐天赋。在作曲方面,他既吸收了外来音调、手法,又保持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在隋代乐器改革上作出了重大贡献。一位杰出的音乐理论家,提出了“八十四调”乐律理论
郑译:精通音律。曾从龟兹音乐家苏袛婆学习龟兹琵琶。他根据苏袛婆“五旦七调”的理论,提出“八十四调”主张
唐代著名音乐家
李隆基(唐玄宗):著名的“音乐皇帝”。涉及创作、演奏、排练、理论等领域。他擅长作曲,如《霓裳羽衣曲》。擅长演奏羯鼓与玉笛,有着高超的技巧。还创设梨园,扩充教坊,确立坐、立部伎体制。大大促进了宫廷燕乐乃至整个唐代音乐文化的繁盛、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作用
许和子:开元年间著名歌手
李龟年:开元年间著名乐工
念奴:元宝年中著名歌手
贺怀智:开元年间宫廷琵琶名手
段善本:一位杰出的琵琶大师
尉迟青
李谟:开元年间著名的笛手
中外音乐文化交流
隋唐时期,中外音乐文化的双向交流达到了空前的程度。独特而新颖的隋唐音乐对世界各国尤其是对亚洲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世界性的音乐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中国与日本的音乐文化交流
隋唐时期,中日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曾先后派出了二十三批“遣隋使”(4次)与“遣唐使”(19次)来到中国。担负着文化交流的使命,少则一两百人,多则五六百人,分别从事政治、经济、文学、音乐、美术、建筑等方面的学习,对于促进两国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
代表人物:吉备真备、藤原贞敏
唐代著名音乐家皇甫东朝和女儿皇甫升女在第十次日本遣唐使回国时,去了日本,他们曾在日本演奏了“唐乐”,皇甫东朝曾任日本宫廷雅乐员外助,为我国音乐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与朝鲜的音乐文化交流
中国和朝鲜,早在汉代时已有了各方面的交流。公元五世纪,高丽音乐传入我国,隋唐时,被列为“多部乐”之一。自唐朝初年起,朝鲜不断派遣留学生来唐求学,约十二世纪初期朝鲜的音乐,分为“唐乐”与“乡乐”两类。唐乐的乐器,“皆中国之制”,显然是从中国传去的音乐
隋唐音乐文化向西域传播也远达西藏、印度等很偏远的地域。它不仅早已远播亚洲各国,而且也受到他们的重视,对各民族各地区的音乐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