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宋元时期
中国音乐史--宋元时期,宋元时期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是:宫廷音乐渐趋衰落,市民音乐开始崛起并成为此时期音乐艺术的主流。宋元音乐文化与唐代音乐文化相比,发生了历史性的大转型;其一,音乐主流由宫廷转向民间;其二,代表性的音乐艺术形式由歌舞音乐转向了戏曲音乐;其三,音乐的表演和创作已带上了商品经济的烙印。
编辑于2023-09-19 14:12:17 湖南中国音乐史,复习提示:隋代结束了自东汉以来长达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在音乐文化方面,首创教坊音乐机构,建立起七部乐、九部乐的宫廷音乐体制。将音乐文化的发展建立在多民族音乐融合、并存的基础之上。唐代在“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期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均达到了我国历史上的最强盛时期。而唐代发达的音乐文化也在此时期达到最繁盛的程度
西方音乐史,20世纪音乐的旋律则常常是不流畅的,出现有棱角的大跳,有时没有句读,有时避开传统音乐中的旋律因素,用其他音响方式代替旋律。
西方音乐史,浪漫一词原指用罗曼语(Romance)所写的有关欧洲中世纪那些情节离奇,冒险而富于幻想的骑士故事和传奇小说。欧洲史学家用这个词来称呼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盛行的文艺思潮和文艺流派。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中国音乐史,复习提示:隋代结束了自东汉以来长达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在音乐文化方面,首创教坊音乐机构,建立起七部乐、九部乐的宫廷音乐体制。将音乐文化的发展建立在多民族音乐融合、并存的基础之上。唐代在“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期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均达到了我国历史上的最强盛时期。而唐代发达的音乐文化也在此时期达到最繁盛的程度
西方音乐史,20世纪音乐的旋律则常常是不流畅的,出现有棱角的大跳,有时没有句读,有时避开传统音乐中的旋律因素,用其他音响方式代替旋律。
西方音乐史,浪漫一词原指用罗曼语(Romance)所写的有关欧洲中世纪那些情节离奇,冒险而富于幻想的骑士故事和传奇小说。欧洲史学家用这个词来称呼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盛行的文艺思潮和文艺流派。
宋元时期
复习提示:宋元时期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是:宫廷音乐渐趋衰落,市民音乐开始崛起并成为此时期音乐艺术的主流。宋元音乐文化与唐代音乐文化相比,发生了历史性的大转型;其一,音乐主流由宫廷转向民间;其二,代表性的音乐艺术形式由歌舞音乐转向了戏曲音乐;其三,音乐的表演和创作已带上了商品经济的烙印。
市民音乐
宋代统治者采取“重文轻武”、“与士大夫治天下”等政策治理国家,工商业空前繁荣,城市迅猛发展,市民阶层发展为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市民音乐也得到快速发展。市民音乐的蓬勃发展是宋元音乐文化的重要特征。
主要内容
包括曲子词、唱赚、鼓子词、陶真、诸宫调等。
主要特点
音乐具有商品经济的性质。
有固定的商业演出场所—“瓦子”中的“勾栏”。
有职业艺人和专业行会组织“书会”与“社会”。
处于主流音乐的地位。
艺术样式综合性为主体,如戏曲音乐即是其最突出的代表。
瓦子、勾栏
宋元时期市民音乐活动的中心是瓦子、勾栏。
瓦子:又称“瓦肆”或“瓦舍”,是以娱乐为主要内容的商业集中点。
勾栏:瓦子中用栏杆或帘幕隔成的艺人演出的固定场子,表演各种民间技艺,有的勾栏也以“乐棚”为名。宋元时期,城镇的瓦子勾栏非常普遍,规模也大,表演的节目相当丰富。
书会、社会
南宋时出现的民间艺人的行会组织
书会:专为说话人、戏剧演员编写画本和脚本的行会组织,有许多文人加入其中。
社会:专门从事表演艺术的职业艺人组成的行会组织,如遏云社。
宋代曲子与元代散曲
宋代曲子
曲子是在民间歌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歌曲。音乐部分称为“曲子”,歌词部分称为“曲子词”,简称“词”。曲子萌芽于隋,渐兴于唐、五代,进入两宋则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曲子的繁盛
民间:唱曲填词不仅是乐工们的专业活动,且成为广大市民的业余嗜好。
宫廷:一时间君臣上下,作曲填词,蔚然成风。产生了大量优秀曲牌,涌现出大批词曲作家。
曲子的来源与创作方法
曲子的主要来源是继承隋唐以来的民歌、曲子或大曲、法曲的片段。其创作方法主要有两种:
依乐填词
“减字”:减少歌词字数,即以多音配一字,将某些字的节拍拖长
“偷声”:增加歌句字数,即分割少数的音来配合多数的字
“摊破”:在歌句间插进歌句,即增加新的乐句或扩展原有乐句
“犯调”:将属于不同曲牌的乐句连接成为新曲牌,亦指转调
曲子的体裁形式与名称
令、序、歌头、引、近、慢等。“令”指较短小的曲牌。“慢”指较长大且委婉抒情的曲牌。引、近、序和歌头等都是从大曲中摘取的片段。 曲子的名称则根据其表演方式和音乐风格、体裁加以区分。
小唱
吟唱
嘌唱
唱赚
曲子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以鼓、拍板和笛为主要伴奏乐器而清唱套曲的一种表演形式—唱赚。唱赚的曲体结构在北宋时已经确立,主要有缠令、缠达两种曲式。
缠令:引子—A-B-C-D……尾声
缠达:引子-A-B-A’-B’-A”-B”……
“唱赚”命名的由来:源于南宋民间艺人张五牛所创的新曲牌—《赚》。《赚》的音乐风格很特别,节拍有散板和定板两种形式,全曲主要使用散板,在刚刚进入定板时突然结束。这一独具特色的曲牌被运用于缠令套曲之中,后来以“唱赚”统一命名。
唱赚是宋代艺术歌曲的最高形式,所用音乐相当丰富,其表演难度很大。南宋时在民间艺人中已出现了以唱赚著名的专业社会—遏云社。南宋末年,在唱赚的基础上,又产生了“覆赚”的形式,用于歌唱爱情和英雄故事等。
姜夔及其《白石道人歌曲》
姜夔:号白石道人,世称姜白石
《白石道人歌曲》:词曲17首。《霓裳中序第一》、《醉吟商小品》、《玉梅令》,余下14首均为其自度曲,《扬州慢》、《杏花天影》等。均以宋俗字谱记谱。
元代散曲
继承宋代曲子的传统,金、元时期又兴起一种新的歌曲形式—散曲。
散曲的音乐:主要吸收了唐宋大曲、曲子和说唱音乐、少数民族音乐等,也有创作的曲调。
散曲的内容:反映了元代社会生活的多方面,以歌唱山林隐逸和描写男女风情的作品为多,受到文人士大夫的推崇。
散曲的演唱:主要集中在歌楼酒馆、仕官府第,被当作娱宾遣兴的重要手段。
三种体制
小令:又名叶儿,属只曲结构,短小精悍。
带过曲:由两个或三个只曲联缀而成,前无引子,后无尾声。
散套:又名套数或套曲,是由两个以上的同宫调只曲联缀而成的组歌,一般都有尾声。
散曲的伴奏
琵琶、筝等
说唱音乐
宋元时期,说唱音乐得到突出的发展,形成了诸如诸宫调、鼓子词、陶真、货郎儿等多种艺术形式。
鼓子词(北方大鼓的前身)
特点:产生于北宋,因主要用鼓伴奏而得名。其特点是在一个节目中只重复使用一个曲牌。
两种形式
有说有唱,唱段间夹以说白
只唱不说,用同一曲牌以分节歌的形式歌唱多段曲词
《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
诸宫调(名词解释)
诸宫调是宋元时期一种大型的说唱形式,由北宋,民间艺人孔三传所创。它因运用多种诸宫调而得名,是一种说唱相间,以唱为主,表演情节复杂的长篇故事的说唱音乐形式。
特点:其结构庞大,曲调丰富,适合表达复杂的社会生活内容。
曲牌与宫调:诸宫调由很多套曲牌组成,每套曲牌使用一个宫调,不同套的曲牌则使用不同的宫调
音乐来源:主要是唐宋以来的大曲、曲子及北方流行的民间乐曲。
今存诸宫调作品—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西厢记诸宫调》:采用了十四个宫调,基本曲牌151个,连上变体共444个,是一部结构庞大,音乐丰富的诸宫调作品,也是目前所见保存最为完好的诸宫调作品,标志着宋元说唱音乐的高度成熟。
货郎儿
货郎儿最初是流行于民间的一种歌曲形式,后又演变为一种说唱艺术。由于其叫卖音调被不断加工后称为《货郎儿》或《货郎太平歌》。至元代,《货郎儿》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用来说唱故事的《转调货郎儿》。表演时,演唱者一手摇动串鼓,一手打板演唱,在元代很受下层人民的欢迎。
货郎儿由最初的叫卖音调到歌曲,再到说唱,最后进入戏曲的发展过程,典型地体现了我国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的一条主要发展规律。
陶真
是苏州弹词前身,是流行于农村的一种说唱艺术,约起源于北宋。其伴奏乐器主要用琵琶,歌词通俗易懂,有人认为是后世弹词的前身。
戏曲音乐
我国的戏曲艺术至宋元时期得到了高度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戏曲主要有杂剧与南戏两大体系。杂剧兴起的时间比南戏要早。
杂剧
杂剧兴起于北方,北宋时已很流行。南宋时,杂剧已超过了歌舞艺术,成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一种艺术形式。
宋杂剧
表演结构
艳段:表演日常生活熟事,情节较简单。
正杂剧:即杂剧的主体,表演较复杂的故事。
散段:又称“杂扮”,作各种滑稽表演。
角色
宋杂剧已形成了固定的角色行当,其中主要的角色有付净、付末、孤、旦等。基本形成了戏曲“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的雏形。
分类
以对白为主的滑稽戏和以歌舞为主的歌舞戏。前者不用音乐或用音乐很少,后者则以音乐贯穿全剧。
音乐
主要吸收了唐宋大曲、法曲、唱赚、诸宫调以及各种流行词曲的曲调。
元杂剧
由于元代的特殊的社会环境,杂剧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阶段,在剧本结构、表演、音乐等方面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
结构:以“折”为基本单位,一般为一本四折。有时为了剧情的需要,在开头或者折与折之间加入一个“楔子”,起序幕或者过场的作用。
表演:由曲、宾白、科三部分组成
曲:是歌唱部分,居于最重要的地位。元杂剧的曲一般只由一个角色主唱。凡由正旦(女主角)主唱的称“旦本”;由正末(男主角)主唱的称“末本”。
宾白:是说话部分,一人独说称“白”,两人对话为“宾”。占据重要地位。
科:元杂剧中的做工部分,即关于动作、表情或其他方面的舞台提示等。
角色:元杂剧的角色分工非常严格,不同性别、年龄、身份和性格的人,均由不同角色担任。
音乐:在音阶形式上,元杂剧用七声音阶,旋律常用四度以上的大跳音程进行,节奏明快,具有典型的北方风格。
剧作家及其代表作:“元曲四大家”—“关、马、郑、白”,即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再加上王实甫、乔吉甫,合称为“元曲六大家”。他们的作品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等。
元杂剧繁盛之因
元杂剧之所以能达到如此高度,有其社会原因和艺术本身发展原因。
社会原因
元代城市,特别是大都(今北京)经济繁荣,市民十分喜好杂剧艺术。
科举制度的废除,使不少知识分子接近下层,他们用自己的作品反映社会生活与矛盾。
杂剧作家和演员交往密切。利用书会的形式与他们合作编写剧本,对杂剧艺术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元统治阶级对汉族音乐文化的爱好,也有利于杂剧的繁荣。
艺术原因
元杂剧是在前代和当代多种多样的音乐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吸收宋金时代的杂剧艺术经验而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南戏
宋南戏
产生与发展过程:大约产生于北宋末年,原是温州一带的民间小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戏,是宋元时期流行于南方且以唱南曲为主的一种戏曲形式。初名为“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后来称为“南戏”或“戏文”。
南戏作品:产生了《赵贞女蔡二郎》、《王魁负桂英》、《王焕》等一批影响较大的作品。
元南戏
元末明初时南戏大盛,流行于江南一带。元末时,“传奇”成为南戏的专称。
结构:南戏以人物的上场、下场为界线,分成若干段落,每一段落为一场,每场可长可短,视剧情而定,颇为灵活自由。
表演:南戏突破了杂剧中“一人主唱”的规定,各行角色都能演唱,演唱形式灵活多样,有独唱,也有对唱和合唱,更生动地刻画各种人物之间的性格冲突。
角色:有生、旦、净、丑、外、末、贴七种,以生、旦为主,是正剧角色;净、丑则是喜剧角色。
音乐:以南曲为主,多用五声音阶,旋律多级进,节奏较舒缓宛转,风格细腻委婉。
剧作家及其代表作
“五大传奇”:即《荆钗记》、《刘知远》(又名《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又名《杀狗劝夫》)、《琵琶记》(又名《吃糠记》)。前四种又称“四大传奇”,简称为“荆、刘、拜、杀”。
《琵琶记》:元末明初剧作家 高明所作。全剧共42出,唱腔302段,用不同的曲牌达230个。其剧情是讲一男子上京赶考,中了状元后入赘相府,他的妻子在家中苦侍公婆。后来遇到饥荒,公婆离世,其妻子埋葬公婆后,靠弹琵琶沿途乞讨入京寻夫,最后终于夫妻团聚。该剧以效忠节义的封建伦理道德规范为主题,极受封建帝王的赞赏。
乐器和器乐的发展
弹拨乐器
琵琶
发展概况:宋代的琵琶已完成了由唐代横抱、拨弹向竖抱、指弹形式的转变,标志着琵琶这一外来乐器已基本上完成了中国化变革。宋元时期的琵琶已出现很多“品”,音域得到拓宽。
琵琶曲《海青拿鹅》:又名《海青拿天鹅》,简称《海青》,在元代已流行,是目前能确定创作年代最古老的一首琵琶独奏曲。该曲运用了多种琵琶弹奏技巧,描写海青捕捉天鹅时的激烈场面。
古琴
宋元古琴艺术发展概况:宋代是我国古琴艺术有着显著发展的重要时期。宋代多位皇帝提倡古琴,对古琴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宋代古琴产生了许多有师承渊源、世代相传的艺术流派,如北宋时期的琴僧系统、南宋时期的浙派系统等。成就最高的首推南宋琴家郭沔所创的浙派。如琴曲《潇湘水云》、《秋雨》、《樵歌》等。琴学专著朱长文《琴史》等。
郭沔及其《潇湘水云》
郭沔:浙江永嘉人,南宋后期著名的琴家,浙派的创始人。他曾创作了《潇湘水云》等琴曲。该派对后世琴乐具有深远的影响。
《潇湘水云》:作者借咏水光云影,表达了对元兵南侵,民族危亡的忧思之情。该曲运用应和等多种演奏技巧,以及音区、速度、节奏等多种变化和对比,成功地表现了水云掩映的艺术境界。 该曲最早见于《神奇秘谱》中,是七百余年以来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首琴曲。
朱长文及其《琴史》
《琴史》:《琴史》六卷,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琴史专著。可视作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音乐家传记著作。
拉弦乐器
蓁:唐时名“轧筝”,七弦,宋时更名为“蓁”。
嵇琴:称“奚琴”。以竹片夹于其中拉擦出声。
马尾胡琴:北宋时,以马尾为弓的嵇琴流行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又称为“胡琴”。
吹管乐器
竽笙、巢笙、和笙
新乐器
三弦:始于元代,属拨弹乐器。后传人日本,演变为日本民间流行的三味线。
云璈:今称“云锣”,在宋代已出现,属打击乐器。
火不思:从西域传来的一种拨弹乐器。四弦、长颈,无品,梨形音箱。宋代传入,元代极流行。乐器名系其音译。
兴隆笙:即西洋早期管风琴。
器乐合奏的新形式
在瓦子勾栏中流行的器乐合奏形式
细乐
清乐
小乐器
鼓板
宋代宫廷中的器乐合奏形式
教坊大乐
随军番部大乐
马后乐
宋代的音乐机构
宫廷雅乐方面
太常寺:兼管礼、乐。宋徽宗设大晟府专管雅乐后,太常寺只管礼。
大晟:经宋徽宗定名为“大晟乐”,并专门设立大晟府来掌管雅乐及原属鼓吹署所主管的部分鼓吹乐。
记谱法、乐律学与音乐论著
记谱法
俗字谱
是工尺谱的一种早期形式。宋代流行的俗字谱,采用十个基本谱字按固定唱名记谱。《白石道人歌曲》中的17首词曲即采用俗字谱记谱记写。
律吕谱
用十二律名记录音乐的一种记谱法
乐律学
蔡元定十八律
南宋乐律学家、理学家,著有《吕律新书》、《燕乐书》(又名《燕乐原辨》)等。他所创的十八律理论,是按照三分损益法算出十二律作为正律。再继续算出六律作为变律而构成的一种律制。十八律在理论上合理的解决了三分损益律各种音阶转调后音程关系不统一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之调”、“为调”——两种不同体系的调名解释
是我国古代律声结构宫调名称的两种调名体系的称谓。
问题所在:唐代时,调名中的“之、为”二字被省略,造成了两种调名体系的混乱。如同一个“黄钟商”(设黄钟为C),其调高就有“黄钟之商”(D商调),或“黄钟为商”(C商调)的两种可能。
音乐论著
《乐书》
北宋陈旸著,世称《陈旸乐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音乐百科全书。
《梦溪笔谈》
论及乐曲、乐律、乐器制作、演奏技术、歌唱艺术、音乐思想等。
《琴论》
北宋成玉磵撰,是一部关于古琴艺术美学的专著。
《碧鸡漫志》
南宋王灼著,五卷,是一部研究歌曲的专著。
《词源》
南宋张炎撰,上卷论述音律及唱曲方法,下卷主要论述作词原则。
《唱论》
元代燕南芝庵撰,是我国古代一部关于歌唱艺术的较为全面的理论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