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世纪音乐
西方音乐史--中世纪音乐,主要内容:教会音乐的发展、复调音乐的兴起、世俗音乐的产生、中世纪的乐器、器乐和“新艺术”时期。
编辑于2023-09-19 14:13:35 湖南中国音乐史,复习提示:隋代结束了自东汉以来长达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在音乐文化方面,首创教坊音乐机构,建立起七部乐、九部乐的宫廷音乐体制。将音乐文化的发展建立在多民族音乐融合、并存的基础之上。唐代在“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期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均达到了我国历史上的最强盛时期。而唐代发达的音乐文化也在此时期达到最繁盛的程度
西方音乐史,20世纪音乐的旋律则常常是不流畅的,出现有棱角的大跳,有时没有句读,有时避开传统音乐中的旋律因素,用其他音响方式代替旋律。
西方音乐史,浪漫一词原指用罗曼语(Romance)所写的有关欧洲中世纪那些情节离奇,冒险而富于幻想的骑士故事和传奇小说。欧洲史学家用这个词来称呼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盛行的文艺思潮和文艺流派。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中国音乐史,复习提示:隋代结束了自东汉以来长达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在音乐文化方面,首创教坊音乐机构,建立起七部乐、九部乐的宫廷音乐体制。将音乐文化的发展建立在多民族音乐融合、并存的基础之上。唐代在“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期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均达到了我国历史上的最强盛时期。而唐代发达的音乐文化也在此时期达到最繁盛的程度
西方音乐史,20世纪音乐的旋律则常常是不流畅的,出现有棱角的大跳,有时没有句读,有时避开传统音乐中的旋律因素,用其他音响方式代替旋律。
西方音乐史,浪漫一词原指用罗曼语(Romance)所写的有关欧洲中世纪那些情节离奇,冒险而富于幻想的骑士故事和传奇小说。欧洲史学家用这个词来称呼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盛行的文艺思潮和文艺流派。
中世纪音乐
主要内容:教会音乐的发展、复调音乐的兴起、世俗音乐的产生、中世纪的乐器、器乐和“新艺术”时期
教会音乐——世俗音乐(对立)
教会音乐的发展
格里高利圣咏(名)
含义:格里高利圣咏是指中世纪时期以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之名命名的天主教音乐,常被称为平歌或素歌
形式:为了规范教堂中的圣歌,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从宗教利益出发,派人搜集整理各地的圣咏,选编成两本包括六百余首圣咏的咏集,这两本咏集统一了罗马教会的圣咏和仪式
功能:格里高利圣咏主要运用在基督教教仪活动中。基督教的教仪分为日课和弥撒两大类
基本特征
格里高利圣咏服务于宗教礼拜,一般为无伴奏的纯人声单声部音乐形式,以拉丁文为歌词,无明显的节拍特征,建立在教会调式基础上。他以肃穆、节制、无世俗情欲干扰为前提
歌唱的方式大概有四种:独唱、齐唱、交替唱、应答唱
按照圣咏与歌词的搭配形式不同,可分为四大类:
音节式
圣咏式
纽姆式
花唱式
教会调式
中世纪的教会调式是按照圣咏的结束音(d、e、f、g)、音域以及吟诵音等主要因素,对旋律进行分类而构成的。在11世纪就基本确定了教会调式的八种形态
多里亚调式:re mi fa sol la si do re
副多里亚调式:la si do re mi fa sol la
弗里几亚调式:mi fa sol la si do re
副弗里几亚:si do re mi fa sol la si
利底亚调式:fa sol la si do re mi fa
副利底亚调式:do re mi fa sol la si do
混合利底亚调式:sol la si do re mi fa sol
副混合利底亚调式:re mi fa sol la si do re
又提出了“爱奥尼亚”和“伊奥尼亚”两种调式,它们各配以副调式,与前面八个调式合为十二个调式。这两个调式的产生,促使了后来大小调式的形成
伊奥尼亚调式:do re mi fa sol la si do
副伊奥尼亚调式:sol la si do re mi fa sol
爱奥尼亚调式:la si do re mi fa sol la
副爱奥尼亚调式:mi fa sol la si do re mi
伪音(名)
伪音是指早期格利高利圣咏的八种调式在实际运用中是不能作转调和半音变化的,但是遇到f-b这个增四度音程时,演唱者常常感到不舒服,而会把b唱成降b,把f唱成升f,这种在演唱中自然降低半音和升高半音的处理,在谱面上并不显示出来,具有一种隐蔽伪装的成分,所以称为“伪音”。“伪音”的运用为以后的转调创造了条件
西方记谱方式发展史
8世纪
纽姆谱:纽姆谱大约产生于8世纪,在9世纪得到普遍应用。为了帮助圣咏的记忆,人们在歌词的上方写下一些简单的记号,以指示声调的变化,如“·”表示一个较低的音;“/”表示一个较高的音;“/\”表示先高后低的两个音;“✔️”表示先低后高的两个音;“··/”表示逐渐由低至高的三个音;“\/\”表示由低而高再回到低音的三个音 缺点:它只能提示演唱者回忆起旋律,标明音高的大致趋势,不能起到精确的读谱作用
10世纪
线谱:大约在10世纪,僧侣们在纽姆谱的基础上开始用线来表示具体的音高,最初只用一条线,使用的颜色是红色,它代表F音,后来又在上方加进第二根线,通常为黄色,代表C音
11世纪
四线谱:约11世纪时,中世纪最重要的音乐理论家、作曲家、僧侣圭多在前人的基础上将线加至四根,发明了四线谱,这为五线谱的诞生奠定了重要基础。纽姆谱和四线谱结合到一起是中世纪最常见的谱式
12世纪
小节记谱:至于节奏和节拍的问题,12世纪时出现的小节记谱法。在宗教观念中,“3”被看做一个完美的数字,因此,三拍子是唯一能被接受的节拍,直到14世纪中期,二拍子才在记谱法和音乐理论中出现
13世纪
有量记谱:13世纪时,德国的音乐理论家弗朗科在《有量歌曲艺术》一书中,提出了标明音的长短的设想,促成了“有量乐谱”的产生。“有量乐谱”使纽姆谱的发展向前跨越了一大步,出现了长短不同的四种黑色音符,长方形的倍长音符、旗形的长音符、方形的短音符、菱形的倍短音符
15世纪
15世纪时,线谱逐步定型为五线谱,并变黑符头为白符头,增加了三种有符杆和符尾的短音符:小音符、倍小音符和微音符
圭多
四线谱:约11世纪时,中世纪最重要的音乐理论家、作曲家、僧侣圭多在前人的基础上将线加至四根,发明了四线谱,这为五线谱的诞生奠定了重要基础。纽姆谱和四线谱结合到一起是中世纪最常见的谱式
六声音阶:在四线谱的基础上,圭多还创立了六声音阶,给每个音一个唱名
ut re mi fa sol la
“圭多手”:圭多用一个手掌的所有手指关节代表二十个音,以帮助僧侣们记忆音阶和唱名,这种方式叫“圭多手”,它适用于六声音阶
格里高利圣咏发展——横向的发展
9世纪时,罗马天主教礼拜仪式进行了统一,格利高里圣咏被确立为一种规范的礼拜音乐,并出现了对礼拜圣咏进行扩展的发展趋势,一是横向的发展,二是复调的发展
附加段:即在格里高利圣咏原有的基础上附加或插入新的材料,一般是加在进台经后面
继叙咏:继叙咏紧接在“哈利路亚”之后,开始在“哈利路亚”的花唱旋律上附加歌词,继叙咏最后脱离了“哈利路亚”,成为一个独立的形式
宗教剧:宗教剧是10世纪末从格里高利圣咏的附加段演变而来的。最开始由神父在教堂的讲经台上表演,后走出教堂庭院,在传教的过程中逐渐用世俗化的方言取代拉丁语,而且民间艺人常常参与到戏剧表演中,属于有表演、有动作、有对话性质的附加段
复调音乐的兴起
奥尔加农
为了追求和谐的声音,9世纪时在法国北部的教会学校里,人们把格里高利圣咏作为定旋律,在它的上方或者下方依附一条平行四度、五度或八度的旋律与它作对应,从此多声部复调音乐就产生了,这种最早的复调音乐被人们称为“奥尔加农”
发展
平行的奥尔加农:在圣咏旋律的下方附加一个完全平行于它的声部,通常以相距四度或五度的方式平行,这个声部被称为奥尔加农声部,而这种形式也被称为平行奥尔加农
平行奥尔加农的变体:以圣咏的旋律为基础,不同的是,附加声部与圣咏从同音开始,然后进行斜向运动,达到四度之后开始平行运动,最后又通过斜向运动汇入同音
自由的或反向奥尔加农:这种形式的奥尔加农把原有的圣咏作为定旋律,置于低声部,上方的附加声部除了与低声部构成平行进行或斜向进行外,还常常构成音对音的反向进行
华丽的奥尔加农(花唱式奥尔加农):低音的圣咏曲调中的单个音被拉长,减弱了旋律感,而上方的附加声部则成了主旋律,具有跳跃性和即兴性,与下方庄重、肃穆的圣咏旋律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这种奥尔加农中,上方的附加声部变成了旋律声部,而缓慢的圣咏旋律则成为衬托上方旋律的低音进行,被称为“持续声部”
狄斯康特:12世纪—13世纪,出现了一种新的复调,在圣咏的上方加入新的声部,运用音对音的织体形态,两个声部旋律以反向和斜向进行为主,两声部以相似节奏进行,运用节奏模式,整体上具有分句的特征
孔杜克图斯(圣母院乐派)
采用分节歌形式,不再依赖圣咏,它放弃圣咏的定旋律,以自创旋律为基础
包括二至四个声部,常见为三声部,一般采用狄斯康特的节奏型
每个声部都采用拉丁文演唱
孔杜克图斯的歌词内容较自由,包括宗教、道德、政治、历史等世俗内容
从克劳苏拉到经文歌
克劳苏拉:经文歌的前身。克劳苏拉一词的原意为“句子”、“段落”,它是礼拜中的一个音乐片段。创作克劳苏拉的最初目的是在礼拜仪式中用它来替代同样圣咏的单身或多声片段,因此也有“替换克劳苏拉”之称。它的最低声部通常以格里高利圣咏为持续调,有三声部或四声部的形式,其中大部分是二声部的复调,上方声部没有歌词,在创作风格上属于用狄斯康特写的圣母院复调样式,后来,克劳苏拉逐渐发展为一种独立的复调体裁,成为13世纪最流行的复调形式,并成为经文歌的前身
经文歌:13世纪后期盛行的一种无伴奏合唱复调音乐,它是在二声部克劳苏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原本二声部克劳苏拉的上方声部没有歌词,后来有人将其填上了歌词,这种上方声部有歌词的克劳苏拉就是经文歌。最典型的经文歌是三声部的,且有“复歌词”的现象出现:即圣咏旋律声部的拉丁歌词与上方两个声部的法语歌词混在一起,通常情况下两种歌词表达内容也不一样
弗朗科经文歌与彼特罗经文歌
经文歌的出现促进了作曲家理性作曲意识的发展,这种体裁形式一直流行到16世纪
卡农曲
卡农是一种复调音乐形式,以连续模仿为基础,当一个声部还未结束时,另一个声部就以模仿的形式开始。最先出现的声部称为“主句”,模仿的声部称为“答句”。卡农通常由二至四个声部组成,模仿的声部以各种音程或各种顺序进入。14-17世纪卡农发展成为了赋格曲
圣母院乐派
圣母院乐派是指12、13世纪在法国巴黎圣母院中产生的乐派
贡献
他是晚期中世纪复调最有活力的中心,在这里复调音乐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在复调节奏的记谱上发展得最完善,也有所创新,节奏模式在这里得到了丰富的运用
在“奥尔加农”复音音乐的基础上,主要运用华丽奥尔加农和狄斯康特
圣母院乐派出现了两位重要的复调作曲家:莱奥南和佩罗坦。他们是现在所知最早的中世纪作曲家
莱奥南:以擅长写作华丽奥尔加农著称,作有《奥尔加农大全》,华丽奥尔加农体裁在他手中发展到了顶峰
佩罗坦:主要体现在狄斯康特方面,他创作了一批三四个声部的复调作品,在发展音对音作曲技术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世俗音乐的发展
法国游吟诗人
游吟诗人(流浪艺术家)于11世纪最先出现在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地区
游吟诗人群体的构成包括宫廷贵族和骑士阶层,还有许多有才华的下层诗人音乐家。游吟诗人不仅创作诗歌、谱写曲调,还演唱。游吟诗人因语言的不同,被分成法国南部的游吟诗人(特罗巴杜)和北部的游吟诗人(特罗维尔)
音乐风格:游吟诗人的歌曲大多是单声的,即兴演唱时常加上伴奏。南方歌曲分句不明确,旋律优美细腻;北方歌曲则更为朴实直率,与民歌接近,旋律轮廓分明规整
音乐内容:游吟诗人的歌曲以爱情题材为主,其中“宫廷之恋”的题材最为流行,这是骑士文化的一种体现
德国
恋诗歌手:12世纪下半叶到13世纪下半叶,在德国出现一种被称为“恋歌”的方言抒情歌曲,唱这类歌曲的歌手即“恋诗歌手”。他们之中有很多是贵族骑士,以演唱爱情歌曲为主,而且常常演唱自己创作的歌曲。乐曲多为二拍子或四拍子,采用爱奥尼亚调式、分节歌形式,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一种称为“巴体歌曲”的分节歌
名歌手(“师傅歌手”):名歌手是15—16世纪在恋诗歌手之后出现的,随着骑士阶层的衰落、市民阶层的崛起而产生,并且逐渐替代了恋诗歌手。名歌手大多是中产阶级或具备某种手艺的诗人,他们不到处游荡,而是隶属于有组织的行会,每个人在行会中的地位通过各种歌唱比赛,按照严格的评分标准来评定,从最低到最高分别为艺徒、学友、歌手、诗人、名家等级别
中世纪的世俗音乐与宗教音乐
在表演场所方面,宗教音乐是在教堂和宗教活动中运用的;除此之外运用的音乐则是世俗音乐
在声乐演唱方面,宗教音乐为复调的圣咏,采用拉丁文歌词;而世俗音乐多是单声音乐,用方言演唱
在调式运用方面,宗教音乐采用教会调式,而世俗音乐较多使用伊奥尼亚和爱奥尼亚调式
在乐器使用方面,宗教音乐开始只是无伴奏的单纯声乐,唯一乐器管风琴;世俗音乐则使用了民间流行的一切乐器
中世纪乐器
宗教音乐中使用的乐器
主要是管风琴。管风琴分大、中、小等型号
世俗音乐中使用的乐器
包括弦乐器和管乐器
弦乐器:里拉、竖琴、琉特琴、索尔特里琴、“维埃尔”小提琴的前身
管乐器:横笛、竖笛、肖姆管和短号
“新艺术”时期
“新艺术”
含义:音乐史上通常把1300—1450年这一百五十年间,称为“新艺术”时期。“新艺术”主要在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家展开,他与以往的艺术——“古艺术”产生对峙,反映了当时人们要在音乐上找到一个新的发展途径,用新的手段表达音乐内容的需要。它将世俗音乐的活力注入到宗教题材中,崇尚以母语写作世俗歌曲,在理论、作曲技巧、音乐风格上呈现出新的现象
特征
从记谱法上看,出现了新的节奏记谱原则,增加了更小的音符时值,强调二分不完整拍(二拍子)的使用,使之逐渐取代完整拍(三拍子)的地位
从节拍节奏上看,时值节拍的结构日趋规律化,力求节奏的简明与匀称
从旋律上看,出现了兰迪终止式的旋律格式
从和声理论上看,三度和六度被作为协和音程处理,并禁止平行五度和平行八度的连续进行
从调式运用上看,古代的调式由于导音的引入而发生变化,并逐步向现在的大小调过渡
在创作上,较少运用固定调(定旋律)形式,多采用自由创作方式
对等节奏技术进行了探索和实验
等节奏经文歌
等节奏经文歌由一个“定旋律”的音列(“克勒”)与一个固定节奏型(“塔列亚”)的周期性反复而构成。14世纪,由于经文歌的定旋律音拖得很长,作曲家就把“定旋律”分成好几段,每一段使用相同的节奏型(塔列亚),将定旋律的音逐个分配到“塔列亚”中去,这样就形成了“等节奏经文歌”。“塔列亚”与“克勒”的长度常常不同,因此,它们的定弦律与定节奏就形成了交叉现象
法国新艺术时期(人物)
马肖是法国新艺术时期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是西方音乐史上第一位作品保存最为完整的音乐家
经文歌的创作:马肖创作了23首经文歌,以三声部为主,持续声部常由器乐担任,上方两声部为人声。马肖常采用法文歌词,用法国歌谣曲调代替圣咏旋律,重视等节奏经文歌技术的运用
弥撒曲的创作:《圣母弥撒》第一次将常规弥撒的五个段落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乐章之间有明显的对比,而且出现了当时少见的四声部织体
世俗歌曲的创作:世俗歌曲的创作是马肖创作的重心,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世俗复调歌曲。维勒莱(重复诗歌)、回旋曲、以及叙事曲等,主张音乐应传达人们的情感体验
意大利新艺术时期(体裁)
牧歌:是14世纪初意大利重要的音乐体裁,这时期的牧歌多为二声部,偶尔也有三声部形式。采用模仿手法,高声部旋律性较强,低声部多为类似于和声进行的长时值音符处理。在语言上,使用方言,而非拉丁语
猎歌:14世纪初出现在法国,14世纪中期流行于意大利。它是一种标题性的世俗多声部音乐,一般为二至三个声部。在三声部的猎歌形式中,上方两声部采用卡农式轮唱,低声部自由发展,常用一件乐器演奏。猎歌具有描绘性,常与狩猎场景相联系,有时也用来描绘集市等热闹、动感的场面
叙事歌:原指舞蹈伴唱歌曲,13世纪成为叠句加合唱的单声歌曲,14世纪出现复调形式,通常为二至三声部,由一至两件乐器伴奏
兰迪尼
兰迪尼是14世纪意大利最有影响力的盲人音乐家
他的作品全部是世俗音乐。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叙事歌,创作风格以甜美、抒情见长,不追求复杂的技巧
他创有著名的“兰迪尼终止式”,即一种旋律格式,也被人称为si-la-do终止式。标志着“新艺术”时期作曲家开始追求个人风格,并且“兰迪尼终止式”在15世纪得到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