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文艺复兴时期
西方音乐史--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一词源于法文“Renaissance”,原指“复活”、“再生”,表达古希腊艺术之意。在思想上摆脱封建宗教的束缚,要求尊重人,一切以人为中心,给予人性自由。这种思想倡导的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思想,即“文艺复兴”的思想实质。
编辑于2023-09-19 14:13:52 湖南中国音乐史,复习提示:隋代结束了自东汉以来长达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在音乐文化方面,首创教坊音乐机构,建立起七部乐、九部乐的宫廷音乐体制。将音乐文化的发展建立在多民族音乐融合、并存的基础之上。唐代在“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期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均达到了我国历史上的最强盛时期。而唐代发达的音乐文化也在此时期达到最繁盛的程度
西方音乐史,20世纪音乐的旋律则常常是不流畅的,出现有棱角的大跳,有时没有句读,有时避开传统音乐中的旋律因素,用其他音响方式代替旋律。
西方音乐史,浪漫一词原指用罗曼语(Romance)所写的有关欧洲中世纪那些情节离奇,冒险而富于幻想的骑士故事和传奇小说。欧洲史学家用这个词来称呼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盛行的文艺思潮和文艺流派。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中国音乐史,复习提示:隋代结束了自东汉以来长达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在音乐文化方面,首创教坊音乐机构,建立起七部乐、九部乐的宫廷音乐体制。将音乐文化的发展建立在多民族音乐融合、并存的基础之上。唐代在“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期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均达到了我国历史上的最强盛时期。而唐代发达的音乐文化也在此时期达到最繁盛的程度
西方音乐史,20世纪音乐的旋律则常常是不流畅的,出现有棱角的大跳,有时没有句读,有时避开传统音乐中的旋律因素,用其他音响方式代替旋律。
西方音乐史,浪漫一词原指用罗曼语(Romance)所写的有关欧洲中世纪那些情节离奇,冒险而富于幻想的骑士故事和传奇小说。欧洲史学家用这个词来称呼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盛行的文艺思潮和文艺流派。
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名)
含义:“文艺复兴”一词源于法文“Renaissance”,原指“复活”、“再生”,表达古希腊艺术之意。在思想上摆脱封建宗教的束缚,要求尊重人,一切以人为中心,给予人性自由。这种思想倡导的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思想,即“文艺复兴”的思想实质
时间:是一次重大的新文化运动和一场文化思想的变革,通常把1430—1600年间称为文艺复兴时期
复调音乐以及乐派的发展
复调音乐的发展
复调音乐始于9世纪的奥尔加农,12世纪出现了装饰奥尔加农和狄斯康特,13世纪产生了经文歌和卡农曲等,直到14世纪出现了对位法,复调音乐才进入规范化时期,这一时期与法国“新艺术”相对应,可以在 马肖的作品和意大利牧歌中看到三声部复调的形态;15—16世纪复调音乐进入声乐复调的盛期。我们可以把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音乐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勃艮第乐派
佛兰德斯乐派
罗马乐派
威尼斯乐派
勃艮第乐派
形成:法国北部、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一带,勃艮第乐派形成,当时勃艮第公国的王侯们对音乐的热爱,吸引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家献身宫廷,于是形成了欧洲大陆最早的乐派。他们常用的音乐体裁是“尚松”,重要的成就是确立了大型宗教体裁“弥撒曲”五部分的常规写作形式,代表作曲家为杜(迪)费和班舒瓦
风格特点(作曲家的风格特点)
作品以三声部复调音乐为主,即固定低声部、中间对应声部和高声部。弥撒曲均为四声部复调作品
旋律和节奏的发展集中在高声部,假低音的技巧常被采用
兰迪尼终止式普遍出现
喜好世俗风格的尚松,宗教性的经文歌和弥撒曲体裁
代表作曲家
杜费:天主教神父,勃艮第乐派的重要作曲家。弥撒曲在音乐史上有重要的意义:第一次将世俗曲调运用到弥撒曲中;第一次将经文歌四声部织体运用到弥撒曲中;第一次在定旋律的下方加一个对位的低声部在弥撒曲中运用(四声部)
班舒瓦:天主教神父,与杜费同为勃艮第乐派的重要作曲家。在他简朴的音乐中,世俗音乐占有重要的地位,以三声部的尚松为代表,其高声部用人声,下两个声部为器乐伴奏,旋律性强,并呈现出三和弦轮廓
佛兰德斯乐派
含义:佛兰德斯乐派在法国北部、比利时及荷兰南部地区形成的一个音乐流派。尼德兰第一乐派称为勃艮第乐派,尼德兰第二乐派、第三乐派称为佛兰德斯乐派。佛兰德斯乐派使复调对位音乐发展到盛期,他们把世俗曲调作为弥撒曲和经文歌的定旋律,而且常采用尚松、牧歌、维勒莱等世俗声乐体裁进行写作
风格特点
强调复调中各声部地位平等,都具有呈现主题的功能
喜好较为丰满的音响,出现简单的和弦结构,假低音技巧和兰迪尼终止式被正格终止和变革终止取代
弥撒曲以四个声部为主,有时甚至采用五六个声部
代表人物
奥克冈:是佛兰德斯乐派第一代作曲家,创作的弥撒曲庄严宏伟,旋律宽广,音响丰富;在模仿复调上有较高的造诣,创有一种“迷你卡农”形式。现存的宗教作品有弥撒曲、安魂曲、信经、经文歌等;代表性的作品是经文歌《感谢上主》,这是一首拥有多达三十六个声部的卡农曲,他发展了模仿复调技术
若斯坎:佛兰德斯乐派第二代作曲家。他致力于复调技术的革新,其中最典型、突出的成就反映在经文歌的创作方面,强调各声部旋律的同等作用;在描绘歌词的意境、表情达意方面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作品有弥撒曲、经文歌、尚松等。促成了新的弥撒曲类型——模仿弥撒曲
拉索:佛兰德斯乐派第三代作曲家,是继若斯坎之后佛兰德斯乐派的又一个重要作曲家。作品涉猎弥撒曲、经文歌、意大利“牧歌”、法国“尚松”和德国“里德”,代表作有无伴奏合唱《回声》
音乐特点
初步建立了T—D、D—T的和声功能圏
在弥撒曲的写作中,定旋律tenor声部的圣咏旋律被世俗曲调取代
奠定了复调艺术的两种写作类型
对位化写作,以模仿原则为主,各声部连绵不断地独立发展,少用终止式,前后一气呵成浑然一体,代表形式是卡农曲与双重卡农曲
对位和声化写作,复调织体中使用和弦进行,多用终止式,段落分明,有明显的收束感
明净、质朴,动态的情感美
罗马乐派
含义:以罗马圣彼得教堂为中心,聚集了一批从事声乐复调创作的作曲家,他们形成了一个乐派,创作出一种受佛兰德斯乐派影响同时又具有安详性格 的声乐复调音乐。这个乐派被称为“罗马乐派”
代表人物
帕勒斯特里那是一位宗教音乐天才,他把法国佛兰德斯乐派的复调音乐发展到顶峰。作品包括:宗教音乐方面,弥撒曲、经文歌、圣母颂歌;世俗音乐方面牧歌。帕勒斯特里那一生最钟爱弥撒曲,他的弥撒曲既有四声部形式,也有六、八、九声部形式;经文歌也是他喜爱的一种音乐体裁,作有四、六、八、九和十二声部的经文歌,以五声部的居多
音乐特点
各声部清晰,歌词不被复杂的声部掩盖,一般采用一字对一音的音节式处理
较少使用半音,不协和音的运用大都有准备,和弦运用以三和弦及其第一转位为主,低音多为四、五度跳进,终止式时五度跳进尤为明显,音乐具有清澈宁静的特质
他的音乐虽较保守,但是他的冷静、清新与朴素,避免不谐和音的戏剧性碰撞和追求理性崇高境界的特点却成为罗马乐派风格的典范
威尼斯乐派
含义:威尼斯乐派由佛兰德斯乐派音乐家维拉尔特创立,该乐派的代表作曲家加布里埃利(G)对其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个乐派以圣马可大教堂为中心,创作双重合唱的复调音乐。(特点)圣马可大教堂空间庞大,有对应的两架管风琴,两侧各有一支合唱队,常以八至十二或更多声部的形式随两架管风琴齐鸣,形成了气势宏伟、呼应交替的双重合唱的复调圣歌。其辉煌的特点成为文艺复兴时期复调发展的又一范例
代表人物
维拉尔特:首创复合唱形式,创立了威尼斯乐派
G.加布里埃利:大量运用器乐组合作为合唱伴奏,并对各种乐器组合进行实验,加强器乐与合唱队之间的音色对比,开巴洛克协奏风格之先声,被称为“近代配器法之父”
A.加布里埃利:按声区对合唱队进行分组,求得音色变化;推动管风琴技巧的发展,形成托卡塔、坎佐纳、前奏曲等纯器乐体裁
弥撒曲
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大约1450年左右,复调的常规弥撒曲成为欧洲最大、最重要的音乐形式,从杜费到若斯坎,我们看到了弥撒曲的一些变化,出现了最常用的两种作曲技法,一是“定旋律”,二是“模仿”
定旋律弥撒曲:它的定旋律几乎都来自素歌,这是15世纪后期至16世纪弥撒曲作品的典型手法,其中最有名的一条弥撒曲定弦律是杜费的“武士歌”
模仿的弥撒曲:这种方式是在若斯坎手中兴起的,音乐家们不再只用定旋律来处理音乐,而是更大规模的使用“借用”方式,即模仿手法。模仿手法千变万化,有的是在原先声部的对位线条上加入另一个模仿的声部,而使原有的主题更鲜明;有的则扩大原有的乐句结构,重新组织、整合其中的音乐素材。后来,这种模仿复调逐渐取代了原有的定旋律技法,成为16世纪弥撒曲创作的主题风格
若斯坎去世后,弥撒曲体裁的形式基本形成,即五个乐章的形式,帕勒斯特里那赋予了这种复调音乐形式和技巧高度的稳定性和完美性。威尼斯乐派的兴盛,使弥撒曲向双重复调的形式发展
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德国众赞歌特点
用德语代替拉丁语演唱(方言)
曲调来源于格里高利圣咏、新填词的俗乐和新创作的音乐
演唱的形式为管风琴伴奏的众人合唱形式
开始为单音音乐形式,后来发展成四声部合唱,主旋律在高声部
原歌词是散文式的,诗文改为有韵律的诗歌,《上主是我坚固的保障》
世俗性声乐体裁
弗罗托拉
弗罗托拉于文艺复兴时期产生在意大利北部,它是一种与当时法—佛兰德斯乐派的复调音乐不同的世俗音乐体裁
特点
音乐上:采用分节歌形式,词曲按音节处理,节奏鲜明
织体上:属于非对位式织体,通常作四个声部的和弦式处理,其中高声部由人声音演唱,另外三个声部由器乐演奏
内容上:以表现爱情和具有讽刺意味的世俗内容为主
劳达赞歌
在13世纪就出现在意大利,15世纪末这种体裁得到了新的发展
特征
它是一种在教堂以外唱的赞美歌,内容通俗,表达一种心灵的奉献
歌词以意大利文为主
采用主调音乐织体:四个声部的无伴奏合唱,或者高声部由人声演唱,另外三个声部由乐器演奏
意大利牧歌
牧歌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最有代表性的多声部世俗音乐体裁。歌词的文学性很高,内容常常描写爱情或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表演形式一般为三四个声部的合唱,表演范围局限在小场合,如家庭聚会等
16世纪下半叶,牧歌创作进入繁荣时期,它在杰苏阿尔多等人的手中渐趋成熟,17世纪初在蒙特威尔第的影响下发展到顶峰,成为教堂音乐之外最重要的音乐体裁。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由复调对位形式转为主调音乐形式,合唱通常为五六个声部,有时还会加入独唱;牧歌发展到后期时运用了戏剧的手法
发展的三个阶段
早期:1520—1550年。这个时期的牧歌性质与弗罗托拉相似,采用自由创作手法,以主调音乐为主,多四声部和弦式处理。代表作曲家有维拉尔特
中期:1550—1580年。该时期的牧歌着重于诗文感性的内容,较多使用半音法,作曲手法以对位为主,大都是五声部的配置。代表作曲家有罗勒、蒙特
晚期:1580—1620年。该时期的牧歌发展到高度精致的形式,而且回到和弦式的主调音乐风格,出现了单声部独唱形式,半音化广泛使用,音乐的表现具戏剧化。代表作曲家杰苏阿尔多和蒙特威尔第
尚松
14—16世纪,以法文的世俗诗歌谱写的复调歌曲的统称。词曲上具有典型法国民族风格的声乐作品
特征
音乐上:旋律轻快优美,节奏强烈,音符常常反复,具有朗诵性
内容上:多表现生活中爱情的一面
形式上:一种模仿对位的歌谣曲形式。16世纪后,法国尚松发展成一种被称为“格律音乐”的五声部复调歌曲形式
德国世俗歌曲——里德
文艺复兴时期在德国产生了一种独唱歌曲——里(利)德(lied)。它是16世纪时结合佛兰德斯乐派的复调手法与德国中世纪以来的独唱歌曲形成的四声部世俗声乐体裁。一个声部为定旋律,其他三个声部围绕它构成复调;后在浪漫主义时期,发展成为了尤指德国的艺术歌曲
比良西科
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的世俗歌曲体裁
特点
内容上:既涉及世俗内容,又涉及宗教内容
织体风格上:以三或四个声部为主,与意大利的弗罗托拉类似,主旋律在高声部,其他声部以器乐伴奏形式出现,具有纯朴的民歌风格
最有价值的方面:它的伴奏常常是一连串固定的和弦进行(通奏低音)
乐器
乐器
弦乐器:琉特琴族是当时最流行的乐器,它可作为独奏乐器或伴奏乐器;弓弦乐器——古提琴家族的维奥尔琴
管乐器:管乐器有短号、小号、竖笛、双簧管、低音管等
键盘乐器:管风琴、古钢琴(击弦古钢琴、克拉维科德)、大键琴(拨弦键琴、羽管键琴、哈普西科德)
器乐体裁
利切卡尔
利切卡尔是16世纪末源于经文歌的器乐曲形式,盛行于17世纪。在16世纪初脱离声乐和舞蹈而成为独立的器乐体裁后,与幻想曲彼此区别不大,常交替使用。它作为琉特琴或键盘乐器的独奏曲体裁,在产生初期均具有即兴特征,后来采用主题模仿的方式,渐渐削弱即兴手法,形成对称的形式
坎佐纳
坎佐纳在16世纪20年代产生,稍晚于利切卡尔。受法国尚松的影响,16世纪70年代重奏形式的坎佐纳逐渐形成
三种类型
保持尚松风格的四声部类型,节奏仍保留了尚松的节奏特点
带有利切卡尔特点的类型
在结构上更为自由,采用多种形式的对比,运用重复和再现原则的类型
幻想曲
是来自希腊文,原意为想象,是指自由发挥作曲家的想象力,并且很少遵循传统曲式的作品,多为器乐体裁,节奏自由
16至—17世纪,即兴演奏
17世纪后,主调和复调相互交替使用
18世纪时,在古钢琴与管风琴创作中得到广泛应用
19世纪,幻想曲常放在赋格和奏鸣曲等体裁前面
19世纪后,大多是独立作品,不依附其他曲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