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巴洛克时期
西方音乐史,巴洛克一词源于葡萄牙文,意为不规则的珍珠。人们曾用该词来形容17-18世纪建筑物中装饰性的风格。这是一种宏伟壮观热情如火,充满活力的艺术。它强调情感的表现以及充满戏剧性的对比,在细节上非常重视装饰性。
编辑于2023-09-19 14:14:13 湖南中国音乐史,复习提示:隋代结束了自东汉以来长达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在音乐文化方面,首创教坊音乐机构,建立起七部乐、九部乐的宫廷音乐体制。将音乐文化的发展建立在多民族音乐融合、并存的基础之上。唐代在“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期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均达到了我国历史上的最强盛时期。而唐代发达的音乐文化也在此时期达到最繁盛的程度
西方音乐史,20世纪音乐的旋律则常常是不流畅的,出现有棱角的大跳,有时没有句读,有时避开传统音乐中的旋律因素,用其他音响方式代替旋律。
西方音乐史,浪漫一词原指用罗曼语(Romance)所写的有关欧洲中世纪那些情节离奇,冒险而富于幻想的骑士故事和传奇小说。欧洲史学家用这个词来称呼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盛行的文艺思潮和文艺流派。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中国音乐史,复习提示:隋代结束了自东汉以来长达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在音乐文化方面,首创教坊音乐机构,建立起七部乐、九部乐的宫廷音乐体制。将音乐文化的发展建立在多民族音乐融合、并存的基础之上。唐代在“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期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均达到了我国历史上的最强盛时期。而唐代发达的音乐文化也在此时期达到最繁盛的程度
西方音乐史,20世纪音乐的旋律则常常是不流畅的,出现有棱角的大跳,有时没有句读,有时避开传统音乐中的旋律因素,用其他音响方式代替旋律。
西方音乐史,浪漫一词原指用罗曼语(Romance)所写的有关欧洲中世纪那些情节离奇,冒险而富于幻想的骑士故事和传奇小说。欧洲史学家用这个词来称呼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盛行的文艺思潮和文艺流派。
巴洛克时期
巴洛克(名词解释)
含义:巴洛克一词源于葡萄牙文,意为不规则的珍珠。人们曾用该词来形容17-18世纪建筑物中装饰性的风格。这是一种宏伟壮观热情如火,充满活力的艺术。它强调情感的表现以及充满戏剧性的对比,在细节上非常重视装饰性。
时间:音乐史上通常将1600~1750年这一百五十年的历史称为巴洛克时期。即从第一部歌剧诞生开始到巴赫去世。
风格特征:巴洛克时期是复调音乐发展的全盛时期,也是向主调音乐转型的时期。
1.通奏低音(名词解释):又称数字低音,即作曲家在创作时只写旋律和低音,在低音旁用数字标出该音在和弦中的位置,然后演奏者根据这些标识,即兴的把和声填上去。一般低音用大提琴、低音提琴或大管等乐器演奏,而键盘乐器、琉特琴则填充和声。因此巴洛克时期也被称为通奏低音时代。它的产生导致了和声学的诞生,和声体系的形成又促进大小调体系的产生,从而结束教会调式时代。
2.协奏风格:“协奏”原指独唱与合唱团之间的对比效果,后来他被运用到器乐作品中,一个乐器与一组乐器、一组乐器与乐队时而独立演奏,时而共同演奏,形成了特殊的对比效果。这种风格是巴洛克时期管弦乐作品的常见特征。
3.即兴处理:主要表现在和弦填充性处理、装饰处理,主题变化和终止式运用等方面。
4.情感因素:17世纪的作曲家希望在音乐中更多的注入情感,因此从音乐的各种素材着手,进行探索和实验,寻求音乐表现各种情绪和情感的方式和手段,于是音乐史上首次出现了表示作品速度情感的标记,如:piano、forte等。当时的这种情感与后来浪漫派音乐家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它是一种普遍意义的情感因素,一种整体意义的情感形式。
5.两种常规的并用,蒙特威尔第提出了“两种常规”的思想,认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传统,被称为即“古代风格”可以叫做“第一常规”,而自己所用的新的作曲手法则可以被称为“第二常规”,在音乐创作中这两种常规可以并行使用。
6.调性与和声对位:大小调式的发展过程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一直到巴洛克晚期才完成,它从教会调式转变为传统大小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7.节奏的记谱:典型的巴洛克音乐的节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常规整的,另一类是非常自由的,大部分音乐记谱采用了小节线,因此强拍和弱拍的划分非常清楚。
8.声乐器乐并行发展:在该时期,声乐与器乐并行发展的,而不像文艺复兴时期那样,以声乐作品为主,特别是该时期晚期,器乐的创作已经处于主导地位。
歌剧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歌剧
1.含义:歌剧是一种由戏剧(脚本)、音乐、舞蹈、建筑和美术等综合为一体的舞台艺术形式,其中戏剧和音乐是最重要的元素。音乐形式包括: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管弦乐、主导动机、序曲、幕间曲,以及舞蹈等。
咏叹调:抒发人物内心情感的,具有歌唱性、旋律性,有时有炫技的内容,有完整结构的乐曲,为一个或几个声部写作。17世纪以后,咏叹调专指独唱曲,广泛用于歌剧、清唱剧和康塔塔等体裁中,相对朗诵性质的宣叙调,在声乐戏剧中占据主导地位,除了结构程式化、产生“返始咏叹调”外,成为充分发挥演唱者声乐技巧的段落
宣叙调:大型声乐戏剧中的一种歌唱方式,音调和节奏都与语言紧密结合,又称“朗诵调”,节奏与朗诵时节奏一致,歌剧中的独唱形式,用来讲述一个故事情节或人物对话时使用,无需太多旋律性,16世纪末起源于佛罗伦萨作曲家佩里的歌剧,17世纪以后广泛用于歌剧、清唱剧、康塔塔和其他教堂声乐中。18世纪后,宣叙调分为“清宣叙调”和“有伴奏的宣叙调”两种,前者节奏自由快速,以键盘乐器简单伴奏,后者富于表情,用管弦乐队伴奏
来源
歌剧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悲剧,这种艺术形式是歌剧艺术产生的根源。
中世纪时期的一些音乐形式也为歌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宗教剧。田园剧,这种体裁用音乐、诗歌、戏剧的手段表现乡村生活的场景,它一直盛行到16世纪,成为歌剧的重要起源之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牧歌剧也预示着歌剧的诞生。
歌剧最直接的起源是15世纪末的幕间剧。这是穿插在当时喜剧各幕间的一些寓言剧、神话剧、田园剧。
歌剧于16世纪末最终产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意大利早期歌剧的发展
佛罗伦萨歌剧 是第一部歌剧的诞生点
第一部歌剧:1597年上演,由利努契尼写剧本、佩里作曲的《达芙尼》,由于该作品的乐谱只留下残片,所以人们通常又把1600年上演,保留最完整的,由利努契尼写脚本,佩里和卡契尼作曲的《优丽狄茜》作为最早的一部歌剧。
早期歌剧的特征:脚本以希腊神话为基础,后来又加入了历史题材。音乐部分采用通奏低音的形式,歌唱部分主要为吟唱的宣叙调形式,音域不宽,节奏自 由,有少量的乐器伴奏,也使用合唱。旋律性不强,音乐缺少情感,该时期的歌剧处于初级探索阶段。
罗马歌剧
代表人物:卡瓦里埃利创作的《灵与肉的体现》,该剧为罗马歌剧奠定了基础。《灵与肉的体现》实际上被史学界视为清唱剧,具有歌剧的雏形。
特征:注重歌剧场面的壮观给人带来的愉悦,加入了华丽的舞台设计、机关布景和芭蕾场面,每幕都以合唱和舞蹈结束。
威尼斯歌剧
第一个歌剧院的建立:在威尼斯建立的第一个歌剧院—圣卡西亚诺,使歌剧从贵族沙龙和宫廷走向市民阶级。
代表人物:蒙特威尔第完成了歌剧《奥菲欧》的创作,在剧中,蒙特威尔第凭借他在牧歌和宗教音乐创作方面的丰富经验,结合运用16世纪音乐宝库中的各种手段,使《奥菲欧》成为艺术性最高的歌剧。
特点:在歌剧中大量采用咏叹调和二重唱,注重情感抒发,对美声唱法加以重视,很少用合唱形式,弦乐器家族首次占有重要地位,由此加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那不勒斯歌剧
朝正歌剧方向发展:那不勒斯是意大利歌剧发展的最后一个城市,至18世纪定型为正歌剧,它常以虚构的历史或英雄事迹为题材,而且由于对美声的追求,使那些既具有男性的强有力肺活量又带有女性柔美明亮音色的“阉人”歌手盛行起来。
代表人物:A.斯卡拉蒂—《泰奥多拉》
特点(也是正歌剧的特点)
在内容上:多取材于古代神话和历史传说,内容严肃,与喜剧相对。
在结构形式上:由原先的五幕歌剧变成紧凑的三幕结构,常在幕与幕之间穿插喜剧性的幕间剧。由极具个性的序曲(快—慢—快的三段形式)开场,宣叙调和返始咏叹调交替进行,极少使用重唱和合唱,也不用舞蹈。
两种不同的宣叙调:一种是干念式宣叙调,用于较长的对白或独白,独唱声部只用通奏低音伴奏;另一种是带伴奏的宣叙调,它善于表达复杂的情感,同时也在戏剧性的紧张场景中使用,独唱由乐队伴奏。
返始咏叹调:这种咏叹调是ABA三段体形式,作曲家通常不再把再现的A段写出,而只在B段的结尾处标记da capo(D.C.),意为从头反复,故作“返始”之意,并在结尾处标记Fine (意为结束)。
总结:其对歌剧的贡献体现在确立了歌剧创作的基本结构原则。
正歌剧:严肃庄重的歌剧。产生于17世纪的意大利,盛行于巴洛克时期至古典主义中期,题材高尚,采用神话、历史和宗教故事写作。17-18世纪,重要的正歌剧作曲家有那不勒斯乐派的A斯卡拉蒂、亨德尔和莫扎特。在A斯卡拉蒂的手中正歌剧的特征表现为三幕结构,并在幕与幕之间穿插幕间剧、采用两种宣叙调清宣叙调和带伴奏的宣叙调以及采用了ABA三段体结构的返始咏叹调
在其他国家的发展情况
法国
形成与发展:17世纪时,受意大利歌剧的影响,法国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征的歌剧,这是一种把宣叙、歌唱、芭蕾融为一体的称为“抒情悲剧”。
抒情悲剧的特征
歌剧题材一般选自历史、神话。
歌剧序曲由意大利歌剧序曲“快—慢—快”的风格改为“慢—快—慢”的法国式序曲形式。
宣叙调带有歌唱性,而咏叹调则带有朗诵性,不突出宣叙调与咏叹调的对比。
歌剧中插入芭蕾舞场面,使歌唱与芭蕾艺术融为一体,并重视合唱及管弦乐的作用。
歌剧旋律由于受到舞曲的影响,音域窄,乐句方整,音响华丽。
不用阉人歌手。
代表人物
吕利
为法国歌剧的创始者,代表作有《阿尔西斯特》
艺术成就
创作出一种被称为“抒情悲剧”的法国歌剧形式
在歌剧中采用了与意大利歌剧序曲相反的“慢—快—慢”法国式序曲
在歌剧中大量运用芭蕾,服装华丽
歌剧采用法文,以有伴奏的宣叙调代替意大利式的干念式宣叙调,使宣叙调具有歌唱性;歌剧中大部分用宣叙调,很少用咏叹调
德国
德国第一部歌剧:《西勒维希》被史学家认为是德国现存最早的歌剧。由于这部歌剧是对白与分节歌形式,所以也被称为歌唱剧,它是德国本土最早的歌剧形式。
代表人物及其歌剧创作特征:凯塞尔,创作了100多部歌剧,取材于历史传说、神话故事或生活喜剧。他的歌剧受法国和意大利的影响,总体特征:
歌剧的题材有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和喜剧性内容。
歌剧大部分的形式具意大利风格,但不同的是,宣叙调用德语演唱,咏叹调用意大利语演唱。
旋律常常与德国民歌相联系,一些大众性质的歌曲被融入到歌剧音乐中。
不用阉人歌手。
英国
假面剧:假面剧因演出时带假面具而得名,其形式为歌唱、说白、舞蹈、合唱、器乐和朗诵调等,舞蹈是剧中最重要的成分,其次是布景,最后才是脚本和音乐。假面剧流行于16世纪的英国,是宫廷内一种娱乐性的话剧,题材多具神秘性和寓言性。
早期歌剧:英国的第一部歌剧通常被认为是《围攻罗斯特》,真正使英国歌剧具有本民族特征的是普塞尔。特征:
在声乐方面与意大利歌剧有许多共同的特点,但用英语演唱。
在器乐方面和法国歌剧有相通之处,用通奏低音形式,但旋律与英国的民歌紧密相连,没有炫人耳目的华丽音响,音乐细致地刻画剧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大型声乐套曲
清唱剧
含义:清唱剧又称神剧,是一种大型的声乐套曲。它和歌剧一样,也包括合唱、重唱、咏叹调、宣叙调、序曲和间奏曲等,但因清唱剧是一种只唱不演的所谓“清唱”形式,无动作表演和布景,内容以《圣经》题材为主。第一部清唱剧是1600年在意大利产生,由卡瓦里埃利创作的《灵与肉的体现》。亨德尔的《弥赛亚》、海顿的《创世纪》是清唱剧中的经典作品。
康塔塔
含义:康塔塔是一种包括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和管弦乐的多乐章声乐套曲。在形式上,它与清唱剧相似,但规格较小,内容简单,侧重于抒情,不一定采用宗教题材,它常常以序曲开始,合唱结束。
由来及其发展:康塔塔于1600年前后诞生于意大利,它是与清唱剧平行发展的体裁,后来在德国盛行一时。 它在德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在巴赫的创作中达到顶峰,著有《农民康塔塔》《咖啡康塔塔》《复活节康塔塔》。
两种形式
一类是在家庭社交场合表演的小型康塔塔(可以是一首咏叹调),称为室内康塔塔。
第二类是有管弦乐队伴奏的,在特定场合下演唱的大型康塔塔。
受难乐
受难乐是根据《新约圣经》中关于耶稣受难的记述而写成的一种清唱剧。它产生在意大利,后来在德国的新教中得到发展。
重要的受难乐作曲家是许兹,他的作品有《耶稣复活的故事》。巴赫使受难乐达到最高境界,著名作品有《马太受难曲》。
乐器与器乐的发展(大题)
巴洛克时期的主要乐器
键盘乐器:古钢琴、大键琴和管风琴
弦乐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管乐器:双簧管、低音管、长笛;铜管乐器中的圆号(法国号)、小号、长号
打击乐器:定音鼓(有音高)
巴洛克时期乐器制作的发展情况
文艺复兴时期的乐器大多沿用至巴洛克时期,管风琴、古钢琴和提琴等乐器的制作在巴洛克时期进入一个辉煌的发展阶段。
管风琴
由音管发音的古老键盘乐器。形制较大,以音管、音栓、键盘、风箱等部件构成。创制于古罗马帝国时期,中世纪晚期开始用于教堂,既有大型固定的管风琴,也有小型便携式的管风琴,文艺复兴晚期管风琴的制造业达到顶峰,推动管风琴音乐的发展,17—18世纪德国的管风琴音乐标志着巴洛克宗教器乐音乐的高峰时代到来
管风琴制作在德国有突出的发展,最重要的制琴家族是齐尔伯曼和施尼特格。他制作了近两百座各种尺寸的管风琴,大部分用纯律调音。总的来说,管子的结构更加科学,琴键和琴栓的设计也更完善。
古钢琴
盛行于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键盘乐器种类的统称,通常有击弦古钢琴和拨弦古钢琴两种。击弦古钢琴又名克拉维科德,形制较小,音量有限,适合室内演奏;拨弦古钢琴又名哈普西科德,形制大型,多有两层键盘,发音洪亮,音色清脆,在巴洛克时期常担任通奏低音乐器。古钢琴在18世纪逐步被近代钢琴取代
有拨弦古钢琴和击弦古钢琴。拨弦古钢琴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有大小不同的各种样式,通过触键使一装置上的羽毛或皮革的舌状物拨弦而发声,音色尖锐而清晰,也被称为羽管键琴,是巴洛克时期演奏通奏低音音乐会独奏的主要乐器。击弦古钢琴更为古老 ,在12世纪就已出现,形状为长方形,声音是通过琴键另一端的铜制叶片击弦而发声,音色较柔和,音量较小,适合在家庭等小范围的场合进行室内演奏。
小提琴
意大利北部城市克雷莫纳的提琴制作业非常发达,云集了很多著名的小提琴制作家族,三大名家: 阿玛蒂、瓜乃里和斯特拉底瓦里。巴洛克时期制造的提琴音色柔美,声音洪亮,工艺精良,其制作技术达到了一个空前绝后的高峰。
巴洛克时期器乐的发展
在文艺复兴时期之后,随着器乐制造技术、演奏技术的提高,器乐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管风琴等乐器制作业的完善,促使一大批作曲家进行管风琴音乐的创作,他们使管风琴音乐作品的重要性超过了声乐作品,这是器乐发展的一个历史的转折点。1700年以后,提琴家族的发展促使提琴的制作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对当时弦乐创作和演奏技术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博洛尼亚乐派
博洛尼亚是意大利北方的一个城市,博洛尼亚建立了第一所音乐学院,它吸引了很多优秀的音乐家前来创作和演奏,著名的博洛尼亚乐派由此诞生,科雷利、维瓦尔迪、托雷利,他们对推动室内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确立了三重奏鸣曲形式。加布里埃利首次把大提琴从通奏低音乐器中独立出来,使之成为一件独奏乐器。对于巴洛克时期的发展,体现在协奏曲和奏鸣曲体裁。
管风琴音乐
体裁:托卡塔、赋格曲、众赞歌、帕萨卡利亚、恰空舞曲
古钢琴音乐
托卡塔、幻想曲、前奏曲等
巴洛克时期的奏鸣曲
含义与由来
奏鸣曲源于意大利文“sonare”,有鸣响之意。16世纪的奏鸣曲泛指一切器乐曲,巴洛克时期的奏鸣曲通常由几件乐器演奏,属于室内乐(小于9个乐器),音乐家们喜好创作三重奏鸣曲(一般是两个小提琴分别演奏两行谱和两个通奏低音乐器演奏一行谱,共三行谱的合奏)。18世纪上半叶,独奏奏鸣曲(一般以键盘乐器为主,也有小提琴为主,加上通奏低音乐器)取代了三重奏鸣曲的地位。
17世纪以后奏鸣曲的分类
根据使用场合可分为教堂奏鸣曲和室内奏鸣曲,由“慢—快—慢—快”四个乐章组成。
教堂奏鸣曲:巴洛克时期的器乐合奏音乐体裁。通常由一两件独奏乐器加上通奏低音组构成,小提琴是最 常见的独奏乐器。因在教堂中演奏而得名,音乐庄重典雅,四个乐章的速度对比为“慢-快-慢-快”
特征
一般四至六个乐章,每个乐章的速度和内容都具有对比性,通常由“慢—快—慢—快”结构组成。
巴洛克时期的协奏曲
含义
协奏曲有竞赛、协同合作的含义,最早产生于17世纪末,是巴洛克时期最重要的器乐形式
类型
大协奏曲:当时最重要的管弦乐体裁,由二或三件乐器构成一个独奏组与合奏部分进行协奏。在托雷利手中得以确立;维瓦尔迪有许多精彩的大协奏曲作品,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是大协奏曲中最伟大的作品。
《勃兰登堡协奏曲》:是德国作曲家巴赫于巴洛克时期所创的管弦乐作品,是其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一组乐曲。共有六乐章,乐曲多为“快—慢—快”的三乐章形式,每个乐章都有不同的乐器配置。乐器使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双簧管等。一、二、四乐章以合奏组和独奏组进行竞赛对比,属于大协奏曲,三、六乐章没有突出的独奏乐器,属于乐队协奏曲。是巴赫管弦乐作品登峰造极之作,巴赫用这首作品把协奏曲体裁推向了最后的高峰,该作品对后期古典音乐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乐队协奏曲或协奏交响曲:在大协奏曲之后发展起来的多乐章协奏曲体裁,其特征是:乐队中的某个乐器既起到独奏的作用,又充当合奏的角色,该体裁尤其强调协奏部分。托雷利确定了这种体裁形式。
独奏协奏曲:协奏曲体裁中最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形式,它是由一件乐器与管弦乐队进行协奏的体裁。托雷利于1698年创作的独奏协奏曲奠定了这种体裁形式的地位。维瓦尔迪在《四季》中充分发挥独奏小提琴的作用,对古典独奏协奏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托卡塔
托卡塔意为触键,最早见于16世纪的琉特琴谱,16世纪末应用于键盘乐器,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接近即兴创作的体裁。它的技巧性比较高,特别是脚键的运用;经常采用模进、模仿对位的手法进行写作;一般包括若干段落,在慢速和快速之间交替;常以慢速的狂想曲开始,并与随后比较严格的赋格段落形成对比,因此托卡塔也被称为“带赋格的前奏曲”
赋格曲
赋格曲是一种严格运用卡农模仿手法的复调体裁,它是17世纪在利切卡尔和坎佐纳等音乐体裁上发展起来的。赋格曲有二至六个声部,一般常见的是三或四声部,在一个主题上形成的多声部模仿对位体裁。其结构因素包括:主题、答题、对题、间插段、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主题是赋格最早进入的声部,对主题的模仿进入称为答题。赋格起源于15世纪末复调声乐曲中的旋律模仿进入,作为独立的器乐体裁是在17世纪。赋格曲的代表作家是巴赫,他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将该体裁发展推到了顶峰。
《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德国巴赫所作于巴洛克时期,是一部有关键盘乐器的器乐作品。两套曲集,第一集有明确的教学目的,第二集在莱比锡汇集编纂。每集各有24首,用大小调所作,每首前奏曲与赋格曲置于同一调性,但主题没有联系。前奏曲形式自由,赋格曲显示了巴赫卓绝的对位创作技艺。曲集证实了十二平均律的优越性,进一步确立了西方大小调式,是巴赫键盘音乐中最伟大的作品,被比作钢琴界的“旧约圣经”,对其后世作品的影响颇深,具有重要意义。
前奏曲
前奏曲本身的含义是引子和序曲。17世纪之前,它指的是在声乐曲前作为伴奏的引子部分;17世纪初成为独立的小曲,但还是作为整套作品前的一个段落。当时的圣咏前奏曲是巴洛克时期管风琴音乐中最重要的、使用于教会的器乐曲。前奏曲到18世纪后才成为篇幅不大,曲式自由、带有即兴性质的独立小品,其中以管风琴的前奏曲居多,以巴赫的作品为代表。
组曲
含义
组曲是由几首乐曲按照对比原则组成的一种器乐套曲,其中各曲由相对应的独立性。组曲有古组曲和现代组曲之分。
古组曲
是18世纪中叶前流行的组曲,通常由德国的阿勒曼德,法国的库朗特,西班牙的萨拉班德,英国的基格组成。速度上形成慢—快—更慢—更快的对比,用同一调性构成,后两首舞曲之间还可加入一首或几首其他舞曲。著名的古组曲有巴赫的《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和《德国组曲》。
现代组曲的构成
从歌剧、舞剧、戏剧音乐或电影音乐中选出若干段辑成组曲,如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组曲》,格里格《培尔 金特》组曲
由文学、绘画、民间传说、神话、民俗风情等内容构思而成的组曲,如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舍赫拉查德》,圣—桑的《动物狂欢节》。
巴洛克时期的的代表音乐家
意大利代表音乐家
蒙特威尔第
蒙特威尔第,他是介于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之间的人物。
蒙特威尔第一生共写了八册牧歌,《战争与爱情牧歌集》,歌剧《奥菲欧》等作品。 其创作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古风格时期
第二阶段:现代风格时期
第三阶段:激情风格时期
艺术成就
是意大利牧歌的奠基人,牧歌领域的集大成者
是写作有情感的旋律,摆脱宗教的束缚的新音乐的倡导者
提出了“两种常规”的思想。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传统,即“古代风格”,可称为“第一常规”,而他自己所采用的新的作曲手法可称为“第二常规”
歌剧《奥菲欧》是自歌剧诞生后第一部艺术性最高的歌剧,它使歌剧艺术从此进入一个成熟的发展期
A.斯卡拉蒂
斯卡拉蒂,是巴洛克时期那不勒斯歌剧的代表人物,共写了115部歌剧,是现代歌剧的缔造者。
代表作品:《泰奥多拉》、《格里塞尔达》
艺术成就
他是歌剧发展史上重要的作曲家,那不勒斯乐派的创始人
首创了返始咏叹调,干念式宣叙调和带伴奏的宣叙调,充分发挥了歌剧作为音乐戏剧的表现力,赋予美声唱法广阔的施展空间。(正歌剧——美声)
确立了那不勒斯歌剧序曲快—慢—快的三段式(器乐曲),使之成为交响曲的先声(三、四乐章)
创用了巴洛克晚期典型的管弦乐编制(合唱团);弦乐四声部加上双簧管、大管、小号和圆管
D.斯卡拉蒂(A.斯卡拉蒂的儿子)
共有555首奏鸣曲以及歌剧、清唱剧和其他圣乐,在古钢琴音乐领域有较大贡献。
艺术成就
主要体现在他的555首奏鸣曲上,这些作品实际上是为钢琴而作的练习曲,每首都是两段体的单乐章作品(AB),分别解决了一个技巧问题或发明一种音响效果。
科雷利
科雷利是意大利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和指挥家。他出版了三重奏鸣曲,大协奏曲,小提琴与羽管键琴曲等。较著名的作品是《福利亚变奏曲》(小提琴曲)
艺术成就
他是世界上第一个职业小提琴家,确立了乐队中统一弓法的形式
明确了大协奏曲的乐队编制,将小乐器组设计成三重奏鸣曲的格式,亨德尔和巴赫的独奏奏鸣曲与乐队协奏曲就是在他创作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他是第一个完全用大小调体系进行创作的作曲家
作品《福利亚变奏曲》是最早的小提琴弓法大全(谱面)
维瓦尔迪
维瓦尔迪,巴洛克时期重要的作曲家,杰出的小提琴家,对巴洛克音乐走向古典主义时期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的作品数量很多,以歌剧、神剧、奏鸣曲和协奏曲闻名,仅协奏曲就有五百多首。协奏曲《四季》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以小提琴为中心,显示出主调音乐的风格。
艺术成就
对18世纪器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对大协奏曲的定型起决定性的作用,确立了快、慢、快的三乐章结构,赋予了慢乐章咏叹调的特征。协奏曲《四季》(《春》《夏》《秋》《冬》)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标题音乐作出一定的贡献
首创独奏协奏曲,主要体现在小提琴协奏曲方面,发展了小提琴演奏技术,扩展了小提琴的音区
发展了配器技术,首次把单簧管作为木管组乐器,乐队的很多特殊效果,如弱音器的使用,提琴的拨弦以及乐队的渐强和减弱处理都早于曼海姆乐派
作品简介
《四季》
是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小提琴家维瓦尔迪于(1725年)巴洛克时期,所创作的小提琴独奏协奏曲,由描写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12个乐章构成,有《春》《夏》《秋》《冬》四个标题,属于新创的标题音乐,每首都由三个乐章(快—慢—快)的协奏曲构成。音乐描绘生动,小提琴演奏技艺高超,维瓦尔迪还在每首作品前写了四首十四行诗与音乐作对照,说明该乐章描绘的景色。该作品首创的标题音乐,为后世作曲家开辟了一个新的创作途径,同时该作品也对其后器乐协奏曲的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
法国代表音乐家
吕利
为法国歌剧的创始者,代表作有《阿尔西斯特》
艺术成就
创作出一种被称为“抒情悲剧”的法国歌剧形式
在歌剧中采用了与意大利歌剧序曲相反的“慢—快—慢”法国式序曲
在歌剧中大量运用芭蕾,服装华丽
歌剧采用法文,以有伴奏的宣叙调代替意大利式的干念式宣叙调,使宣叙调具有歌唱性;歌剧中大部分用宣叙调,很少用咏叹调
库普兰
库 普兰是巴洛克时期古钢琴音乐最重要的代表作曲家 。与德国的巴赫家族相似,法国的库普兰也是一个音乐家族,其中最优秀的是弗朗索瓦.库普兰,被誉为“大库普兰”;他的作品涉及弥撒曲、经文歌、康塔塔、室内乐等,写过许多带标题、非组曲结构的小品,立意鲜明,风格清新流畅,具有法国宫廷艺术典雅、细腻、精美、灵巧的趣味
代表作品
《羽管键琴曲集》《莫尼克小姐》
艺术成就
华丽风格的倡导者。音乐精致、单薄、小巧玲珑、富有女性美,同时也具有宫廷装饰性的风格;他的作品对理查.施特劳斯、勃拉姆斯等浪漫派音乐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羽管键琴的指法、触键方式、装饰音等方面作出杰出贡献,尤其对巴赫产生了影响
华丽风格=洛可可风格(名词解释)
18世纪29年代以后,华丽风格在法国的宫廷建筑和绘画艺术中出现,精致的装饰风格。与绘画中的洛可可艺术相对应,古钢琴音乐中也出现了这种典雅、细腻、精美、灵巧、富有趣味的华丽风格。华丽风格是古典主义时期音乐风格的先声,随着法国大革命的兴起,很快被古典主义风格取代
拉莫
拉莫是法国著名的作曲家,管风琴家,音乐理论家。发表和声学教程,奠定了近代和声学理论
代表作品
创作了二十多部歌剧,还著有《和声学》《音乐理论新体系》等理论著作
艺术成就
著有《和声学》《音乐理论新体系》等有关和声学的书籍,阐述了和弦以泛音为基础的理论。他根据泛音原理构建了大三和弦,扩展了和弦的结构:七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弦;提出了“基础低音”的概念以及转位和弦的结构,确立了音阶中主音、属音、下属音在和弦中的支柱关系,从而构建了和声体系,使之成为近代和声学理论的基础
德国代表音乐家
巴赫
巴赫,德国著名的作曲家,管风琴家
创作分期(不重要)
第一阶段:魏玛时期
第二阶段:柯登时期
第三阶段:莱比锡时期
创作特征
巴赫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同时又接受早期启蒙思想的影响,他的作品闪烁着人文主义的思想
他继承了16世纪以来德国声乐和器乐的传统,吸收了意大利和法国的先进技法,把复调音乐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他崇尚理性,尊重科学,音乐思维富于逻辑性
他积极支持十二平均律,创作《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用创作实践来证明平均律的优点和切实可行
他对键盘乐器的指法改革具有远见卓识,他的指法体系已为后人普遍采纳,一直沿用至今。
他的作品博大精深,浩瀚如烟,除歌剧外,各种声器乐体裁无不涉猎
代表作品
声乐作品以宗教音乐为主,《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咖啡康塔塔》《农民康塔塔》《b小调弥撒曲》等
《马太受难曲》:是巴赫根据《圣经》耶稣受难过程的叙述创作而成的作品。由双合唱队、独唱、双管弦乐队和两架管风琴在1727年受难节首次公演。由男高音宣叙调和合唱陈述故事,缀以众赞歌、重唱及大量咏叹调,合唱队有时参与故事叙述,有时又作为旁观者对情节加以评述。该曲遍布精雕细琢的音乐绘词法,并将所有音乐要素融会在宗教主题下,是路德教堂戏剧音乐的完美典范。
器乐作品方面,作有大量各种体裁的管风琴曲,包括众赞歌幻想曲、前奏曲等。两卷《平均律钢琴曲集》《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独奏长笛奏鸣曲》《戈德堡变奏曲》《音乐的奉献》《赋格的艺术》等
《哥德堡变奏曲》:巴赫应学生和钢琴家哥德堡之请,为患失眠症的凯泽林伯爵而写。包括主题与30个变奏,标志着巴洛克变奏曲难以逾越的高峰,30个变奏分为10组每组都由2个技术性变奏和一个卡农变奏构成。
艺术成就
《平均律钢琴曲集》首次将十二平均律全面系统地运用到音乐创作实践中,有力地证明了平均律的优越性,开辟了欧洲音乐的新天地
《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德国巴赫所作于巴洛克时期,是一部有关键盘乐器的器乐作品。两套曲集,第一集有明确的教学目的,第二集在莱比锡汇集编纂。每集各有24首,用大小调所作,每首前奏曲与赋格曲置于同一调性,但主题没有联系。前奏曲形式自由,赋格曲显示了巴赫卓绝的对位创作技艺。曲集证实了十二平均律的优越性,进一步确立了西方大小调式,是巴赫键盘音乐中最伟大的作品,被比作钢琴界的“旧约圣经”,对其后世作品的影响颇深,具有重要意义。
把复调音乐的技巧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音乐的奉献》和《赋格的艺术》总结了中世纪以来的复调音乐写作技术
高度的复调思维与新颖生动的主调手法并用,使巴赫成为音乐史上一个继往开来的关键人物
他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者,并为钢琴演奏中大拇指的解放作出重要的贡献
使巴洛克时期的器乐发展到巅峰,《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勃兰登堡协奏曲》等
《勃兰登堡协奏曲》:是德国作曲家巴赫于巴洛克时期所创的管弦乐作品,是其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一组乐曲。共有六乐章,乐曲多为“快—慢—快”的三乐章形式,每个乐章都有不同的乐器配置。乐器使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双簧管等。一、二、四乐章以合奏组和独奏组进行竞赛对比,属于大协奏曲,三、六乐章没有突出的独奏乐器,属于乐队协奏曲。是巴赫管弦乐作品登峰造极之作,巴赫用这首作品把协奏曲体裁推向了最后的高峰,该作品对后期古典音乐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亨德尔
亨德尔是德国出生的作曲家,管风琴家,在歌剧和清唱剧上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是巴洛克音乐向古典主义音乐过渡的重要音乐家
创作特征
他的音乐织体极为简单,以主调和声风格为主,线条粗放且突出
他的合唱尤其具有宏伟的气势。充满各种对比
他的歌剧和清唱剧的创作顺应了18世纪末中产阶级的艺术趣味
用英语演唱清唱剧是他的首创,合唱在清唱剧中处于中心地位
清唱剧中的宣叙调和咏叹调往往具有一种抒情的沉思情绪,并大量运用歌剧中的返始咏叹调
代表作品(声乐为主)
采用各种声乐和器乐体裁进行创作,其中歌剧和清唱剧最著名
歌剧方面:亨德尔是巴洛克后期最重要的歌剧作曲家,《凯撒在埃及》《塔梅拉诺》《罗德琳达》《奥兰多》等
清唱剧方面:清唱剧是代表亨德尔最高音乐成就的体裁,取材于《圣经》和教义内容,用英文创作。以《以色列人在埃及》《弥赛亚》《参孙》最著名
《弥赛亚》:“弥赛亚”是救世主的意思,德国作曲家亨德尔于巴洛克时期(1742年),所创的一部宗教性的清唱剧。根据《圣经》撰写,1742年首演于都柏林。此剧讲述了耶稣的一生,共3部54曲,分别讲述了耶稣的的诞生、受难和复活。常让复调与主调织体交替出现,合唱是此剧的核心,著名的段落如“哈利路亚”等都显示了巴洛克宗教合唱音乐辉煌壮丽的顶峰。《弥赛亚》是流传最广的清唱剧,在音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器乐方面:《水上音乐》《皇家焰火音乐》
《水上音乐》:又称《水乐》、《船乐》。德国亨德尔作于巴洛克时期(1715年),是一部管弦乐组曲。为泰晤士河上的一次皇室巡游而作,共约20曲,如今我们演奏和听到的《水上音乐》已经不是亨德尔的原作,而是后来英国哈莱乐队指挥哈蒂爵士为近代乐队所改编的乐曲,共六个乐章。包括著名的咏叹调,号管舞曲等。开始是一首法国式的前奏曲,其后是布莱舞曲、小布舞曲等各种形式的舞曲,同时也有缓慢乐章。乐器使用小提琴、低音提琴、双簧管、圆号、小号等。是巴洛克时期器乐的杰作,为世人传颂。
艺术成就
他的歌剧和清唱剧达到了巴洛克时期音乐的巅峰,歌剧中的咏叹调显示了前所未有的技巧,1742年首演于都柏林的清唱剧《弥赛亚》使他蜚声世界,成为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水上音乐》《皇家焰火音乐》是巴洛克时期器乐的杰作,为世人传颂
他的音乐常常注重戏剧效果,以主调音乐风格为主,少用转调,强调节奏重音,以渲染气氛,旋律富有歌唱性,具有宽广庄严的特点。他虽然处在复调音乐发展的盛期,但在写作中十分注意纵向的和声关系,这种创作方式预示了主调音乐风格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