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古典主义时期
西方音乐史,在思想文化领域,法国“百科全书派”掀起了“启蒙运动”(起源),强调人性解放,崇尚英雄主义,追求人权平等。它反映了该时期“启蒙运动”和“狂飙突进运动”的思想实质:自由、平等、博爱,关注人的本质和情感,强调人的直觉感受,追求自然天性和本能。
编辑于2023-09-19 14:14:28 湖南中国音乐史,复习提示:隋代结束了自东汉以来长达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在音乐文化方面,首创教坊音乐机构,建立起七部乐、九部乐的宫廷音乐体制。将音乐文化的发展建立在多民族音乐融合、并存的基础之上。唐代在“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期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均达到了我国历史上的最强盛时期。而唐代发达的音乐文化也在此时期达到最繁盛的程度
西方音乐史,20世纪音乐的旋律则常常是不流畅的,出现有棱角的大跳,有时没有句读,有时避开传统音乐中的旋律因素,用其他音响方式代替旋律。
西方音乐史,浪漫一词原指用罗曼语(Romance)所写的有关欧洲中世纪那些情节离奇,冒险而富于幻想的骑士故事和传奇小说。欧洲史学家用这个词来称呼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盛行的文艺思潮和文艺流派。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中国音乐史,复习提示:隋代结束了自东汉以来长达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在音乐文化方面,首创教坊音乐机构,建立起七部乐、九部乐的宫廷音乐体制。将音乐文化的发展建立在多民族音乐融合、并存的基础之上。唐代在“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期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均达到了我国历史上的最强盛时期。而唐代发达的音乐文化也在此时期达到最繁盛的程度
西方音乐史,20世纪音乐的旋律则常常是不流畅的,出现有棱角的大跳,有时没有句读,有时避开传统音乐中的旋律因素,用其他音响方式代替旋律。
西方音乐史,浪漫一词原指用罗曼语(Romance)所写的有关欧洲中世纪那些情节离奇,冒险而富于幻想的骑士故事和传奇小说。欧洲史学家用这个词来称呼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盛行的文艺思潮和文艺流派。
古典主义时期
西方音乐古典主义时期的时间划分及文化特质
时间范围界定
将1750年—1820年这七十年的历史阶段称为西方音乐的古典主义时期
1750年—1820年古典主义时期曼海姆乐派、柏林乐派和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创作成果
社会文化特质
在思想文化领域,法国“百科全书派”掀起了“启蒙运动”(起源),强调人性解放,崇尚英雄主义,追求人权平等。它反映了该时期“启蒙运动”和“狂飙突进运动”的思想实质:自由、平等、博爱,关注人的本质和情感,强调人的直觉感受,追求自然天性和本能。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整体风格特征
音乐从教堂步入宫廷,并逐步走向社会,走向民众
音乐创作不再以巴洛克时期的复调手法为主,采用的是主调音乐形式。加强了旋律与和声的对应,建立起“主—下属—属—主”的功能和声进行
确立曲式分段式结构原则,旋律不再采用巴洛克时期延绵不断、扩充的音型,而是以短小对称的2、4小节(也有3、5、6小节)为基本单位形成方整型乐句结构。音乐呈现出优美、简单、均衡的特征
主题动机式发展,以主题间的对比取代巴洛克时期单一主题的模进发展
“通奏低音”被明确的乐器记谱取代,使作曲家对乐器音色的体验更明晰
追求客观的美,描绘自然界中的人挣脱对教堂中的神,宫廷中的君主的依恋,拓宽了音乐的表现范围和表现力
音乐的重心移到新型的器乐体裁——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四重奏上(四大体裁)
古典主义时期歌剧的发展
格鲁克和他的歌剧改革
格鲁克的改革强调,戏剧内容与音乐表达之间要达到一个更为合理的状态,他的观点适应了18世纪以来启蒙运动所追求的审美情趣。其改革主张主要体现在《奥菲欧与优丽狄茜》歌剧中,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正歌剧)
音乐服从诗和剧情的需要,戏剧内容的阐释是第一要素
放弃返始咏叹调的表达,删掉一些不必要的花腔段落,并用有伴奏的宣叙调代替“清唱宣叙调”,咏叹调与宣叙调差别不大
歌剧序曲成为歌剧的一部分,参与表达歌剧的内涵
管弦乐在歌剧中根据内容的需要烘托剧情的发展,而不仅仅处于伴奏的地位
减少独唱部分,加强乐队及合唱团的作用,舞蹈中也去掉了与歌剧内容不符的哗众取宠的片段
要求舞台布景,符合戏剧的整体效果,而不是一味追求复杂和奢华
格鲁克在歌剧《阿尔切斯特》的序言中阐明了他歌剧创作的新原则,实则是一篇歌剧改革的宣言,而第一部体现了他改革理想的歌剧作品是《奥菲欧》
格鲁克:18世纪上半叶德国作曲家,创作了100多部歌剧,致力于改革传统意大利歌剧的弊端。在歌剧《奥菲欧》中创立了新的歌剧风格,摒弃声乐炫技,追求质朴感人,主张音乐服从于诗。他在正歌剧改革方面所作出的贡献确立了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并对后世歌剧作曲家有较大的影响
喜歌剧的产生和发展(大)
喜歌剧的最初形式是“幕间剧”,它是在正歌剧两幕之间穿插演出,内容上与正歌剧没有联系,常以风趣、幽默的恶作剧形式进行表演的一种短小剧目,以取悦观众为目的。通常演10—15分钟,有两个角色和一个小乐队,后来这种幕间剧脱离正歌剧,成为一种与正歌剧相对应的喜歌剧形式
在歌剧历史中,对喜歌剧的产生与发展的考察,通常 涉及意大利、法国、英国和德国四个国家(空间)
在意大利,喜歌剧以带有民歌因素的歌曲或分节歌形式的歌曲充当咏叹调,并采用干念式宣叙调形式。代表作品佩尔格莱西于1733年创作的《女仆做夫人》(《婢作夫人》),它是佩尔格莱西的正歌剧《高傲的囚徒》的幕间剧,当时这部正歌剧反映平平,而其中的幕间剧却引起轰动,甚至成为里程碑式的作品,意大利喜歌剧也由此诞生,其奠定了喜歌剧的起源
在法国,喜歌剧被称为诙谐剧,它源于17世纪末法国集市上出现的一种以喜剧性的对话、流行的歌舞为主,掺杂着杂技、哑剧的表演形式。喜歌剧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需在此提及:1752年意大利喜歌剧团访问巴黎,演出的《女仆做夫人》引起了西方音乐史上有名的“喜歌剧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提倡平民文化还是弘扬贵族文化,这场争论最后导致法国喜歌剧的诞生。法国喜歌剧以对话代替宣叙调,以副歌歌曲代替剧中的大合唱,用法语表演。代表作品是格雷特里《狮心王理查》
在英国,喜歌剧被称为民谣剧,它以民歌、城市小调、流行舞曲为主,吸收了少量人们熟知的其他歌剧的咏叹调旋律,以对话代替宣叙调,用英语表演。代表作品是伦敦上演的由盖伊撰写脚本,佩普什作曲的《乞丐歌剧》
在德国,喜歌剧被称为歌唱剧,它更多地模仿法国喜歌剧或英国民谣剧,以大段德语对白作为发展剧情的手段,咏叹调常用德国歌曲的旋律,有浓郁的民间特色。代表作品是希勒的《魔鬼出笼》
影响:喜歌剧在某种意义上是对正歌剧的反叛,它倡导启蒙主义思想,追求“自然”的艺术表现。歌剧内容不再着眼于神话、历史、英雄等题材,而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和普通人的小事情为主,演员不穿古装,穿时装,大多使用本国语言,音乐强调本民族的音调。各国的喜歌剧均形成了各自的名称和形式
喜歌剧:诙谐幽默的歌剧。产生于18世纪意大利,题材轻松活泼,取材于日常生活,主角为平民百姓,往往描写主仆关系等,情节幽默滑稽,以对白代替宣叙调。1733年佩尔格莱西创作的《女仆做夫人》是意大利的第一部喜歌剧,紧接着法、英、德国都发展了各自的喜歌剧
古典主义时期器乐的发展
室内乐
含义
室内乐原指西方贵族宫廷中由少数人(小于9个人)演奏、演唱,为少数听众演出的音乐
现在指由一件或几件乐器演奏的小型器乐曲,主要指重奏曲和小型器乐合奏曲,区别于大型管弦乐
产生与发展
室内乐16世纪末产生于意大利。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它是一种小型器乐合奏形式。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涵
18世纪中期—19世纪上半叶,随着音乐逐渐走进市民阶级,表演地点也从私人家庭移到公开的音乐表演场所,使室内乐在含义上有了新的变化,它成为由少数乐器表演的,与具体演出场所无关的现代室内乐
19世纪中期至末期,大多数重要的室内乐作品都出自德国作曲家之手,如舒伯特、门德尔松等,虽然乐器的组合主要沿用古典主义时期的形式,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通常为二至九人的重奏组合。最典型的例子是舒伯特的钢琴五重奏《鳟鱼》
进入20世纪,传统的室内乐受到很大的挑战,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混合音色组合:由于电子合成音乐的产生,新作曲方法的应用,室内乐领域产生了广泛而不寻常的乐器组合,寻找新的音色组合,如斯托克豪森的《天狼星》;另一方面来自人员编制:出现了室内交响曲,室内协奏曲,室内歌剧等室内乐体裁,如布里顿的《旋螺丝》
弦乐四重奏的产生与发展(四乐章体裁)(大题时间)
弦乐四重奏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组成,是古典主义时期最重要的室内乐形式,也是室内乐中最理想、最融洽、最经典的组合,最初仅限于家庭、沙龙范围,是贵族雅士自娱自乐的音乐形式,随后在历史的流变中,它从贵族庭院走向世俗舞台,发展成一种表达人类情感最深刻、最细致的重要器乐体裁
历史成因
欧洲中世纪到巴洛克时期,教堂的弥撒曲和世俗的康塔塔及重唱大多为四声部音乐,它们恰似弦乐四重奏的四个声部,四声部的合唱、重唱为这种室内乐体裁提供了创作上的参照依据
18世纪初,室内乐主要以三重奏鸣曲为主,它采用两把小提琴和演奏通奏低音的乐器,后来这种体裁在巴洛克音乐向古典主义音乐演变的过程中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由第一、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组成的弦乐四重奏形式。这就是说,三重奏鸣曲的衰落使弦乐四重奏的形成成为必然
巴洛克音乐和古典主义音乐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前者是复调音乐性质,后者是主调音乐性质。巴洛克音乐与古典主义音乐之间曾出现一个衔接上的间隙,正是由于弦乐四重奏的出现,使这种两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得到了平稳过渡,这种既善于表现复调音乐又能尽现主调音乐魅力的体裁,恰如其分地充当了连接巴洛克音乐和古典主义音乐的桥梁
古典主义时期弦乐四重奏的确立与发展
里赫特是首先运用弦乐四重奏组合进行创作的作曲家之一,而最终确立弦乐四重奏形式是海顿。古典乐派使弦乐四重奏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在里赫特、海顿、莫扎特等音乐前辈们凿山铺路之后,贝多芬这位功绩卓著的大师将弦乐四重奏发展到光辉灿烂的巅峰,他虽然只作有16部弦乐四重奏,但是这16部作品中几乎每一部都折射出他的功力、经验、创新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体现了刚劲的气质、哲理的深思、质朴的世俗以及对彼岸的祈盼,他赋予了弦乐四重奏这种音乐体裁最崇高的理念、最精致的结构和最丰富的情感,并用这种音乐形式编织出意味深长的乐思
作品:海顿《“云雀”四重奏》《“皇帝”四重奏》 贝多芬16部弦乐四重奏
浪漫主义时期弦乐四重奏的承接与徘徊
浪漫主义时期,弦乐四重奏处于低谷徘徊时期,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贝多芬在弦乐四重奏上所取得的成就达到了“巨大而令人眩晕”的程度,使其后浪漫乐派的大师们面对弦乐四重奏这种体裁时,只能望洋兴叹;二是,浪漫主义音乐含有多种人为的主观色彩,旋律具有强烈幅度的变化,缺乏声部均衡的稳定感,弦乐四重奏不适应这些动荡不定的因素,只有那些接近古典主义的作曲家,还能在弦乐四重奏这种体裁上有所建树,如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柴可夫斯基等
作品:舒伯特《d小调“死神与少女”弦乐四重奏》 柴可夫斯基《第一弦乐四重奏》
20世纪弦乐四重奏的创新与回归
20世纪弦乐四重奏通过近一个世纪的“酝酿”,终于又放射出了光彩,以巴托克为中心的音乐大师们,如勋伯格、贝尔格、肖斯塔科维奇等,把弦乐四重奏推向奇光异彩、风格各异的舞台
作品:肖斯塔科维奇15部弦乐四重奏
总结
纵观弦乐四重奏三百多年的历史,从海顿的创立,贝多芬的发展,巴托克等人的创新,到肖斯塔科维奇的回归,我们看到了一条古典—现代—古典的发展轨迹
奏鸣曲的发展(三或四乐章)(时间)
奏鸣曲一词来自意大利文“sonare”,为鸣响之意,在16世纪前就已存在
16世纪时泛指一切器乐曲,与声乐曲相对
17世纪早期,由五段或更多段对比性乐段组成的器乐合奏作品一般被认为是奏鸣曲,由此发展成巴洛克式的奏鸣曲,三重奏鸣曲是当时的重要体裁,通常有两种形式:“室内奏鸣曲”和“教堂奏鸣曲”
到18世纪上半叶,独奏奏鸣曲取代了三重奏鸣曲地位,最早为键盘乐器创作独奏奏鸣曲。独奏奏鸣曲以D.斯卡拉蒂的作品为代表;C.P.E.巴赫确立了近代独奏奏鸣曲的结构形式——包括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慢板、三部曲式;第三乐章慢板、小步舞曲或诙谐曲;第四乐章快板、回旋曲或回旋奏鸣曲
18世纪下半叶(古典主义时期),海顿、莫扎特省去了以往奏鸣曲中的第二乐章或第三乐章,确立了三个乐章的奏鸣曲形式(快板—行板—快板);在贝多芬的发展下,奏鸣曲体裁又向前迈了一大步,就乐章数量来看,他的作品包括包括三个乐章,有的扩展为四个乐章,在发展规模上接近交响曲结构;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为这种体裁做出了历史性的重要贡献,标志着奏鸣曲进入成熟的发展时期
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奏鸣曲始终是由一件或两件乐器演奏的最重要的器乐体裁,它展现了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作品的史诗性、标题性、主题的发展性、变奏性和歌唱性等方面;乐章的数目有所发展,多乐章、单乐章不一。该时期对奏鸣曲做出重要贡献的有舒伯特、肖邦、舒曼等
20世纪的奏鸣曲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方式,当时重要的作曲家大都写过这种体裁的乐曲,但风格迥异,形式不同。例如巴托克的奏鸣曲融入了民间音乐因素而且具有协奏风格;斯特拉文斯基、欣德米特等的奏鸣曲受到新古典主义的影响
奏鸣曲与奏鸣曲式的区别
奏鸣曲与奏鸣曲式的区别在于:奏鸣曲是一种体裁,它由不同数量的乐章组成,各乐章间在调性、速度、情绪等方面形成对比,几个乐章成为一个整体,彼此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而奏鸣曲式是曲式结构的一种,它由呈现部、展开部、再现部三部分组成,通常用在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中的第一乐章,常为快板。奏鸣曲包含奏鸣曲式。
协奏曲的发展(三乐章)
巴洛克时期的协奏曲
含义
协奏曲有竞赛、协同合作的含义,最早产生于17世纪末,是巴洛克时期最重要的器乐形式
类型
大协奏曲:当时最重要的管弦乐体裁,由二或三件乐器构成一个独奏组与合奏部分进行协奏。在托雷利手中得以确立;维瓦尔迪有许多精彩的大协奏曲作品,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是大协奏曲中最伟大的作品。
乐队协奏曲或协奏交响曲:在大协奏曲之后发展起来的多乐章协奏曲体裁,其特征是:乐队中的某个乐器既起到独奏的作用,又充当合奏的角色,该体裁尤其强调协奏部分。托雷利确定了这种体裁形式。
独奏协奏曲:协奏曲体裁中最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形式,它是由一件乐器与管弦乐队进行协奏的体裁。托雷利于1698年创作的独奏协奏曲奠定了这种体裁形式的地位。维瓦尔迪在《四季》中充分发挥独奏小提琴的作用,对古典独奏协奏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古典主义时期的协奏曲
古典主义时期的协奏曲来源于巴洛克时期的大协奏曲、乐队协奏曲和独奏协奏曲,尤其受独奏协奏曲的影响
古典主义初期键盘协奏曲开始兴盛,J.C.巴赫等人的作品为代表。在J.C.巴赫的协奏曲中,有了明确的三乐章布局。
到古典主义盛期,莫扎特承袭了维瓦尔迪和巴赫儿子们的协奏曲创作方式,为小提琴、钢琴、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圆号等各类乐器创作了五十多部协奏曲,使近代协奏曲趋于成熟和完善,确立了沿用至今的三乐章协奏曲形式
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双呈示部,第一呈示部由乐队演奏,第二呈示部由独奏乐器和乐队协同演奏,此外在再现部结束之前,还有一个展示独奏乐器演奏技术的华彩段
第二乐章,慢板,曲式比较自由,通常采用三段式,音乐富有歌唱性
第三乐章,急板,常用回旋曲式或奏鸣回旋曲式,富于华丽的技巧,有时具有民歌风格或舞蹈性的节日狂欢气氛
作品:莫扎特钢琴协奏曲《d小调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G大调协奏曲》 贝多芬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从风格上看,古典主义时期的协奏曲通常有“华丽风格”的印迹,显得轻盈典雅、细腻精致,摒弃了巴洛克时期协奏曲沉重肃穆的风格
浪漫主义时期的协奏曲
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协奏曲,在古典主义风格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主要反映在:第一乐章取消双呈示部原则,演奏家常参与华彩段的创作,各乐章采用不间断的写法,运用标题音乐因素,强调民族风格等
20世纪的协奏曲
20世纪的协奏曲融入了许多新的音乐元素,呈现出多种手法、多种风格并存的局面。例如巴托克的奏鸣曲融入了民间音乐因素而且具有协奏风格
交响曲(四乐章)
交响曲的产生与发展
交响曲一词来自希腊语“symphonic”,原为“共响”之意,这是一种按照奏鸣曲原则构成的四个乐章的管弦乐套曲形式
交响曲的前身是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歌剧序曲,18世纪上半叶作曲家们采用意大利歌剧序曲的快—慢—快结构谱写管弦乐作品,并将其称为交响曲。从此,交响曲逐渐取代了巴洛克风格的乐队协奏曲,成为音乐会中主要的器乐形式
古典主义时期,交响曲得到了真正的确立和发展,主要归功于曼海姆、柏林和维也纳乐派。曼海姆乐派奠定了古典交响乐四乐章的基本结构,形成了快板—行板—小步舞曲—快板终曲的交响套曲形式。18世纪,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海顿对交响曲进行了改革,发展并完善了这种形式,后来贝多芬将交响曲推向发展的顶峰。交响曲在音乐表现上具有广泛的艺术概括力和深刻的哲理性,它的结构与奏鸣曲一样,通常为四个乐章
体裁特征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快板
第二乐章,二段体、三段体或变奏曲,慢板、广板、行板、柔板
第三乐章,常用小步舞曲或谐谑曲,中庸或稍快
第四乐章,多采用回旋曲式、奏鸣曲式或回旋奏鸣曲式,急板presto
作品:海顿第31交响曲《号角》、第45交响曲《告别》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
浪漫主义时期的交响乐曲有一定的发展,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内容具有文学性、标题性,曲式结构更自由,乐章数目不定,乐队编制庞大,音响华丽而丰满,民族风格浓郁等。以舒伯特、勃拉姆斯等作曲家的作品为代表
代表作品:舒伯特《第八“未完成”交响曲》《第九交响曲》 勃拉姆斯四部交响曲、《“学院”序曲》
20世纪的交响曲受各种音乐思潮的影响,构思独特,乐队编制有大有小,音响复杂多变,风格多样。以德彪西、欣德米特等作曲家的作品为代表
代表作品:欣德米特《画家马蒂斯》
曼海姆乐派、柏林乐派和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乐派”)
曼海姆乐派
曼海姆乐派是18世纪在德国南部曼海姆形成的一个音乐流派。当时曼海姆宫廷的公爵特别热爱音乐,组建起欧洲最优秀的管弦乐队,使曼海姆成为当时德国重要的音乐文化中心。它是以交响乐队闻名的欧洲乐派。以约翰·斯塔米茨为首的音乐家们一起创作、演出,对整个欧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贡献
在结构上,奠定了古典交响乐的基本结构布局,在意大利歌剧序曲快—慢—快结构的基础上,在快速中曲之前加入了小步舞曲乐章,形成了快板—行板—小步舞曲—快板终曲的交响乐套曲形式
在演奏风格上,仔细安排乐队演奏力度上,“渐强”、“渐弱”的情感幅度变化
在创作上,以主调音乐风格为主,重视以小提琴为中心的旋律声部,加强了管乐器的色彩效果,废除了巴洛克时期乐队通奏低音的写法,开创性地采用总谱形式进行创作
在乐队编制上,形成了相当完整的交响乐队,成为当时欧洲最大、最优秀的管弦乐队
柏林乐派
柏林乐派是18世纪下半叶在柏林形成的一个乐派,代表人物是K.P.E.巴赫。这个乐派的特征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风格比较保守,音乐多采用对位手法(复调织体),交响曲多为三个乐章
这个乐派的贡献在于强调交响乐中的情感表达,信奉“情感主义”,比曼海姆乐派的音乐更动情。它把奏鸣曲式中呈示部的两个主题真正分开(主部主题、副部主题),扩大了展开部的发展,奠定了近代奏鸣曲的基础
维也纳古典乐派
维也纳古典乐派是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20年代,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在维也纳形成的乐派,其代表音乐家是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特点
在音乐内容上,音乐作品受到当时启蒙运动思潮的影响,以讴歌人的精神和反映自然界的美为主旨
在音乐织体上,确立了主调音乐形式的主导地位,和声织体清晰,曲式结构分明
在音乐体裁上,奠定了交响曲、四重奏、协奏曲、奏鸣曲等体裁形式,使之更完善、更规范
承袭了德奥音乐文化传统,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高超的作曲技法,使古典主义音乐达到顶峰,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维也纳古典乐派三杰的艺术贡献(“三大人物”)
海顿
人物简介
奥地利作曲家,确立了交响曲、四重奏等题材古典主义风格的典范。“弦乐四重奏之父”“交响曲之父”
代表作品
108首交响曲、84首弦乐四重奏
交响曲:第31交响曲《号角》、第45交响曲《告别》、第94交响曲《惊愕》、第100交响曲《军队》、第101交响曲《时钟》、第103交响曲《鼓声》和第104交响曲《伦敦》等
弦乐四重奏:《“云雀”四重奏》《“皇帝”四重奏》
钢琴奏鸣曲:第19首(D大调)和第46首(降A大调)
声乐作品:清唱剧《创世纪》和《四季》
《创世纪》:海顿创作的清唱剧作品,1798年首演于维也纳。歌词来自英国诗人弥尔顿的长诗《失乐园》,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叙述上帝创造天地日月,山河鸟兽的七天,第三部分叙述伊甸园中亚当与夏娃。作曲家以栩栩如生的音乐描绘手法形象化讴歌一切生命。全剧洋溢着欢乐与光明,是清唱剧历史上的不朽杰作
艺术成就
奠定了交响曲的结构形式,他在《“伦敦”交响曲》中,将四个乐章的性质和曲式最终确立下来: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慢板或行板,奏鸣曲式或变奏曲;第三乐章,性格开朗幽默,带有三声中部的小步舞曲;第四乐章,快板或急板,回旋曲式、奏鸣曲式或回旋奏鸣曲式
确立了弦乐四重奏的体裁特征,形成了与交响乐相同的四乐章模式,作品中音乐更富变化,主题有了更大的扩展,织体摆脱了通奏低音的依赖,开始把大提琴放到旋律主奏乐器的位置,不只强调第一小提琴的作用,使四个声部更加协调平衡
创作了一批脍炙人口的作品,如
交响曲:第31交响曲《号角》、第45交响曲《告别》、第94交响曲《惊愕》、第100交响曲《军队》、第101交响曲《时钟》、第103交响曲《鼓声》和第104交响曲《伦敦》等
弦乐四重奏:《“云雀”四重奏》《“皇帝”四重奏》
钢琴奏鸣曲:第19首(D大调)和第46首(降A大调)
声乐作品:清唱剧《创世纪》和《四季》
作品旋律朴素、和声明晰、结构匀称(“4+4”“8+8”),音乐即明快、幽默、轻松,又不乏高贵的气质,呈现出古典乐派的理想境界,这些因素加上他在音乐上的前述贡献,使他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
莫扎特
人物简介
奥地利作曲家。脱离教堂、宫廷,走入“自由音乐家”行列的先行者
代表作品
几乎涉及音乐的所有领域:交响曲,歌剧,各种器乐协奏曲、奏鸣曲,弦乐四重奏等
歌剧(重要程度):歌唱剧《后宫诱逃》《魔笛》;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意大利正歌剧《伊多梅纽》等
《费加罗的婚礼》:莫扎特根据达·蓬特的台本而写作的四幕喜歌剧,1786年首演于维也纳。剧情讲述阿尔玛维瓦伯爵的侍仆费加罗和未婚妻机智挫败伯爵的好色阴谋,是一部讽世之作,抨击贵族阶级的特权。重唱在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刻画人物心理和性格,描绘爱情,推动戏剧的发展和加强戏剧效果尤为重要
《唐璜》:莫扎特1787年作于布拉格的二幕喜歌剧,由剧作家达·蓬特根据贝尔塔蒂的剧本《石客》撰脚本。剧情大意:17世纪塞维利亚城的浪荡子唐璜用情不专,先是抛弃妻子,调戏总督之女,不慎将总督刺死,在逃跑途中,又在乡村婚礼上,勾引新娘采琳娜,最终他被立誓报仇的总督雕像拖下地狱。歌剧超越了喜歌剧的传统,进入悲剧--喜剧的范畴,以罕见的深刻程度描绘了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魔笛》:莫扎特根据席卡内德所编台本写作的两幕歌唱剧,1791年首演于维也纳。剧情为:塔米诺王子奉夜后之命.前去营救夜后之女帕米福,历经磨难,二人终成卷属,塔米诺的随从帕帕盖诺也找到了伴侣。在音乐风格上成功融合了意大利正歌剧、意大利喜歌剧和德奥歌唱剧的因素,是综合性的古典歌剧作品
交响曲:第39《降E大调交响曲》、第40《g小调交响曲》和第41《C大调交响曲》
协奏曲:钢琴协奏曲《d小调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G大调协奏曲》
室内乐:《G大调弦乐小夜曲》
其他作品:《A大调钢琴奏鸣曲》(《土耳其进行曲》)和他临终前创作的《安魂曲》
艺术成就
莫扎特对音乐的最大贡献体现在歌剧领域,他继承了格鲁克歌剧改革的思想,但又与格鲁克不同,主张“诗必须服从音乐”,以音乐至上的原则创造了一部部世人为之震撼的作品,他的《魔笛》为德国歌唱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费加罗的婚礼》成为喜歌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歌剧是莫扎特音乐创作中最重要的体裁。 ⻄方歌剧与器乐发展到 18 世纪中下叶,其最高成就的成熟经验及原则,都被莫扎特提炼、综合到自己的歌剧创作中去了,包括蓬勃发展的意大利喜歌剧、德奥的歌唱剧、亨德尔的清唱剧、意大利正歌剧、格鲁克改革的歌剧和渗透其间的法国抒情悲剧,以及交响曲、四重奏、奏鸣曲式或赋格等器乐创作及技法的多方面影响。莫扎特主张“诗必须服从于音乐”,以音乐至上的原则创造了一部部世人为之震撼的作品,他的《魔笛》为德国歌唱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费加罗的婚礼》成为歌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他的歌剧具有强烈的音乐感染力,旋律非常优美、流畅、自然而深情,宣叙调也富有歌唱性。不同类型的音乐,将各种人物形象、性格塑造的鲜明而生动。 重唱形式被莫扎特作为安排戏剧性冲突和高潮的重要手段。序曲简练、个性化,在音乐的性质上与全剧有了更多的内在联系。
协奏曲是莫扎特在歌剧以外成就最突出的一方面。他确立了18世纪古典协奏曲的结构范式,确立了第一乐章中“双呈示部”和“华彩段”的形式,确立了协奏曲三个乐章“快一慢一快”的速度布局,并为当时几乎所有的乐器创作了杰出的协奏曲,为近代协奏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到古典主义盛期,莫扎特承袭了维瓦尔迪和巴赫儿子们的协奏曲创作方式,为小提琴、钢琴、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圆号等各类乐器创作了五十多部协奏曲,使近代协奏曲趋于成熟和完善,确立了沿用至今的三乐章协奏曲形式
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双呈示部,第一呈示部由乐队演奏,第二呈示部由独奏乐器和乐队协同演奏,此外在再现部结束之前,还有一个展示独奏乐器演奏技术的华彩段
第二乐章,慢板,曲式比较自由,通常采用三段式,音乐富有歌唱性
第三乐章,急板,常用回旋曲式或奏鸣回旋曲式,富于华丽的技巧,有时具有民歌风格或舞蹈性的节日狂欢气氛
作品:莫扎特钢琴协奏曲《d小调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G大调协奏曲》 贝多芬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完善了维也纳古典乐派奏鸣曲三个乐章的套曲形式
在交响乐中,强调奏鸣曲式中主、副部之间的强烈对比,加强展开部的不稳定因素,预示了后世交响乐发展的思路
创造了极富个性的音乐风格特征。他的音乐是自然的流露,从不矫揉造作,具有孩童般天真烂漫的性格,同时又表现出复杂多变的戏剧性特征。他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杰之一
贝多芬
人物简介
生于德国,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重要代表。(一般把贝多芬的生平划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波恩时期;第二,维也纳时期;第三,创作成熟时期;第四,创作晚期)
代表作品
交响曲;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第九交响曲《合唱》
《英雄交响曲》:贝多芬创作的第三交响曲.原题献给拿破仑,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促使作曲家为此曲重新命名。交响曲四乐章统一构思,确立了交响曲中史无前例的英雄性构思,第一乐章描写英雄在战斗中成长,第二乐章是葬礼进行曲,亦是贝多芬的独创,第三乐章为谐谑曲.第四乐章是凯旋进行曲式的终曲。全曲宏伟壮阔,是交响曲历史中里程碑式的作品
《命运交响曲》:贝多芬创作的第五交响曲,构建在四音的“命运动机”之上,作为整个交响曲的核心,“命运动机”在各乐章中反复出现,并加以变形,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在这个动机的衍伸中开展,表达了作曲家在战胜个人情感挫折和生理疾病苦痛绝望情绪后的决心--“我要同命运抗争,决不被它征服”。”命运交响曲”延续了”英雄交响曲”中的英雄形象和革命战斗精神.将交响曲的戏剧性推向最高峰
《田园交响曲》:贝多芬创作的第六交响曲,作曲家意欲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亲自为每一乐章加上文字说明:1.到达乡村时唤起的愉快感受;2.溪边景色;3.乡民欢乐的集会;4.雷电一暴风雨;5.牧歌一暴风雨后愉快和感激的心情。是最早的标题交响曲
《合唱交响曲》:贝多芬创作的第九交响曲,晚年唯一的交响曲作品。构思宏大,手法新颖,独创性地在纯器乐的交响曲中加人合唱,以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作歌词,表达了作曲家对人类和平友爱欢乐境界的追求
歌剧:《菲岱里奥》
奏鸣曲:钢琴作品有第八奏鸣曲《悲怆》,第十四奏鸣曲《月光》,第十七奏鸣曲《暴风雨》,第二十一奏鸣曲《黎明》,第二十三奏鸣曲《热情》,第二十六奏鸣曲《告别》。小提琴作品有第五奏鸣曲《春天》
协奏曲: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室内乐:16部弦乐四重奏
声乐作品:D大调庄严弥撒,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
其他作品:《艾格蒙特序曲》
艺术成就
在交响曲的发展和创新方面:将高度浓缩的音乐动机进行扩展,又保持全曲的严谨统一;扩充了展开部,使它成为烘托作品内在矛盾的、动力性张扬和戏剧性冲突的重心;他从第三交响曲《英雄》开始,将谐谑曲引入交响曲的第三乐章,取代了具有宫廷典雅气质的小步舞曲;在第九交响曲《合唱》中,将人声加入交响曲中,扩大了作品的表现力
在钢琴奏鸣曲方面: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在奏鸣曲结构上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还在钢琴力度对比、戏剧化因素、不同音区的色彩变化上做出了重大发展,使之成为与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齐名、在音乐史上有突出贡献的作品,被称为“新约圣经”
在音乐表现方面:解放了音乐艺术,表达了他那个时代的精神实质,作品展现了从斗争到胜利,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欢乐的精神历程。他的旋律继承了海顿式动机展开的手法,吸收了莫扎特旋律的深情,形成简洁、粗犷、质朴、热情的特征
节奏上频繁的变换,切分和休止所造成的动力性、不平衡感,和声的不谐和与调性的不稳定等因素的范围逐渐扩大,力度也形成大幅度起伏;配器上重视发挥铜管、木管的作用。这些手法造就了贝多芬音乐强烈的感染力和鸿篇巨制的气魄。其音乐中的革命性因素,自由冲动的戏剧效果,使他成为古典主义音乐的集大成者,同时,他又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开路先锋,启迪了19世纪的浪漫主义作曲家
贝多芬对交响曲的贡献
是他,把交响音乐发展到让人叹为观止的地步,将慢乐章发展成具有史诗般磅礴气势的篇章
把典雅的小步舞曲乐章换成了具有强烈动力的谐谑曲乐章,使它达到为人类精神纵情高歌的境界
他还将终曲扩展为壮观的高潮,使音乐在凯旋中结束
他的旋律继承了海顿式动机展开的手法,在交响曲的发展和创新方面,将高度浓缩的音乐动机进行扩展,又保持全曲的严谨统一
扩充了展开部,使它成为烘托作品内在矛盾、动力性张扬和戏剧性冲突的重心
在第九交响曲《合唱》中,将人声加入交响曲中,扩大了作品的表现力
扩展奏鸣曲式,加大了各部分的规模,增强了各部分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