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3、认识论
2021年徐涛《核心考案》马原第三章:认识论。
编辑于2020-08-15 13:55:153、认识论
认识与实践
实践的本质和特征
实践的本质
错误的观点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实践被认为“践行”和“实行”,主要是道德伦理行为(错误所在)
在西方哲学史上,康德把实践看成理性自主(忽略了客体)的道德活动
黑格尔把实践理解为主观改造客观对象(较康德有进步)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是客观活动)
费尔巴哈把实践和物质性的活动联系(承认了客观性)起来,但他所理解的实践仅仅局限日常生活中,并将实践等同于生物适宜环境的活动(生理活动包括动物,实践是人独有的❗️)
正确的观点
实践是感性的(意识指导,体现目的意愿),对象性(客观,要有客体)的物质活动(客观性),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并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实践的特征
实践是人类能动得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具有 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主体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直接现实性
实践具有将“脑中的”变成“现实中”的功能
自觉能动性
实践受意识的指导,体现主体的目的性
社会历史性
不同历史阶段的实践内涵不同
实践的基本结构和形式
实践的基本结构
实践主体
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功能,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有人说那所有人都是主体❌❌)
实践主体的能力包括
自然能力
精神能力
知识性因素
是首要的能力,即包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也包括对经验知识的掌握
非知识性因素
是指感情和意志因素
实践的主体有个体主体(个人),群体主体(班级)和人类主体(全人类)三种基本形态
实践客体
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有人说所有物是客体❌❌
实践中介
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的物质性工具系统,如各种机器和动力能源系统
二是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
实践的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虚拟实践
具有交互性,开放性,间接性等特点
虚拟实践,是实践活动的派生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实践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的本质
唯心主义先验论
主要观点:坚持认识过程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先有心中的你,再有眼前的你。)
唯物主义反映论
主要观点:坚持认识过程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没有生而知之,而是求之而后得,积累而成,而非天性也)
直接反映论(旧唯物主义)
特点是以感性直观为基础,把人的认识看成消极的,被动的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类似于照镜子的反射活动。又称为直观的,消极被动地反映论。
能动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 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概念)
这种能动反映不但具有反应客体内容的反映性特征。 而且具有实践所要求的主体能动性,创造性的特征。
认识的反映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
认识的能动反映具有创造性。⚠️
认识的反映特性和创造特性之间的关系:不可分割! 极端看重反映就会导致直观机械反映, 极端看重创造就会导致维心或不可知论。
能动反映论两个突出的特点(优点)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中,全面的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
认识的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的飞跃——第一次飞跃。)
概念
感性认识
直接性和具体性是感性认识的突出特点。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理性认识
认识的高级阶段,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关系
辩证统一(对立统一)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和理性格的辩证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也需要在实践中发展,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错误和经验主义错误。
实现飞跃的基本条件:
一是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二是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是认识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认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理性因素
概念
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的能力。
作用
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指导作用,解释作用和预见作用等。
非理性因素
概念
非理性因素主要指认识的情感和意志。
作用
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认识的两大规律
认识的反复性
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的无限性
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
实践和认识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
实践超前于认识:冒进主义(左)
实践落后于认识:保守主义(右)
真理与价值
真理及其特性
错误的真理观
马赫主义认为真理是思想形式,是社会地组织的经验,凡事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与人多人少无关)
实用主义认为有用即真理,把真理的有用性和真理本身等同起来(代表人:胡适)(但真理一定是有用的⚠️)
正确的真理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特点
三大特点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但是真理的形式又是主观的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这里的一元性是指在同一条件下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 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任何真理都必定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人们认识按其本质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真理的相对性
现在对,但未来也许会被推翻,即对事物的客观 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
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对象会变)
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明天的我有更深刻的见解)
绝对性和相对性之间的关系
辩证统一
相互依存
相互包含
真理的绝对性孕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
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
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根源于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矛盾共性,是人的思维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或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
批判两种错误的观点
极端偏向于绝对的就是教条主义
极端偏向于相对的就是怀疑主义(诡辩论)
方法论意义
真理和缪误
相互区别
由于真理和谬误决定于认识的内容是否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因此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他们是对立的
相互联系
真理和缪误是统一的,他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 但超出一定范围,他们就会相互转化
真理相对性≠谬误 (未来有可能错,现在是对的)≠(现在就是错了)
真理的检验标准
正确的检验方法:实践
实践的本质特点是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价值的概念
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价值的基本特性
主体性
这是指价值直接与主体相联系,始终以主体为中心
主体不同,价值不同,主体≠主观性
客观性
它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社会历史性
历史时期不同,价值不同
多维性
维度不同,价值不同
价值评价的特点及其标准
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
评价结果的正确是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依赖于知识性认识)
价值评价的特点表明,价值并不是一种主观意识的认识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
因此,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而言,其价值评价只有与人类群体的要求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在实践中,真理是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价值则是实现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
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须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必须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勇于创新
从必然走向自由
自由的概念
自由是标志人的活动状态的范畴,是指人在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利用必然所体现的一种自觉自主的状态 (体现的能动性)
必然的概念
必然性即规律性,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自然和社会发展所固有的客观规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自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自由是有条件的
认识条件
认识越多越自由
实践条件
自然以必然为限度,自然以规律为前提
自由不以牺牲别人的自由为前提
错误观点
极端夸大能动性,导致唯意志论
极端夸大规律性,导致宿命论
认识
知识性认识(以客体本身为对象)
评价性认识,(以主客体的关系为对象)
材料题中比较感性和理性谁更重要?
感觉的不能马上被理解,理解的才能被很好的感受——理性更重要。
“尽读书不如无书。”——感性更重要。
同一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人和缺乏阅历的少年,内涵不一样——感性更重要。
实践的主体,客体,中介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
主体客体化
使其按照主体的需要发生结构和功能上变化,形成的世界上本来不存在的对象物(砍树造纸)
客体主体化
是客观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观失去客观性的性质,变成主体的一部分(吃灵芝,开跑车加快原步行的速度)
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是错误的, 而习大大所说的知行合一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