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艺术课程标准课程目标
艺术课程标准课程目标 思维导图,了解不同地区、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与文化传统,理解文化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学会尊重、理解和包容。
编辑于2023-09-23 16:42:37 广东课程目标
总目标
感知、发现、体验和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生活美、社会美,提升审美感知能力。
丰富想象力,运用媒介、技术和独特的艺术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运用形象思维创作情景生动、意蕴健康的艺术作品,提高艺术表现能力。
发展创新思维,积极参与创作、表演、展示、制作等艺术实践活动,学会发现并解决同题,提升创意实践能力。
感受和理解我国深厚的文化底缜和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铸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了解不同地区、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与文化传统,理解文化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学会尊重、理解和包容。
学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唱游.音乐)
能体验音乐的情绪与情感,了解音乐的特征,感知音乐的艺术形象,对音乐产生兴趣。在音乐体验中唤起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初步具有乐观的态度以及对身边人的友爱之情。
突出审美感知核心素养和音乐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能积极参与演唱、演奏、欧表演、律动、音乐游戏、戏剧表演等艺术活动,积累实践经验,享受艺术表现的乐趣,在各种艺术实践中初步建立规则意识和合作意识。
突出了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
对音乐有好奇心和探究欲,能在探究声音与音乐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突出了创意实践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
初步了解中国音乐文化和世界多元音乐文化。
突出文化理解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
对身边的音乐和音乐现象感兴趣,能与他人分享、交流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虽然不属于核心素养范畴,但它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课程中的具体化,强调了学习态度与兴趣、人际交往、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学习要求
第二学段3-5年(音乐)
具有丰富的音乐情绪与情感体验,在与音乐作品的情感共鸣中换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具有乐观的态度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关爱之情;感知、体验、了解音乐的R性特征和审美特质,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能对音乐作品和音乐活动进行简单评价;增强对音乐的兴趣。
侧重指向审美感知的具体表现 如感知、体验、了解音乐的感性特征和审美特质。感性特征需要通过感觉和知觉为事物表象产生直观认识。音乐作为听觉艺术,主要通过音乐音响带给人听觉上的感性体验和认识,因此音乐的音响特征(如音高、强弱、音色、力度、速度、音响的丰满与单薄,以及音乐的情绪等),需要通过听觉而引起听者最直接的反应和直观的认识。 同时,音乐作为审美的艺术,还具有审美特质。审美特质是指音乐中那些富有麦力和内在意义的性质和品质,是在感性特征的基础上,加人了理性成分的一种待质。比如,音乐中的各种人声或乐器音色、音乐旋律的进行与变化、音乐调性的明暗浓淡、音乐节奏的短促或悠长等,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审美要素形成了音乐的审美特质,带给人各种听觉美的体验。 同时,音乐作为情感的艺术,擅长表情达意,这也是音乐的审美特征,在学段目标中也强调了对音乐情绪、情感的体验,提示教师要充分发挥音乐以情感人的功能,焕发学生爱觉、爱国、爱社会主义及对美好事物的关爱之情等。 除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之外,课程目标中对学生音乐欣赏习惯的养成对言 乐作品或音乐活动的评价能力,以及音乐兴趣培养方面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能自信、自然地进行演唱、演奏、歌表演、律动、音乐游戏、舞蹈、戏剧表演等艺术活动,乐于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想法,在实践中增强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学习意志力等,发展交流与合作能力。
侧重指向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的具体表现 即能够自信、自然地进行演唱、演奏、歌表演、律动、音乐游戏、美运和戏麦演等艺术活动,乐于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想法。同时,音乐的表现也是一种创意实践活动,每一个表演者在表现的过程中都是对音乐作品或其他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我们称之为“二度创作”,由此也体现了创意实践核心素养的要求。
对音乐保持好奇心和探究欲,能在探究、即兴表演和编创等艺术创造活动中展现个性和创意。
侧重于创意实践的具体表现音乐中的创造活动,除了包含在艺术表现中的“二度创作”之外,还包含音乐的一度创作以及对音乐的探究活动,这一目标对探究、即兴表演和编创等艺术创造活动提出了具体要求,不仅要求学生对音乐保持好奇心和探究欲,还要求学生能在各种艺术创造活动中体现自己的个性和独特的创意,强调学生个性发展以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增进对中国音乐文化的了解和喜爱之情了解世界多元音乐文化,开阔文化视野。
关注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中的音乐现象,对音乐与姊妹艺术、其他学科,以及个人、自然、生活、社会、科技的联系有初步的了解。
侧重文化理解的具体表现 提出了两个要求。一个是学习和了解中国音乐文化和世界多元音乐文化。另一个是关注社会生活与文化中的音乐现象,了解音乐与个人、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社会文化、音乐与姊妹艺术、音乐与其他学科之间联系。
第三学段6-7年级 (音乐)
领悟音乐的思想感情和内涵意蕴,增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和乐观的态度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加深对音乐感性特征和审美特质的感知、体验与理解,提高音乐欣赏和评述能力;对音乐有较浓厚的兴趣。
在音乐情绪、情感的体验方面,增加了对音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内涵意蕴的学习要求,进一步增强爱觉、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在审美感知方面,针对音乐感性要求特征和审美特质的学习,在感知、体验、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理解的要求,并且要求进一步提升音乐欣赏和评述能力。在音乐兴趣方面,提出了建立浓厚兴趣的要求
乐于参与多种与音乐相关的艺术表现活动,展现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和创意,在实践中增强交流与合作能力,学会尊重、理解和包容他人,养成守规则、负责任等良好品质。
在艺术表现方面,增加了对参与表现活动的态度要求,更加凸显艺术表现的创造性特点,对学生的艺术实践提出个性化理解和创意化的目标.
能选用合适的音乐作品表达自己的清感,编创与展示简单的音乐作品,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创意实践方面,结合第三学段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能进行相对完整的简单音乐作品的编创与展示,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理解中国音乐文化中的中华美育精神和民族审美特质,增强文化自信;进一步了解、尊重世界多元音乐文化。
在文化理解方面,通过具体内容的增加以及要求程度的变化,体现了与第二学段的差异。比如,在中国音乐文化中增加了对音乐作品中蕴含的中华美育精神和民族审美特质的理解等要求,进一步了解世界多元音乐文化,养成尊重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态度。认知的程度来说,对中国音乐文化的要求比对外国音乐文化略高,一个是理解,一个是了解,凸显《标准(2022 年版)》对增强民族优秀音乐文化学习的要求,帮助学生增强文化自信。
能从文化的 角度理解音乐与姊妹艺术、其他学科,以及个人、自然、生活、社会、科技的广泛联系,对社会生活和文化中的音乐现象有自己的想法。
在音乐与姊妹艺术、个人、生活、社会等方面的联系中,提出从文化的角度进行理解以及表达自己想法的要求,一方面体现了文化认知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知识转化为素养的内化过程。
第三学段8-9年级(音乐)
主动参与音乐表现活动,能进行富有个性和创意的二度创作及表现形式的创新,不断提高创意实践能力和艺术表现水平,在实践中增强自信心,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能编创与展示比较完整的短小音乐作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具有较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认识不同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表现手段和审美特征,理解音乐与其他学科,以及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
热爱中国音乐文化,能从中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坚定文化自信;领略世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包容不同音乐的表达方式,尊重文化差异。
在文化理解方面,这一学段在继续加强对中外音乐文化理解的同时,在文化自信、文化价值观等方面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这一学段提出热爱中国音乐文化的目标,期待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学习,对中国音乐文化从陌生到了解,从了解到理解,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能被深厚而富有独特艺术魅力的中国音乐文化所感染、陶醉并由夷地产生自豪感,逐步从熟悉到喜爱再到热爱,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客观地看待中外不同的音乐文化,不言目地崇洋媚外,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认识不同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表现手段和审美特征,理解音乐与其他学科,以及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
在联系方面,增加了对其他艺术表现形式、表现手段和审美特征的认识,以及理解音乐与其他学科,音乐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等方面联系和作用的学习要求。
核心素养
审美感知:审美对象富有意味的表现特征,(艺术活动与作品中的艺术语言、艺术形象、风格意蕴、情感表达等)。审美感知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发现美、感知美,丰富审美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审美感知是对自然世界、社会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美的特征及其意义与作用的发现、感受、认识和反应能力。
审美感知具体指向审美对象富有意味的表现特征,以及艺术活动与作品中的艺术语言、艺术形象、风格意蕴、情感表达等。
审美感知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发现美、感知美,丰富审美体验,提升申美情趣。
音乐审美感知素养主要表现在:
对音乐艺术基本特征的感受,认知与理解。 例如: 能从音乐艺术的音响特征出发,比我不同艺术门类的表达方式,在音乐玲听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把握音乐艺术的独特表达方式和基本特征。
对音乐表现要素及其具体特点和表现作用的感受、认知、辨析与理解。 例如: 在聆听音乐时能感受不同节拍强弱交替的律动特点,能感知不同节拍和节奏音型与音乐表现的关系,能基本辨识常见人声和乐器的音色和音区,描述常见人声或乐器的音色和音区特点,能感受并简要描述音乐速度、力度、音调特点、变化及其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能感知各种音乐表现要素在音乐中呈现的主要形态及其表情意义等;能感知、辨别音乐的曲式和织体,能从横向上感知、辨别乐句、乐段以及常见的结构类型,从纵向上感知音乐的声部、织体等,理解音乐各声部或织体之间的关系,感受它们的表现作用等。对调式风格和调性特征及其艺术表现作用的感受、认识与理解。例如,在听赏中外不同风格作品时,能感知到大一小调式与五声性调式音乐的不同特点,能从听觉上区分大一小调式与五声性调式,表达不同的聆听感受,能结合实例简达调式、调性对于音乐表现及音乐风格形成的作用。
对音乐表现形式的特征及其表现作用的感受、认知、辨析与理解。 例如: 能感知常见表现形式的类型,能区分常见的不同声乐表现的形式和器乐表现的形式,体会它们不同的表现作用等。
对音乐表现手段的特征及其表现作用的感受、认知、辨析与理解。这里的表现手段主要指的将音乐的基本要素(包括旋律、节奏、节拍、和声、调式、调性、速度、织体等)组织起来的方式、主题的发展手法(变奏、展开、对比、展衍)以及曲式、曲式结构原则和组织规律等。 例如: 能感知音乐的重复与变化,理解音乐材料的对比统一关系,对音乐的创作手法的感知、认识与理解等。
对音乐的情感表达、形象刻画、风格意隔、民族特色等的体验、感悟、认知、辨析与理解。此可与“文化理解”素养的部分内容融汇,相辅相成。 例如: 能依据音乐作品的表现题材,领悟其情感表达和形象刻面;能领咯、辨识或描述作品的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等
艺术表现: 艺术表现是一种实践能力,包括运用音乐的素材(声音)、手段等进行音乐形象的塑造、音乐思想感情的表达、音乐艺术美感的表现等
艺术表现是在艺术活动中创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展示艺术美感的实践能力。
艺术表现包括艺术活动中联想和想象的发挥,表现手段与方法的选择,媒介、技术和艺术语言的运用,以及情感的沟通和思想的交流。
艺术表现的培育,有助于学生掌握艺术表现的技能,认识艺术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增强形象思维能力,涵养热爱生命和生活的态度。
音乐艺术麦现素养 主要表现在:
参与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等实践活动的态度与表现能力。 例如: 能参与歌唱、演奏的表演活动,能运用--定的技巧唱、奏一定数量的歌曲、乐曲,表现音乐情感、音乐审美特征及音乐风格等,具有一定的音乐表现力。
对乐谱的识读与运用能力。真正的识谱不是仅仅认识谱面上的各种符号和记号,知道它们表示的意思,而是能够将其与真实的音乐音响之间进行转化。 例如: 在演唱、演奏的实践活动中,能正确地按照乐谱进行唱、奏;在各种音乐编创实践中,能正确运用乐谱记录自己的创作。
在各类音乐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集体意识、合作能力及其他良好品质。 例如: 在集体歌唱、演奏等活动中有参与音乐表现的愿望,能体现出团队协作和配合意识,体现团队精神;能在综合艺术表演中承担某个角色,并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相应的表演任务等
创意实践:创意实践一方面是指能进行艺术创造、创新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指能将艺术知识和技能迁移运用到生活实践之中,为生活创造艺术美的能力。
创意实践是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创新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创意实践包括营造氛围,激发灵感,对创作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探究与实验,生成独特的想法井转化为艺术成果.
创意实践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形成创新意识,提高艺术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强团队精神。
音乐创意实践素养 主要表现在:
音乐的编创和创作,即学生运用音乐的语言、音乐的表现手段和表现方法进行音乐作品的改编、编辑,以及作曲等音乐创作。具体表现在音乐创作中对音乐材料的选择、组织能力,以及音乐想象力和编创能力。 例如: 掌握一定的音乐创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在教师引导下选择音乐材料及相关音乐组织方法,发挥想象力,组织与发展音乐材料,表达思想感情,营造音乐意境等。
在艺术表现过程中的创意表达,即在歌唱、演奏或其他综合性艺术表演中能融人个人的主观感受、见解和创新的想法进行创造性的演绎与表达(二度创作)。
能够在生活中进行各种声音或音乐的探索与创造,并且能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声音创造出独特的音乐音响,能够将音乐区所学音乐知识、技能富有创意地运用到生活之中,为生活增添艺术情趣。
文化理解:音乐文化理解包含了对音乐所蕴含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以及音乐活动形式、行为方式或音乐形态特征所体现或蕴含的文化内酒的感悟.领会、理解与阐释能力。
文化理解是对特定文化情境中艺术作品人文内涵的感悟、领会、闸释能力。
文化理解包括感悟艺术活动、艺术作品所反映的文化内涵,领会艺术对文化发展的贡献和价值,阐释艺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文化理解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在艺术活动中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尊重文化多样性,增强文化自信。
音乐文化理解素养主要表现在:
对音乐的历史文化背景及时代特征的探究、认知与理解能力。 例如: 从创作年代和题材角度,结合音乐特点认知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及时代特征,并能做出具有一定关联度的阐述
对音乐的民族、地域或流派特征的探究、认知与理解能力。 例如: 能依据音乐材料和形态、表现形式、历史文化背景、地域、民族文化等,领会作品的民族、地域或流派特征;能从文化角度解读所听赏或唱、奏作品的形态和内涵,简单阐述其民族、地域或艺术流派特征。
对音乐形象或音乐意境的感受与理解能力。 例如: 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和思想情感,理解所听赏或唱、 奏作品的艺术形象,阐释音乐作品的表现意境等对中国音乐文化及其历史与成就的了解例如:了解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线索及不同历史时期重要的音乐成就,能通过具体的中国作品理解其背后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社会文化等,感妥中华民施音乐文化的独特艺术魅力。
对西方音乐文化及其历史与成就的了解。 例如: 能从所接触的西方音乐作品认知和了解所属历史时期及相关的代表性作曲家与主要音乐成就,能通过特定音乐和具体作品,了解其背后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社会文化等,感受世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对不同音乐文化特征的辨识、理解能力及对音乐与文化之间关系的理解能力。 例如: 能大致区分一些有代表性的国家和民族的音乐特征,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音乐为人类文化发展作出的独特贡献,了解音乐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能从文化角度认知一些有代表性的国家、民族的音乐艺术特点及其为人类文化发展作出的贡献;能通过比较音乐文化特征,解析不同作品和艺术形式的文化身份等
学段课程目标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