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普通心理学:学习
普心第十三章学习章节思维导图详细。
普心第四章知觉的详细思维导图。
普通心理第五章,意识和注意部分笔记整理。
普通心理学第六章关于记忆部分的笔记整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西游记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17种头脑风暴法
人际关系处理
人际交往思维导图
人生导航
处理人际关系6项原则
进行头脑风暴的准则的思维导图
学习
含义
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由于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学习是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志的
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敏感化和习惯化也是由经验引起的行为变化,这些变化是暂时的,不属于学习
学习是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
分类
根据学习的复杂程度
系列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问题解决学习
根据学习的结果
动作技能、态度、言语信息、认知策略、智慧技能
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
意义学习、机械学习
根据学习的方式
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根据学习的内容
认知学习、动作技能学习
学习理论
学习的联结理论
强调学习就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因此联结理论又可称为刺激--反应理论
经典条件作用
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
刺激替代的过程 中性刺激(铃)→无条件刺激(食) 使之成为条件刺激的过程
实验方法: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性刺激,如铃响,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但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 经典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通过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反复多次的结合,使动物学会对信号(条件刺激)作出反应。
经典条件反射的形成
形成条件
无条件反射:食物吃到嘴里引起唾液分泌增加,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叫做无条件反射(UR), 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UCS)
条件反射:研究助手的走步声与狗的唾液分泌增加,本来没有必然的联系,是一种无关刺激或称中性刺激(NS); 当脚步声与食物同时、多次重复后,狗听到脚步声,唾液分泌就开始增加,这时中性刺激由于与无条件刺激结合而变成了条件刺激(CS),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CR)
经典性反射的规律
习得
在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叫做条件反射的习得过程
消退
条件反射形成以后,如果得不到强化,条件反应会逐渐削弱直至消失
泛化
指在条件反射形成后的初期,另外一类类似的刺激也会引起条件反射
分化
与泛化作用互补的是分化过程,指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实现分化的手段可以是选择性强化或消退
二级条件作用
一个条件刺激使一个中性刺激条件化的过程被称为二级条件作用
在铃声成为唾液分泌的条件刺激之后,将铃声与灯光反复伴随出现,经过学习,灯光也会引起狗的唾液分泌
操作性条件作用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
通过“饿猫迷笼”实验,桑代克提出了尝试--错误学习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通过“尝试”在一定的情境与特定的反应之间建立某种联结。在尝试中,个体会犯很多错误,通过环境给予的反馈,个体放弃错误的尝试而保留正确的尝试,从而建立起正确的联结,这就是学习。桑代克认为,在尝试--错误学习中,行为的后果是影响学习最关键的因素,如果行为得到了强化,证明尝试是正确的,行为就能保留下来,否则就会作为。错误尝试而被放弃。 总之,正强化会促进行为,负强化或惩罚会削弱行为,桑代克称之为“效果律”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
斯金纳认为存在两种类型的学习:应答性反应(有刺激情景引发的反应)和操作性条件反应(由有机体自身发出的行为)。 影响行为巩固或再次出现的关键因素,是行为后所得到的结果,即强化。
正强化
当环境中某种刺激增加,而行为反应出现的概率也增加时,这种刺激就是正强化
负强化
当环境中某种刺激减少,而行为反应出现的概率增加时,这种刺激就是负强化
强化的类型
连续强化和间隔强化
固定比例强化和变化比例强化
固定时间强化和变化时间强化
学习的认知理论
格式塔的学习理论--顿悟学习
苛勒深入研究了猩猩解决问题的行为,其中“取香蕉”的实验是最有名的。 通过这些研究,苛勒发现猩猩不是通过尝试--错误的方法来学习如何拿到香蕉的,而是突然学会如何解决问题的。 苛勒认为,用知觉重组可以解释这种学习:猩猩突然发现了箱子与香蕉之间的关系,它在认知结构中将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合,因而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苛勒把这种学习叫做顿悟学习。 在顿悟学习中,个体学到的东西不是刺激和反应间的一个特定的联系,而是手段和目的间的一种认知关系。
托尔曼的认知学习理论
托尔曼认为,一个完整的行为应包含三个方面: ①由外部环境或内部生理状态所激发 ②经过某些中介变量 ③由此表现出的行为和反应, 托尔曼认为,认知就是行为的中介变量,只有研究中介变量,才能了解个体行为发生的机制。
位置学习
托尔曼认为,认知地图是关于某一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它不仅包括事件的简单顺序,而且包括方向、距离甚至时间关系等,而位置学习就是根据对情景的认知,在当前情景与达到目的的手段、途径间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
潜伏学习
托尔曼认为强化不是学习所必需的,在他的实验中发现没有受到强化的b组小白鼠也在学习,只不过学习效果没有表现出来,托儿曼称这种学习为“潜伏学习”, 托尔曼认为,学习不仅需要知识,而且要有目标,如果没有目标,学习就可能表现不出来,其结果不一定体现在外显的行为中。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事物的感觉刺激(信息)本身并没有意义,意义不是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而是由人建构起来的。意义不仅决定于事物本身,也决定于我们已有知识经验。不同的人由于已有的知识经验不同,对同一种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行为主义不同,建构主义更重视新旧经验间反复、双向的交互作用。
建构主义的共同特点是: ①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②学习过程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③教学应该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学习迁移
指已经获得的知识、动作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对新的学习的影响。
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指已经掌握的知识或技能,对学习新知识或技能的积极影响。 负迁移指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对学习新知识或技能的消极影响。
近迁移和远迁移
近迁移指先前学习的情境与后来学习的情境虽有区别,但非常相似时产生的迁移。 远迁移是指先前学习的情境与后来学习的情境虽有联系,但却有很大区别时产生的迁移。
有意迁移与无意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