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普通心理学第九章:动机
普心第九章动机思维导图内容详细。
编辑于2020-08-28 15:28:32动机
动机的概述
动机的含义
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人的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它会推动人去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
动机的过程
目标→诱因→需要→驱力→行为
动机的功能
激活功能
动机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推动个体产生某种行为
指向功能
动机能使个体的行为指向某个特定目标
维持和调整功能
动机的维持功能体现在行为的坚持性上,当活动指向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这种活动就会在相应的动机维持下继续,动机下降,相应的活动就会减弱或停止。
动机和需要
需要的含义
需要是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
需要的种类
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需要的层次理论 马斯洛
从低到高5个层次
生理的需要
维持人的正常生活条件的需要,是人的所有需要中最重要也是最有力量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
归属与爱的需要
要求和其他人建立情感的联系或关系,希望归属于某一个群体并在其中获得某种地位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包括自尊和希望受到别人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希望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完善自己,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实现自己理想的需要
理论观点
①这5种需要都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
②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 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应减弱
③在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只有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得到满足之后,高级需要才有可能出现
④从动物到人的进化中高级需要出现的较晚, 在个体发展过程中高级需要也出现的较晚
⑤低级需要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因而也叫缺失需要。 高级需要又叫生长需要,满足这种需要能使人健康长寿、精力旺盛
⑥高级需要比低级需要复杂,因此满足高级需要必须具备较好的外部条件
⑦随着个体心理发展,需要的相对强度有不同的体现
动机与行为效率
耶克斯--道德森定律
动机强度和行为效率之间的关系呈倒u形曲线关系
①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 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
②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行为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动机与意志
意志的含义
是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
个体的行为都有其目的,如果个体想要达到的目的不止一个,而且想达到的目的之间又有矛盾,即不能同时都达到的时候,就出现了动机的冲突
种类
双趋式冲突
遇到两个具有同样吸引力,又具有同样强度的目标,但两个目标不能同时都获得,只能选择其一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双避式冲突
两个目标都想避开,但只能避开一个,只好选择对自己损失小的目标
都不喜欢
趋避式冲突
想获得一个目标,它对自己既有利又有弊,产生的矛盾心情
红烧肉好吃该不该吃
多重的趋避式冲突
多个目标,每个目标对自己都有利也都有弊,反复权衡拿不定主意时产生的矛盾心情
女生买衣服多个目标均具吸引力,排斥力
意志的品质
自觉性
果断性
坚韧性
自制性
动机的种类
生理性动机
饥饿、性
社会性动机
兴趣
成就动机
权力动机
交往动机
学习动机
动机的理论
本能理论
含义
本能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能决定的,本能是进化过程中形成,由遗传固定下来的一种不学而能的行为模式
观点
①詹姆斯认为,人的行为依赖本能的指引,人除了具有动物本能外,还具有社会本能
②麦独孤认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以本能为基础的,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与动力,本能具有能量、行为和目标指向三个成分,个人和民族的性格和意志也是本能逐渐发展而形成的,认为人类有18种本能
③洛伦茨认为,本能是由遗传决定的,受特异能量驱动的物种特有的固定动作模式,个体的经验可以转化成本能行为,行为是本能与学习交互作用的结果。 (阴刻现象,鹅妈妈,个体经验转化为本能)
④弗洛伊德认为,本能是行为的推动力、内在动力;人的一切行为由生物本能直接或间接驱动;人有生本能和死本能两种本能
评价
本能论受到一些怀疑与批评,比如不能解释行为的确切原因,存在循环论证等
驱力理论
内容
武德沃斯提出,驱力是指由生理需要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活个体满足需要的行为,以消除紧张,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后由赫尔发展为驱力减少理论
假定个体要生存,就有需要,需要产生驱力,驱力供给机体力量或能量,使需要得到满足,进而减少驱力。
人的行为主要由习惯支配,强调了经验和学习在驱力形成中的作用,学习对机体适应环境有重要意义
驱力给行为提供能量,习惯决定着行为的方向
原始驱力(内部刺激无需习得),获得性驱力(外部刺激习得获得)
赫尔认为:驱力D 习惯强度H 共同决定了 个体的有效行为潜能P P=D×H
评价
一些行为驱力理论不能解释,比如一个人通宵工作,他的驱力不是减少,而是增加了
唤醒理论
赫布和柏林
观点
该理论提出,人们总是被唤醒,并维持着生理激活的一种最佳水平,不是太高也不是太低,对唤醒水平的偏好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因素,一般来说,个体偏好的是中等强度的刺激水平,它能引起最佳唤醒水平,对于过高或过低的刺激,个体是不喜欢的,如感觉剥夺实验
三个原理
①人们偏好最佳的唤醒水平,高于这个水平就减少刺激,低于这个水平就增加刺激,刺激水平和偏好之间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
②简化原理:重复进行刺激,使唤醒水平降低,如一首流行歌曲听多了以后,人们就厌烦它了。
③个人经验对于偏好的影响:富有经验的个体偏好复杂的刺激,比如有经验的音乐爱好者喜欢复杂音乐,而且经验能够帮助个体更好的组织刺激。
评价
驱力理论强调了个体活动来自内在动力,却忽略了外在环境在引发行为上的作用
诱因理论
诱因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 诱因可以是物质的,如美食等,也可以是复杂的事件或情境,如社会的名誉地位等, 凡是人们希望得到的,具有吸引力的刺激,都可能成为诱因,有积极消极之分, 有吸引力的刺激物被称为积极诱因,个体回避的刺激物为消极诱因, 诱因和驱力是分不开的,外在的目标只有它变成个体内在需要时,才能推动个体的行为, 赫尔在驱力理论基础上加上诱因k修正了自己的公式。
P=D×H×K
动机的认知理论
个体对来自外界信息的加工,在头脑里形成了各种观念,这些观念在刺激和行为间起着中介的作用,它能引起行为,也能改变行为,因而认知具有动机的功能。
期待价值理论
托尔曼认为,行为的产生不是由于强化,而是由于个体对一个目标的期待, 托尔曼将期待定义为:刺激与刺激的联系(S1--S2)或反应和刺激的联系(S1--R--S2)
例如看见闪电S1就期待雷声S2,这是由刺激引起的期待 平时努力学习S1--R就期待考试取得好成绩S2,这是由反应引起的期待 期待能帮助个体获得目标
动机的归因理论
归因是指从行动的结果寻求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
海德的归因理论
海德的理论主要解决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找出事件的原因
1、认为人有两种强烈的动机:①理解周围世界的需要,②控制周围环境的需要 为了满足这两个需要,人们必须有能力预测他人将如何行动 因此海德提出,每个人(不止心理学家)都有意无意地进行着归因活动
2、按照海德的观点:行为的结果可以归因于个人(内部原因)和环境(外部原因)的因素,或同时归因于这两种因素 有效的个人因素是由“能力”、“努力”构成的,而环境因素是由“任务”、“难度”、“运气”构成的 这些因素结合起来影响人们的行为结果
3、一般在解释别人行为时,倾向于性格归因;解释自己行为时,倾向于情境归因
4、海德还指出,在归因的时候,人们经常使用这两个原则 ①共变原则:指某个特定的原因,在许多不同情境下和某个特定结果相联系,该原因不存在时,结果也不存在,我们就可以把结果归因于该原因。 ②排除原则:指如果内外因某一方面的原因足以解释事件,我们就可以排除另一方面的归因。
韦纳的归因理论
韦纳系统地提出了动机的归因理论
韦纳也把成就行为的归因划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同时把稳定性作为一个新的维度,把行为原因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 如能力、任务难度是稳定的;努力、运气是不稳定的, 之后又增加了可控性维度:即该原因是否能够为个人所掌握 如努力是可以由个人掌握的,而能力、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和他人反应是不可控的 形成了归因的三维模型。
归因的内外源维度,影响个体对成败的情绪体验 稳定性维度,影响个体对成败的预期, 可控性维度,影响个体今后努力学习的行为。
若新的结果和过去的结果不同,常归因于不稳定因素;若一致则归因于稳定的因素
同时归因会使人出现情绪反应 如果把成就行为归因于内部原因,成功时让人感到满意和自豪,失败时内疚羞愧。 如果把成就归因于外部原因,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不会有太大情绪反应。
自我决定理论
德西认为,行为的决定因素是自我决定,而不是强化、驱力或其他力量。
自我决定是个体的一种能力,也是个体的一种需要,它引导人们去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
德西把人类的行为区分为自我决定行为和非自我决定行为两类 自我决定行为基于对需要的认识 非自我决定行为,受外在刺激控制,因而是无动机的
自我功效理论
班杜拉提出自我功效理论
期待是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
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两种
结果期待是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如认真听课完成作业,那么就能取得好成绩。 效果期待是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如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学好英语的估计。
个体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即是否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和完成某项活动,直接决定着个体进行某种活动时的动机水平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
个体经验(直接经验):成功的经验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
替代性经验:指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获得关于自我可能性的认识,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影响巨大
言语说服:包括他人的暗示、告诫、建议、劝告和自我规劝
情绪唤醒
情景条件:当一个人进入一个陌生而易引起个体焦虑的情景中时,会降低自我效能水平与强度
成就目标理论
1、尼科尔斯和德韦克等人将成就目标概念引入成就动机领域,提出了成就目标理论
①把成就目标分为掌握目标、成绩目标两种
②掌握目标是指把目标定位在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上,认为达到这个目标就是成功 成就目标是把目标定位在好名次好成绩上,认为只有赢了才算成功
③不同的成就目标对应着不同的动机和行为模式 持掌握目标个体会采取积极主动的行为,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 持成绩目标个体往往有较高的焦虑水平,不太愿意接受挑战性任务
2、成就目标理论建构了相应的评价标准和原则
①任务标准:主要看个体是否达到了活动的要求
②自我标准:主要看个体现在是否比自己以前做得好
③他人标准:主要看个体是否比群体中的其他人做得好
3、艾略特又把成绩目标区分为成绩趋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
成绩趋近目标:旨在获得积极的活动结果
成绩回避目标:旨在避免消极的活动结果
逆转理论
阿普特尔与他的同事提出了逆转理论
认为人们的心理需要是对立的,概括起来有4对相反的元状态 目的--超越目的、顺从--逆反、控制--同情、自我中心--他人取向
进而有不同的动机模式,每对动机状态都是按相反方向对应排列的,在当前任务中,每对动机的两种状态中只有一种能被激活
逆转理论就是试图解释人类的动机状态是如何从一端向另一端转化的
为了证实“逆转”的存在,阿普特尔与巴特尔对两个跳伞俱乐部所有会员进行调研, 跳伞前焦虑,降落伞打开兴奋,这就是从目的状态向超越目的状态的转换。
平崔克又把趋近--回避状态引入掌握目标,把成就目标分为 成绩趋近目标 成绩回避目标 掌握趋近目标 掌握回避目标
效果期待这种推测和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