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核酸的结构和功能的思维导图,内容有核酸的化学组成、核酸的一级结构、DNA的空间结构与功能、RNA的空间结构与功能、核酸的理化性质。
编辑于2023-09-24 23:10:46 四川省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核酸的化学组成
组成元素:C、H、O、N、P等,其中,P的含量恒定:9%-10%
水解产物(基本单位):核苷酸
核苷酸
磷酸
核苷(戊糖的C'-1原子和 嘌呤的N-9原子或者嘧啶的 N-1原子通过缩合反应 形成β-N-糖苷键)
五碳糖
核糖
脱氧核糖
碱基:含N杂环化合物
A、G、C、U、T
DNA
组成:多个脱氧核苷酸通过3',5'-磷酸二脂键共价连接聚合而成的线性大分子
两端
5'端:连接在脱氧核糖C’-5原子上的磷酸基团
3'端:连接在3'-C原子上的羟基
方向性:5'→3'
核苷酸的种类:dAMP、dGMP、dCMP、dTMP
RNA
组成:多个核糖核苷酸通过3',5'-磷酸二脂键共价连接聚合而成的线性大分子
两端
5'端:连接在脱氧核糖C’-5原子上的磷酸基团
3'端:连接在3'-C原子上的羟基
方向性:5'→3'
核苷酸的种类:AMP、GMP、CMP、TMP
核酸的一级结构
DNA/RNA分子中5’-端至3’-端的脱氧核苷酸/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单链DNA 和 RNA 分子的大小常用核苷酸数目(nucleotide,nt)表示;双链核酸分子的大小常用碱基(base或kilobase)数目来表示。
小的核酸片段 (<50bp) 常 被 称 为 寡 核 苷 酸
DNA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Chargaff 研究小组的贡献
DNA碱基组成有物种差异,且物种亲缘关系越远, 差异越大
② 相同物种,不同组织器官中DNA碱基组成相同, 而且不因年龄、环境及营养而改变;
③ DNA分子中四种碱基的摩尔百分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A=T、G=C、A+G=T+C。这一规律被称为Chargaff规则。
DNA的二级结构——双螺旋结构
目前已知DNA双螺旋结构可分 为A、B、C、D及Z型等数种, 除Z型为左手双螺旋外,其余均 为右手双螺旋。
B型双螺旋DNA的结构特点
1. 为右手、反平行双螺旋;
2. 主链位于螺旋外侧,碱基位于内侧;
3. 两条链间存在碱基互补:A与T或G与C配对形成氢键,称为碱基互补原则(A与T为两个 氢键,G与C为三个氢键);
4. 螺旋的稳定因素为氢键和碱基堆砌力;
5. 螺旋的螺距为3.54nm,直径为2.37nm。
DNA的多链螺旋结构:多条链结合在一起的DNA结构
端粒:真核生物染色体3'-端一段重复的富含GT的单链
DNA的高级结构——超螺旋结构(superhelix)
概念:DNA双螺旋链再盘绕即形成超螺旋结构。
正超螺旋(positive supercoil):盘绕方向与DNA双螺旋方同相同
负超螺旋(negative supercoil):盘绕方向与DNA双螺旋方向相反
原核生物DNA的高级结构
绝大多数原核生物的DNA都是共价封闭的环状双螺旋。如果再进一步盘绕则形成麻花状的超螺旋结构。
DNA在真核生物细胞核内的组装
染色质的基本单位:核小体(在真核生物中, 双螺旋的DNA分子围绕一蛋白质八聚体进 行盘绕,从而形成特殊的串珠状结构)
核小体的组成
DNA
五种组蛋白:H1 H2A H2B H3 H4(后四个各两个分子组成八聚体的核心蛋白)
真核生物的染色体两个功能区
端粒(telomeres):染色体末端膨大的粒状结构,由染色体末端DNA(端粒DNA)与DNA结合蛋白构成。与染色体结构的稳定性、完整性以及衰老和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
着丝粒(centromere):两个染色单体的连接位点,富含A、T序列。细胞分裂时,着丝粒可分开使染色体均等有序地进入子代细胞。
DNA的功能:作为遗传信息的载体,为生物遗传信息复制以及基因信息的转录提供模板。
RNA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概述:RNA通常以单链形式存在, 但也可形成局部的双螺旋结构 RNA分子的种类较多, 分子大小变化较大,功能多样化。
mMRNA
在生物体内,mRNA丰度最小,仅占细胞RNA总量的2- 5%。 mRNA分子中带有遗传密码,其功能是为蛋白质的合成提供模板(template)。
mRNA在真核生物中的初级产物称为hnRNA,hnRNA经过一系列的修饰和剪接成为成熟的mRNA
真核细胞mRNA的5'-端有帽结构,可与帽结合蛋白(CBP)J结合形成复合体——有助于维持mRNA的稳定,有助于mRNA功能的实现
真核生物和有些原核生物mRNA的3'-端有多聚腺苷酸尾(poly(A)-tail)
在mRNA的3'-端一段由80-250腺苷酸连接而成
是转录完成以后在多聚腺苷酸聚合酶的催化下加入的
mRNA的多聚A尾在细胞内与poly(A)结合蛋白(PABP)结合存
3'-多聚(A)尾结构和5'-端帽结构共同负责mRNA从细胞核向细胞质的转运、维持mRNA的稳定以及翻译的起始的调控
mRNA的核苷酸序列决定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
tRNA
综述:tRNA是含有稀有碱基最多的RNA,其稀有碱基的含量可多达20%,占细胞RNA总量的15%左右,具有稳定的空间结构
tRNA中含有多种稀有碱基
(稀有碱基(rare base)是指除A、G、C、U外的一些碱基。)
包括双氢尿嘧啶(DHU)、假尿嘧啶(Ψ)和甲基化的嘌呤(m^7A、m^7G)等
tRNA的二级结构
tRNA的二级结构由于局部双螺旋的形成而呈现“三叶草”形,故称为“三叶草”结构。
tRNA的四条臂
氨基酸臂——携带氨基酸
3'-末端为CCA结尾,3’-末端的A与氨基酸以酯键相连生成氨基酰-tRNA 。
反密码臂——识别mRNA上的密码子
DHU臂——辨认并结合氨基酰tRNA合成酶
TΨC臂——识别并结合核蛋白体
tRNA的三级结构——倒L形
rRNA
细胞中含量最多的RNA,占总量的80%。
与蛋白质一起构成核糖体(核蛋白体),作为蛋白质的合成场所
核酸的理化性质
一般理化性质:核酸为多元酸,具有较强的酸性,溶液的粘滞度较大,在引力厂中可以发生沉淀
紫外吸收:吸收紫外光,最大吸收峰为260nm。故常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核酸的含量。
DNA或RNA的定量:A260=1.0相当于50μg/ml双链DNA(dsDNA) 40μg/ml单链DNA (ssDNA or RNA) 20μg/ml寡核苷酸
确定样品中核酸的纯度:纯DNA: A260/A280=1.8 纯RNA: A260/A280=2.0
﹥1.8 提示有RNA污染; ﹤ 1.8 提示有蛋白质或酚的污染
DNA变性
在理化因素作用 下,DNA双螺旋的两条互补链松散而分开成为单链,从而导致 DNA的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性质发生改变,
本质:双链间氢键的断裂
引起DNA变性的因素主要有:、高温、强酸强碱、有机溶剂等。
DNA变性后的性质改变
增色效应:DNA变性后,双螺旋结构变为单链,有更多的共轭双键暴露,使DNA在260nm处的吸光度增加的现象
解 链 温 度(melting temperature,Tm):解链过程中,紫外吸光度的变化达 到最大变化值的一半时所对应的温度。
G+C 含量越高,解链温度就越高。
连续加热DNA的过程中以温度相对于OD260值作图,所得的曲线称为解链曲线。
DNA的复性
当变性条件缓慢地除去后,两条解离的互补链可重新配对,恢复原来的双螺旋结构
退火:热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后可以复性
核酸的分子杂交:两条来源不同的单链核酸(DNA或RNA),只要它们有大致相同的互补碱基顺序,经退火处理即可复性,形成新的杂种双螺旋
同源顺序:不同来源的,具有大致相同互补碱基顺序的核酸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