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宋代
宋代文学相关知识整理,包括:绪论、北宋前期、北宋后期、两宋之交、南宋前期、南宋中期、南宋后期、辽金诗歌等时期。
编辑于2022-06-20 21:00:41宋代文学
绪论
文化背景
重文轻武的国策
理学思想的影响
文以载道的流行
十分重视诗文的政治教化功能
印刷业和教育事业得到空前发展
作家学术修养的提高
诗文政治功能和议论成分的加强
作家群体
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有机融合
审美情趣的转变,审美态度的世俗化,以俗为雅,诗歌更加贴近日常生活
新型的生活态度,人生态度倾向于理智平和、稳健、淡泊,更加理性、冷静,臻于成熟
对传统的处事方式进行了整合,承担社会责任和追求个性自由相结合
词的兴盛
手工业、商业繁荣带来的城市的繁荣,以娱乐为目的的文艺形式快速兴起
士大夫纵情享乐之风的兴盛
人生态度的整合,诗文和词确立了明确的分工,词抒写个人情愫,比较自由,能够保持自身的特性,取得独立的地位
社会的广泛需求
文学成就
对唐代古文的继承和发展
文体的多样化
注意吸收骈文在辞采、声调等方面的长处,以建构古文的节奏韵律之美
借鉴古文手法,对骈文进行改造,创造出参用散体单行的四六和文赋
长短不拘,轻松活泼的笔记文的出现
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整合,抒情、叙事、议论三种功能的完美融合
风格丰富多彩,趋于平易畅达、间接明快,朝着更加自然,更加贴近生活的方向发展
宋诗对唐诗的因革
题材向日常生活倾斜,选材角度趋于世俗化,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地是普通人
风格上以平淡为美,情感意蕴比较节制、温和,长处在于思理
唐诗之外又2一2美学范式的创建
宋词的巅峰地位
完成了词体的建设
词调定型于宋
过片、句读、字声等方面都建立了严格的规范
词的声律、章法、句法也十分细密
宋词在题材内容和风格倾向上,开拓了广阔的领域
辽金文学的繁荣
北宋前期
古文
开端
王禹偁《小畜集》、《待漏院记》
不满晚唐五代的浮靡文风,提倡古文
文章言之有物,清丽疏朗,堪称欧、苏古文先导,继承了韩柳的传统而文字较为平易,显示出一种新文风的端倪
发展
欧阳修
理论主张
文与道关系的全新认知
儒家之道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文道并重
文具有独立的性质
意义:在理论上矫正了柳开、石介文论的偏颇,又矫正了韩柳古文中的缺点,为北宋诗文的革新建立了正确的指导死那个,为宋代古文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古文
特点
内容充实,形式欧阳,有为而发,有感而发
散文具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政论文慷慨陈词,感情激越,史论文低回往复,感慨淋漓,其他文体更加注重抒情、真挚
语言间接流畅,文气纡徐委婉,创造了一种平易自然的新风格
对骈赋、四六的革新
对前代的骈赋、律赋进行了改造,去除了排偶、限韵的两重规定,改以单笔散体作赋,创造了文赋
常参用散体单行之古文笔法,少用故事成语,不求对偶功切,给骈四骊六的文体注入了新的活力
影响
使得散文的体裁更加丰富,功能更加完备
把文学看得与道同样重要,把文学的艺术形式看得和思想内容同样重要,大大提高了文学的地位
古文的实用性质和审美性质得到了充分的显示,古文的叙事、议论、抒情三种功能得到了很好的融合
创造了平易自然的新风格,开创了一代新文风
王安石
文学观点:重道崇经,虽然不排斥文学的艺术性,但更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
古文
特点:直接为其政治服务,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周礼义序》
短文
特点:直陈己见,不枝不蔓,简洁峻切,短小精悍
《答司马谏议书》《游褒禅山记》
评价:
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提高了文体的实用价值,有利于古文的发展
过于重视逻辑说服力,而对艺术感染力重视不够
曾巩
文风平正古雅,备受推崇
《墨池记》
高峰
苏轼
理论主张
文道并重
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文章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现功能也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
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规律
主张文章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文风
文章特色
议论文
早年的史论有较浓的纵横家风气,见解新颖深刻,富有启发性,随机生发,翻空出奇,表现出高度的论说技巧
晚期则沉着,接近贾谊的文风
杂说、书札
翻新出奇,形式更为活泼,议论更为生动,夹叙夹议,兼带抒情,以艺术感染力来加强逻辑说服力,更有美文的性质
叙事游记文
叙事、议论、抒情三者结合紧密
笔记小品
辞达,很少有冗词累句
辞赋、四六
继承了欧阳修的传统,融入了古文的疏宕萧散之气
四六,行文流水
诗歌
白体
内涵:效仿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
内容: 主要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 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
性质: 模仿了白居易诗风的一个方面,与五代诗风一脉相承
名家
王禹偁
诗歌创作
早期:闲适的唱和诗,借鉴杜甫,超越了浅俗平易的白体诗风
晚期:学习讽喻诗,反映社会现实,充满忧国忧民情怀 《感流亡》
风格
平易流畅,简雅古淡,在宋初白体诗中独树一帜,已初步表现出对于平淡美的追求
长篇诗歌叙事简直,议论畅达,已开宋诗散文化、议论化的风气
西昆体
内涵:宋初声势最盛的一派,因《西昆酬唱集》得名,最为推崇李商隐
《西昆酬唱集》
题材:怀古咏史、咏物、描写流连光景的生活内容
艺术特征: 推崇李商隐,兼重唐彦谦 效法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 诗体多为近体,学习李商隐、唐彦谦诗体的倾向
艺术特色:对仗工整,用事神密,文字华美,呈现出整饬、典丽的艺术特征
衰微
诗歌题材范围狭窄,缺乏时代气息
诗歌立足于模仿,缺乏自立精神
评价
内容上,与时代、社会没有密切关系,思想内容比较贫乏,很少抒写诗人的真情实感,缺乏生活气息
缺乏李商隐诗歌蕴含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徒有华丽外表而缺乏内在气韵
在总体上缺乏创新精神,没有自成一家的气概
在弥漫着白体和晚唐体崇尚白描、少用典故的诗风的背景挚爱,西昆体的出现令人耳目一新,初步反映出北宋统一帝国的气象
晚唐体
内涵: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
名家
九僧,惠崇成就比较高
特点:继承了贾岛、姚合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 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 形式上特别注重五律,喜欢在颌联、颈联表现炼字
评价:有文字颇为精警的断句,但全篇的意境不够完整;内容贫乏,作诗领域狭小
潘阆、魏野、林逋等隐逸之士
特点:一方面模仿贾岛的字斟句酌,一方面也有白体诗平易流畅的倾向,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也比九僧更加丰富
林逋
内容:吟咏湖山胜色,和抒写隐居不仕,孤芳自赏的心情
风格比较丰富,已经对贾岛、姚合诗风有所突破
寇准
晚唐体的盟主
少涉及生活内容,喜写山林之思,含思凄婉
欧阳修
理论主张:“诗穷而后工”,重视生活内容
内容
以现实社会为题材
表现个人的生活经历或抒发个人情怀,寓有很深的人生感慨
艺术手法
受韩愈影响较大,用散文和议论入诗,但议论往往能与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得韩诗畅尽之故而避免了枯燥艰涩的缺点
借鉴散文的叙事手法,平直简详
委婉平易的章法与语言清新流畅相结合,形成了流丽宛转的新风格
梅尧臣
内容
反映重大政治事件
描写日常生活琐事
实现了题材的开拓,将生活中的小事写的饶有趣味,为宋诗开辟了更加贴近日常生活的题材走向
艺术风格“平淡”
一种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一种老成风格
诗风的演变是以偏离唐诗丰神情韵的风格为方向的,有时给梅诗带来了词句枯涩,缺乏韵味的缺点,最终导致了新诗风的形成
《鲁山山行》、《东溪》
评价
题材走向和风格倾向都具有开宋诗风气之先的意义
苏舜钦
内容
反映时政,抒发强烈的政治感慨
写景诗,赞美自然界的壮伟力量
艺术手法
直率自然,意境开阔,雄豪奔放,短诗则更加凝炼
《淮中晚泊犊头》
评价
推敲、剪裁的功夫不足,有些有不够含蓄、不够精练的缺点,宋诗畅尽而直露的特点,已经有所端倪
词
晏殊《珠玉词》
内容
抒写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恋和离愁别恨
情感基调是雍容和缓,淡淡的忧愁中透漏出自我解脱的气质,语言摆脱了脂粉气和浓艳色彩,变得清丽淡雅,温润秀洁
过滤了五代花间词的轻佻艳冶,显得纯净雅致,着重表现抒情主人公的恋情
特点
人生有限的忧思与情爱的缺失交融在一起,加深了词中情感的浓度,构成了“情中有思”,浓情中渗透着理性沉思的特质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
“北宋倚声家初祖”
欧阳修
革新:
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沿着李煜词所开辟的方向,进一步用词来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
《朝中措 平山堂》
改变了词的审美趣味,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开拓,与柳永词互相呼应
体现出一种与五代词追求语言富丽华美的贵族化倾向相异的审美趣味,而接近市民大众的审美情趣
借鉴和吸取了民歌的“定格联章”的表现手法,创作了两套分咏十二月节气的《渔家傲》,这对后来苏轼用联章组词的方式来抒情叙事颇有影响
欧阳修是向民歌学习的第一人,由此也造就了其词清新晓畅的艺术风格
《玉楼春 夜来枕上争闲事》
范仲淹
内容:
塞外军旅生活
为词开辟了崭新的审美境界,开启了宋词贴近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创作方向。
沉郁苍凉的风格,成为后来豪放词的滥觞
张先
特点
长于表现音乐歌舞艺术的精妙,表现情态,形象化的语言
善于通过物影来表现景物的动态美和朦胧美,获得了“张三影”的美名。
“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堕轻絮无影”
革新
大量用词来赠别酬唱,扩大了词的实用功能
用题序,将日常生活引入词中,改变了以往词作有调无题的传统格局,加强了词的纪实性和现实感,启发了苏轼等人的词大量用题序交代创作的缘起、背景
“古今一大转移”
北宋后期
诗歌
王安石
理论主张:
诗歌是抒情述志的工具,偏重于抒写个人情怀,反映的生活内容也更为丰富,诗歌艺术成就超过了古文
诗歌内容
前期
反映社会现实
抒情诗
色泽平淡,寓意直露,呈现着典型的宋诗风调
咏史诗
继承了左思、杜甫以来借咏史以述志的传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表达了新颖的看法,抒发自己的政治感情
充分体现了宋诗思虑深刻,长于议论的特征
《明妃曲二首》
后期
写景抒情的绝句
“王荆公体”
王安石暮年所做的写景抒情的绝句,“雅丽精绝,脱去流俗”,描写细致,修辞巧妙。韵味深永
以丰神远韵的风格体现出向唐诗的复归
王令
风格雄伟奔放,语言奇崛有力,开阔雄大的意境
《梦蝗》《暑旱苦热》
部分诗作粗豪生硬,意蕴发露无遗,是宋诗缺点的典型表现
苏轼
主题内容:
批判现实
对封建社会由来已久的弊端、陋习进行批判,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
展现人生道理
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
艺术技巧
比喻新奇、层出不穷
用典稳妥精当,浑然天成
对仗精工又活泼流动,构思打破常规
驾驭题材的非凡能力
风格
兼收并蓄
尤其重视两种互相对立的风格的融合,使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互相渗透,互相调节
“情雄”的风格
评价
具有较强的艺术兼容性,虽然在创造宋诗生新面貌的过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基本上避免了宋诗尖新生硬和枯燥乏味的缺点,实现了对同时代诗人的超越
词
王安石
开创性,脱离了晚唐五代以来柔情软调的固定轨道,注重抒发自我的性情怀抱,进一步由表现个体人生的感受开始转向表达对历史和现实社会的反思,使词具有了一定的历史感和现实感
表现功能已由应歌娱人转向言志自娱,标志着词风正向诗风靠拢
柳永
革新
体制
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慢词篇幅体制的扩大,相应的扩充了词的内容含量,也增强了词的表现能力
形式体制的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
内容
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
表现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
表现了被遗弃的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
表现下层妓女的不幸和她们从良的愿望
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
语言表达
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
富有表现力的口语入词,生动活泼,使听众和读者感到亲切有味,易于理解接受
为适应慢词的长调体式,创造性地运用了铺叙和白描的手法
即事言情,情由事生,抒情中含有叙事性和隐约的情节性
善于利用时空的转换来叙事、布景、言情,而自创出独特的结构方式
将时空拓展为现在回想过去而念及现在,又设想将来再回到现在,体现为回环往复式的多重时间结构
将一般的物我双方互写的双重结构发展为从自我思念对方,又设想对方思念自我的多重空间结构
大量使用白描手法,写景状物,直抒胸臆
题材取向
自我化,注意表现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
评价
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
对后人有巨大影响
在词调的创用,章法的铺叙,景物的描写,意象的组合和题材的开拓上都启迪了苏轼
黄庭坚和秦观的俗词与柳词一脉相承
苏轼
变革
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
认识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
在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词“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
内涵: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
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反对步人后尘
开拓词境,扩大词的表现功能,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
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是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
苏词中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
苏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进取转而压抑苦闷又力求超脱自适的新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特质。继柳永、欧阳修之后,苏轼进一步使词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体由分离走向统一。
不仅在词中大力描绘了作者日常交际、闲居读书及躬耕、游览等生活场景,而且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由于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扩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把词引入了文学的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以诗为词,主要手法
将诗的表现手法运用到词中
题序
赋予了词的题序以新的功能,既可以交代词的创作和缘起,以确定词中所抒的情感指向,又可以与词在文本内容上互补,词序用来叙事,词本文则着重抒发由其事所引发的情感
用典
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限制,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苏词充满了丰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创立了一种新的美学规范
评价
两宋词风转变的关键人物
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为后代词人指出了向上一路。
黄庭坚
理论主张
以俗为雅,既词是艳歌小词,又认为词与诗一样是表达“意中事”的言志之体
革新
抒情的自我化,表现自我刚直倔强的个性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使词的题材进一步贴近自我的日常生活
晁补之
《》
指出了柳词“雅”的一面,肯定的苏词的革新意义
着重论词艺,开创了词话的新体式,推动了词学理论的发展
内容
吟咏隐逸,自述被迫退隐后的心境
《摸鱼儿》为后来隐逸词的创作提供了范例
晏几道
内容
不再是没有具体思恋对象的泛化的恋情,而是有着明确而具体思恋对象
追忆已失落的往日爱情和表现刻骨铭心的相思,把爱情当做是一种纯精神性的追求
把身世之感曲折地寄托在男女间的悲欢离合和女性的失意苦闷中
艺术特点
缤纷多姿的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
平淡的语言、常见的景象表现不同寻常的深情
“字外盘旋,句中含吐”的透过一层的句法,语短情长,情意层层深入
评价
晏几道的词艳而不俗,浅处皆深,从语言的精度和情感的深度的两个层面桑把《花间集》以来的艳词小令艺术推展到了极致
秦观
内容
女郎诗
离愁别恨
情韵兼胜,情感真挚,语言优雅,意境深婉,音律谐美,韵味隽永,符合词体的不能色和当时文人的审美趣味
艺术特色
以小令作法弥补慢词创作中存在的不足,达到了情韵兼胜的审美效果
给传统的艳情词注入了新的情感内涵,把深沉的辛酸苦闷融注咋类型化的离情别恨之中。
气格纤弱,缺乏超然自适的态度
影响
典型地体现出婉约词的艺术特征,对周邦彦和李清照都有直接影响
贺铸“贺梅子”
独特的情感内涵:
在宋代词史上第一次表现出英雄豪侠的精神个性和悲壮情怀
开创了南宋词人面向社会现实,表现民族忧患的先河
继苏轼 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之后进一步改变了词的软媚情调,拓展了词的壮美意境
艺术特色
长于造语,多从唐人诗句中吸取净化,形成了深婉密丽的语言风格
影响
一方面沿着苏轼抒情自我化的道路,写自我的英雄豪侠气概,开启了辛弃疾豪气词的先声
语言上又承晚唐温、李的密丽风格,影响到南宋吴文英等人
周邦彦
主题
飘零不偶的羁旅行役之感:《满庭芳 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咏物词
数量多,将咏物和抒人情合而为一,为南宋咏物词的重寄托开辟了门径
法度井然
长于铺叙,把直叙变为曲叙,将顺叙、倒叙、插叙错综结合,时空上表现为跳跃性的回环往复式结构,章法严密而结构繁复多变
善于增加并变换角度、层次,层层深入地烘托刻画情思
自铸伟词,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入词
不仅从字面上化用前人诗句,跟从立意上点化前人诗句而创造出新的意境,发展成为一种完备的预言技巧
调美、律严、字工
长于自度曲,声腔圆美,用字高雅,受到广泛的遵从和效法
音律和谐,注重词调的声情与宫调的音色协调一致
审音用字也十分严格,精密
两宋之交
诗歌
江西诗派
背景
黄庭坚诗论的巨大影响
内容
主张诗歌要有所寄托,批判现实
强调诗歌应抒写性情,应以道德修养为其根本
诗歌技巧的指点
从前人作品中汲取艺术应玚
力求打破技巧的束缚而进入“不烦绳削而自合”的境界,超越前人而自称一家
点铁成金说
运用“点铁成金”的方法,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意图突破鼎盛的唐诗的桎梏
杜甫典范地位的确立
北宋中期文坛的尊杜共识
王安石
苏轼
一饭未尝忘君说
集大成说
黄庭坚
重视杜诗的思想意义,学杜的重点在于借鉴杜诗的艺术经验
把晚期杜诗视作宋诗美学理想的参照典范,倡导超越雕润绮丽而进入精光内敛的老成境界
体现宋代诗学的时代精神
形成
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宗派图》,把黄、陈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宗派”
诗派成员大多受到黄庭坚直接或间接的指点,他们的诗歌创作要或深或浅地受到黄诗的影响,所以在题材趋向和风格倾向上都比较相近
一祖三宗说
因诗派成员大多学习杜甫,就把杜甫成为江西诗派之祖,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
演变
创作倾向
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
靖康事变之后,一度振作,表现忧国伤时之思
恢复早期题材和内容
创作风格
吕本中
活法说
摆脱既有的法则而自有所得,并没有特定的风格论内容,意味着江西诗派内部的新变
轻快圆美的风格
江西诗派诗风转变的关键人物
名家
陈与义
爱国主题诗歌,将爱国的情感融入咏物等其他题材
描写山水和闲适生活
雄浑深沉的诗风(主导诗风)
对后来的陆游等人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巴丘书事》、《伤春》
曾几
清新活泼的新风格,开杨万里诗的先声
也有爱国主题诗歌
江西诗派诗风转变的关键人物
地位
文坛最重要的文学现象
自身的演变也代表着北宋诗风向南宋诗风的转变,是宋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其他诗人
黄庭坚
题材范围
走向与王安石、苏轼基本相同
特点:文人气和书卷气特别浓厚,人文意象格外密集
吟咏文化活动的产物,或与文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
努力发掘其中的人文意蕴
艺术个性
求新求变,艺术风格生新廉悍
多层次意蕴,章法回旋屈折,绝不平铺直叙
修辞手段出奇制胜,但有时求奇过甚,不够自然
重视炼字造句,务去陈言
最成功的作品使用常见字词组成新奇意象的作品
声律奇峭
句中音节打破常规
律诗中多用拗句,以避免平仄和谐而流于圆熟的声调
"黄庭坚体”“山谷体”
产生:苏轼率先模仿,后黄庭坚作诗和之
特点:
句法奇矫,音节拗健,想象奇特不凡,有兀傲之气
生新程度最高,最典型地体现了宋诗的艺术特征
也有奇险、生硬、不够自然等缺点
演变
晚年作品克服了上述缺点,体现出归真返璞的倾向,“平淡而山高水深”的境地
平淡之美是宋诗的整体性追求,黄庭坚的创作道路也是以此为终极目标的
陈师道
艺术特点
诗歌题材内容比较狭窄,主要写个人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慨
真挚诚恳,寒士生活的真实写照
作诗是“闭门觅句”式的苦吟,以黄庭坚为师
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创造出以“朴拙”诶主要特征的艺术风格
简洁精练,质朴无华,外表浑朴而意味深长
过于追求言简意赅,有时把诗句压缩过甚,以至于语意破碎,有的作品质木无文,缺乏清韵,也是刻意求新造成的
词
李清照
词学理论
词别是一家
意指词是与诗不同的独立的抒情文体,词对音乐性和节奏感有着独特的要求,不仅像诗那样分平仄,还分五声、六律,清浊轻重。词只有保持自身独立的文体特性,才能不被诗取代
从本体论触发进一步确立了词体独立的文学地位
主题
婚姻爱情/望夫词
苦涩的离愁中含有夫妻双方心心相印和彼此眷恋的幸福感
轻盈妙丽,明亮欢快
自然景物、禽鸟花草
生死恋歌
灰冷凝重的词境
艺术表现方式
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
独具特色的语言
提炼融注,别开生面,精妙清亮,风韵天然
善于用最平常最简练的生活化的语言精确地表现复杂微妙的心理和多变的情感流程
清新素雅,审美境界淡雅清疏,不用华丽的辞藻,而用白描手法,创造出水墨画般的清婉秀逸的意境
地位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
以女性身份,真挚大胆地表现对爱情的热烈追求,丰富生动地抒写自我的情感世界,不仅比“男子作闺音”更为真切自然,而且改变了男子一统文坛的传统格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地位
朱淑真
表现没有爱情的婚姻所引发的忧愁怨嗟,孤独寂寞
朱敦儒
风格
婉丽明快
悲壮慷慨
清疏晓畅,语言通俗,明白如话
影响
进一步发挥了词体言志抒情的功能,不仅用词来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而且以词来表现社会现实,诗词的功能初步合一,从而给后来的辛派词人以更直接的启迪和影响
南渡词人
张元干
背景
南渡之后,词人的创作直面苦难的社会现实,书写民族的悲剧和社会的苦难,加强了词的时代感和现实感
创作
词风转向慷慨悲凉
题材上直面山河残破的残酷现实
叶梦得
陈与义:《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英雄词人
李纲
七首咏史词
赋予了咏史词以强烈的时代感和战斗性,词的言志功能在此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体现
叙事性和议论性有机结合,直接开启了辛弃疾“以文为词”的先河
岳飞:《满江红》
南宋前期
诗歌
中兴四大诗人
陆游
理论主张
史家三味
主题
爱国主题
抗敌复国,陆诗主要的思想倾向
日常生活情景的吟咏
爱情诗
“绝等伤心之诗”
艺术特色
近于杜甫的沉郁悲凉,融有李白的飘逸豪放,雄浑豪健
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
七言诗成就最高,对仗工整而不落纤巧,新奇而不至雕琢,体现出平易近人的倾向
缺点
流于浅近滑易,字句和诗意重复出现的想象也很常见
影响
对南宋后期诗歌产生了积极影响
对后代也有深远的影响
杨万里
主题
自然风物和日常生活的理趣
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富于理趣
诚斋体
风格特征:活泼自然,饶有谐趣
要素
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
想象奇特,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或夭矫奇崛的结构,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致的章法,近于口语
评价
传承了吕本中、曾几后期的诗风,但更为活泼,具有很大的独创性
也产生了粗率滑易,浅俗无味的缺点,有部分作品不耐咀嚼
过于追求谐趣,流于滑稽而缺乏深情远韵
范成大
反映的生活面比较广阔
使金纪行诗
亲临其境,感触格外深刻,描写格外真切,在当时的爱国主题诗歌中独树一帜
田园诗
《四时田园杂兴》
创造性地将农事和农民的劳作生活及其种种疾苦合而为一,全面、真切地描写了农村生活的各种细节
成功地实现了对传统题材的改造,使田园诗成为名副其实的反映农村生活之诗
评价
语言清新自然,风格温润委婉,少数作品峭拔
艺术成就很高,但诗风个性不够鲜明
尤袤
诗风细润圆转,比较接近于范成大
南宋中期
词
辛派词人
辛弃疾
主题
独一无二的英雄形象
拓展出一类虎啸风生、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注重从人物的行为活动中展现抒情人物的心态情感和个性形象
丰满鲜活、富有立体感,变异性、阶段性特征
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
继承了南渡词人情感世界的拓展,表现出了更深广的社会忧患和个体人生的苦闷
强烈的批判性和战斗性
系统地批判了当时社会的腐朽黑暗,不仅拓展了词境,也强化了词的现实批判功能,对南宋后期刘克庄、陈人杰等辛派词人以词为抗争社会的武器有直接影响
丰富多彩的乡村风景与乡村人物
极富有生活气息的清新自然的乡村生活风景线
艺术成就
意象群的转换
军事意象频繁出现,构成了词史上罕见的军事景观
以特有的眼光观物,任何普通的景物都能幻化,创造成军事意象
密集的军事意象群,连结成雄豪壮阔的审美境界,最能体现辛词的艺术个性
两宋词史的又一重大变化,男子汉气概的激扬,词中女性的柔婉美最终让位于血性男子的力度美和崇高美
以文为词
将古文辞赋中常见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
独创性地用经史子集等散文中的词汇入词,不仅赋予古代语言以新的生命力,而且空前地扩大和丰富了词的语汇
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内容的博大精深,表现方式的千变万化,语言的不主故常
刚柔并济和亦庄亦谐两种词风
悲壮中有委婉,豪气中有缠绵,柔情中有刚劲,是他词风的独特之处
改造谐谑词,使其具有了严肃的主题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冷嘲热讽,痛快淋漓,诙谐而不失庄重,严峻而不失幽默,是辛词的又一大特色
地位
作品数量最多,成就、地位最高。
内容结晶,表现手法和语言的丰富性、深刻性、创造性和开拓性而言,辛词都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张孝祥
艺术手法
学习苏词的“豪”,以“诗人之句法”抒壮志豪情
指陈时事的纵横开阖和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都直接做了稼轩词的先导
学习苏的“放”,兼容李白的浪漫精神,以自在如神之笔表现其超迈凌云之气和潇洒出尘之资
地位
辛派词人的先驱者,风格骏发踔厉,自成一家
艺术境界别开生面,在词史上具有特殊地位
陆游
内容
抒发壮志未酬的幽愤
特点
将理想化成梦境而与现实的悲凉构成强烈的对比
风格
风格多样,但未形成独特的个性
创造了稼轩词没有的另一种艺术境界
陈亮
以词为文
强烈的现实针对性,鲜明的政治功利性和纵横开阖的议论性
以气势见长,直抒胸臆,语言斩截痛快,风格雄放恣肆,但过分外露,缺乏内敛而少余韵
刘过
第一次展现了南宋中后期特殊的文士群体——江湖游士的精神风度,生活命运和复杂心态,具有独特的生命情调和个性风格
艺术个性比陈亮词更鲜明突出,以文为词,有时不守音律,造语狂妄,不免粗豪,对辛派后劲的粗率有所影响
南宋后期
词
概况;两代词人
江湖词人群:孙维信、刘克庄、吴文英、陈人杰
遗民词人群:刘辰翁、陈允平、周密、文天祥、蒋捷
姜夔
题材
沿着周邦彦的路子写恋情和咏物,没有什么拓展
恋情词
过滤掉缠绵温馨的爱恋细节,只表现离别后的苦恋相思,用一种独特的冷色调来处理炽热的柔情,将恋情雅化,赋予柔思艳情以高雅的情趣和超尘脱俗的韵味
咏物词
别有寄托。常常将自我的人生失意和对国事的感慨与咏物融为一体,写得空灵蕴藉,寄托遥深
寄托在若有若无、若即若离之间,含义深广丰富,给读者留下极大想象空间。但词旨飘忽不定,有时流于晦涩难解
表现艺术
对传统婉约词的表现艺术进行改造,建立起新的审美规范
移诗法入词,使词的语言风格雅化和刚化。秉持周邦彦字炼句琢的创作态度,借鉴江西诗派清劲瘦硬的语言特色来改造传统艳情词、婉约词华丽柔软的语言基调,创造出一种清刚醇雅的审美风格
词境独创一格,“幽韵冷香”。
善于用联觉思维,利用艺术的同感将不同的生理感受连缀在一起,表现某种特定的心理感受
又善于侧向思维,写情状物,不是正面直接刻画,而是侧面着笔,虚处传神
长于“自度曲”
先作词,不受固定格律的限制,可以舒卷自如地抒发情感
因词制曲,音乐的节奏更能体现词人情感的律动,音节谐婉
小序
不仅交代创作缘起的辅助作用,小序自身也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如同韵味隽永的小品文,与歌辞珠联璧合,相应成趣
史达祖
致力于炼句,但过分注重炼句,有的词作境界不很浑成,有时为尖求新而失于雕琢过甚
工于咏物
高观国
善于创造名句警语
吴文英(梦窗词)
艺术技巧的突破
改变正常的思维习惯,将常人眼中的实景化为虚幻,将虚无化为实有,通过艺术想象和联想,创造出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
继周邦彦之后进一步打破时空变化的通常词序
把不同时空的情事、场景浓缩统摄于统一画面内
或者将实有的情事与虚幻的情境错综叠映,使意境扑朔迷离
突变性的结构,时空场景的跳跃变化不受理性和逻辑次序的约束,缺乏必要的过渡和照应,情思脉络隐约闪烁而无迹可寻
强化了词境的模糊性、多义性,增加了读者理解的南难度
语言的生新奇异
语言的搭配、字词的组合,往往打破正常的语序和逻辑惯例,完全凭主观的心理感受随意组合
富有强烈的色彩感、装饰性和意象性,总是使用一些情绪化、修饰性、色彩感极强的偏正词组
密丽深幽的语言风格
雕绘过多,时有堆砌、晦涩,被后人诟病
宋末词人
背景
创作活动的群体性
词史上第一部咏物词专集《乐府补题》
题材风格的趋向性
通过咏节序和咏物来寄托亡国的悲恨
姜派词人
周密
典雅清丽的文风
取法姜夔,追求意趣的醇雅,受吴文英影响
宋亡后,词风虽然依旧,内容上流连风月的闲情雅趣已被凄苦幽咽的情思所取代
《木兰花慢》,文笔清丽
王沂孙
咏物词
善于隶事用典,根据主观的意念巧妙地选取有特定含意的典故与所咏之物有机融合,使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意相互生发
擅长用象征和拟人的手法,用象征性的语言将所咏之物拟人化,使之具有丰富的象征意蕴,有深远的寄托
评价
艺术技巧诰命,将咏物词的表现艺术推进了一大步
词境狭窄,词旨隐晦,情调低沉,情思缺乏深度和力度
张炎
《山中白云词》——双白
取径较开阔,词境也比王词丰富而明畅,对清初浙西词派创作影响甚大
《词源》,论乐理和词艺词法的词话著作,对后世词学影响很大
清空、骚雅等概念,成为后世词学研究中重要的审美范畴
对宋人词人词作优劣得失的评论,也成为后人对宋代词人进行评价的基准
蒋捷
兼融豪放词的清奇流畅和婉约词的含蓄蕴藉,无辛派后劲粗放直率的弊病,没有姜派末流刻削隐晦之失
敢于直接表现亡国遗民的民族气节和对异族统治的不满情绪
多角度表现出亡国后淫民漂泊流浪的凄凉感受和饥寒交迫的生存困境
情感基调多变,有的格调清新,乐观欢快,极富有生活情趣,对阳羡派词人有影响
辛派后劲
刘克庄
词中透漏着强烈的危机感
艺术视野比较宽广,在表现社会生活的广度上较辛弃疾又有所拓展
表现出可贵的人道主义精神,深化和提高了词的思想境界
富有艺术个性,风格雄肆豪放
语言有时锤炼不足,失于粗疏
陈人杰
罕见的用调方式,全用沁园春调
纵笔挥洒,语言崭切痛快,政治批判的锋芒尖锐深刻
刘辰翁
吸取了杜甫以韵语记时事的创作精神,用词来表现亡国的血泪史
文天祥
歌唱民族尊严和志气
散文
政论文
初期:
岳飞《五岳祠盟记》、胡铨《戊狗上高宗封事》
中期
辛弃疾《美芹十论》和《九议》
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评价
使古文的政治功能和社会意义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气势雄伟,逻辑严密,受到后人重视
笔记
特点:长短不拘,形式灵活
作品
陆游《入蜀记》、范成大《吴船录》、陆游《老学庵有机》
评价
种类繁多,晚明小说的先驱
文论
南宋初期:朱熹
文与道的关系
强调道的重要性
道是第一性的,道是根本的,而文不过是辅助手段而已
重道轻文的同时又认为文道一体
事实上承认了文学的价值
古文:《记孙觌事》,具有很高的文学技巧
体现了理学思想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日益加深,理学家对文学的容纳和重视,两种身份有相互融合的趋势,对宋以后的古文创作有深远影响
意义:
文被置于理学的规范之下,文成为从属于道的表现工具,妨碍了作家对艺术作深入的研究,并导致了一些粗糙鄙俗的语录体古文的产生
并没有完全抹杀文学的价值,仍然为文学在理学思想的支配下保留了一席之地
对宋以后的文学也有深远的影响
中期:文集
《宋文鉴》
选择了数量巨多的北宋文学作品,具有代表性,体现了南宋作家对北宋古文传统的重视
《文章正宗》
趋于极端的理学家,完全抹杀了文学的审美功能,是对梁代萧统编《文选》的宗旨的反拨
是理学思想为了全面控制文坛而提供的范本,对于南宋后期的古文创作起了一些不好的影响,但它的极端文学思想并没有被作家普遍接受
四六
前期
汪藻《皇太后告天下手书》《建炎三年十一月三日德音》
内容委曲周详,措辞得体,真切动人
陆游的《知严州谢王丞相启》
语言浅切而气势奔放,与诗风相近
杨万里《除吏部郎官谢丞相启》
多用典故,语气流畅,颇似其文风
中期
李刘
大部分作品过分追求工巧妥帖,造成了纤弱靡丽的缺点
总体
艺术技巧上追求细密工巧,风格趋于流丽妥帖
刻意求工,雕琢过甚,气格不高,总体上呈现轻靡卑弱之势
后期
真德秀
拘谨,高华典重
刘克庄
早期雕琢,后期雅淡清新,笔致流畅
文天祥《贺赵郎月山启》、陆秀夫《景炎皇帝遗诏》
词伟气壮,笔致流畅
诗歌
永嘉四灵
定义:指永嘉地区的四位诗人“徐照、徐玑、赵师秀、翁卷”,出于叶适之门,字中都有“灵”字,合称为四灵。生活面狭小,诗歌内容比较单薄,偶尔写到民生疾苦或时事。多数题材是题咏激光舞,唱酬赠答
艺术特色
以贾岛、姚合为宗,以五律为主要诗体
艺术上精雕细琢、玲珑雅洁,接近贾岛、姚合的诗风
过分注重炼字琢句,虽有比较精警的句子,但全诗意境不够完整
七绝成就较高,有意境浑融之作
生活气息较浓,摆脱了雕琢之习,清丽可诵
影响
主观上力图打破江西诗派的藩篱,选择贾岛、姚合为典范,写作中少用典故成语,在当时取得了极大的声誉
对稍后的江湖派使人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江湖诗派
来源:陈起编著《江湖集》。以江湖谒客为主的诗人就被称为江湖诗派。一个十分松散的诗人群体,只是具有大致相似的创作倾向
主题
献谒、应酬的诗
大多歌功颂德或叹穷嗟叹卑,空洞无聊
农民及城市贫民的悲惨处境不时出现在江湖诗人笔下
写景抒情
字句精丽,长于白描,境界较为开阔,胜于四灵
名家
刘克庄
政治国事,描写生动,揭露深刻,继承了唐代新乐府诗人和陆游的传统
艺术上兼采唐宋诸家,诗歌风格呈现出多种渊源
作诗贪多务得,滑熟之作,粗滥
戴复古
继承了杜甫、陆游的传统,指斥朝政,反映民间疾苦,绝少顾忌
沉郁中有雄放之气,语言浅切而耐人寻味,独树一帜
评价
不满江西诗风而效仿四灵,学习晚唐,取径比四灵宽阔,基本代表着南宋后期诗坛的风尚
宋末诗歌
文天祥
人生遭遇和心路历程
《过零丁洋》《正气歌》
集杜诗——把杜甫的诗句重新组合成诗
具有独立文学价值的创作,集句诗可能改变其文字游戏的性质而成为严肃的创作
谢翱
沉痛悲凉,意旨深密,深刻地反映出在异族统治下人们的哀痛心情
《效孟郊体七首》,成功运用隐喻的手法抒发了亡国的哀思
王远量
宋亡过程,被俘北上的所见所闻
对杜甫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评价:
使南宋末年诗坛缺乏激情、气骨凋敝的习气一扫而空,用血泪悲歌表现民族尊严
辽金诗歌
辽代诗歌
耶律倍
《海上诗》
鲜明的意象和深微的隐喻义
萧观音
雄豪俊爽,北地豪放气概,也有委婉深曲之作
《伏虎林待制》
萧瑟瑟
指陈国事,规箴天祚
《讽谏歌》
《醉义歌》
辽诗中最出色的长篇歌行,是古代诗歌中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例证
赵延寿《失题》
风格质朴粗亳
评价
表现出契丹人的民族性格及其社会生活状况,又表现出他们逐步接受汉化的过程,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金代诗歌
借才异代
宇文虚中
南北融合的诗风
吴激
异国怀乡
已经具有了一些北方文学的雄豪特色,表现出由宋诗向金诗的过渡
朱弁、洪皓
朱弁的《风月堂诗话》是诗论史上的重要著作
国朝文派
作品中已不再有对异族的拒斥倾向,艺术上虽然没有完全摆脱宋诗的影响,但已经初步具备了雄豪粗犷的北方文学特质
金朝南渡
赵秉文
师法古人,强调多样化的风格,对个人的独创性有所忽略
诗作不拘一格,五古、七绝清远冲和,有蕴藉之致
王若虚
与赵秉文相近,《滹南诗话》,论诗崇尚真淳而反对奇诡
李纯甫
力主自成一家,风格奇险雄肆,意象奇崛,近于韩愈
元好问
纪乱诗
不是一味的哀叹和悲泣,把悲壮慷慨的感情表现于藏慢雄阔的意境之中
具有深刻地历史洞察力和理性省思,把对现实的悲怆情怀与对历史的批判意识融合在一起,增加了诗的思想深度
特点
诗风情感悲凉而骨力苍劲
诗歌具有诗史的性质
七律成就突出,七古气势磅礴,意象奇伟壮丽
诗论
《论诗绝句三十首》,全面评论了自汉魏下迄宋季的重要诗人和流派,表现出重视 自然天成的意境和雄放壮美的风格的艺术主张,“以诚为本”的诗学理念
《中州集》,《中州乐府》,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而且是金代历史的宝贵史料,是元好问一生文学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词
气象雄浑苍茫,境界博大壮阔
也有幽婉深挚之作《摸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