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知识与能力(了解)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知识与能力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0-09-03 17:48:418年级上册数学(苏科)第3章《勾股定理》相关知识点梳理,使用其他版本教材的同学也可以正常使用。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
8年级上册数学(苏科)第2章,轴对称图形相关知识点梳理,使用其他版本教材的同学也可以正常使用。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
苏科版8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相关知识点梳理,展示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以及判定条件等多个方面的知识点。这种组织方式使得学习者能够一目了然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核心内容,便于记忆和复习。还介绍了多种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如“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和“边边边”等,并详细说明了它们的由来、内容、应用格式以及推论。这些信息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解题技巧和方法,有助于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灵活运用。使用其他版本的同学也可以正常使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8年级上册数学(苏科)第3章《勾股定理》相关知识点梳理,使用其他版本教材的同学也可以正常使用。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
8年级上册数学(苏科)第2章,轴对称图形相关知识点梳理,使用其他版本教材的同学也可以正常使用。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
苏科版8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相关知识点梳理,展示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以及判定条件等多个方面的知识点。这种组织方式使得学习者能够一目了然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核心内容,便于记忆和复习。还介绍了多种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如“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和“边边边”等,并详细说明了它们的由来、内容、应用格式以及推论。这些信息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解题技巧和方法,有助于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灵活运用。使用其他版本的同学也可以正常使用。
知识与能力
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学家及其观点
独立阶段
培根
“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
1623,《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
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夸美纽斯
“教育学之父”
1632,《大教学论》
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泛智”,普及初等教育思想
首次,班级授课制
卢梭
最先发现儿童
《爱弥儿》
自然教育思想
儿童本位教育观
康德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讲授的第一人
《教育论》
“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
教育万能论
佩斯泰洛奇
西方,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
洛克
《教育漫话》
白板说
绅士说
主张绅士教育,在家庭中实施
赫尔巴特
“现代教育学之父”
传统教育派
1806,《普通教育学》
标志教育学正式诞生
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教学四阶段
传统三中心
课堂、教材、教师
多样化阶段
斯宾塞
1861,《教育论》
梅伊曼与拉伊
1901,梅伊曼提出“实验教育学”
1908,拉伊出版《实验教育学》
杜威
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
现代教育派
《民主主义与教育》
新三中心
儿童(学生)、活动、经验
五步探究法
凯洛夫
《教育学》
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中国教育家
蔡元培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杨贤江(李浩吾)
《新教育大纲》
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晏阳初
“国际贫民教育学之父”
陶行知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生活教育
万世师表
深化阶段
赞可夫
《教育与发展》
布鲁纳
结构主义教育思想
《教育过程》
学科结构
瓦根舍因
《范例教学原理》
苏霍姆林斯基
“活的教育学”
“教育思想泰斗”
布鲁姆
《教育目标分类学》
认知、情感、动作
巴班斯基
《教育过程最优化》
教育学
起源学说
神话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
利托尔诺
桑代克
沛西能
心理起源说
孟禄
劳动起源说
米丁斯基
凯洛夫
我国学制
1902“壬寅学制”
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以日本学制为蓝本
只颁布,未实行
1904,葵卯学制
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1912,~1913,壬子葵卯学制
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男女同校
1922,壬戌学制
新学制,633学制
以美国学制为蓝本
教学与教案设计
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
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获得感性认
启发性原则
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因材施教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学提问的方式
游戏式
自然式
教师所讲一堂课的最后一个问题的最后一句话落地,下课铃声正好响
归纳式
悬念式
结课时留下疑问,诱发学生求知欲
教学过程的导入设计
故事导入
情境导入
直接导入
悬念导入
教学评价的类型
个体内差异性评价
把被评价者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
横向评价
纵向评价
定量评价
采用数学的方法,收集和处理数据资料
定性评价
不采用数学方法,强调观察、分析、归纳与描述
测验评价
安置性评价
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之前,目的是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
形成性评价
监测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进展
诊断性评价(教学前评价/前置评价)
与顽固不化或反复出现的困难有关
总结性评价
通常在教学过程结束
教学方法
演示法
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
实验法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强调学生实际操作
练习法
发现法
教学模式
基本要素
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小学生的认知与学习
学习
过度学习
能够背诵之后再进行的学习
过度学习程度达到50%,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
奥苏泊尔有意义学习类型
表征学习
概念学习
掌握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
命题学习
掌握事物之间的关系
巴浦洛夫经典型条件作用理论
获得与消退
刺激泛化与刺激分化
分化:对相关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泛化:对特定刺激做出反应后,其他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强化
正强化
个体做出某种反应后,给予一个愉快刺激(奖励),从而提高其类似行为出现的概率
负强化
个体做出某种反应后,令其摆脱厌恶刺激(撤销惩罚),从而提高其类似行为出现的概率
普雷马克原则
利用频率较高的活动来强化频率较低的活动,从而促进低频率活动的发生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强化
直接强化
个体做出反应并体验反应的后果而受到的强化
替代强化
个体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自我强化
个体观察自我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由此强化或处罚自己
学习策略
认知策略
复述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
组织策略
元认知策略
计划策略
监视策略
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
时间管理
学习环境管理
努力管理
其他人支持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性格的结构特征
性格的态度特征
意志
情绪
理智
个体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和风格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
新课改理论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
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综合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
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
课程计划
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
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某门学科的指导性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教材
新课程结构
九年制义务教育
小学:综合课程为主
中学:分科与综合相结合课程
高中:分科为主,开设技术类课程
综合实践课程:必修课程
新课程结构特点
综合性
均衡性
选择性
教材的编排
直线式
螺旋式
课程实施的取向
忠实取向
按计划
相互调适取向
课程创生取向
古德莱德课程层次理论
理想的课程
机构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
正式的课程
教育行政部门所规定的课程
领悟的课程
任课教师对正式的课程所领悟而形成的课程
运作的课程
教师在课堂上所实际实施的课程
经验的课程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实际体验
制约课程内容选择的因素
社会、儿童与学科
课程分类
表现形式
显性课程
隐性课程
教师专业发展
心理学基础
情感
道德感
理智感
智力活动中
美感
审美标准
人格
气质
胆汁质
张飞、李逵
多血质
王熙凤
黏液质
林冲
抑郁质
林黛玉
认知
认知风格差异
赫尔曼.维特金
场独立型
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
场依存型
倾向于以外部参照物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感觉
感觉的基本规律
感觉适应
明适应
暗适应
感觉对比
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
1.同时对比
2.继时对比
感觉后效(感觉后像)
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并不立即消失
感觉的相互补偿
联觉
一个刺激,同时引起两种感觉
知觉
物体知觉
1.空间
2.时间
3.运动
社会知觉
人对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的知觉
1.对他人的知觉
2.人际知觉
3.自我知觉
社会知觉偏差
1.首因效应(最初效应)
2.近因效应(最近效应)
3.刻板效应(定型效应)
4.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5.投射效应
推己及人
错觉
知觉的一般特性
选择性
按照目的,主动有意的选择
理解性
以自己的经验理解,并用词的形式揭示出来
整体性
以过去经验补充当时的感觉,形成整体
恒常性
外界环境变化,知觉映像相对不变
记忆
记忆的分类
感觉记忆(瞬时记忆)
0.25~4秒
短时记忆
30s~1min
容量有限:7±2个组块
长时记忆
遗忘的原因
痕迹衰退说(消退说)
干扰说
前摄抑制
倒摄抑制
压抑(动机)说
提取失败说
思维
思维的基本形式
概念
判断
推理
注意
注意的特点
指向性
集中性
注意的分类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的对一定事物发生的注意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
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的对一定事物发生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
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
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转移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认知和理解的需要
审美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生理前提
环境-现实基础
教育(学校教育)-主导因素
主观能动性-决定因素
观察法
从观察者的参与程度
参与性观察
非参与性观察
根据观察内容是否有设计并有结构
结构式观察
非结构式观察
依据观察的系统性和规律性
系统性观察
非系统性观察
根据观察是否认为控制
自然情境中的观察
实验室中的观察
人的身心发展观点
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弗洛伊德
威尔逊
格塞尔
霍尔
高尔顿
外铄论(环境决定论)
荀子
洛克
华生
斯金纳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
双趋冲突
既想,又想
双避冲突
既怕(不想),又怕(不想)
趋避冲突
既想,又怕(不想)
多重趋避冲突
成就动机理论
阿特金森
趋向成功的倾向
选择成功率约为50%的任务
趋向失败的倾向
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
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
对偶故事
自我中心阶段(前道德阶段)
2~5岁
权威阶段(他律道德阶段)
5~8岁
可逆性阶段(自律道德阶段)
8~10岁
公正阶段(公正道德阶段)
10~12岁
柯尔博格
道德两难故事法
前习俗水平
1.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
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习俗水平
1.寻求认可
2.遵守法规和秩序
后习俗水平
1.社会契约
2.原则或良心
知识与能力(了解)
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学家及其观点
独立阶段
培根
“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
1623,《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
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夸美纽斯
“教育学之父”
1632,《大教学论》
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泛智”,普及初等教育思想
首次,班级授课制
卢梭
最先发现儿童
《爱弥儿》
自然教育思想
儿童本位教育观
康德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讲授的第一人
《教育论》
“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
教育万能论
佩斯泰洛奇
西方,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
洛克
《教育漫话》
白板说
绅士说
主张绅士教育,在家庭中实施
赫尔巴特
“现代教育学之父”
传统教育派
1806,《普通教育学》
标志教育学正式诞生
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教学四阶段
传统三中心
课堂、教材、教师
多样化阶段
斯宾塞
1861,《教育论》
梅伊曼与拉伊
1901,梅伊曼提出“实验教育学”
1908,拉伊出版《实验教育学》
杜威
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
现代教育派
《民主主义与教育》
新三中心
儿童(学生)、活动、经验
五步探究法
凯洛夫
《教育学》
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知识与能力(了解)
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学家及其观点
中国教育家
蔡元培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杨贤江(李浩吾)
《新教育大纲》
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晏阳初
“国际贫民教育学之父”
陶行知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生活教育
万世师表
深化阶段
赞可夫
《教育与发展》
布鲁纳
结构主义教育思想
《教育过程》
学科结构
瓦根舍因
《范例教学原理》
现代教育理论三大学派
苏霍姆林斯基
“活的教育学”
“教育思想泰斗”
布鲁姆
《教育目标分类学》
认知、情感、动作
巴班斯基
《教育过程最优化》
知识与能力
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学
起源学说
神话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
利托尔诺
桑代克
沛西能
心理起源说
孟禄
劳动起源说
米丁斯基
凯洛夫
我国学制
1902“壬寅学制”
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以日本学制为蓝本
只颁布,未实行
1904,葵卯学制
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1912,~1913,壬子葵卯学制
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男女同校
1922,壬戌学制
新学制,633学制
以美国学制为蓝本
知识与能力
教学与教案设计
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
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获得感性认
启发性原则
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因材施教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学提问的方式
游戏式
自然式
教师所讲一堂课的最后一个问题的最后一句话落地,下课铃声正好响
归纳式
悬念式
结课时留下疑问,诱发学生求知欲
教学过程的导入设计
故事导入
情境导入
直接导入
悬念导入
教学评价的类型
个体内差异性评价
把被评价者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
横向评价
纵向评价
定量评价
采用数学的方法,收集和处理数据资料
定性评价
不采用数学方法,强调观察、分析、归纳与描述
测验评价
安置性评价
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之前,目的是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
形成性评价
监测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进展
诊断性评价(教学前评价/前置评价)
与顽固不化或反复出现的困难有关
总结性评价
通常在教学过程结束
课堂教学中的用途,遵循在课堂中使用的时间顺序
教学方法
演示法
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
实验法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强调学生实际操作
练习法
发现法
教学模式
基本要素
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知识与能力
小学生的认知与学习
学习
过度学习
能够背诵之后再进行的学习
过度学习程度达到50%,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
奥苏泊尔有意义学习类型
表征学习
概念学习
掌握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
命题学习
掌握事物之间的关系
巴浦洛夫经典型条件作用理论
获得与消退
刺激泛化与刺激分化
分化:对相关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泛化:对特定刺激做出反应后,其他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强化
正强化
个体做出某种反应后,给予一个愉快刺激(奖励),从而提高其类似行为出现的概率
负强化
个体做出某种反应后,令其摆脱厌恶刺激(撤销惩罚),从而提高其类似行为出现的概率
普雷马克原则
利用频率较高的活动来强化频率较低的活动,从而促进低频率活动的发生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强化
直接强化
个体做出反应并体验反应的后果而受到的强化
替代强化
个体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自我强化
个体观察自我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由此强化或处罚自己
学习策略
认知策略
复述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
组织策略
元认知策略
计划策略
监视策略
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
时间管理
学习环境管理
努力管理
其他人支持
知识与能力
小学生的认知与学习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性格的结构特征
性格的态度特征
意志
情绪
理智
个体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和风格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
新课改理论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
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知识与能力
综合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
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
课程计划
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
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某门学科的指导性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教材
新课程结构
九年制义务教育
小学:综合课程为主
中学:分科与综合相结合课程
高中:分科为主,开设技术类课程
综合实践课程:必修课程
新课程结构特点
综合性
均衡性
选择性
教材的编排
直线式
螺旋式
课程实施的取向
忠实取向
按计划
相互调适取向
课程创生取向
古德莱德课程层次理论
理想的课程
机构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
正式的课程
教育行政部门所规定的课程
领悟的课程
任课教师对正式的课程所领悟而形成的课程
运作的课程
教师在课堂上所实际实施的课程
经验的课程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实际体验
制约课程内容选择的因素
社会、儿童与学科
课程分类
表现形式
显性课程
隐性课程
知识与能力
心理学基础
情感
道德感
理智感
智力活动中
美感
审美标准
人格
气质
胆汁质
张飞、李逵
多血质
王熙凤
黏液质
林冲
抑郁质
林黛玉
注意
注意的特点
指向性
集中性
注意的分类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的对一定事物发生的注意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
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的对一定事物发生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
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
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转移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缺失性需要
认知和理解的需要
审美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生长性需要
知识与能力
心理学基础
认知
认知风格差异
赫尔曼.维特金
场独立型
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
场依存型
倾向于以外部参照物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感觉
感觉的基本规律
感觉适应
明适应
暗适应
感觉对比
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
1.同时对比
2.继时对比
感觉后效(感觉后像)
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并不立即消失
感觉的相互补偿
联觉
一个刺激,同时引起两种感觉
知觉
物体知觉
1.空间
2.时间
3.运动
社会知觉
人对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的知觉
1.对他人的知觉
2.人际知觉
3.自我知觉
社会知觉偏差
1.首因效应(最初效应)
2.近因效应(最近效应)
3.刻板效应(定型效应)
4.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5.投射效应
推己及人
错觉
知觉的一般特性
选择性
按照目的,主动有意的选择
理解性
以自己的经验理解,并用词的形式揭示出来
整体性
以过去经验补充当时的感觉,形成整体
恒常性
外界环境变化,知觉映像相对不变
记忆
记忆的分类
感觉记忆(瞬时记忆)
0.25~4秒
短时记忆
30s~1min
容量有限:7±2个组块
长时记忆
遗忘的原因
痕迹衰退说(消退说)
干扰说
前摄抑制
倒摄抑制
压抑(动机)说
提取失败说
思维
思维的基本形式
概念
判断
推理
知识与能力
心理学基础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生理前提
环境-现实基础
教育(学校教育)-主导因素
主观能动性-决定因素
观察法
从观察者的参与程度
参与性观察
非参与性观察
根据观察内容是否有设计并有结构
结构式观察
非结构式观察
依据观察的系统性和规律性
系统性观察
非系统性观察
根据观察是否认为控制
自然情境中的观察
实验室中的观察
人的身心发展观点
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弗洛伊德
威尔逊
格塞尔
霍尔
高尔顿
外铄论(环境决定论)
荀子
洛克
华生
斯金纳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
双趋冲突
既想,又想
双避冲突
既怕(不想),又怕(不想)
趋避冲突
既想,又怕(不想)
多重趋避冲突
知识与能力
心理学基础
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
双趋冲突
既想,又想
双避冲突
既怕(不想),又怕(不想)
趋避冲突
既想,又怕(不想)
多重趋避冲突
成就动机理论
阿特金森
趋向成功的倾向
选择成功率约为50%的任务
趋向失败的倾向
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
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
对偶故事
自我中心阶段(前道德阶段)
2~5岁
权威阶段(他律道德阶段)
5~8岁
可逆性阶段(自律道德阶段)
8~10岁
公正阶段(公正道德阶段)
10~12岁
柯尔博格
道德两难故事法
前习俗水平
1.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
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习俗水平
1.寻求认可
2.遵守法规和秩序
后习俗水平
1.社会契约
2.原则或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