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内科学/临床医学/考研/核心知识点。
编辑于2020-09-04 15:04:37消化性溃疡
病因及机制
消化性溃疡是指胃肠道粘膜被自身分泌的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而形成的,主要为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以十二指肠溃疡最常见。好发于男性
胃酸、胃蛋白酶的侵袭作用与消化道黏膜的屏障之间失去平衡,是消化道溃疡最主要的发病机制
Hp感染是消化道溃疡的主要病因。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容易导致胃黏膜损伤,主要引起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与长期精神紧张、应激等情况密切相关
临表
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区别
年龄
好发部位
发病机制
幽门螺杆菌检出率
胃酸分泌情况
腹痛特点
并发症发生率
复发率
胃溃疡(GU)
中老年
胃小弯
黏膜屏障功能减弱
70-80%
I、IV型胃酸分泌正常或减少(主要),II型、III型胃酸分泌少量增加
餐后痛
癌变率高于DU
低
十二指肠溃疡(DU)
青壮年
十二指肠球部前壁
侵袭因素增强
90%
20-50%胃酸分泌少量减少
饥饿痛、夜间痛
出血、穿孔、梗阻发生率高于GU
高
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
诊断
首选检查是胃镜检查,并取活检
确诊消化性溃疡的次选检查方法是X线钡餐检查。消化性溃疡的直接征象是出现龛影,十二指肠溃疡的典型表现是球部呈三叶草恒定畸形
检查幽门螺杆菌
首选检查:侵入性检查首选快速尿素酶试验,非侵入性检查首选C13C14尿素呼气试验
金标准:
侵入性检查的金标准是胃黏膜组织切片镜检,非侵入性检查的金标准是C13C14呼气试验
单克隆抗体酶联分析(ELISA)检测大便中的Hp抗原,简单且准确性高
复查
根除Hp后,复查时首选C13C14呼气试验。一般在治疗后>4周复查,且复查前应停用PPI或铋剂2周,以避免假阴性出现
并发症
出血、穿孔、幽门梗阻、胃溃疡癌变
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并发症
10-25%患者以上消化道出血作为首发症状
胃溃疡出血多在胃小弯处,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多在球部后壁
临床表现:为失血表现(乏力甚至休克)、呕血或黑便、肠鸣音亢进等
处理:90%的患者均可通过内科保守治疗控制出血。若已发生休克则首选补充血容量, - 若未发生休克则首选急诊胃镜止血
穿孔
胃溃疡穿孔多在胃小弯处。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多在球部前壁,慢性穿孔多见于球部后壁,以急性穿孔多见
临床表现:突发上腹部刀割样剧痛,可出现转移性右下腹痛(胃内容物沿右结肠旁沟下 - 流),急性腹膜炎的表现(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肠鸣音消失,肝浊音界 - 缩小或消失(最有意义)
诊断:首选的确诊方法是腹部X线检查,80%的患者可见隔下新月形游离气体。可靠的 - 诊断方法是诊断性腹腔穿刺,阳性率达90%。
处理:一般情况好、症状较轻的患者采用保守治疗;若穿孔超过8h,患者全身情况 - 差,采取穿孔缝合术;穿孔未超过8h,患者全身情况较好,采用胃大部切除术
轻保重补,不轻不重胃大切
幽门梗阻
十二指肠溃疡、幽门管溃疡、复合溃疡、胃泌素瘤易发生幽门梗阻
临床表现:反复呕吐,呕吐物为隔夜宿食,不含胆汁,可导致低钾低氯碱中毒,上腹部 - 可见胃型、胃蠕动波,出现振水音
处理:瘢痕性幽门梗阻是需要手术治疗的绝对适应症。一般而言先行保守治疗(胃肠减 - 压、补液等),无效时才考虑手术治疗,禁用M-R阻断药
胃溃疡癌变
胃溃疡的癌变率<1%,癌变常发生在溃疡边缘
胃溃疡与胃癌溃疡的区别
-
外形
大小
深度
边缘
底部
周围粘膜
龛影
GU
圆形或椭圆形
溃疡直径一般<2.5cm
较深甚至穿孔(时间较长引起)
整齐、不隆起
较平坦
粘膜皱襞向溃疡集中
龛影位于胃腔轮廓之外
DU
不整,皿状或火山口状
溃疡直径一般≥2.5cm
较浅
不整齐、隆起
凹凸不平,有坏死、出血
黏膜皱襞中断、结节状肥厚
龛影位于胃腔轮廓之内
临表
疼痛和体重变化是胃癌最常见的症状,一旦有胃溃疡病史的患者其腹痛开始出现不规律,经内科治疗8周以上无效者,需考虑可能发生胃癌
处理
手术治疗为主。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必须进行化疗,常用FAM(氟尿嘧啶+多柔比星+丝裂霉素)方案
治疗
消化性溃疡的治疗
抑酸治疗:PPI或H2-R拮抗剂(法莫替丁最强)。疗程一般为4-8周,胃溃疡疗程长于 - 十二指肠溃疡。维持治疗应首选PPI,用H2-R拮抗剂维持治疗复发的半数以 - 上是无症状性溃疡
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四联疗法(2种抗生素+1种PPI+1种铋剂),疗程为10-14d。可 - 重叠在抑酸治疗的4-8周内,也可在抑酸治疗结束后再进行。
保护胃黏膜:米索前列醇、铋剂、氢氧化铝
停止服用不必要的NSAIDs类药物,若必须服用,应同时服用PPI和米索前列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