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一章:现代金融体系与金融制度
最新版笔记,根据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的考试专用书整理。
编辑于2020-09-09 17:19:33第一章 现代金融体系与金融制度
第一节 现代金融体系
1. 内涵与外延
定义:金融体系是货币政策、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金融监管等一系列要素的集合,为实现资金融通功能而组成的有机系统。
现代金融体系的内涵与外延主要体现在其特征、结构和功能中
现代金融体系的特征
1. 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中金融资源配置上的决定性作用
2. 能发货金融市场的对内对外开放机制,经济主体平等进入金融市场竞争
3. 能充分发挥宏观调控部门的作用,双支柱调控框架防得住系统性风险又保证市场活力
4. 能进入监管的全覆盖,建立较完善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积极开展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合作,防范国际监管套利和国际金融风险
5. 能够根据科技和实体经济部门的要求,适时改革或调整金融结构,提高金融运作效率
现代金融体系的结构
银行导向的金融体系
资源主要依靠银行配置,如德国和日本
市场导向的金融体系
资源主要依靠市场配置,如美国和英国
逐渐呈现融合趋势:银行导向体系中,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推动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市场导向体系中,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获得重生
我国金融体系:静态看是银行导向,动态看则迅速地向市场导向结构靠近。未来是一个开放的市场导向的金融体系
现代金融体系的功能(金融功能框架)
1. 提供清算和结算途径
2. 提供集中资本和股份分割的机制
3. 在时间和空间上转移资源
4. 提供分散、转移和管理风险的途径
5. 提供价格信息
6. 提供解决激励问题的防范
2. 现代金融体系的主要内容
1. 金融市场:各经济主体进行金融交易的场所
按融资期限分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按融资方式分
直接金融市场(不需要金融中介的市场)和间接金融市场
按交易层次分
一级市场(发行市场)和二级市场(流通市场)
按金融资产形式分
同业拆借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等
2. 金融工具:信用工具,证明债券债务关系并用于融资交易的合法凭证
四大特点
期限性、流动性、风险性、收益性
短期金融工具
一年以下的商业票据、银行票据、支票、国库券、信用证
长期金融工具
各种股票和债券,即公共有价证券
3. 金融机构:经营货币、信用业务,从事各类金融活动的组织
银行类
中央银行、专业银行和商业银行
非银行类
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信用合作社、租赁公司
4. 金融调控与监管:央行制度和实施货币政策为主,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利率和汇率水平,间接调控金融市场的活动
特点
1. 调控主体是央行
2. 调控手段以货币政策为核心
3. 调控必须依法进行
4. 目的是稳定币值促进经济发展
3. 我国推东构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政策举措
1. 推动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
遏制金融资金脱实向虚的趋势
鼓励金融业扶持小微企业和农业
2. 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1. 积极稳妥推进金融机构改革
2. 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
3. 拓宽保险资金支持实体经济渠道
4. 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
5. 健全金融调控架构体系
3. 加强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建设
1. 健全金融监管制度
2. 完善金融监管措施
3. 提高监管专业化水平
第二节 现代中央银行制度
内涵与外延
现代央行制度产生的原因
1. 统一银行券发现的需要
2. 统一票据清算的需要
3. 稳定信用体系的需要
4. 金融监管的需要
四个发展阶段
17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30年代 中央银行制度初步形成,“银行的银行、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
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 ,形成实施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两大职能
20世纪80年代到08年金融危机,货币政策实施职能和金融监管职能分离,我国“一行三会”
08金融危机之后,强化央行金融监管,纳入核心体系
特点
1. 经营业务目标:不以营利为目的,调控金融、稳定币值、促进经济发展为宗旨
2. 服务对象:银行只与政府和金融机构发生关系
3. 经营内容:独享货币发行权、控制货币供应量
现代央行制度的主要内容
1. 中央银行制度的类型
单一中央银行制度(大多数:英国、法国、日本、中国)
一元制中央银行
二元制中央银行
复合中央银行制度(83年前我国)
没有专司央行业务,某家大银行兼任
准中央银行制度(新加坡、香港)
政府授权几个机构执行部分中央银行职能
跨国中央银行制度(欧洲中央银行)
货币联盟执行中央银行职能
2. 中央银行的职能
1. 发行的银行
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
中央银行维护本国货币正常流通和稳定为宗旨,将货币和信贷规模控制在合理水平,保证经济正常运行发展
2. 银行的银行
三层含义
中央银行有一般的“存、汇、放”业务
业务对象是一般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
需要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进行管理
具体职能
1. 集中存款准备金
2. 充当金融机构“最后贷款人”
3. 组织全国清算
3. 国家的银行
二层含义
代表国家制定并执行有关金融政策法规,监督干预经济金融活动
代理国库收支及为国家提供各类金融服务
具体职能
1. 代理国库
2. 代理政府债券发行
3. 为政府融通资金、提供特定的信贷支持
4. 保管外汇和黄金储备
5. 代表政府从事国际金融组织活动,以及提供决策咨询
6. 实施金融监督管理
3. 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
1. 资产业务
1. 贷款业务
对商业银行贷款、对金融机构贷款、对政府贷款
2. 再贴现业务
3. 金银外汇储备业务
4. 证券买卖业务
公开市场买卖有价证券以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流动性
2. 负债业务
1. 货币发行业务
2. 存款业务
最多的是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存款: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
3. 其他负债业务
中央银行债券、对外负债以及中央银行的资本业务
3. 中间业务
组织票据交换清算
办理异地资金转移
金融机构内部自成联行系统,总管理处转央行总行办理
将异地票据统一集中转央行总行办理
4.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
指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的决策和执行运作方面,由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自主程度,主要反映在央行与政府的关系上。央行应对政府保持相对独立性。
保持相对独立的原因
央行与政府的地位角度不同、行为目标不可能一直全面吻合
央行职能履行有极强的专业性
独立性的相对的原因
金融只是经济社会中的子系统,应服从于经济社会大系统运作和国家根本利益
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实现需要其他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央行履职需要政府其他部门的协助配合
我国建设现代央行制度的重要举措
1982.7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建设准备工作开展
1984.1 中国银行银行专门行使央行职能,确立央行制度的基本框架
1993- 逐步强化和完善现代中央银行制度
第三节 创新和完善金融宏观调控
1. 货币政策框架的转型与创新
定义:货币政策目标以及实现该目标的一系列制度安排
内容:货币创造机制、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规则、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我国货币政策框架转型创新的原因
1. 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高速增长和三期叠加
2. 国际宏观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的分化
我国货币政策框架转型创新实践
1. 调整货币政策目标,由数量调控逐步转为价格调控(利率走廊模式)
2. 创新货币政策工具、构建结构性货币政策
1. 对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应用(定向降准、再贷款、公开市场操作)
2. 创造新的的货币政策工具以实现结构性调控(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工具、常备借贷便利、抵押补充贷款、中期借贷便利、定向中期借贷便利)
3. 完善货币政策机制,转变调控方式和操作手段
4. 宏观调控注重国际协调。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2. 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构建与完善
1979年提出,巴赛尔协议3包含;包括资本留存缓冲和逆周期资本缓冲。08年危机后,我国开始推进宏观审慎管理框架
2009年 我国研究强化宏观审慎管理政策
2011 引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极大促进了货币信贷平稳增长,提升稳健性
2013.1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标准中国巴赛尔协议3落地
2016 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
3. 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
2017 十九大报告 明确双支柱调控框架,金融改革发展顶层设计。世界首个官方确认双支柱框架国家
我国双支柱调控框架三层含义
改革完善传统货币政策,构建新的货币政策框架
改革完善传统金融调控政策,建立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在一个统一的政策框架下,突出双支柱的充分协调和密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