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公共基础知识经济部分
2020年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经济基础知识点总结。
编辑于2020-09-16 12:16:11经济基础知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概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再生产环节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是决定环节,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一、商品经济及其发展规律
商品经济的形成
社会经济的两种形态
自然经济:自给自足
商品经济:交换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社会分工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
简单商品经济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是商品经济的初始阶段
发达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用劳动为基础,是商品经济的高级阶段
商品二因素
商品的含义
用来交换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
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价值
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反映了商品中人与人的关系(劳动交换关系)
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商品的交换形式上是物与物的交换,但实质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以钱的形式作为体现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辩证关系
对立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
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
商品的生产着只有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商品购买者才能取得价值
同意性
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之中
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关系
只有商品才有价值(耗费→价值)
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没有交换)
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买的就是使用价值)
没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使用价值
没有价值的东西可能有使用价值
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没有价值
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vs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
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手段的劳动,具有具体性
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
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看不见摸不着)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具有抽象性
价值
作用
具体劳动作用于自然物质,开发出物的有用性,创造出商品的使用价值。即使用价值的源泉—具体劳动+自然物质(威廉·配第提出:“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价值→衡量→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减单劳动为尺度的
减单劳动
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
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
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内容
指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价值量→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价值量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长 价值量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短
表现形式
随着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但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价值与供求的关系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决定价格,受供求、宏观调控、货币政策等影响
价格与供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在其他条件(价值)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值不值钱)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
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分类
个别劳动生产率(个体)
社会劳动生产率(平均)
关系(反比)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
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个别劳动生产时间非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二、货币
货币的含义及其产生
含义
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的产生过程
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货币为媒介的交换
金属货币与纸币
金属货币是指以金属作为货币材料,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货币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货币符号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北宋交子
货币的五大职能
两大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
观念上的货币(超市里的价格签、价目表)
流通手段
现实货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钱货同步)
货币的其他职能
支付手段
延期或不同步
贮藏手段
作为财富被保存起来,足值的金属货币或是作为货币材料的贵金属
世界货币
当货币在国际市场上作为一般等价物发挥作用时,便执行着世界货币的职能
世界五大货币:美元(USD);欧元(EUR);英镑(GBP);日元(JPY);人民币(CNY)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何社会劳动的矛盾
私人劳动
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使得商品劳动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完全由私人决定,从而使得劳动具有私人性
社会劳动
由于社会分工,使得任何商品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中的一部分,从而使得劳动具有社会性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指私人劳动能否得到社会的承认,而转化为社会劳动形式—关键取决于是否能够实现交换(了解)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其途径有两个
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
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
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资本原始积累主要经过两个途径
圈地运动—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
殖民掠夺—用暴力手段掠夺殖民地财富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事实表明,资本阶级的发家史就是一部罪恶的掠夺史,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三、剩余价值论
剩余价值的产生
概念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
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叫做必要劳动时间
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叫做剩余劳动时间
100元雇用工人,工作8小时工人2小时赚100元(回本), 剩下的6小时就叫剩余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创造价值-工资)
指雇用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是雇用工人剩余劳动的结晶,体现了资本家与雇用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条件
货币转化为资本
当货币用作追逐剩余价值时,货币就转变为了资本,但资本家要追逐剩余价值必须要到流通中去购买一种特殊的商品—劳动力商品,只有在劳动力商品的使用过程中—劳动过程中,才能带来剩余价值。所以劳动力称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劳动力商品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就是剩余价值
100元雇用工人,工作8小时,2个小时赚了100元后,剩余6个小时创造了300元>雇用价
资本
资本
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不变资本
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原料、工具、工厂等不发生增值)
可变资本
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增值)
固定资本
指以厂房、机器、设备和工具等劳动资料的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流动资本
指在原料、燃料、辅助材料和购买劳动力上的那部分上个生产资本
与固定资本的区分:是否不断投入
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
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加班)
相对剩余价值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提高生产率)
超额剩余价值
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那部分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提高的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 超额剩余价值的获得,提高的是个别劳动生产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历史趋势
基本矛盾
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带来的后果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深化的最突出的后果
导致并不断加深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生产相对过剩
资本积累
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
资本家把剥削来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再生产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扩大再生产
资本家不是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100元→8小时劳动力→产生400元的价值 300元是剩余价值→100个人消费→200复投
含义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实质
用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不断扩大规模去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规律和历史趋势
规律
两极化
历史趋势
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两极化变大,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从而迫使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资本循环
含义
产业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内容
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购买、生产、销售
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资本周转
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着的资本循环
垄断资本主义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含义
形成
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促使生产集中—生产日益集中在少数几家厂商手里
含义
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控与控制
从竞争到垄断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包括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垄断的形成方式
生产集中(越做越大)
资本集中(大资本吞并小资本)
垄断形成的原因
获得高额利润
避免两败俱伤
形成竞争限制
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更加剧烈
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垄断组织不可能把整个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生产的全球化
贸易的全球化(销售)
资本的全球化(资本流动)
科技的全球化
导致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跨国公司的发展
各国经济体质的变革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积极
使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
消极
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环境恶化
各国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政策体系、价值和观念、文化等方面都面临全球化的冲击
各国的产业结构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风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经济制度
含义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发展过程
原始社会制度→奴隶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共产主义制度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十九届四中全会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
含义
指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即生产关系的具体组织形式
分类
计划经济
由国家对资源事先进行配置的经济
市场经济
由市场来配置资源的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所有制结构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公有制经济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非公有制经济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个不动摇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劳分配
前提
在公有制范围内
形式
工资+奖金+津贴
其他方式分配
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个体经济不含农民收入)
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资本要素:利息、股息
按技术要素:科技技术收入、专利转让收入
按管理要素:管理者的工资
按劳动力要素:私企、外企员工工资
按社会保障制度分配
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
改革方向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公司制(自负盈亏)
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
产权清晰
全责明确
政企分开
管理科学
十九大指出:产权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
改革的形式
股份制
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是统治和管理公司的组织结构,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机构组成
宏观调控
原因
市场经济自身存在自发性(灌水猪肉)、盲目性(一哄而上)、滞后性(弊端暂时不现露)的弱点
目标(常考)
稳定物价
促进经济增长
增加就业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三大手段
主要包括经济手段(规划)、法律手段(电商法)、必要的行政手段(许可、处罚)
相对应的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
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的上涨现象
经济过热、商品供不应求、物价上涨、货币贬值
紧缩性财政政策
减少财政支出、提高税率
紧缩性货币政策
提高再贴现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提高利率、在市场上卖出债券(央行)
通货紧缩
当市场上流通货币减少,人民的货币所得减少,购买力下降,影响物价至下跌,造成通货紧缩
经济过冷、商品供过于求、物价下跌、货币增值
扩张性财政政策
增加财政支出、降低税率
扩张性货币政策
降低再贴现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降低利率、在市场上买入债券(央行)
财政政策 政府来做
财政支出
也称公共支出或政府支出,是政府为履行其自身职能,对其从私人部门集中起来的以货币形式表示的社会资源的支配和使用
税收
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国债
建设性国债
减少货币流通
发行国债→政府→财政政策
买卖国债→央行→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
再贴现政策
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变现时所作的政策规定
变现中间的差价
存款准备金率
指商业银行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
公开市场业务
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卖出或买进有价证券(调整货币供应量)
银行利率
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本金的比率
汇率
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
汇率对进出口的影响
本币汇率降低、本币对外贬值(购买力弱),促进出口,抑制进口
中国外汇储备以美元为主
美元升值提升中国外汇储备的国际购买力
贸易顺差
亦称“贸易出超”出口额>进口额,表明一国的对外贸易处于有利地位
贸易逆差
亦称“贸易入超”进口额>出口额,表明一国的对外贸易处于不利地位
菲利普斯曲线
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通货膨胀率提高→商品供不应求(市场需求量增加)→劳动力需求量增加→失业率降低(反比)
子主题
产业结构
三大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
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
工业和建筑业(工业包括采掘、制造、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
第三产业
服务部门、流通部门、提高科技水平和居民素质的部门、为社会需要服务的部门
第一层次
流通部门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第二层次
为生产生活服务的部门
金融、保险业,水利管理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交通运输辅助业,综合技术服务业
第三层次
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的部门
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科学研究业
第四层次
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
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以及军队、警察
收入分配
国民收入的分配
初次分配
国民收入首先在物质生产领域(市场)进行分配
再分配
在初次分配 的基础上,在全社会范围(政府)继续进行的分配,其工具是国家财政及各种经济杠杆(公平)
形式
税收
社会保障
转移支付(无偿提供发展)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险
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居核心地位,是实现社会保障的基本纲领
包括
养老保险
失业保险
医疗保险
公伤保险
生育保险
社会救济
也称社会救助,属于社会保障体系的最低层次,是实现社会保障的最低纲领
社会福利
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是实现社会保障的最高纲领
社会优抚
对象是军人及其家属
基本特征是对军人及其家属的优待,是实现社会保障的特殊纲领
社会互助
政府鼓励支持,社会团体和成员自愿组织参与的扶弱济困活动
一方面为受助者提供资金的社会互助
社会(国内)捐赠、海外捐赠、互助基金和义演义赛义卖等
另一方面是为受助者提供服务的社会互助
邻里互助、团体互助和慈善事业等
西方经济学
微观经济
微观经济学名词
经济人假定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任何一个行为主体都是自私自利的,以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因此在其从事经济活动时都会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条件去谋求最大化的利益
如果没有一个规则约束经济主体的行为,他在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时可能会侵犯他人利益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
就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新增效用,也就是总效用的增量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就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数量增加,满足感减少
成本
机会成本
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沉没成本
以往发生的,不可收回的费用
恩格尔系数
概念
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公式
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金额÷总支出金额×100%
含义
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或国家富裕程度
基尼系数
洛伦茨曲线
研究的是国民收入在国民之间的分配问题
底边即横轴(OH)代表收入获得者(人口)在总人口中的百分比
左边即纵轴(OM)显示的是各个百分比人口所获得的收入的百分比
从原点到对应顶点的对角线为均等线,即收入分配绝对平等线(一般是不存在的,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即洛伦茨曲线都在均等线的右下方)
弧线O-E1-E2-E3-E4-L为洛伦茨曲线
洛伦茨曲线弯曲程度反映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弯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
基尼系数
图中部分A叫做不平等面积,A+B=△OHL叫做完全不平等面积,不平等面积与完全不平等面积之比,称为基尼系数
是衡量一国贫富差距的标准
基尼系数G=A÷(A+B)(0≤G≤1),基尼系数不会大于1,也不会小于0
概念
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含义
基尼系数是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越小(越接近分配绝对平等线)收入分配越平均,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只能反映平均和不平均的问题,反映不出具体哪里分配不均
警戒线:0.4
市场理论
根据市场主体在某一商品市场中的数量比例和竞争程度,可以把市场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以及寡头垄断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
日用品
含义
竞争充分而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一种市场结构
特点
有许多生产者
产品基本无差别
企业可以自由地进入或退出市场
价格弹性很小,属于刚需
垄断竞争市场
服装
含义
在一个市场中有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种商品的一种市场组织
特点
有许多的生产者
产品有差别,彼此间是非常接近的替代品
生产者是价格影响者
没有进入限制
寡头垄断市场
中国石化
含义
极少数几家企业供给所在行业的绝大部分产品从而对产品的价格与产量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市场结构
特点
只有少数几家企业
寡头之间有很强的相互依赖性
其他企业很难进入
完全垄断市场
地铁、公共设施
含义
指在市场上只存在一个供给者和众多需求者的市场结构
特点
只有一个生产者
没有相近的替代品
生产者是价格的制定者
其他企业几乎不可能进入
市场机制
市场经济以价值规律为基础
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构成市场机制的主体
需求
形成市场需求的必要条件
消费者有此需求
消费者有购买能力
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
价格
偏好
收入
相关商品价格
替代品
替代品价格越高,显得这种商品相对便宜,因而对这种商品的需求会增加,反之相反
互补品
汽油价格暴涨,使汽车变得昂贵,因而对汽车的需求会下降
预期
供给
决定市场供给的因素
产品成本
商品的价格
生产技术的变化
相关商品的价格
政府的租税或补贴政策
供求法则
需求、供给、价格三者之间客观存在的关系,称为供求法则。它决定了价格形成和市场运行的机制
当需求大于供给时,价格上升;当需求小于供给时,价格下降
如果需求等于供给,市场就处于均衡状态,达到供求平衡
宏观经济
GDP与GNP
国内生产总值(GDP)
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产生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不纳入GDP的范围
二手车
二手房
非劳动产品
政府的转移支付
非法交易
国民生产总值(GNP)
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NP>GDP GNP=GDP+国外国民产值
CPI与PPI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是衡量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之一
当CPI>3%时,是通货膨胀;当CPI>5%时,是严重的通货膨胀
生产价格指数(PPI)
反映企业生产成本变化的一种指数
失业
有能力、愿意、没工作
摩擦性失业
人们在转换工作过程中的失业,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的失业。性质上是过渡性的或短期性的(裸辞)
结构性失业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不匹配造成的失业,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空缺职位,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性质上是长期的
周期性失业
经济周期波动所造成的失业,即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导致的失业,当经济中总需求减少从而降低了总产出时,就会引起整个经济体系的普遍失业
季节性失业
由于气候状况有规律的变化对生产、消费产生影响引起的失业(农业生产的季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