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考研政治:中国近代史纲要
针对21考研政治中国近代史纲要部分重新修订整理。
编辑于2020-09-19 23:05:39中国近代史纲要
近代
近代中国总结
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
天平天国
农民阶级
洪秀全
推翻清王朝,建立封建制国家
单纯的农民战争完不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洋务运动
封建地主阶级
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藩
“自强”“求富”、中体西用
洋务运动不可能为中国找到出路
戊戌维新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君主立宪制
期望统治阶级自上而下改良,行不通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派
Sun Yat-sen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资产阶级救不了中国人
新民主主义革命
国情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近代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
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
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鸦片战争期间
关天培、陈化成、海龄
第二次鸦片战争
史荣椿、乐善
中日甲午海战
管带、邓世昌
失败及其原因
根本原因
社会制度的腐败
主要原因
经济技术的落后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最主要的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近代以来的中华民族两大历史任务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近代
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当今
近代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传统阶级
地主阶级
变成了资本家;官僚地主
被统治阶级-农民阶级
贫农雇农;工人
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新兴阶级
工人阶级
新生力量的代表
最早出现的新阶级
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
小资阶级
劳动人民、不剥削别人
先进阶级
资产阶级
官僚买办资本家
官僚-封建
买办-帝国主义
民族资本家
中间派,本土
旧民主主义革命论战
维新派与守旧派(洋务派)
实质
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第一次正面交锋
内容
要不要变法
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君主立宪
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兴西学
革命派与维新派
内容
要不要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焦点
要不要推翻封建帝制,实行共和
要不进行社会革命
指平均地权
意义
论战划清了革命派与维新派的界限
暴露出革命派在思想理论上的薄弱
精英路线,不反帝,反封不彻底,平均地权本身存在问题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中国
特点
经济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
政治
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
社会结构
族权
政权
宗法等级制度,核心是宗族家长制
文化
儒家思想
世界
资产阶级革命
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旧民主主义革命 (1840-1919) 护法运动的失败是 旧民主主义革命结束的标志
1840年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不平等条约
中英《南京条约》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中英《虎门条约
中美《望厦条约》
中法《黄埔条约》
掠夺特权
破坏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割占香港岛
破坏中国领海主权
外国船舰自由航行
破坏中国司法主权
享受领事裁判权
破坏中国关税主权
协定关税
不平等条约后果
国情
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
最重要的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
1840年中国开始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鸦片战争成为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先进的中国人睁眼看世界
"半殖民地"的原因
中国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在相当程度上被殖民地化
仍维持着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有一定的主权
“半封建”的原因
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武力打开中国门户,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
西方列强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社会
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
单选选这个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后来还有官僚资本主义)压迫下,饥寒交迫毫无政治权利
政治
资本-帝国主义日益成本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封建势力与外国勾结,成为奴役、压迫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经济
封建剥削制度广泛存在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慢,力量弱
太平天国运动
天京事变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判定
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原因
赋税加重,农民负担更重;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纲领性文件
《天朝田亩制度》
核心
耕者有其田
评价
进步性
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
局限性
根本主观原因:阶级局限性
不切实际的空想;且“耕者有其田”未付诸于实践
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社会发展方案
资政新篇
经济方面
开始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
政治方面
学习西方的制度、法律
评价
进步性
《资政新篇》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
局限性
未能付诸于实践
意义与局限性
意义
沉重打击封建统治阶级
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
有力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19世纪中叶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
局限性和教训
根本原因
阶级局限性
无法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无法克服领导集团的自身腐败
无法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没有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
拜上帝教
没有正确对待儒学
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还缺乏理性认识
“洋兄弟”
教训
农民不能为中国找到出路
评价
从任务角度
反帝反封建
从纲领角度
反封不反帝
从结果角度
反帝反封建
洋务运动 (镇压太平天国)
主张
中体西用
洋务运动的原因
首先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根本原因
同时加强海防、边防、发展集团军事、政治、经济实力
指导纲领(思想)
冯桂芬
《校邠庐抗议》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历史作用
发展若干民用企业,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近代教育的开端;给当时中国带来新知识,开眼界
工商业者社会地位提升,价值观和风气开始变化
失败原因
阶级局限性
封建性
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管理具有腐朽性
举办事业
兴办近代工业
军工
江南制造总局
金陵机器局
福州船政局
天津机械局
湖北枪炮厂
民用
官督商办
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
轮船招商局
开平矿务局
天津电报局
上海机器织布局
建立新式海陆军
北洋水师
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翻译学堂
工艺学堂
军事学堂
甲午海战前 (1870-1880)
最终目的—瓜分中国,灭亡中国
英国从印度入侵西藏、从缅甸入侵云南
法国从越南入侵广西
俄国从中亚入侵新疆
日本吞并琉球、侵犯中国台湾
甲午中日海战 (1894)
关键节点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争夺和瓜分的图谋达到高潮
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普遍觉醒
“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宣告失败
不平等条约
中日《马关条约》
内容:割三岛(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
俄、德、法干涉,归还辽东半岛
戊戌维新运动
实质
资产阶级维新运动
背景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共识
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
学日本
代表人物
谭嗣同、梁启超、康有为 、严复
活动内容
公车上书
著书立说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康有为
天演论
严复
借鉴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
办学会
强学会
南学会
保国会
设学堂
康有为万木草堂
梁启超长沙时务学堂
办报纸
康有为《时务报》
严复《国闻报》
《湘报》
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
性质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未触及封建制度根本,十分温和的改良方案
内容
政治
改革行政机构、裁撤重叠机构
经济
保护、奖励农工商业和交通采矿业
军事
裁减旧式绿营兵,改练新式陆军
文化教育方面
京师大学堂;提倡西学
结局
戊戌六君子
仅保留了京师大学堂
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历史意义
爱国救亡运动
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思想启蒙运动
京师大学堂
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
阶级局限性
慈禧太后守旧实力反对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客观原因
维新派局限性 (主观原因)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希望列强帮助变法
惧怕人民群众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不从属于阶级局限性
教训
统治阶级自上而下改革行不通
必须采取革命手段
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
图谋破产
重要原因
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相互掣肘
根本原因
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义和团运动
评价
义和团运动在粉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局限性
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停留在感性认识
没有认清帝国主义联合封建地主阶级压迫中国人民的实质
小生产者,迷信
民族意识觉醒
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正眼看世界
林则徐
近代中国正眼看世界第一人
《四洲志》
魏源
把《四洲志》编成《海国图志》
师夷长技以制夷
郑观应、王韬、薛福成
早期维新派
不仅学技术,还要吸纳西方政治、经济学说
甲午中日海战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严复
写了《救亡决论》
“救亡”口号
翻译了《天演论》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戊戌维新运动
孙中山
“振兴中华”
时代最强音
在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时喊的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标志着中国正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爆发の历史条件
《辛丑条约》使得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清末“新政”破产
慈禧太后守旧派搞的
1906年起正式废除科举制
《钦定宪法大纲》
近代中国第一部宪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势力越来越壮大
骨干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没有发动群众人民群众力量,还是精英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
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核心本质不同
武装起义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武装起义
萍浏醴起义
同盟会成立后第一次武装起义
广州起义
影响最大的一次起义
也称黄花岗起义
武昌起义
即辛亥革命
共进会与文学社联合行动
第一个革命团体
孙中山
兴中会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联合政府
高举民主革命旗帜
宣传与组织工作
书籍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邹容
《革命军》
陈天华
《警世钟》
《猛回头》
中国同盟会
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
标志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
中国同盟会以《民报》作为机关报,确立了革命纲领
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民族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
改变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追求独立
局限性
不反帝,还指望帝;反封不彻底
放松对汉族封建势力的警惕
民权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局限性
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难以得到保证
民生
土地政策
平均地权
核定全国土地的价格,现有之地价仍归原主,革命后的增值部分归国家,为国民共享
局限性
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根本;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需求
中华民国成立
南京
1912年1月1日,此时清王朝还存在,南方是中华民国,北方仍然在清王朝统治下,苟延残喘2个月,因为袁世凯掌握了庞大的军队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
国号-中华民国
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性质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相当程度上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临时参议院
【注】不是临时政府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性质
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评价
进步性
以根本大法形式废除封建君主专制
革命性、民主性
局限性
企图通过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和外债换取列强承认中华民国
“平均地权”维护封建土地制度以及官僚、地主所占有的土地和财产
辛亥革命的失败及挽救
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
政治方面
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经济方面
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文化思想方面
尊孔复古
袁世凯死后,群雄割据
地方性的农业经济占主导,而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市场
帝国主义国家采取分裂剥削政策
挽救共和的努力
宋教仁被刺杀事件
孙中山
“二次革命”
失败
袁世凯复辟
孙中山
护国运动
失败
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
孙中山
护法运动
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失败
对于Sun Yat-sen评价
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
没有找到真正出路
放松了汉族封建势力,结果保留了大量封建势力,导致辛亥革命后封建残余势力的反扑
历史意义
推翻封建帝制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社会经济、思想习惯、社会风俗等方面都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不仅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失败原因及评价
失败原因
客观原因
帝国主义时代,在两半社会的中国,资本主义的方案行不通
主观原因
阶级局限性
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纲领,甚至还指望帝国主义集团帮忙,反封不彻底
不能充分依靠和发动人民群众
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
两面性
软弱性、妥协性
革命性
评价
资产阶级救不了中国人
新民主主义革命 (1919-1949) 五四运动是开始的标志; 新中国成立是结束的标志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以前 (旧民主主义革命)
背景
资产阶级共和国救不了中国人,必须要从思想入手
标志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后更名《新青年》)
《新青年》后变更为同人刊物
主要阵地
《新青年》+北京大学
一所学校;一本杂志
初期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五四前)
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迷信盲从和专制;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实行文学革命
基本口号
民主
科学
对待孔学的态度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家们对孔学的批判是充满理性的
历史意义
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一些先进分子接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准备了思想和文化的条件
局限性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精英主义
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依旧使用资产阶级的方法
形而上
全盘否定
全盘接受
(铺垫) 俄国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如何推动中国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引导自己走解放之路
俄国以新的平等态度对待中国,推动社会主义思想传播
俄国十月革命主力是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为中国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式
群众路线
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人
李大钊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把马克思主义称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
对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理论进行介绍
表明李大钊成为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五四运动以后 (新民主主义革命)
1919年5月4日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标志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是在五四运动以后,并逐步在思想文化领域发挥指导作用
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条件
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
工人+资产阶级
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
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索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
发展成有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主力由学生转向了工人
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
历史特点
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发生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在十月革命以后就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区别
旧民主主义革命
革命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新民主主义革命
革命领导阶级
无产阶级
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中国共产党诞生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队伍
队伍成分
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
李大钊
陈独秀
五四爱国运动左翼骨干
毛泽东
周恩来
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
董必武
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坚持革命原则,与第二国际的社会主义民主划清界限
“改良派”
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研究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
主张知识分子“向农村去”、“到民间去”
党小组
1920年8月,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在上海建立
工作方面
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
在工人中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
建立社会主义共青团
进行有关党问题的研究和讨论
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为什么历史选择了党?
党的纲领
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 ——消灭阶级,废除资本所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
党创立的历史特点
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修生主义破产后
中国工人阶级身受帝国主义者、本国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三重压迫,具有坚定革命性
党必须加强自身假设原因
许多工人前身都是小资
好逸恶劳
在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情况复杂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自己活动
成立的伟大意义
新的革命方法
群众路线
开天辟地大事件
坚强的领导核心
走上光明道路
开启新的历史征程
中国革命新局面
中国革命首要问题
分清敌友
中共二大
反帝反封建的正确的民主革命纲领
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当前时刻的纲领是打倒北洋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采用群众路线的全新革命方法
工农群众革命斗争
工人运动
香港海员罢工
京汉铁路工人罢工
安源路矿工人罢工
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取得胜利
开滦五矿工人罢工
省港大罢工
中国工人运动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罢工
农民运动
浙江萧山县衙前村
第一个农民协会
国共合作
形成条件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
“打倒列强,除军阀”已然成为全国人民的强烈愿望
孙中山和苏俄代表越飞联名发表《孙文越飞联合宣言》
标志着孙中山联俄政策确立
中共三大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共产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
政治基础
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
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标志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
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突出反帝内容
民权主义
强调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国民党一大上新的阐释
大革命
起点
五卅运动
目标
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1925年,孙中山仙逝
1926年7月,以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为目标的北伐战争开始
孙中山先生没能领导并发动北伐战争
中心问题
农民问题
评价
比以往任何革命,群众的动员程度更为广泛, 斗争规模更为宏伟,革命的社会内涵更加深刻
失败
4·12反共、7·15反共
大革命失败的标志
反思
客观原因
反革命力量强大
主观原因
放弃了武装力量领导权
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
共产国际不了解中国具体情况
遵义会议以前都有这两条
经验教训
民主革命必须建立在包括工人、农民、小资和民资在内的广泛革命统一战线
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是农民问题
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
必须要有自己的军队
党必须不断加强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建设,善于把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意义
沉重打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大革命教育和锻炼了各革命阶级
大革命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的政治威望
大革命失败后
背景
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
南京
共产党
转入地下
张学良——东北易帜
国民党统治全国的标志
北洋军阀不再单独作为独立政治力量存在
国民党政权性质
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反动集团所控制的政党
一党专政
军事独裁
国民政府性质
本质与北洋军阀无差异
地主阶级、买办性大资产阶级统治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国庆不变
中国革命性质依旧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共产党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斗争
八七会议
批判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机会主义错误
土地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
毛泽东:枪杆子里出政权
大革命转折到土地革命的标志性事件
南昌起义
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
共产党独立领导、创建人民军队、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土地革命
背景
南昌、秋收、广州三大起义的发动,革命进入土地战争时期
毛泽东的文章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
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新思想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新思想
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反对本本主义》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说给共产国际听的
阐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土地革命任务
消灭封建地主的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私有制
大革命时期土地政策
井冈山土地法是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
兴国土地法
耕者有其田
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可以付诸于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发展及挫折
发展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
此时还不是人民代表大会,范围要注意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举行
标志着共产党有了属于自己的政权
挫折
“左倾”
第一次
左倾盲动错误
总想暴动
第二次
李立三为代表左倾冒进主义
全国暴动+攻打城市
第三次
王明左倾教条主义
混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界限
反帝反封又反资
坚持以城市为中心
打击富农+“地主不分地,富农分坏田”
军事斗争
进攻-冒险主义
防御-保守主义
退却-逃跑主义
党内斗争和组织问题
推行宗派主义+“残酷斗争,无情打击”
屡次出现左倾错误原因
八七会议后左倾情绪没有被认真清理
共产国际瞎指挥
不懂得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
左倾错误结果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长征
长征中-遵义会议
集中解决了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注】没有解决思想问题和政治问题
政治问题在瓦窑堡会议解决
思想问题在延安整风运动解决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民族抗战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实践论》《矛盾论》
批判主观主义错误
主观主义
尤其是教条主义
经验主义
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科学阐释了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抗日战争
背景
1931.9.18
九一八事变
武装侵占东北
日军侵华的起点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1935.8.1八一宣言 《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一二·九运动
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
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西安事变
十年内战局面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1937.7.7
卢沟桥事变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开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瓦窑堡会议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选!
全民抗战
国共第二次合作
标志事件
国民党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谈话
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
国共双方都有政权和军队合作
没有同一纲领,临时协商
国民党方
正面战场
台儿庄大捷
广州、武汉失守前
抗日战争防御阶段
广州、武汉失守后
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的标志
日本对国民党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国民党对共产党
防共委员会
抗战初期正面战场败退原因
客观原因
敌人太强大
主观原因
片面抗战路线,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群众
单纯寄托于正规军和政府
共产党方
敌后战场
洛川会议
全面抗战路线——人民战争路线
放手发动工农兵,不能只寄希望于正规军
持久战方针
《论持久战》
抗日战争发展阶段
战略防御
战略相持
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最关键的阶段
标志是广州武汉失守
战略反攻
平型关大捷
全民族抗战以来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敌后战场
忻口会战
国共合作、配合最好的一次战役
游击战
抗战初期和中期
战略地位,全局性意义
战略防御阶段
国民党正面战场正规军是主要的
敌后游击战是辅助的
战略相持阶段
敌后游击战是主要抗日作战方式
为人民军队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
大规模而非小规模
日军、国民党、共产党此时情况
日军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方针
国民党成立“防共委员会”
防公、限共、溶共、反共方针
统一战线方针
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
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总方针
瓦窑堡会议
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针对顽固势力的原则
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
政治方面
三三制民主政权建设
共产党员
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
不左不右中间派
各占1/3
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机构领导人通过人民选举产生
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试行民族区域自治
经济方面
减租减息
文化建设与干部教育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鲁迅艺术学院
延安自然科学院
要求国民党实行抗战民主
宪政运动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光明报》
联合政府主张
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文化节抗敌协会
新民主主义理论
新民主主义理论提出的背景
把过去关于革命的种种正确的观点汇集,综合在一起叫新民主主义理论
六届六中全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
《<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
揭示了中国两半社会的性质和特征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子主题
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
中国革命运动分为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区别的根本标志
革命领导权不同
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
武装斗争
党的建设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
初步形成的标志是革命道路理论的提出
延安整风运动
集中解决了思想问题,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内确立起来。
《改造我们的学习》
针对党的高级干部
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
整顿中最为重要的任务
实质是理论脱离实际
主观主义表现形式
教条主义
经验主义
《整顿党的作风》
针对全党党员
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
《反对党八股》
针对全党党员
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峰
中共七大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所创造的理论成果命名为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把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
抗日战争胜利
1945年9月3日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波兹坦公告
台湾、澎湖列岛收回
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标志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抗战胜利的决定因素
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胜利的关键
三大法宝
谢谢大家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深陷危机到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抗战结束后的国际国内局势
国际
美苏为首的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
此时中国是美国阵营的,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是统治者
国内
美国扶蒋反共
重庆谈判
“和平、民主、团结”
双十协定
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老政治协商会议
五项协议
解放战争时期
背景
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
挑起全国性内战
土地改革
发生在解放区内,没有触及到蒋介石占领的国统区
《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五四指示》)
用一切方法吸收中农参加运动,绝不侵犯中农土地
一般不变动富农土地(又叫征收富农多余土地)
有耕者有其田
开始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削弱封建剥削向废除封建剥削的过渡
《中国土地法大纲》
明确规定废除封建土地政策,实施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解放战争三个阶段
战略防御
战略反攻
战略决战
第二条战线
成因
贪污腐败、发国难财
反人民内战政策
恶性通胀
征收苛重赋税
民族工商业破产
农村经济迅速衰退
运动
学会运动
一二·一
一二·三〇
五二〇
人民运动
下关惨案
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团结合作
民主党派性质
民资、小资、与之相关的知识分子+爱国分子
民主党派地位转变
自愿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决心走人民革命道路
民主党派地位发生根本变化,不再是反动政权下的在野党, 而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参与者
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形式
政治上
英美式的民主政治,不允许地主官僚资本家操纵
经济上
应当实施改良的资本主义,但不允许官僚买办资本横行
①资产阶级建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首先,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来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特点决定了 民族资产阶级没有勇气和能力领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不能为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
②资产阶级两面性:革命性和软弱性
从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来看,帝国主义不可能让中国成为一个 独立的、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再者,从中国的革命形势来看, 国民党也不允许任何阻止其一党专政的力量存在
南京国民党政府覆灭
沈辽、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新中国建立的准备
七届二中全会
中国人民革命取得全国胜利前夕
迅速夺取全国胜利方针
天津式
北平式
绥远式
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提出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总途径
两个务必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论人民民主专政》
总结经验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利用一切于国计民生有力而不是有害的城乡资本主义因素
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者,也不应该在国家政治中占主要地位
新政协会议
《共同纲领》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
劳动者联盟
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
劳动者与非劳动者联盟
劳动者与资产阶级的联盟
把握领导权
武装斗争
实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
党的建设
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个历史任务基本完成
国共合作的形成与大革命的兴起 (共产党视角)
1925-1927
时期
大革命时期
标志性事件
五卅运动
统一战线
国共统一战线
1927-1937
时期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标志性事件
八七会议
统一战线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1937-1945
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标志性事件
西安事变
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45-1949
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标志性事件
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统一战线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国共两次合作
第一次
阶级
工人
农民
小资
共产党
民族资本家
国民党
政权&军队
共产党没有政权、军队
国民党有
共同纲领
有-新三民主义
第二次
阶级
工、农、小资
共产党
民族资产阶级
民族党派
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国民党
政权
共产党有独立政权、军队
国民党也有政权、军队
共同纲领
没有,临时商议
现代
背景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领导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政的新民主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革命
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
过渡时期 新民主主义社会 1949-1956
1949-1952年 1.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 2.恢复国民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意义
帝国主义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结束
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就此结束,广大中国人民政治上翻身
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
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条件
中国共产党成为了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全国范围内建立
海南、西藏尚未解放
残存封建、帝国主义势力依旧存在
尚未反资
成立初期的社会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 1949-1956
政治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还不是人民民主专政,还有剥削阶级存在
经济
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过渡阶段设置
个体经济
可以被引导
农和小资代表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民资代表
国营经济
工人代表
文化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主要矛盾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国际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
国内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进入过渡时期
前三年面临的困难 1949-1953
1.解放全国的任务还没有全部结束,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封建土地制度改革
2.中国经济十分落后
3.美国为首希望资本主义阵营企强硬对华政策
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
4.能否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新生的共和国面临两大任务
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遗留任务,解决同三大敌人之间的矛盾
恢复破败的国民经济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
完成民主革命历史遗留任务
追剿国民党残余势力
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人民政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新解放区土改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的土地私有制
农民土地所有制
保存富农经济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七届三中全会
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废除帝国主义国家依据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的一切权利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1950年6月抗美援朝
粉碎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
加强党自身建设
军政机关开展“三反”
反贪污
反浪费
反官僚主义
大规模的群众性质政治运动
“五反”配合运动
打击不法资本家的行贿
偷税漏税
盗窃国家财产
偷工减料
盗窃经济情报
大规模群众性质政治运动
进行后三年计划的准备工作
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没收官僚资本の二重性
民主革命性质
针对官僚主义
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针对资本主义
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引导个体农民在土改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提出后三年改造总路线&总任务
总任务
提出国家工业化的任务;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通过三大改造来完成)
总路线
一化三改
建国初:先化后改
后来:边化边改
原因和条件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与恢复,中国社会的经济成分(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
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已经完成,国内的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条件 (理论准备)
背景-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
必要性和条件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强大,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重要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对个体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当时的国际环境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1953-1956年 1.工业化 2.社会主义改造
1953年“一五”计划
鞍山、包头、武汉三大钢铁基地
武汉长江大桥通车
青藏、新藏、康藏公路建成通车
社会主义改造与工业化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造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任务进行的
党和政府采取的实际步骤总是力求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三大改造 (社会主义革命)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土改后农民两种积极性
个体经济的积极性
劳动互助的积极性
按照自愿和互利原则,发展积极性
阶段
互助组
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初级生产合作社
半社会主义
高级生产合作社
社会主义性质
主要政策
先合作化,后机械化
农业合作化运动基本原则和方针
按照阶段由低到高的组织形式
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
方针
自愿和互利
原则
典型示范、逐步推广
方法
是否增产
标准
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
实现农业合作化以后,国家应努力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发展农业经济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方针
阶段
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
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半社会主义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社会主义性质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实质
把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
和平赎买
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时期仍然具有两面性
剥削工人赚取利润
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阶段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加工订货、经销代销
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企业利润“四马分肥”
国家所得税
企业公积金
工人福利费
股利分红
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对资本家的改造
给予必要的工作安排
不剥夺资产阶级选举权
对于拥护社会主义改造而在这个改造事业中有所贡献的代表人物以恰当的政治安排
1956-1976 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阶段
背景
中国和平外交政策初见成效,西方国家对华封锁遏制局面松动
标志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
国情: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面临的两大问题
如何处理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
如何处理好社会主义建设规模和速度的问题
“第二次结合”任务的提出 (1956年4月初)
毛泽东提出; 邓小平完成
毛泽东
关于实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任务
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基本指导原则
一个会议,三篇文章 (探索的可取之处)
一个会议
1956年中共八大 (1956年9月)
正确分析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方针
既要反保守又要反冒进(指毛)
思想
陈云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
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
计划生产是主体
一定范围的自有生产为补充
国家市场为主体
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为补充
中共八大后
“新经济政策”
消灭了资本主义, 又搞资本主义
毛泽东
三篇文章
《论十大关系》 (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理论准备)
基本方针
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
原则
以苏联为鉴,独立自主的走适合中国自己的路去建设社会主义
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第二次开始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毛泽东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是还存在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人民内部矛盾
用民主
敌我矛盾
用专政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针对人民内部矛盾如何处理?
政治思想领域
团结-批评-团结
物质利益、分配方面
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科学文化领域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针对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前提下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非对抗性
《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
“六又”政治局面
又有集中又有民主
又有纪律又有自由
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
1976-1978年 改革开放准备阶段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两个凡是”不对
继五四运动和延安整风运动后有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邓小平
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标准提高到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
【注】十一届三中全会才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解放路线,此时只是做了理论铺垫
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1978-至今 改革开放新时期
1978-2012年 以前的改革开放
十一届三中全会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南方谈话
主要内容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阐明社会主义本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发展才是硬道理”重要论断
判断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指标
加强党的建设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前途
宣言书
2012年-十八大-习近平-总书记
2012-至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的两个历史时期及相互关系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
本质上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关系
改革开放前为改革开放后积累条件
改革开放后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
政协会议
重庆-老政协会议
参加方
国民党
共产党
民主党派
五项协定
政府组织
国民大会
和平建国纲领
宪法草案
军事问题
北京-新政协会议
完成创建新中国的任务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是全国人民的大宪章, 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新中国奠基的3个历史性文件
宪法
清末“新政”
《钦定宪法大纲》
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土地革命时期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毛泽东当选主席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实行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
此时还没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解放战争时期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在当时是全国人民的大宪章,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中共会议
中共一大
1921年7月23日,上海
确立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
中共二大
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纲领
打倒军阀(北洋政府)、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采取群众路线的革命方法
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都没采取过的革命方法
中共三大
正式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党内合作),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
八七会议
背景
大革命失败后,转入地下,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内容
1.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2.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3.土地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
4.军事斗争作为党的工作重心
5.选出以翟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八七会议召开,至此中国革命开始从大革命的失败转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
古田会议
《古田会议决议》
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
要打仗、要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组织
规定了红军的无产阶级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中国共产党对军队实行绝对领导原则
遵义会议
背景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长征至遵义
结果
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思想和政治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不再听共产国际的瞎指挥,听党中央的领导
评价
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
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瓦窑堡会议
核心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发展进步势力
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统一战线的基础,主要依靠力量
争取中间势力
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
共产党要有充足的力量
尊重他们的利益
同顽固派作坚决斗争,并能一步步取得胜利
孤立顽固势力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亲英美派)
又联合又斗争
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原则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的三股势力,是联盟,不是敌人
内容
阐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工人、农民、小资是天然盟友
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态度是可能变化的
背靠英美的地主买办资产阶级是可以拉拢的
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
强调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作用
以“人民共和国”口号替代“工农共和国”
洛川会议
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的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
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六届六中全会
毛泽东重要报告《论新阶段》
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始
中共七大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正式命名为“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成为党一切工作的指针
历史成就
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始与完成
七届二中全会
西柏坡村
内容
1.迅速夺取全国胜利的方针
天津式
北平式
绶远式
2.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至城市
3.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 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
4.“两个务必”思想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5.分析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和基本矛盾
国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中共八大
正确分析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方针
既要反保守又要反冒进(毛)
思想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
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
计划生产是主体
一定范围的自有生产为补充
国家市场为主体
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为补充
陈云
十一届三中全会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十一届六中全会
邓小平
《历史决议》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
群众路线
含义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独立自主
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来完成
对毛泽东本人及毛泽东思想的评价
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十二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主题
十三大
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明确概括和阐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轮廓的形成 (在十三大)
十四大
第一次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十五大
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十六大
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十七大
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概念
对比学习
十二大:中特主义成为主题
十三大:对中特主义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概括
十七大:中特主义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十八届五中全会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土地政策
太平天国
耕者有其田
资产阶级革命派
三民-民生
平均地权
旧民主主义革命の土地政策
国共合作
针对三民-民生的平均地权加以修改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后期耕者有其田
土地革命时期 1927-1937
土地革命任务
消灭封建地主的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私有制
毛泽东井冈山主持の土地法
共产党第一个土地法
毛泽东兴国主持の土地法
纠正井冈山土地法错误
“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分配方法
坚持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耕者有其田),原耕地基础上,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评价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制定了第一个可以付诸实践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抗日战争时期
减租减息
没有“耕者有其田”
土地改革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1945-1949
《五四指示》
采取各种适当方式,使地主阶级剥削农民而占有的土地转移到农民手中
用一切方法吸收中农参加运动,绝不侵犯中农土地
一般不变动富农土地,对待富农和地主有区别
征收富农多余土地
耕者有其田
资本家不能斗
标志
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削弱封建剥削制度向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过度
《中国土地法大纲》
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在解放区内,从根本上摧毁了中国封建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
新中国成立后土改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保存富农经济
解放农村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开辟道路
共产党“耕者有其田”政策
存在时期
土地革命时期
土地改革时期
不存在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对待“富农”态度问题
土地革命时期
限制富农
抗日战争时期
允许富农收租
解放战争时期
一般不变动富农土地
征收富农多余土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土改
保存富农经济政策
毛爷爷の文章
大革命时期
《国民革命与国民运动》
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所谓国民革命运动,其大部分即是农民运动
土地革命时期
土地革命前期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
论证了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并发展的主客观条件
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中国革命真只能走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道路
党工作重心转移由城市转移至农村,开展游击战争,深入进行土地革命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指明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唯一正确革命道路
革命道路理论的初步形成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
《反对本本主义》
坚持唯物辩证主义思想的思想路线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说给共产国际听的
土地革命后期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实践论》《矛盾论》
批评主观主义
教条主义
经验主义
抗日战争时期
《论持久战》
采取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抗日战争发展阶段
战略防御阶段
战略相持
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
战略反攻
《<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
揭示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特征(国情)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国革命发生和发展的原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运动,包括
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阐明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
武装斗争
党的建设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
《战争与战略问题》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确立下来
延安整风运动
《改造我们的学习》
针对党的高级干部
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
最重要任务
“学风”
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
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
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的问题
“主观主义”
实质
理论脱离实际,颠倒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是实际工作中的唯心主义
表现形式
教条主义
整风运动的重点
经验主义
是左倾、右倾错误的思想根源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内确立
《整顿党的作风》
《反对党八股》
针对全体党员
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
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论人民民主专政》
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必须利用一切有利于国计民生而不是有害的城乡资本主义,团结民族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者,也不应当在国家政权中占据主要地位
建国前夕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来源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论十大关系》
基本方针
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
原则
以苏联为鉴,独立自主的走适合中国自己的路去建设社会主义
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第二次开始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
人民内部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民主的方法
政治思想
科学文化领域
物质利益
共产党和民主党派
对外矛盾
专政的方法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非对抗性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
“六又”政治局面
又有集中又有民主
又有纪律又有自由
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
中国革命的XX问题
首要问题(基本问题)
分清敌友
基本问题
农民问题
大革命时期《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
道路问题
农村包围城市
土地革命时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中心问题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基本动力
工人阶级或无产阶级
主要动力
农民
基本前提
认清中国国情
主要形式
武装斗争
依托
农村革命根据地